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八論】6:論夫子十翼

Jack 發表於

  

易學八論相關連結與文章:


一般見解認為文王作《周易》,孔子為《周易》作傳,也就是十翼,自古以來先儒對此都無異論。《正義》這麼說:

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異論。

但數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並同此說,故今亦依之。

傳統上對於十翼的說法唯一的小爭議,就是分法有些微的不同,所謂的「但數十翼,亦有多家」。例如,除了這個分法,另可能把《象傳》分大、小,而不是與《周易》經文一樣分上、下。不過,孔穎達這個分法可說是標準,為多數經學家所採用。

若就內容屬性來看,十翼實際上只有「七翼」。「七翼」當中有《彖》、《象》及《繫辭》分上、下,因此又多出了三翼而成十翼。當中《彖》與《象》是跟著經文而分上下,而《繫辭》純粹是因為篇幅較大而拆分為兩篇。

所以傳統認為的十翼如下:

  • 《上彖》、《下彖》:注解六十四卦卦辭,因《周易》有上、下篇,因此《彖傳》亦有上下。今本《周易》中,除乾卦之外,《彖傳》都編排在卦辭之後,所謂「經傳」合一。但這種把《彖》、《象》、《文言》附於經文之後的編排法,應該是漢代末年才有。
  • 《上象》、《下象》:注解六十四卦卦辭與爻辭,因《周易》有上、下篇,因此《象傳》亦有上下。《象傳》另一分法,是分為《大象傳》與《小象傳》,《大象傳》注解的是六十四卦的卦辭,今本都編排於《彖傳》之後。《小象傳》注解的是六十四卦的六爻爻辭,今本《周易》都編排於爻辭之後。
  • 《上繫》、《下繫》:《繫辭傳》並不是依照《周易》經文而分上下篇,因為《繫辭》並不直接注解經文,雖然裡面引用有很多「子曰」在解釋經文的義理。《繫辭》在漢時又稱《易大傳》,是易傳中最大的一部。應該是因為其篇幅較大,而直分為上下。《繫辭》以講述《周易》背後之原理、哲學思想為主,內容較為駁雜。但是關於「大傳」的稱呼也有些混亂,先儒亦有將《說卦》內容稱為「大傳」者。
  • 《文言傳》:注解乾、坤兩卦的卦爻辭義理。
  • 《說卦》:系統整理八卦卦象。是研究八卦卦象的寶典。
  • 《序卦》:講述《周易》卦序編排次序的義理。卦序的編排兩兩成對,配對方式「非覆即變」。
  • 《雜卦》:以兩兩成對的方式簡單說明卦義,配對方式與《序卦》類似。

歐陽修小朋友問

孔子作十翼之說,傳統以來一直深信不疑,一直到北宋歐陽修才很高調地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認為十翼當中只有《彖》、《象》才是真正屬於聖人之言,也就是孔子所作,其餘都不是。

這些論點主要見於《易童子問》。

「童子問」是歐陽修的撰寫體例,文章都是由童子提出問題,然後接著是對問題的回答。

例如,童子問說:《繫辭》不是聖人作的嗎?

他回答說:不只《繫辭》,《文言》、《說卦》以下,全都不是聖人之作。而且內容眾說淆亂,也不是一人之言。

依歐陽修的意思,除了《彖》、《象》以外,其餘十翼都是漢儒蒐錄編纂而成,所以內容都相當混亂。

歐陽修最有名的論證當屬「四德說」這條證據。

首先是在思想的不一致上,《文言傳》一方面以「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將元亨利貞解釋為「四德」,然後又說「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這又不是四德了。這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解釋方式一定是出自不同人。諸如此類的例證歐陽修舉列相當多。

而對於「四德說」歐陽修認為出自穆姜,這是根據《左傳》襄公九年的記載。他說:

後十有五年,而孔子始生,又數十年而始贊《易》。然則四德非乾之德,《文言》不為孔子之言矣。

不過另有一說法,認為《左傳》偷了孔子《文言傳》的四德說編了穆姜的故事。後世許多砰擊歐陽修的人也有人採用此說。另一說是有人以《文言傳》四德說注解《左傳》,然後混入了《左傳》原文。

