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代易經書籍的推薦,請參考:易經書單推薦以及選書方法:當代篇
學習《易經》到某種程度之後,在一些深入的問題上,最後一定要閱讀古籍。
這裡所列的五本古籍,可以讓你對於易學的重要發展有一個清楚輪廓,並掌握易學史上的重大議題。
為什麼這五本?
《易經》原本就是一個文化發展平台,是與時俱進,和歷史文化發展連動的一部經典,它的內涵應該不只那五千字不到的經文及十翼,還包括它在這兩千多年來所承載的歷史傳承。因此學易也必需了解不同朝代、不同易學家對於《易經》的不一樣了解與詮釋方式。
我們既很難把任一朝代的見解孤立出來說他屬於或不屬於易經,更不能單獨接受某一朝代某一人的易學,說這是易經的全部。比較好的方式,是用易學史的發展角度來看這些不同的易學內涵。
一般人最常犯的錯誤,是把自己學到的易經片斷誤以為那是易經的全部。或者自己略有所見,就以為破解了什麼易經密碼。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人真的破解過易經什麼密碼的。能夠解決易學中某個小問題就已經很了不起而足以名留青史了,敢說破解易經密碼的,通常不是自欺就是欺人,而且要夠無知。
這裡還要說一件很悲催的現實:當代一些正統易學所闡述的易理,多數都只是明朝之後來知德易學的末流。這樣的易學相當偏頗與扭曲。
既然完整的《易經》應該包涵它在這兩千年來所承載的文化,那麼,這個標準是不是很合理?必需把這兩千多年來的代表作讀過一遍,才算是完整閱讀過一次易經這本書,對於《易經》的全貌才算是有初步的認識。
雖然你可以閱讀像朱伯崑的《易學漫步》或《易學哲學史》等一類書籍而快速對易經具有這種宏觀觀點,但去閱讀一手的註本才是最根本而扎實的學易功夫。
本篇前半只介紹五本最基礎的古書,好好研讀完這五本古書,相當於對《周易》發展史有一個大致完整的掌握,可大略看出兩千年來易經承載了什麼文化與知識。
這時候你再回頭看前文所列的當代白話讀本,對於那些當代人所談的易經內涵,就有如在高空腑看地景一樣的一目瞭然。
如果這五本還不夠,後半段也列出一些在某些易學課題上相當具代表性的古書書單。
但閱讀這些古書要注意的是,和前文所列白話本不同的,由於這些都是易學史上幾個重要轉變時代的代表作,因此,除了值得你一讀再讀之外,一定要好好了解每一本書的時代背景,並比較這些書在時代與觀念上的前後關係,就可清楚看到易學的清楚流變。
《周易本義》可以說是樹大招風的一本書,當代很多易學名師非常愛批評這本書(指那些負面的),甚至有人把它批評得一文不值,還大聲呼籲入門者不能讀,以免受其毒害。
大體而言,這類批評者多數只是以自己對於易學的某種偏頗認知在論對錯,少有真的了解《周易本義》及其價值而在做批評的。
無論如何,書還是自己讀過再算數吧!就算那些批評有道理。
《周易本義》之所以列為第一本必讀古書,是因為這本書有以下特點:
- 極精簡。CP值極高的易學古籍。
- 實證,誠實。
- 宋代新易學的集成
極精簡。CP值極高的易學古籍
《本義》算是相當精簡的《易經》註本,比它更精簡的好書並不多。
所以,就閱讀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神來說,這也是CP值非常高的一本《易經》註本。
顧炎武《日知錄》這麼說:「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後來士子厭《程傳》繁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
意思是說,明洪武初年,官學的易經用的就是程朱,也就是程頤和朱熹。但後來的讀書人嫌《易程傳》太繁瑣囉唆,專門用《本義》。可見這本書自古就因為精簡而受到讀書人的喜愛。
不過《本義》的精簡有一些狡猾。
首先是在「象數」方面,卷首的九圖基本上是屬於象數的,但這九圖與《本義》的六十四卦註解沒有多少直接關係。而且,詳細的解說必需去讀《易學啟蒙》。其次,《本義》原本是附於《易程傳》在流傳,《本義》原書的樣貌其實也不是很確定。在附於程傳的情況下,有些諸如「程傳備矣」的用語,頗值得玩味。特別是有些朱熹未注解的,是否也因為程傳已寫,然後他贊同程傳所以就沒寫或是被省略了?
