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大師韓國瑜!
韓國瑜喜歡讀書,但是大概沒有讀過易經,那麼為什麼稱他為「易經大師」?
- 閱讀內文 about 易經大師韓國瑜!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韓國瑜喜歡讀書,但是大概沒有讀過易經,那麼為什麼稱他為「易經大師」?
先天八卦次序圖是根據《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陰陽生成次序排列而成,邵雍說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就是所謂的「加一倍法」。依加一倍法繼續擴增,又可演生成六爻,形成六十四卦。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等比級數。加一倍法所推演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若改成以圓圖的方式來排列與呈現,稱為伏羲八卦方位圖,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
關於《易經》的卦爻辭作者問題,傳統上一般通論認為是周文王所作。另有一說:卦辭是文王所作,而爻辭是周公。
《周易正義》八論的第四論就是討論這議題。
基本上孔穎達所持的是第二個看法,認為卦辭是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但他也認同第一說,因為他認為「父統子業」,周公只是子承父業,幫文王把還沒做完的事做完而已。因此說卦爻辭都是文王作的亦無不可。
用這個卦例來證明《焦氏易林》用的不是「值日占」而是「變占」,證據力其實是不夠的。《焦氏易林》的方法較為特殊,其流傳似乎也不是很廣。它的使用方式很容易讓略懂《周易》的人,直接以變占法來占解。
沛王輔是京氏易的專家,京房又得焦氏真傳,看來他的易學素養是夠的。但要注意的是,沛王輔在這卦例中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問筮者,更不是占筮者。
《周易》中的取象有很多種。首先是爻象,在《周易》的陰陽符號發展完成之前,直接以數字畫卦,並以數字為象。數字符號演變出陰陽觀念後,有了承乘比應、當不當位、時中等爻象。然後是八卦卦象,有二體、互體、爻變等各種不同的取象方法。
另一較少見的象,是以六畫來取象,這種取象法有兩種:一是直接以六畫卦象聯想到物象,不經二體八卦的拆解。二是以六畫作一個放大版的八卦卦象來看。
「連山」(厲山)似乎和「周」有一個非常淵遠流長的血源關係,不但可能就是周的先祖(母系先祖),而且兩者同樣都是古代專門職掌農業的氏族。倒是「歸藏」夾在中間就相當奇怪了。如果歸藏最終證明和連山同樣都是和周的「以農立國」有關,那麼我們就得重新理解「連山,歸藏,周易」這三易之法的意義了:這很可能就是屬於周自己宗族裡歷世相承的一套特有占筮法。
關於是誰將八卦重疊在一起而成六十四卦的,孔穎達整理傳統看法,總共有四個常見的說法:
1. 王弼(輔嗣)等人認為是伏羲。
2. 鄭玄認為是神農。
3. 孫盛以為是夏禹。
4. 司馬遷認為是文王。
孔穎達支持的是第一個說法,也就是伏羲就已經將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
我們常聽到「易以道陰陽」,這句話出自《莊子‧天下篇》。但《莊子》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易所道的「陰陽」和「陰陽家」的陰陽,甚至和儒家彖傳講的剛柔,老子的有無思想,有怎樣的差別或關聯?
簡易、變易、不易的「三義」之說,算是「周易」最為經典的解釋。
在證諸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以及各式古籍之後,這也是最佳解釋。
但「三義」之中「變易」又是最核心的,因簡易與不易都是變易的引申。所以孔穎達「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可以說是「易」的最佳詮釋。
至於《說文》的易為蜥易,或日月為易,雖為好異者所愛談,但都不是易字的正解。
這裡所列的五本古籍,可以讓你對於易學的重要發展有一個清楚輪廓,並掌握易學史上的重大議題。好好研讀完這五本古書,相當於對《周易》發展史有一個大致完整的掌握,可大略看出兩千年來易經承載了什麼文化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