對於前一種說法,歐陽修在童子問中就已說明。他認為前一說是把寫出《春秋左氏傳》的人當笨蛋了。換作現在,好像在說金庸不會寫小說一樣的意思。

對於後一種說法,個人認為過於牽強。細讀《左傳》,文脈清楚而通順,怎樣也不像是不小心把四德說的注解混進本文了。

歐陽修雖然認為《繫辭》等十翼多數不是聖人之言,但他並沒否認十翼的學術價值。

例如,《繫辭》這本書,歐陽修說,在漢代時稱《易大傳》(按:《史記‧太史公自序》引「易大傳」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語出自《繫辭傳》),到後漢才稱《繫辭》,然後他說:

蓋夫使學者知《大傳》為諸儒之作,而敢取其是而捨其非,則三代之末,去聖未遠,老師名家之世學,長者先生之餘論,雜於其間者在焉,未必無益於學也。使以為聖人之作,不敢有所擇而盡信之,則害經惑世者多矣。此不可以不辨也,吾豈好辨者哉!

歐陽修的意思,只是要人分清什麼是什麼,對於十翼內容不應一味認定都是聖人之言,不分黑白是非的照單全書,而是要有所取捨。

無源的十翼

事實上正如歐陽修所說,「十翼之說不知起於何人,自秦漢以來,大儒君子不論也」,孔穎達也只沒頭沒尾地說「先儒更无異論」。

「十翼」稱呼較早的記載有《乾坤鑿度》:「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幾教。」關於該記載的可信度,可參考【卜筮列傳】孔子與易經占卜I--孔子也算命?一文。

易緯基本上是從漢代開始流行的,但後來因為歷代的禁絕,到隋朝已經亡逸殆盡,今存易緯多數是後世輯逸而成,而其內容也是真假不一。是否真是漢時文字,不用太過相信。

如果只談孔子為易作傳這件事,學者經常會引用的記載是《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後世多數將「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作「序、彖、繫、象、說卦、文言」,並分別指涉到《序卦傳》、《彖傳》、《繫辭傳》、《象傳》,《說卦傳》、《文言傳》。

但這個讀法與解釋方式大有問題:

  • 首先是語法上非常奇怪,語義完全不通順。較通順的讀法有兩種可能,「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序、繫、說、文都是動辭,說的是孔子如何講述與傳授易經。二是「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序為敘陳經旨,如「孔子作書序」。意指孔子講述了彖、繫、象、說卦,及文言。
  • 當中還是缺乏《雜卦傳》,不足十翼。
  • 《太史公自序》引今本《繫辭》「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為「易大傳」,不是「繫辭」。

《漢書‧藝文志》則有「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文王…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之說。後面所說孔子的著作與《史記》的文字頗象,但並未提到《雜卦傳》與《說卦》,也只說「十篇」,未說「十翼」,「十翼」之說是來自顏師古注解:「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大約抄寫於漢文帝時代,這些易傳中,並沒有篇題,比對今本十翼,當中有一部可視為今本的《繫辭傳》,但不分上下。其餘十翼內容,或有分散於其餘帛書易傳中的。

再回頭看孔穎達文末說的「鄭學之徒並同此說」,「鄭」指的應該是鄭玄,鄭玄易注並未完整傳世,宋王應麟輯逸而成的《周易鄭康成注》裡並未提到「十翼」,但詳閱其內容,注解到的文字包括《周易》經文、《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論衡》一段記載可清楚看出易傳的流變:

先問《易》家:「《易》本何所起?造作之者為誰?」彼將應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孔子作彖、象、《繫辭》。三聖重業,《易》乃具足。」問之曰:「《易》有三家。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連山》乎?《歸藏》、《周易》也?秦燔五經,《易》何以得脫?漢興幾年而復立?宣帝之時,河內女子壞老屋,得《易》一篇,名為何《易》?此時《易》具足未?」

總合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漢初為止,可能有孔子為易作傳之說,但仍無「十翼」之稱,是否真有十篇也不確定。

話說晉太康元年,汲郡有一位名叫不准的人,盜發魏襄王墓而挖出一批竹書。據傳這批戰國末的竹書裡也有《周易》,杜預《左傳後序》中提到這件事說:「《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繫辭,疑于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於遠國也。」換句話說,杜預所見竹書,根本就沒有易傳,但有「陰陽說」。至於「陰陽說」是什麼,就不可而知了。有學者考證認為,很可能就是「歸藏易」,就是馬國翰輯逸而成的那本所謂的「歸藏易」。總之,關於晉朝出土的這批戰國竹書,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周易》只有經沒有傳。

