【易學八論】5:易分上下二篇

Jack 發表於

 

易學八論相關連結與文章:


今本《周易》分上、下經,上經三十卦,從乾坤至坎離。下經三十四卦,從咸恒到既濟未濟。

為什麼要這麼分?這是《周易正義》易學八論第五論所要談的議題。

孔穎達所引全部出自《易緯‧乾鑿度》「孔子曰」,以下分段剖析。

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為上下,而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鑿度》這說法實在相當牽強。為何陽三陰四然後三配三十,四配三十四?為什麼三十卦就是純而奇,而三十四就是不純而偶?

鄭康成注則這麼說:

三者東方之數,東方日所出也。又圓者徑一而周三,四者西方之數,西方日所入也。又方者徑一而匝四也。

三為東方,四為西方,這也是今傳河圖之數。這算是對於陽三陰四有了點交待。

《乾鑿度》接著說:

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

這段是在解說為何上經以乾坤做為開始,這是因為乾坤是陰陽的本始,也是萬物的祖宗。

為何上經以坎離做為結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是陰陽的經常,始終萬物者。

最後則是說明下經為何以咸恒為開始,既濟與未濟為結束: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愼而全王道也。

咸恒兩卦是男女之道的開始(按:咸卦辭說取女吉),講的是夫婦之道。夫婦之道也是人道的本始,因此做為下經的開始。

既濟未濟為結束,則是要君子戒慎,以全王道。

最後並以這樣的安排推論,上下二篇是文王所定下來的,然後由孔子寫《緯》書來闡釋當中的義理。

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夫子作緯以釋其義也。

不過,依據後儒說法,專門闡釋六十四卦卦序義理的應該是《序卦傳》,也是孔子所作。

問題探討

這一論其實不只關於周易分上下篇問題,一連串相關的議題還包括了:

  • 為何上下經卦數不一樣?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
  • 卦序為何如此排列?
  • 此卦序是誰所安排?

首先先看這資料的出處:《乾鑿度》。

《乾鑿度》是傳世的易緯之一。所謂的「緯」相對於「經」而言,經為縱線為典常,緯則為橫線為旁證。緯書流行於漢代,凡稱經的書,通常也會有相對應的緯書。

緯書與讖,經常混為一談,合稱「讖緯」,這是因為這兩者在內容上的同質性:圍繞著災異預言、祥瑞感應等一類的題材。

相較之下《乾鑿度》是傳世緯書中還保有較多《周易》義理的,因此也受易學家的重視。

但關於這一段談論《周易》上下經的論述,也都是在強為之說而已。至於「孔子曰」,也不用太相信。就像當今電視名嘴,動不動喜歡孔子說,某某某說,然後你仔細去查證,結果都是他自己在說。這類情況在緯書中特別嚴重。

從帛書周易談起

《周易》分上下經似乎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傳統易學家也都如此相信:直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周易》與逸傳(亡逸的易傳)。

關於《周易》分上下經的記載,其實還有其他證據。

  • 如《漢書‧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文王…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 晉太康元年,汲郡一位名叫不准的人,盜發魏襄王墓而挖出一批竹書(一說魏安釐王,戰國末)。據傳這批竹書裡也有《周易》,杜預《左傳後序》中提到這件事:「《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繫辭,疑于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於遠國也。」

但隨著長沙馬王堆帛書的出土,我們必需重看這些資料與傳統的看法。

帛書《周易》大約抄寫於漢文帝時代,只有卦爻辭,並無《彖》、《象》、《文言》,也不分上下經,卦序和今本完全不一樣,類似於京房八宮卦的排法。另有一些亡逸的易傳,與今傳十翼相較,只有《繫辭傳》,沒有其餘的易傳,如《說卦》、《雜卦》、《序卦》。但是從帛書逸傳中偶可找到今本易傳的零星文字片斷。

參考文章

我們回頭來看《漢書》記載,雖然藝文志無提出「十翼」這個辭,但也算是孔子作十翼的證據,所以十二篇之說顏師古這麼注解:「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後世易學家也多數做此解讀。然而再參考杜預所說的,當時出土竹書並沒有彖、象、文言、繫辭,跟當代出土帛書的情況有些類似。杜預懷疑說,是因為當時孔子的著作還未傳播到魏國。比對帛書之後又可發現,出土的易傳,與今傳十翼並不符,雖有《繫辭傳》,但與今傳本差異頗大。可見十翼乃後儒整理而成,裡面雖有孔子言論與思想,但並非孔子作成。相較於竹書和帛書,《漢書》所載《周易》顯然是較為後來的《周易》版本,所以已有完整的十翼內容。依此而言,其編排方式恐怕也是比較後來的,也不好直接當作是古周易了。

再看晉朝出土的這批可能抄寫於戰國末期的竹書,《周易》也分上下經,但當時見過這批竹書的杜預只簡單說「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無彖、象、文言、繫辭」,費人疑猜。就杜預的時代背景來說,所看到的《周易》可能與今本相去不遠,所以編排方式與卦序很可能是一樣的。再從「無彖、象、文言、繫辭」反推,是否當時出土的另有說卦、雜卦,和序卦?但既然無彖、象、文言,那麼杜預所說的「上下篇」的《周易》,一定是經傳分離的,這又與今本的經傳合一完全不同。而且總體描繪與《漢書‧藝文志》也是相去甚遠。所以杜預說的晉朝時的「今」本又是長怎樣?看來恐怕不能用我們當代所見的版本來想像了。甚至杜預當時對這批竹書到底看到多詳細與清楚,也很難知道。依杜預所言,能夠確定的大概只有《周易》分上下篇,以及並無今本的十翼這兩件事而已,其餘的解讀,也只是解讀,例如依此而說卦序和今本一樣,都只是一種可能與猜測而已。至於上下篇怎麼分法,是否如今本分三十卦與三十四卦,更無從確定。

