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八經卦卦序與六十四卦

Jack 發表於

相關文章:


《周禮》記載太卜職掌: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古代太卜掌管三易的占筮法,包括連山、歸藏,與周易。連山、歸藏,周易的經卦都有八個,再由八個經卦分出六十四卦。

後世易學家根據這段話,將八卦稱為「經卦」,但有人認為是三畫卦的八卦,有人則指稱六畫卦的八純卦為經卦。六十四卦則稱「別卦」。清華簡《別卦》簡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

傳統看法多數也都簡單認為「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就是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如若與卦序聯想在一起,可能會再加上伏羲八卦及文王八卦的觀念。

但當代一些考古資料則顯示,這講的可能與古代一種特有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有關,以一種特殊的八經卦次序排成六十四卦。「經卦」可能比較近似京房易中的「宮卦」關念,比較不是指單一卦象。

《說文》:「經,織也。」段玉裁注:「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經原本是織布的縱線,緯則是橫線。織布時要先有經線,才有橫線,因此後世將經引申為典常的意思,「經典」的意思就是這麼來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別卦》完全符合「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的描繪,似乎每一經卦就是一枝竹籤,每枝竹籤上雖然只畫了七卦,實際上包含的是八個卦。八枝竹籤總計就是六十四卦。

《別卦》原本有八隻竹簡,每支竹簡就是一個經卦,八隻竹簡就是八個經卦。但竹簡少了「」經卦。「」為「勞」的異體字,勞卦即現今的坎卦。由於《別卦》與《筮法》是各別獨立的竹簡,因此也無法確定這個卦序是否與《筮法》或今傳《周易》有關,或者是當時所有占筮法通用的卦序。但依《周禮》文字來推敲,極有可能當時共用的卦序,其用途之一,可能作為查找相關竹簡的檢索目錄之用。

經卦是依上體(上卦)來決定,例如,上卦為倝(乾)者皆屬倝經卦,上卦為羅(離)者為羅經卦。所謂「別卦」則是從「經卦」再衍生出的卦,也就是六十四卦。

原簡次序錯亂,無任何直接憑據以排列其先後次序。但可從每支竹簡內的八卦卦序,搭配帛書卦序及《筮法》可得的八卦卦序等內外在證據,將八個經卦順序定為倝(乾)、艮、勞(坎)、徠(震); (坤)、兌、羅(離)、巽。也就是先男卦,父、少男、中男、長男;後女卦,母、少女、中女、長女。但個人竊疑,會不會在那個年代,原本的艮是長男,兌是長女?也就是它的長、中、少順序是依主爻由外而內次序來算的?本文姑且以現今的長中少來稱呼。

每一經卦裡的別卦卦序則是以下卦來排列,先父母,再六子,八卦卦序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也就是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長男長女的順序。但純卦省略,所以竹簡上所見到的別卦卦名只有七個。這與上卦經卦排序差別在於一個是將相對應的男女卦配對起來,一個是將男與女區分為兩個群體。

後圖卦象符號與卦名皆轉為與現代一致。黑色者為竹簡上有註明的,灰色為竹簡上省略或缺簡者。第三支竹簡闕,卦象以空心表示。

例如:艮經卦七個別卦卦序為:大䈞(大畜,上艮下乾)、僕(剝,上艮下坤)、損(上艮下兌)、蒙(上艮下坎)、賁(上艮下離)、頤(上艮下震)、蠱(上艮下巽)。其上卦都是艮,而下卦的順序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由於這是艮經卦,因此艮卦省略了,其餘各卦再依乾坤六子卦序排列。

經復原的清華簡《別卦》卦序排法和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極為類似。如前所述,每個經卦只列出七個別卦,經卦的純卦都省略,而且表格中並沒有畫出完整卦象,但可推論出七個別卦下卦卦序正是除卻經卦之後依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排列。如果把被省略的純卦放在經卦之首,如前表所示,那麼卦序就與帛書完全一樣,而且符合《周禮》「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的記載,總合之後幾可確定,這才是符合古法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相較之下今本《周易》所見的卦序應是後起者,可能是漢代以後重新編排而成,最早也會是在戰國後期,因此可推斷《序卦傳》不是孔子所作,今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序更不是後儒所說的文王所排。

之前介紹過「先天八卦」,或叫「伏羲八卦」,宋儒在畫該方位圖時引用了《說卦傳》: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相關文章:細探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圖):傳承千年的一場大烏龍?