實證,誠實
朱熹治學的實證嚴謹態度,古今以來少有學者能夠企及。
嚴謹當中,能摸著良心說實話的學者,更是古今少見。易經的確有太多謎團,對於未解的謎團,朱熹都會很誠實地說「未詳」。
「未詳」意思大概是說,這經文在寫什麼我看不懂。朱熹諸如此類的註解相當多,而這些註解通常也反應出該段經文的確存在問題,最好還是多聞闕疑。多數易學家遇到這樣的經文,通常是硬著頭皮也要將它註解出來,不通也硬要將它說到通。朱熹則很誠實地說:我看不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當然了,如果從頭到尾都說不懂,那只是個誠實的遜咖,不是大師、宗師。朱熹對於經文註解的考證也是相當深入而淺出,經常是簡單的一句判斷,背後的功夫與用心,都是在廣讀各家注解,再細讀這本書之後才看得出。
所以,在《周易》的註解上,如果古今各家看法相當紛亂而讓人無所適從,朱熹的見解經常會是一個相當中庸而安全的選擇。
另外要注意的是,這本書寫成之後,朱熹在講學時也會對自己的看法有所修正。這些修正就比較瑣碎而不好尋覓,這方面有興趣的,可再去閱讀《朱子語類》。幸運的是,李光地《周易折中》已將《語類》中有關的言論給摘取出來,可省下很多查找的功夫。
宋朝新易學的集成
宋朝是易學的一個輝煌時期,也是易學史上一個重大的轉變期。
大抵宋易的特色,輕訓詁、重思辨,而多創新。所以當代很多易學的基本知識,或者新的子範疇,如先天之學,圖書(河圖與洛書)、太極論…都是在宋朝開始發展出來的。因此相較於漢唐易學,我覺得宋易可稱為「新易學」。
朱熹易學大致上可說是宋代這些新易學的集大成者,這個集大成多少反應在《本義》這本書。「集」得好不好這當然是有討論空間,但至少你可在《本義》上看到這樣的特色。
例如,後世易學書籍,喜歡在卷首加入河圖,洛書,以及先、後天八卦與六十四卦圖,《本義》是濫觴。不過,關於諸如河圖、洛書、揲蓍原理的研究等等其他易學周邊議題要有進一步的了解的話,還得進一步閱讀《易學啟蒙》。
要注意的是,傳世的《易學啟蒙》原非單行本,而是收錄在清朝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裡面。
《本義》中經常受易學家詬病的是他的「卦變圖」。「卦變」是漢易中重要的一種卦象理論,這個相當艱深的理論其實源自於《彖傳》,在王弼義理易崛起之後已近失傳。雖然在宋朝也開始重出江湖,宋明易學名家輩出,朱熹卻是最早能夠發現卦變之價值的一位大儒。雖然他對卦變的闡發還相當粗糙而混亂,但單單他能夠看出卦變之價值,並試圖去重建,就已經是相當了不起。這方面其實算是朱熹《本義》應該加分之處。
王弼《周易注》 易學網網頁版電子書
周邊讀本: 孔穎達《周易正義》 王弼《周易略例》(另有《周易略例注》) 《老子註》 《老子指略》
王弼《周易注》是易學史上影響最大、最久遠的一本書。
雖然漢朝是易學鼎盛時期,但是卻沒有任何完整的易注書籍傳世。三國魏王弼的注本,也成為最古老而完整的一個《周易》注本了。
不過《周易》王弼只註解了六十四卦,《繫辭》等易傳未注解,因此通常大家買到的會是《周易王韓注》(如圖),韓指的是晉朝的韓康伯。
王弼是個千古奇才,十幾歲就以善於談論易經與老子而成名。在短暫的24歲人生裡,註解了《周易》和《老子》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成為傳世千古的經典。不論在易學或老學領域,王弼的注本都是必讀的經典!