至於帛書版《周易》經文編排的不同,學界解讀分岐,有人認為這是與今本並行的另一種版本,有人認為是沒文化的算命師亂排的。但從各種資料來看,這有可能是更早的《周易》編排方式,因為與經過復元的清華簡《別卦》卦序排法一致。

清華簡《別卦》七支竹簡原本的順序雖然未知,但可依清華簡《筮法》內容以及七支竹簡上的卦名序列,以及帛書等周邊資料推論出最可能的排序,依其最可能排序復元之後的卦序,與帛書基本上一致。為何說這種卦序可能比今本的卦序更為古老?清華簡《別卦》很像是《周禮》太卜職掌說的「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經卦」像是一支支的竹簡,一支竹簡就是一個經卦。

清華簡《別卦》看來也很像是一個查閱表,個人懷疑,這有可能是古本周易的目錄。由於排列很有邏輯與條理,而且所依據的八卦次序似乎在古代也經常使用,例如天干、地支與卦的對應,都是依同樣的卦序在安排。這樣的卦表,在查閱上會較諸今本周易毫無邏輯可尋而必需死記的次序來得便利。

卦序誰排?

最後再談卦序誰所安排的問題。

傳統看法都認為,易經作者是周文王,而現今的六十四卦卦序也是周文王所排。

關於《周易》作者問題可參考易學八論的第四論:論卦辭爻辭誰作

但如前所述,現今的卦序有可能不是原始《周易》的卦序。帛書和清華簡《別卦》的出現,至少讓我們必需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所以說,今本卦序是否為文王所安排,就值得商榷了。

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的更多議題

宋明之後開始流行一說,這種說法究竟是誰最早提出,不得而知,不過《朱子語類》曾提到:

楊至之云:「上經反對凡十八卦,下經反對亦十八卦。」先生曰:「林黃中算上下經陰陽爻適相等。某筭來誠然。」

這個說法的提出,是為了要解決上下經卦數參差不齊的問題。換了另一種算法之後,上下經的卦數竟然同樣是十八卦,而且從陰陽爻數來算,也是相當整齊的。具體而言,這是怎麼一回事?宋朝之後易學家都相當熱衷於這個算數,例如以下是宋末元初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的算數,〈四聖之易:文王易〉:

文王序六十四卦皆以反對而成次第,何謂對?如上經乾與坤對,頤與大過對,坎與離對。下經中孚與小過對,陰陽爻各各相對也。何謂反?如屯反為蒙,既濟反為未濟,一卦反為兩卦也。對者八卦,反者二十八卦,而六十四卦次序成矣。試嘗細考之,上經三十卦一百八十爻,陽爻八十六,陰爻九十四。下經三十四卦二百丹四爻,陽爻一百丹六,陰爻九十八。卦爻陰陽,多寡參差不齊亦甚矣。今以反對計之,則上經以十八卦成三十卦,下經亦以十八卦成三十四卦。上經五十二陽爻五十六陰爻,下經五十六陽爻五十二陰爻,共用三十六卦成六十四卦,而卦爻陰陽均平齊整,條理精密,又未有如此之甚者,於不齊之中而有至齊者存。

胡一桂所說的「對」即虞翻說的「旁通」,孔穎達說的「變」,來知德說的「錯」,指的是陰陽相反的卦象。

他所說的「反」即孔穎達說的「覆」,後來易學家說的反對,或反覆,來知德說的「綜」,漢易中雖然也稱「反」,但「反」有時指的是陰陽相反。

所謂「文王序六十四卦皆以反對而成次第」即孔穎達說的「非覆即變」,《周易正義》這麼說:

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

依胡一桂所提出的算式,易經六十四卦總共有28對的反卦(覆對),4對變對的卦。

覆對共有56個卦,配對的兩卦可視為一卦,如屯與蒙,因為屯卦翻個身就是蒙,蒙卦翻個身變屯,所以以28卦計算。變對的卦則一卦就是一卦,因為無法翻身變成另一卦,例如乾怎麼翻都是乾,所以就陽變陰成坤,所以變對以8個卦來計算。因此上經有18卦(14+4),下經也有18卦(14+4)。

改成這種算法之後,不只上下經卦數變一樣了,陽爻與陰爻數上經為52-56,而下經則是56-52,雖然數量不同,但呈現出一種對稱性。如果換回原本的上經30卦下經34卦,那麼陽爻對陰陽數,上下經分別為86-94,106-98,顯得相當混亂而參差不齊了。

再如南宋朱元昇《三易備遺》中也大致如此說明上下經各十八卦,只是說得更為繁瑣。另外還附了一個〈周易上下經各十八卦圖〉:

宋明之間諸如此類的論述,不勝枚舉。雖然這個說法讓上下經的卦數分配顯得相當合理而玄奇,但是如前所述,這是否為古周易的排法實有待商榷。

其次,以覆對兩卦為一卦的說法,更是宋朝之後才有。回到上古來看這個問題,當時卦象理應不可能會有反覆的卦象。因為數字卦的畫法像文字的書寫一樣,有上下之別,不存在覆象這種東西。覆象是陰陽符號在漢代演進成現今不分上下的一直與兩斷之後才開始有的。所以這種卦數的計算方式,都只是後儒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詳論可參考:為什麼上古不會有反對卦(又稱覆卦、綜卦)?

今本卦序究竟何時如何編排出來的,是一個有待深入考證的議題,但是先儒的這些說法,多是穿鑿附會,不足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