但單憑這段文字根本無法排列出今傳的先天八卦方位圖,因為它根本就不是。因此宋儒在圖中又會引「邵子曰」特別指出精確的方位: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隨著帛書的出土,這段文字有了一個比對,可重新檢視其意義。帛書中並沒有《說卦傳》,但在《易之義》有類似的文字:

天地定立,○○○○,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厝。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將此段文字依今本文字及義理來推理還原,就是: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把這段文字的自然類象還原為卦名,那麼它所呈現的八卦卦序為: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排除掉古今字、假借字的不同,這段與今本《說卦傳》有兩點重大差別:

  • 首先是八卦的順序,《說卦傳》先「雷風」後「水火」,而《易之義》先「水火」後「雷風」。
  • 《說卦傳》「水火不相射」《易之義》作「火水相射」。《易之義》的「火水相射」,有兩種可能,一是依現今其他卦的配對以及《說卦傳》文字來修正,當是作「水火相射」才正確。而第二種可能是「火水相射」沒錯,但火為坎,水為離。你沒看錯!因為依據《清華簡》的卦位圖,勞(坎)「南方也,火也」,羅(離)「北方也,水也」。為便於現代學易者的思考,下文暫且採用第一種方法,修正為「水火相射」,但也可能是第二種情況,也就是「火水相射」。

《易之義》這段文字和《說卦傳》文字一樣無法對應到宋儒所傳的「伏羲八卦方位圖」,但卻與這裡提到的八經卦卦序完全符合!而且接下來有更多的證據,可以證明這個卦序曾經是古代的主流,因此幾可斷定這是另一種八卦卦序的記載。如果可以證明它是另一卦序的記載,那麼就可以證明《易之義》為正確,《說卦傳》為錯置,而宋儒們則是將錯置的文字誤用在一個對照不起來的不相關的所謂「伏羲」八卦圖上!

京房「納甲」是現代方術家所慣用的,納甲所用的卦序就是《易之義》該段文字的順序,而且也與清華簡《筮法》中的〈天干與卦〉一致。

所謂「納甲」是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納到易經六十四卦的每個爻裡,讓爻有五行屬性,能夠據以根據五行生剋等原理來論斷吉凶。京房納甲的卦序過去一直讓人所忽略,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卦序排法。納甲與八卦的對應關係如下:

乾內卦 坤內卦 艮 兌 坎 離 震 巽 乾外卦 坤外卦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這和清華簡《筮法》第二十五節天干與卦的配對完全一樣。

而清華簡至少可溯源自戰國中期。從清華簡與帛書也可看出,這個八卦次序在漢代以前一直是使用很普遍而有其久遠的淵源,單單確定的出土資料就已可溯源至戰國中期,其實際的使用應該更為古老,未來若有更早的考古發現證明它才是真的伏羲八卦,一點也不用意外。

這個卦序最早很可能是用乾坤六子來排列的,而不是用諸如天地山澤坎離雷風。或者換另一種說法,假設這是另一種乾坤六子的卦序,是否還有什麼佐證?

清華簡《筮法》卦象是以男女、父母等人倫關係的聯想為主軸的,而這種關係體現於卦序就是「乾坤六子」。

《筮法》仍保留數字卦的形式,筮數共有四、五、六、一(七)、八、九,與現今周易只有六、七、八、九不一樣。同時,其占法則是以爻象和卦象並行,現今《周易》的許多「卦象」都放在「爻象」裡。

其中爻象是以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來取象,六、七兩數不用。而八卦所象徵的象,也就是「卦象」,除了在第二十四節〈卦位圖、人身圖〉中用以象徵方位、四季,以及人身之外,全簡中主要多以夫妻、男女等象徵來取象占斷,並藉由男女之間卦象的配對來斷定得與失,例如:

妻夫同人,乃得。

參男同女,乃得。

參女同男,乃得。

凡取妻,參女同男,吉。

凡取妻,參男同女,兇。

凡讎,參男同女,女在悔上,妻夫相見,讎。

另有「佋穆」之象,是以父母在前,子女在後,有如昭穆排列有序為象。這也是以乾坤六子的人倫次序為法則。

至於現今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這樣的取象,在清華簡中看不到。倒是爻象中有「八為風,為水」,「五象為天」,「四之象為地」,「九為山」。

既然卦象主要是做為男女、妻夫,等象徵在使用,那麼八卦次序以此做為排列基準也就理所當然了。由此來看,「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這可能是後來將天地山澤等自然現象由「爻象」轉為「卦象」之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