但因為王弼註解周易時相當年輕,缺乏人生之歷練,相較之下較少人生哲理,多是清妙的玄理。邏輯明析,論理清楚,是王弼學的最大特點。因此也是易學和老學的很好讀本。但在更深入的哲理方面,王弼學還是稍嫌淺薄。
即使如此,要讀懂王弼《周易注》也不是容易事。
若要深入了解王弼周易注的義理,會建議再閱讀孔穎達疏的《周易正義》。
此外,最好另外再閱讀王弼的其他著作,特別是《周易略例》,這是王弼易學論文的集成。
王弼最著名的就是以老子思想在註解易經,所以也可再去研究他的老子學,讀讀他的《老子註》和《老子指略》。《老子指略》也是王弼解釋他的老學的論文集成。
王弼註解易經的特色,一般評論認為他以義理掃除漢代象數。因此後世對於易學大致會分「義理」和「象數」兩派。但最受到批評的(多數是負面的)是他以老子思想在註解易經。這些評論在此姑且保留,或可參考王弼易學周易略例系列文章:
總體來說,一般的評論大致是正確的。王弼對於經文的註解不但不注重八卦卦象,漢代的陰陽占驗之說,甚至對於文字的訓詁解釋也不是很在意。多數是直接闡釋經文的義理。所以對於當代的讀者來說,比較困難的是,對於個別字義的解釋經常很難在王弼易注中得到直接的解答,而是要「逆向工程」看他如何註解易經,才能夠推想得知。
不過許多評論者經常會忽略的是,王弼是真正陰陽爻象的專家,同時,他的很多方法學都來自《彖傳》。這兩點,也是在閱讀王弼著作時應當注意的。
王弼易學對於後世的影響之大,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講完。大抵後來宋明易學家很多都承襲了王弼易,不只採用了他的看法,也使用了他的方法學,例如後文要介紹的程頤。
李鼎祚《周易集解》 易學網網頁版電子書
周邊讀本: 孫星衍的《孫氏周易集解》 當代高懷民《兩漢易學史》
←圖說:大孚這本《周易集解》是清朝孫星衍版,也將李鼎祚集解包含在內。
李鼎祚是唐朝人,但他所編的《周易集解》則是保留最多漢易的一本書。
《集解》自序這麼說:「臣少慕玄風,遊心墳籍,歷觀炎漢迄今巨唐,採群賢之遺言,議三聖之幽賾,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各列名義,共契玄宗。」
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收集了漢唐三十幾位易學大家的註解,特別是早已亡逸的漢易。
漢代是孔子之後易學奠基的重要時期,相較之下也保留了很多周易古義。可惜的是,漢易學家的著作卻都已亡逸而不傳於世。要了解易學在漢代的樣貌,特別是漢易中所保存的一些周易古法和古義,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最重要的資料之一。
除了《周易集解》,與漢易有關的文獻還有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清朝孫星衍編的《孫氏周易集解》,以及宋王應麟輯逸而成的《周易鄭康成注》。另外在《說文解字》中也有引用一些《周易》經文可供參照。另外清朝惠棟《易漢學》也是一本不錯的參考書。
這些都是有意研究漢易者的寶貴資料,不過這些資料集結起來仍然相當的零碎,難以窺見漢易全貌。
要了解漢易,另外要推薦當代高懷民所寫的《兩漢易學史》,特別是想了解漢代象數全貌的話。
大體而言,漢代易學很多都是超乎《周易》經文的註解之外,例如孟喜的卦氣,焦贛的易林,京房納甲,諸如此類的易學知識《周易集解》中較難觸及,或可透過《兩漢易學史》窺其一二。
《易程傳》 易學網網頁版電子書
《易程傳》為宋朝程頤所作。並無註解《繫辭》、《說卦》、《雜卦》,而《序卦傳》則拆散附於六十四卦之前。
程頤可說是宋明易學中義理派的代表,《易程傳》主要承繼王弼的方法學講述周易,未取當時的象數及邵雍之學。但相較於王弼易學中充滿了老子思想,程頤易學則是很純萃的儒家易,可以說是王弼之後,義理易重新回歸儒門義理的代表性人物。這與朱熹兼取象數的集大成大異其趣。
不過,相較於王弼,程頤的注解對於象數還是有較大的包容。例如,王弼對於八卦卦象是不用的,對於漢易中的卦變更是全盤否認。但易學發展到宋代,基本上對於卦象的態度並不再像三國王弼或鍾會那樣的偏激,而有比較中庸而兼容的態度,義理與象數的區別經常不是截然二分的,而只是一種學術取向上較偏重那一方而已。雖然程頤對於宋朝開始流行的圖書等象數之學都未採用,但對於漢易中常用的八卦卦象,甚至卦變,程頤也有他的詮釋方法。事實上,程頤談的卦變較諸朱子還更為精簡,只可惜,零散而不成系統。
顧炎武《日知錄》這麼説:「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傳之後。」
明朝之後,官學的易經以程朱為主。明永樂修大全時,把朱子的本義拆開,附在《易程傳》之下。由此可見在官學中是以《易程傳》為主,而朱子的《本義》為輔。這可能是因為《程傳》濃厚儒家風格,多談正德脩身之道而更能夠為政治服務的原因。相較之下,朱子明確地將《周易》定義為占筮之書對某些帝王來說可能就比較不討喜。
到清朝李光地《周易折衷》時,則又改以《本義》為主,《易程傳》為輔。
事實上,對於來知德其人其書,我的評價都非常的低。會推薦這本書完全是基於目前易學的現實而不得不然。
怎樣的易學現實?