由此可見,即使孔子有作易傳,今傳的易傳也遠不是孔子的易傳了,比較可能是後世孔門弟子偽託孔子之名整理而來--似乎中國諸多古書都是這樣形成的。

至於這些整理而來的易傳,裡面有多少孔子的言論?絕對沒有後儒講得那麼滿,全都是孔子寫的。這樣看來,歐陽修所言,是相當客觀而有理的。

此外,從《左傳》記載來看,「易傳」可能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很可能也是被包含在廣義的《周易》裡:

  • 昭公二年記載,晉國韓宣子到魯國受聘,「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這裡提到的「易象」像是易傳一類的書籍。有人據以認為,這是《象傳》並說這是周公所作,這又過度解讀了。
  • 襄公九年,穆姜自解艮之隨說:「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並且說元亨利貞是「四德」,這與今本《文言傳》完全一樣。
  • 昭公元年,醫和論蠱這麼說:「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以此回頭看《史記》說的孔子「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或者可以解釋為孔子以象在講述彖辭(可能為左傳中的「易象」),以文飾的言語來論說易卦。也就是說,孔子利用已有的易傳來授課。所以今傳的十翼,可能涵蓋了孔子講學的講義(如文言傳的四德說已確定為孔子之前就有),還有他的講學,是孔門弟子歷代相傳而到漢代被收錄編纂完成。

個人意見

易傳誰作,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不是幾千幾萬字可以談得清楚的,更別說要證明了。自古到今的文章也不知凡幾,引用不完,也談不完。

因此這裡只就個人的研究談一個心得。

十翼大致上都是漢儒逐步整理而成,而且恐怕也不是一次到位的整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內容都不是「聖人之言」,或者全都不夠古老。

漢儒整理應該有很多依據的是先秦典籍,但是有些可能不是,裡面也參雜一些漢代時的言論。這些整理而成的資料裡,有些可能的確是孔子的言論,有些可能甚至比孔子更早。再統合之前的資料,假設孔子之前就有「易傳」在傳播,那麼孔子可能拿著這些文字來傳授易學給門人弟子。所以十翼可以當作是孔子之前以至於漢代的易傳總集成。雖不是孔子親自著作,但是學術價值亦不容否認。當中包羅了近千年的易學發展精華。當然了,這些傳承的關鍵在於孔子的講學。

由於十翼的成書都不一樣,因此以下分別來談論。

  • 十翼中系統性著作的,而且比較可能是一人一時所寫作完成的有:《彖傳》、《象傳》、《序卦傳》。
  • 雜湊編纂而成的著作:《繫辭傳》與《文言傳》。
  • 介於二者之間者,雖然就其內容來看有其系統性,但也有蒐集編纂的可能,這類著作有《說卦傳》和《雜卦傳》。

彖傳與象傳

彖傳與象傳注解經文都有一貫而清楚的方法學,兩傳都是一人一時之作,大約成書於春秋與戰國之際。

至於是否就是孔子所寫?可能不是。而且顯然是兩個不同的人寫的。

所以假設當中有一本是孔子所寫,那麼另一本就不是,頂多只有一本會是孔子寫的。假設要選一本較為精深者當作孔子所寫,那麼我會選彖傳。但客觀而論,兩本應該都不是孔子所寫。

《左傳》中引用《周易》時,在注解經文所用的「象」只有八卦卦象,完全沒有陰陽爻象。再細讀周易經文,所呈現出的爻象方法學是極為樸實的上下尊卑遠近等象。但在彖傳與象傳中,已發展出更複雜的陰陽爻象。

在用字習慣上,這兩傳中並不是用後世慣用的「陰陽」,而是用「剛柔」。可見這兩傳的時代背景大概是在陰陽思想流行之前,大致是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之間,因此距離孔子的時代也不會太遠。

至於兩傳孰先孰後?相當難以論斷。

若就思想的精粗來看,彖傳是比象傳更精深的。

何以說兩傳的作者不會是同一人?除了注解經文方法學的大不同之外,在某些周易的重要取象上,兩傳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坎象在上究竟取不取坎為水?以屯卦為例,彖傳說「雷雨之動滿盈」,坎就是水,坎有化為雨水甘霖,乃是雲行雨施,天道流行之卦。但象傳說「雲雷,屯」,坎並未下雨。要知,雨在彖傳以及周易經文中,都有重大的象徵意義。

再假設,《繫辭》與《文言》、帛書易傳中的「子曰」都是孔子的言論,那麼孔子在講論易學又呈現出一種清楚的風格:不重訓詁,不講卦象,更不談論爻象,直指經文義理。這和《象傳》與《彖傳》的方法學又是大異其趣了。

