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筮例看周易古占法

Jack 發表於

關於個別春秋筮例的探索,可以看春秋筮例總覽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從這些古老的筮例中歸納出符合周代的古占法。

在開始探索之前,請讀者一定要先放空自己過去對於《周易》的認識,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不要帶著現代人的先入為主想法來解讀。有任何問題也請回去看最原始的資料,而不是以現代人的奇怪想像做一廂情願的解釋--例如咬緊變卦說變者知來等等一類的大道理,這種自以為是的廉價知識,知識市場中已經夠多了。

首先我們談,什麼是占法?

所謂「占」,指的是解讀兆象吉凶,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鐵口直斷的「斷」。

據《周禮.春官.太卜》記載,古代的占法主要有三項:占卜占筮占夢,這也是古代預測吉凶的三種主要方法。占卜是以龜卜鑽鑿燒灼的兆象,占筮則是以蓍草演算出的卦象,占夢則是以夢境來預測未來並斷定吉凶。周官並設有占人之職,除了負責「眡吉凶」(視吉凶)之外,還得整理好卜筮的占斷資料,年終比對預測準不準:

占人掌占龜,以八簭占八頌,以八卦占簭之八故,以眡吉凶。凡卜簭,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凡卜簭既事,則係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按:簭即筮

但周朝的占卜及占夢之法都已失傳,唯一傳下來的,就只有占筮,這也是《周易》所傳下來的占法。

所以我們口語上常講的占卜占卜,基本上是已經失傳而不存在的占法了。《周易》的占法,精確來說應該叫做「占筮」。然而做為「占法」的《周易》,所留下來的只有繇辭而已,至於這些繇辭該如何應用?只能從《左傳》、《國語》中的相關記載來推測。

從春秋筮例歸納出的占法其基礎與架構相當簡單,並沒有現代人想的那麼複雜,簡單條列如下:

無變爻:以卦辭卦義占斷。

在這些筮例中直接採用卦辭卦義,但會再以上下體的八卦卦象補充說明。

「秦穆公伐晉」筮例中以蠱卦下卦巽為貞,上卦艮為悔。以貞為求卦者,悔為敵方。

一個變爻:本卦變爻的爻辭占斷。

  • 田氏代齊:觀  之  否,觀六四占斷。使用卦象有二體、爻變,互體。
  • 魯桓公筮成季:大有 之 乾,大有六五占斷。
  • 畢萬仕於晉:屯  之  比,比初九占斷。使用屯、比卦義。使用卦象有比下體,爻變。
  • 晉獻公嫁穆姬:歸妹  之  睽,歸妹上六占斷。使用歸妹、睽之卦義卦辭。歸妹上卦,上卦爻變。
  • 晉文公救襄王:大有 之  睽,大有九三占斷。使用大有、睽卦卦義,大有上下體及爻變。
  • 莊叔筮穆子:明夷 之 謙,明夷初九占斷。明夷、謙卦卦義。明夷上下體,爻變。
  • 崔武子娶棠姜:困 之 大過,困卦六三占斷。互體,爻變。
  • 孔成子立衛靈公問立為太子:屯  之  比,屯初九占斷。
  • 南蒯筮叛:坤  之  比,坤六五占斷。
  • 趙鞅救鄭:泰  之 需,泰六五占斷。

這些卦例都先以本卦變爻爻辭做為占斷,然後再以卦名及卦義、八卦卦象來增加與豐富占斷的內容。

卦義取用上,以本卦為主,有時會取用到之卦。

取象部份,或以本卦的上下二體,或以變爻所處位置可以取得的八卦卦象。有時會使用到爻變,所謂爻變,是變爻陽變陰、陰變陽之後的八卦卦象。例如坤之比,上卦坤爻變之後為坎。

有些例子中,只使用到下體,並未用到上體,例如「畢萬仕於晉」屯之比,屯初九變的卦例。

互體的使用,似乎只有變爻在三或四的時候,才會採用到。例如觀之否,變爻在觀六四;困之大過,變爻在困之六三。只有這兩卦例使用到互體。

三個變爻:本卦和之卦卦辭卦義。

  • 重耳筮得晉國:屯  之  豫:屯卦及豫卦占斷,屯為主。兩卦的上下體,互體。
  • 晉筮成公之歸:乾  之  否:記載只提到否卦占斷,但乾卦應當也有用到,在未講的前半故事。
  • 董因筮重耳返晉:泰  之八。變爻數不知,但最可能是二或三個變爻。以泰卦卦義。