目前易學上關於卦象的一些基礎理論,幾乎都以來知德為宗。好好讀完這本書,就可了解外界所有易經老師們講論的卦象理論從何而來。所以用心讀完這本書,相當於具有超乎目前易經知識市場裡大部分經學老師的功底了。
從「精研一本書就可打趴一堆易經老師」的觀點來看,即使這本書份量不小,CP值也算是超級高的:比朱熹本義還高。
就算你超級善良完全不想打趴任何易經老師,單憑這本書在易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來說,還是很值得一讀的:雖然我對它的評價相當負面。
來知德許多基礎的卦象理論都只是食漢易、宋代等先儒之牙慧,然後自己胡亂改造,再說是自己研究而得。來知德易學之流行,可說是易學界喜好異論,又不深究根源的扭曲發展。
根據來知德說法,這本書是他隱居歷二十九年而完成,全都是自己深居思索而得。自序與行文中更清楚表達出,兩千年來全世界的人都不懂易經,只有他懂。
但事實是,來知德可謂是混淆易學名目的大宗師。他善於將古人的方法與智慧據為己有,並曲解經典以巧立名義,藉以掩飾竊取的行為。
例如,他以《繫辭》「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自立「錯綜」這個名目,並在整本周易註解中大肆發揮。但「錯」其實就是漢易中的旁通和伏象,「綜」就是反或覆象。「錯綜」也就是唐朝孔穎達在談《序卦傳》配對時所說的「非覆即變」的變和覆。
除了《序卦》,來氏也強調《雜卦》中的錯綜原則。但十翼當中《序卦》和《雜卦》最有問題,不但最不可能是孔子所寫,而且極可能是漢後作品。但來氏認為這是周文孔聖之作,因此奉為聖杯,將錯綜卦象當作最核心的理論之一。
再如以互體為「中爻」,宋朝之前就有易學家零星如此稱呼互體,但並不流行。朱震注解《繫辭傳》「八卦相盪」說到:「《說卦》謂之中爻,先儒謂之互體。」(按:「《說卦》謂之中爻」一語不知緣由,說卦並無中爻之說。或許朱震當時有見到我們沒見到的文獻?)來知德則將中爻為互體的說法據為己有。並以此曲解《繫辭傳》的「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一段。
不過平心而論,說他「曲解」《繫辭》可暫時視為比較屬於我的個人解讀,是否為「曲解」可能得再歷經一翻論戰,這裡不想引戰,讀者可自行閱讀研究之後自行參酌決定,不一定要贊同。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只要對於漢易,以及宋代的象數易有些研究,再加上對於《繫辭》等原典的用心考察,就可看出來氏易學當中的問題與脈絡。
來知德還有一點讓後世相當不以為然的:夜郎自大。
有些人在詮釋學問時是這樣的:讀易經有些自己的小小心得了,然後就以為全世界都錯,只有我對。只有我講的是真理,別人講的全都是一文不值。基本上來知德就是這樣的人。所以四庫全書《提要》這麼評論其人其書,算是相當貼切:
其自序乃高自位置,至謂孔子沒後而易亡,二千年有如長夜,豈非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這樣的態度在做學問上當然不是很妥當。個人在推薦易學書籍時,這也會是一個標準,通常會建議把這類的易師與著作直接打入冷宮,因為基本的治學心態不正確了,狹隘的心就難以產生真知灼見,更何況是在最為浩瀚深奧的易學領域。
這套標準當然也非常適用於我對來知德的看法,所以開宗明義就說,會推薦這本書,純萃是因為易學現實,因為來氏易學的普及,而不是贊同其人、其書、其術。
同場加映(再來六本)
值得閱讀的古籍相當多,真的條列不完。
