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過「孔子」電影,應該對於那個專門在背後陷害孔子並將孔子逼得離開魯國的「三桓」有深刻印象。
這個故事的主角成季,又名季友,季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700年左右,歿於前644年,他也是三桓家族中最強大的「季孫氏」(季氏)一脈的開山祖師。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由於周武王早崩,成王年幼而由周公踐阼代成王攝政。因此在諸侯國之中,屬周公封地的魯國是最為特殊與尊貴的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另一個小周室,其尊周,崇禮,尊君,與親親等傳統也更異於其他諸侯國。這樣的傳統也可說是造成魯國「三桓」家族勢力形成的重要背景。
三桓其實指的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所發展出的家族,因此其形成當然要從魯桓公說起(在位期間公元前711年~694年)。
桓公有四個兒子,其中魯莊公為嫡長子,理所當然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及嫡次子季友(成季)三個兄弟都被魯莊公封為卿,其後代也因此形成了三大家族,分別為慶父的孟孫氏(又稱仲孫氏、孟氏),叔牙的叔孫氏,以及季友的季孫氏(季氏),這三大家族對於魯國國政一直有很深厚的影響,特別是季氏勢力最為龐大,如「陽虎筮伐宋救鄭」筮例中的陽虎,就是擔任季氏家宰而掌控了魯國朝政。由於三大家族為魯桓公之後,所以史稱「三桓」。
本故事的主角成季就是三桓中季孫氏的第一代宗主,他也是魯桓公的嫡次子。在他即將要出生時,桓公就迫不及待的要為這個兒子的一生卜筮看看。
在春秋時代,兒子一出生老爸就占卜問其一生吉凶的例子似乎相當多,先前我們介紹過的還有「田氏代齊」故事裡的田敬仲,「莊叔筮穆子」故事中的叔孫豹,都是一出生老爸就又卜又筮的。但魯桓公則是小孩還沒出生就在問卜問筮的。
這件事記載在《左傳.閔公二年》:
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復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以下簡單翻譯說明。
成季快要出生時,他的父親魯桓公請卜楚丘的老爸問卜,結果說:「這是個男生,名字叫友,將成魯公的右輔,居於兩社之間(依杜預注,兩社指周社和亳社,兩社之間是朝廷執政之所在),會是魯公王室的輔佐。季氏若滅亡,那麼魯國也將不再昌盛。」(換句話說,季氏未來對於魯國將有生死存亡,休戚與共的影響力。沒有季氏的輔佐,魯國將難以興盛。)
接著又請卜楚丘的父親再筮一卦,得到大有之乾,他說:「他所得到的擁戴(信賴)會像他的父親一樣,所受的尊敬有如國君。」在小孩出生時,小孩的手上竟然有「友」字的紋路,因此就以友做為他的名字。(按:「同復于父」的「復」當作孚,帛書版易經孚皆作復,大有六五爻辭為「闕復交如,委如,終吉」。孚為信或感應。「同孚于父」指他所得到的信譽、信任和他父親一樣。)
7 | |
6 | |
7 | |
7 | |
7 | |
7 | |
大有 之 乾 | |
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
這個例子中魯桓公也是卜、筮並用,幸運的是卜與筮的結果都一樣。至於是否卜筮準到連小孩的名字都預測得到?這就比較狡滑一些。因為只要魯桓公依照卜筮結果命名,小孩名字就一樣了,因此這實在說不上是預測,而比較像是「順應天命」。而這次負責卜與筮,還有做占斷的則是卜楚丘的父親。在「莊叔筮穆子」(穆子就是叔孫豹,莊叔是叔孫豹的父親)中卜楚丘曾經出現過。
這次得卦為大有之乾,也就是大有卦六五爻變,以大有六五爻辭「厥孚交如,威如,吉」來斷吉凶。巧的是,在卜法中已卜出小孩名字叫「友」,在筮卦中則得到大有,有與友形近而音同。
但卜楚丘之父的解卦則簡單到不行,只「同復于父,敬如君所」就結束了。不但未曾引用卦辭、爻辭,也未談任何的卦象分析。
所以問題是:卜楚丘之父是否依過往的筮例,以本卦之變爻爻辭為占斷呢?或者他是否用了什麼其他方法?
其實我們還是可以自行約略猜測卜楚丘之父的占斷,也是大致基於大有六五爻而來,而且應該也用到了八卦取象,只是許多話或者史家沒詳載,或者他沒講明。
例如,「敬如」即爻辭中的「威如」。「同復于父」者,這個父指的是魯桓公,桓公為君,於象為乾,乾為君。六五爻變,上離卦變為乾,火從於天為同人,因此說「同復於父(君)」。又帛書本「孚」皆作「復」,大有六五即作「闕復交如」。「同復於父」即「同孚於君」。孚(復)即取自爻辭。「厥孚交如」意思為誠信能夠與人相交,此意指君臣能夠交心,彼此信賴。
至於後來季友終其一生所應驗較多的預測「在公之右。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則是在卜法中所做的占斷,並非筮法。
無論如何,我們來看看往後魯國政局發展,是否如卜筮之預言?