這三個卦例中,只有「重耳筮得晉國」屯之豫的卦例是很明確的,其餘兩卦必需經過一些研究還原。

其中「晉筮成公之歸」經研究之後,可能使用到了之卦(否卦)的卦辭卦義,但由於該卦例中故事只講了後半段,前半段故事顯然未被提及,依推理,前半段故事講的應該是本卦(乾卦)。因此經推理還原,應當與屯之豫卦例一樣,本卦之卦的卦義皆取用。

「董因筮重耳返晉」則卦象都不明,但最可能是二爻變或三爻變。該卦例只使用了泰卦的卦義。

五個變爻:之卦卦辭卦義。

這是唯一一個五爻變的筮例,這筮例中並未如後世所認為的,以之卦(隨卦)的不變之爻(隨六二)做為占斷。

占法總則

  • 爻為主,卦為輔:總合以上的歸納,可以清楚看出,《周易》占法是以找出變爻為主,變爻以一爻變的情況最多。如果沒有變爻或變爻太多時,則退而看卦。若無變爻當然只能看本卦。若變爻很多時,那麼變卦也是可以看的。但若變爻多到超過三個,那麼本卦就可以不用看,轉而只看之卦。
  • 卦名卦義與卦象的使用:而卦名、卦義、八卦取象都是可以用來增加占斷資訊,豐富占斷內容的方法,但主要占斷還是以單一的卦爻辭為主軸。
  • 之卦爻辭亦非不可用:「晉獻公嫁穆姬」是唯一一個使用到之卦(睽卦)爻辭的卦例。但這並不是以睽卦爻辭做為占斷,不可混淆。在該筮例中,同樣的,之卦爻辭只用來豐富與增加解卦內容,但吉凶占斷仍然是用本卦變爻。
  • 八卦取象有規則可循:八卦取象方法中,並非如漢儒那樣的混亂,以致於八卦不分。通常來說,上下二體是最基本的,有時候會使用到爻變,互卦只有變爻在三或四兩個位置時才可取用。除了這三種類型的卦象之外,並沒有後來漢儒發展出的覆卦(卦象上下顛倒)以及旁通卦(卦象陰陽相反)的卦例。
  • 貞悔是一種極少用的對占技法:「貞悔」並不能如後儒所認為的那樣,當做一種標準體例,反而像是一種極為少用的占斷技法。真正用到的只有「秦穆公伐晉」筮例,以蠱卦下卦巽為貞,上卦艮為悔。在該卦例中以貞為求卦者,悔為敵方。而在「重耳筮得晉國」筮例中雖然以「貞屯悔豫」來表達卦象,但其占斷並未看出「貞悔」這樣正反對占的技法。
  • 即時的創作:史官或卜官解卦通常分成兩大部份:1. 引用繇,就是《周易》的卦辭或爻辭,簡單論斷吉凶及預測的結果。2. 以卦名、卦義、卦象來演繹更多的預測細節。其中第二部份,往往是屬於史官或卜官自由發揮的部份,也是解卦中最精彩的部份。有時他們會以韻文方式唱出,或許這些即時創作在被占人收錄與整理之後,演變為《周易》的繇辭。同時,這也是我們研究卦象的重要依據,但同時也發現,當時的一些取象,與《說卦傳》並不一致。

感謝站長用心整理如上。

的確如站長所述,如果從古筮法探討解卦的邏輯,確實「易知易從」,深孚繫辭所說的「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的基本法則。

不過學易者有時為求「神準」,「事後諸葛」的推論,反而導致解法越演越複雜,各家說法紛云,越來越無章法,讓人無法學習,自然不能「有親、有功、可久、可大」。也許朱子看出這是周易傳衍多年的弊端,所以提出多爻變的解卦邏輯,可惜其說又多是自己想當然爾一廂情願的看法,與史實不符,他提出由不動爻去推,更是無理可循。

易經本來就是提供一個「簡化」的模型,讓占卜者能在繁複的事件枝節中抓到要點,這才能提綱挈領去思索「變」與「不變」,「進與退」、「剛與柔」對事件未來發展的影響。

雖然不論古今,追求「全準」、「全然掌控」,總是人們努力的目標(特別現在號稱的大數據);但擁抱「不確定性」與「無常」,往往是創意、創新甚至是生命力的根由。兩相權衡下,我會選擇後者,這時才慢慢體會站長「只幫會思考的人解卦」,「反對算命」的基本思想邏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