不過這兩千年來的易學古籍雖多,多讀幾本之後就會覺得千篇一律,了無新意,因為千古文章一大抄。真正自己發明創見的東西實在很少。所以我在整理幾年的數位典籍之後實在有些乏了,在閱讀完這幾本之後,感覺再讀其他古籍的CP值邊際效益遞減得相當快。
即使是上面所列少少幾本書單,也不全然都是有自己創見的,王弼和程頤、朱熹都還算是。而像《周易集解》只是編纂性質,集結漢代和唐朝易學家的註解,李鼎祚雖也加註自己的看法,但參考價值不是很大。來氏《周易集註》看似有很濃厚的個人觀點,但那些真正的易學原理都只是食先儒牙慧。來知德真正的貢獻,是給它們改個名,算是改名改得好,所以也改了運,於是漢代至唐宋的一些易學技巧就重新流行起來並取代原有的稱呼,其實並非創見。若要強說有什麼獨創性,就是來氏把錯綜這兩個原始易學中不該有的卦象運用得相當徹底。關於這點,可參考:為什麼上古不會有反對卦(又稱覆卦、綜卦)?
如果你對於以上五本書還嫌不夠,這裡再推薦幾本不錯的古書作為延伸閱讀。這些書,可能是有某方面的創見或者是啟發性,或者是在易學史上有重大意義,只是它的存在可能經常被人所忽略。
另有一些書的推薦理由是這樣的:《周易》作為一門學問,圍繞著經文核心之外還有很多必需研究的周邊課題,例如占筮法。以下有些參考書目,就屬於這一類。
《漢上易傳》
朱震與朱熹是同時代的人物,但年長於朱熹。
他所寫的《漢上易傳》是宋朝象數易的一本重大著作,也算是漢代象數易的復興之作。
朱震不只傳承了漢代象數,也兼容了宋朝時所崛起的新象數。宋明之後談象數者,也經常引用這本書。因此在象數上,這也是一本「承先啟後」之作,這種好書,不讀嗎?
《日講易經解義》
易學網網頁版電子書 建議購買站長寫的《跟著康熙讀易經:日講易經解義導讀》
常聽一些易經老師說,易是群經之首,百家之源。但讀遍各家註解,都讀不出這種感覺與氣勢。如果你有這樣的疑惑或遺憾,那麼讀《日講易經解義》這本書就對了。
「日講」其實是古代皇家的經史講座。春秋舉行的講經大典稱「經筵」,康熙由於喜愛經史,改為每日講經,因此稱「日講」。所以,這本書其實是康熙皇帝的易經課程講義。
康熙對於經學格外重視,易學上的貢獻,除了《日講易經解義》的編撰,另還有敕令李光地編纂的《周易折中》。
《解義》與《折中》兩書皆以朱子《本義》為主,《程傳》為輔。雖是以程朱為本,但《解義》絕不只是程朱之遺緒。其持說廣大悉備,論證滂薄有據,義理的詮釋更是切要而透徹。
《解義》對於傳統象數之學與佛老思想採取較為負面的態度。對於「象」,大致上只取二體卦象以及陰陽爻象;對傳統漢易的「數」則完全屏棄。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不只在成書過程當中,有康熙皇帝的深入參與,融入康熙的經世治國思想。在易理的詮釋方面,也因為康熙務實求真的治學態度,而不枉其統一經學以建立皇極的政治目的。
《解義》可說集當時鴻儒碩學的解易精華,這是為了要在易學上樹立一個標竿,也意圖展現《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的經學地位。也因此,其解經援引大量《詩》、《書》、《禮》、《春秋》,以及《論語》、《孟子》的經文與政治哲學,另外也引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
《解義》對於《周易》在政治哲學上的闡發,以及以易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而融合四書五經義理,真可謂儒家易的登峰造極之作。不只集宋明之後程朱易學之大成,也的確沒有辱沒康熙想要在經學上建中表正,樹立皇極的目標。