關於魯國的這段歷史,我們可參考《史記.魯周公世家》:
三十二年,初,莊公築台臨黨氏,見孟女,說而愛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長,說梁氏女,往觀。圉人犖自牆外與梁氏女戲。斑怒,鞭犖。莊公聞之,曰:「犖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斑未得殺。會莊公有疾。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姜。哀姜無子。哀姜娣曰叔姜,生子開。莊公無適嗣,愛孟女,欲立其子斑。莊公病,而問嗣於弟叔牙。叔牙曰:「一繼一及,魯之常也。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季友。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莊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柰何?」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於針巫氏,使針季劫飲叔牙以鴆,曰:「飲此則有後奉祀;不然,死且無後。」牙遂飲鴆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八月癸亥,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侍喪,舍於黨氏。
先時慶父與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開。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犖殺魯公子斑於黨氏。季友犇陳。慶父竟立莊公子開,是為湣公。
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哀姜與慶父謀殺湣公而立慶父。慶父使卜齮襲殺湣公於武闈。季友聞之,自陳與湣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之。魯人欲誅慶父。慶父恐,奔莒。於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為釐公。釐公亦莊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慶父聞奚斯音,乃自殺。齊桓公聞哀姜與慶父亂以危魯,及召之邾而殺之,以其屍歸,戮之魯。魯釐公請而葬之。
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陳故佐送季友及子申。季友之將生也,父魯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友亡,則魯不昌。」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號為成季。其後為季氏,慶父後為孟氏也。
釐公元年,以汶陽鄪封季友。季友為相。
整個故事相當複雜,以下就史記的記載做說明。
莊公的三兄弟也就是後來魯國「三桓」家族的第一代,三兄弟中季友是最為忠誠與擁戴莊公的,後來更成功雍立並輔佐僖公。而庶長子慶父不但素行不良,與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還無所不用其極的要爭奪王位,甚至殺了閔公以稱王,因此後世常以「慶父」為作亂者的代名辭,並有「不去慶父,魯難未已」(不除去慶父,則魯國的災難無法平息)之說。至於老二叔牙,則是居於兩者之間,但因對於兩邊鬥爭表錯立場而遭賜死。
有一回莊公病了,所以就想到立嗣,也就是決定接班人的問題。
由於莊公本身沒有嫡嗣,所以有些苦惱,不知要立子斑,還是子開。子斑是他比較喜愛的孟壬所生,與慶父有染的哀姜雖然沒有為他生下兒子,但是她的隨嫁妹妹,也就是叔姜,卻為莊公生了子開。他就問了叔牙,叔牙回答莊公說:「一繼一及,是魯國的常規。有慶父在,可以繼承王位,您有什麼好擔心的?」叔牙說的「一繼一及」,就是所謂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叔牙這樣的說法,顯然他是支持慶父繼承王位的,但這也為他帶來了殺機。
莊公原本只是無法決定子斑(或作「子般」)和子開誰該當接班人,現在則又要擔心兄弟將擁立慶父。於是他找上季友,季友很篤定的告訴莊公說,他死也要立子斑,也就是絕對不能立子開。莊公也把叔牙可能擁護慶父的事告訴了季友。於是季友以莊公命令,拿著鴆毒找上叔牙,直接告訴他:「喝下鴆毒,你的後代可以為你繼承香火。不喝,那麼不但你要死,你還會絕後。」也就是逼叔牙自殺。叔牙沒得選擇,當然只能飲鴆自殺,在叔牙死後,他的兒子也被立為「叔孫氏」。
同年(莊公32年)八月,莊公死,季友於是立子斑為君。
相較於季友的忠君愛國,慶父可是野心勃勃。慶父先是與哀姜私通,也因此他想立哀姜隨嫁妹妹所生的子開為君。莊公死後,季友雖立斑為王,但才兩個月時間,十月慶父就在黨氏殺了子斑(黨氏為子斑母親孟壬的娘家),並立子開為王,也就是湣公(閔公)。
至於季友,則投奔了陳國。
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的姦情更加濃得化不開,於是就乾脆謀殺湣公,然後立慶父為國君。
季友知道之後,就與湣公的弟弟申(同樣是莊公的庶子)前往邾國,並請求魯國人的支持。魯國人想要殺掉慶父,慶父因此逃難到莒。季友成功立申為君,也就是釐公(僖公)。
對於如此局勢的演變,哀姜也很害怕,於是逃到了邾國。另一方面季友則開始設法要將慶父引渡回魯,並打算在途中將其殺害。慶父最後在走投無路之下上吊自殺。而哀姜的下場也與慶父差不多。
哀姜的娘家為齊國,不過哀姜的身世卻有些爭議。她可能是齊桓公或齊襄公的女兒,另一說法則認為是齊桓公的妹妹。但無論如何,齊桓公當時知道了哀姜與慶父私通並殺閔公,在魯國作亂,做出如此丟人現眼的事之後,選擇大義滅親,就在邾國將哀姜殺死,並將其屍體送回魯國,由僖公為她下葬。
僖公元年,僖公將汶陽鄪封給季友,並以季友為相。果如預言,季友成為魯國及魯公的右輔。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一卦定終生
隨便一個卜卦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這種史料不知道可信度有多少..
的確是值得懷疑的
計算一下比例,左傳中出現過多少人?但有講的卦才多少?所以就算這些都是歷史而不是小說,也只是挑準的說。
但這種研究,有助於了解古人如何使用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