序卦傳

序卦傳也是屬於一人一時之作,但可能是漢儒所作。

序卦傳為今本《周易》的卦名字義與卦序排列提出簡單的說法,但是全傳看來只像是一個文字接龍遊戲,雖然用以解釋六十四卦義的文字相當值得參考,但是這當中卻缺乏深入的哲學思想,前後相接的邏輯更有很多難以串接而牽強之處。

出土的帛書易傳不但沒有序卦傳,而且周易經文的編排順序卻與今本周易完全不一樣。可見今本周易卦序之外,還另有其他的卦序。帛書的卦序,又可與清華簡的《別卦》相互印證。

關於卦序問題可再參考:

序卦傳除了很像是文字接龍之外,也很像是宋明之後流行的命理書籍收錄的卦歌歌謠。可能是古代為便於學習或記憶卦義及卦序而編寫者。

繫辭傳與文言傳

繫辭與文言都是雜湊編纂而成,細讀其行文就可知。

其中繫辭傳尤其駁雜,完全是不相連屬的文字七拼八湊出來的。

它的內容有談論易經創作源起的,例如提到易經是「中古」也就是當商紂與文王之時興起的。談到卦爻的吉凶法則和哲學,也談到某些卦的卦義,如棺槨取象於大過卦,大壯為棟,離為網罟。也談到揲蓍法的,也就是著名的大衍章....內容可說包羅萬象。但所談的東西往往都極為片段,甚至殘缺不全。

值得注意的是裡面有多處引用「子曰」在講述卦爻義理的。一般認為,這「子曰」就是孔子說。問題來了,這不就證明繫辭不是孔子寫的!這頂多就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在引述老師的話。這最後的老師可能指的是孔子,但也可能指的只是筆記作者的老師呢?

總之,這種很多引用「子曰」的文字,讓《繫辭傳》頂多只是像《論語》一樣的著作:由孔門第子整理夫子言行而成。

但繫辭傳的問題不只如此。裡面許多對周易的歌功頌德文字,很像儒家思想取得政治地位之後儒者為周易所做的文宣。而一些談論「陰陽」的言論,更像是戰國陰陽思想流行之後才會有的。再如大衍章,帛書易傳中獨缺此章之外,其內容也充滿了「五」數的崇拜,更像是漢代陰陽五行思想大行其道時的文人創作。

總體來說,繫辭傳內容應該是漢儒所整理,雖然就內容片段來說,或許有很多先秦文字,甚至孔子思想,但不會是孔子的著作。

文言傳也同樣是收錄古人說法編纂而成,只不過因為文言收錄的只限於解釋乾坤兩卦經文,不像繫辭那麼駁雜。

以乾文言傳為例,總共收錄約略四個不同版本的經文解釋。

  • 第一段六爻皆引「子曰」,缺用九,這些可能是孔子的注解。但開宗明義的元亨利貞「四德」解釋在穆姜時就已引用,可見是孔子之前就有的說法。
  • 接下來的兩段都相當的簡短,但都不解釋卦辭,只解釋爻辭和用九。
  • 第四段開頭則像是在注解彖傳文字,緊接在後的又是六爻的解釋,但與第一段一樣,未註解用九。

說卦傳

說卦傳雖然看起來是有系統的,但可能是一人一時之作,也可能屬於編纂性質。

說卦傳所收錄的內容相當精準,以八卦卦象為主,因此看起來相當有系統。但這些八卦的取象顯然不是全都屬於周易的系統,所以許多取象與周易並不一致。當中最顯著的就是動物類象,也就是「乾為馬坤為牛」一段。

它的首段不但很像繫辭傳文字,甚至有些文字出現在帛書易傳中,這都可證明該書也是收集當時零散之文字編纂而成。

雜卦傳

雜卦傳可能原本是有系統的著作,而且是一人一時之作,它的屬性與序卦傳很像,都是屬於歌謠口訣一類的東西。差別是序卦傳是以今本的周易卦序為編寫次序。雜卦傳的次序卻是很亂。但也有可能原本它和序卦傳一樣有個什麼特殊次序的,但後來散亂掉了。

今傳的雜卦傳顯然已經不是原本,而是經過重新收錄與編排,或許有斷簡,總之,除了次序不知如何編排之外,裡面有幾卦配對錯亂了。

如最後的「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這三卦顯然與之前的漸、既濟、姤失散掉的。而大過與頤的配對也被拆散了。

而最後的「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有些類似泰卦彖傳文字的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