清朝康熙皇帝敕令李光地編纂而成,這本書「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眾儒之考定,與通經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因此名曰「折中」。
雖然名曰「折中」,但其實背後多少有想要一統易學的政治目的,並以朱熹《本義》及《程傳》為宗主,特別是朱子之說。宋明儒諸說為輔,但盡掃漢易傳統的象數之學。
所以精確的說,這本書頂多只是除卻漢象數易之後的「折中」,頂多。
但這本書並不是純萃的「義理派」易學。事實上,《折中》也很重象數,他所屏棄的只是漢易傳統的神秘學式的象數。只不過,其象數多屬「易外別傳」,其數理更接近當代西方數學。觀書末所附的《易學啟蒙》以及《啟蒙附論》就清楚可知。特別是《啟蒙附論》,使用大量的幾何圖形在論證易學的數理。
這本書以類似「集解」方式所編成,對於每句經文,通常先引朱熹《本義》注解,然後是《程傳》,以及各家看法。最後會再加入李光地的「折中」看法,並評斷各家優劣。
雖然少了傳統象數這一大塊的易學版圖,而在各家注解的選擇上其實也加入了濃厚的政治目的,但由於匯集了漢代至清初一千七百年二百一十幾位易學家的見解,因此也算是相當可讀的「清代版周易大集解」。還有,李光地這個人還是有些學問功底與政治智慧的,所以他的評論其實也頗值得玩賞與閱讀。
像較之下,同是康熙御纂,《日講》看法較為單一,可視為儒家易學登峰造極的「標竿」之作;《折中》則是儒家易的集成,統合了各家看法。
《周易古占法》
延伸閱讀:【卦例分析】占婚姻得小過卦(關於程迥實際占解易卦的故事)
所謂的「占」,是解讀吉凶的意思。在易經的領域,「占」就是指解卦這個行為,也就是得到一卦之後,將卦的吉凶等意義給解讀出來。
宋程迥所著的《周易古占法》書名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探索古代《周易》如何用在占筮。
《周易》原本就是占筮之書,只是後來哲學化之後,超越了占筮的應用,甚至還躍登到學術的最高位置,成了中國的百家之源。但在原始易經的研究上,還是一定得涉及到占筮的探索。
但易經在這兩千年的發展,學與術分了家。作為「經學」存在的《周易》,在學術殿堂裡多數是純義理與哲學上的探索,這些探索有時候甚至都會以經世治國,或人倫道德為依歸。原始占筮功能則被一些江湖數術所取代。以上所列的書單,重點也都在於六十四卦經文的註解, 鮮少涉及占筮法。
在占筮法的探索裡,前面談到了朱熹的《本義》和《啟蒙》也算是經典,市售的《本義》多數會有附〈筮儀〉,而《啟蒙》更對於揲蓍的基本原理以及得卦後該如何占解等議題都有專論。事實上,宋儒對於這些議題的討論資料是相當多的,只是資料相對不集中,較少有知名的經典級專書鉅著。另外在揲蓍法的考證上,朱熹《晦庵集》第六十六卷〈蓍卦考誤〉也算是當中經典。
這裡推薦的程迥《周易古占法》算是對於《周易》占筮法的一本系統著作。只不過這本書所考證出的占筮法加入了很多宋儒的新易學觀念,並非全然都是「古占法」。閱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今人在講論周易的占筮法時,通常是以朱熹為宗,甚至有人會誤以為朱熹的就是標準。讀完本書之後,至少多了一種看法可供參照與比對,比較不會偏頗。
程迥和朱熹不但是同時代的人物,而且年長於朱熹,朱熹對他非常尊敬,不但以父執與老師之禮對待,在經學相當推崇他的看法之外也會採用程迥的一些見解。
《春秋占筮書》
延伸閱讀:春秋筮例總覽。
建議購買站長所寫的《易經真八卦》,第四、五章收錄很多卦例。
這是研究春秋占筮,了解周朝如何以周易解卦的必讀經典。
在得卦之後,如何利用《周易》來占解,可謂人言言殊。十個易經老師可能有不只十種說法。究竟那一種方法才是正確的,或者是較符合《周易》古法的?
這很難說,因為基本上《周易》占筮古法早已失傳,後人只能依古籍記載還原一二,而無法了解全貌。
但這仍有一個對錯的範圍標準。
基本上,關於古人如何使用《周易》來占卦這件事,記載最早的就是在《左傳》與《國語》中的十六個故事,十七個卦例。若再擴大到當時人們引述《周易》在講大道理的故事,那麼也就是二十來個。
因此,要驗證一個易經老師所說的占卦方法正不正確,就看他依據的是不是基於《左傳》、《國語》這些卦例的研究而來,然後其研究結果是否能夠真的解釋這些卦例。這當中唯一有名的例外就是高亨的宜變之爻變占法,這算是所憑藉的資料是正確的,但方法卻錯得很離譜的一種占卦法。可參考:高亨《周易筮法新考》變卦法探索一文。
無論如何,深入去探索這些卦例是研究占筮法必下的功夫。這些卦例也是了解原始《周易》、《周易》如何應用與成書的重要線索。關於這方面的書,自古以來就不多。前面介紹的程迥《周易古占法》,只討論占筮的原理原則,對於卦例,只是點到為止。元朝胡一桂(胡雙湖)《周易啟蒙翼傳》中的〈筮法〉算是有比較詳細的探討,裡面有所有卦例的逐一解說。最後還可參考明朝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
然而,這類書籍之中,較為經典的當屬清朝毛奇齡的《春秋占筮書》。
之所以推薦毛奇齡的,是因為總體來說,宋朝學風輕訓詁而重創新,所以很多遺法雖以「古」為號召,但其實往往會不自覺地加入宋人的創新見解,讓人攪不清楚什麼是古什麼是新了。一直到元朝的胡一桂也深受宋易影響。但清朝學風重考據,因此對於古易的樣貌也有較多的計較與考證,細讀毛奇齡《春秋占筮書》,再比較胡一桂、程迥的古占法就可清楚見到這種差別。毛奇齡在探索古筮法上更為重視史實與經典原義的考證,因此對於春秋占筮法的研究也較能貼近周易古法。
如果讀了《春秋占筮書》覺得不過癮,另外還可閱讀《易小帖》,這本書不是毛奇齡所寫,而是他的門人將其言論集結而成。
《易學象數論》
許多人在學易經過程當中應當都會面臨過這樣的疑惑:到底什麼是「易經」?
這是因為知識市場裡有很多長得像易經但又不是易經的命理數術在混淆視聽。關於這個問題可再參考:〈你學的是什麼易經?〉一文。
在古代,這些數術稱為方技、方伎,或方術,並不會與易經混淆。不過,易學的分支當中,一些象數易的流派經常會發展為某種方術。
然後江湖術士一定會憑著這層可能薄如蟬翼的關係攀附《易經》,甚至說那就是「易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對「易經」的知識如此混亂的原因。你要說那些方術與易經無關,也不是。但說他是易經,一定是言過其實了。
例如,最有名的當屬以納甲聞名的京房易學,後來演變為火珠林法而大為流行,俗稱「文王卦」,「六爻」,坊間說的「易經」很多其實都是火珠林。
要弄清楚各種江湖數術的底細,只要從它上游的相對應象數流派下手就可知。順便也可釐清它與易經之間的關聯。
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這本書把易學在兩千年所發展出的一些象數分支,整理得相當有條理。清楚勾勒出易經如何發展出一些象數學派,然後這些學派又如何發展為方術。
類似的書籍,還有元朝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明朝季本寫的《易學四同別錄》。基本上《易學四同別錄》有點是仿《啟蒙翼傳》之作,甚至有很多內容是直接將《啟蒙翼傳》拿來用。相較之下,這兩本書對於象數的討論比較不如《易學象數論》來得全面。不過,像元明之際才發展出來的梅花易數,只有《易學四同別錄》一書有收錄與探討。(按:梅花易非邵雍所作,詳論可自行參考易學網的許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