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筮例:陽虎筮伐宋救鄭

Jack 發表於

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宋國伐鄭。晉國趙鞅卜問是否該征伐宋國以救鄭國?接著陽虎又為此占筮。結果卜與筮都說不宜伐宋,因此趙鞅作罷。

此事記載於《左傳.哀公九年》:

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干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水勝火,伐姜則可。」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游也。鄭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鄭則不吉,不知其他。」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左傳》前半段講的是龜卜,得到的兆象為「水流向火」(水適火)。趙鞅分別請晉國的三位史官史趙、史墨,史龜幫忙解讀。

史龜說,這是「沈陽」之象,可以興兵,利於討伐姜姓(即齊國),不利於討伐子商。討伐齊國可以,但要與宋國為敵就不行。

史墨說,「盈」是水名(一條河流的名字),子是水位(子位在北為水。杜預注:趙鞅姓盈,宋姓子),兩者皆勢均力敵,不可干預(也就是說不能伐宋)。炎帝屬於火師,姜姓則是炎帝之後。水勝火(水剋火),所以可以伐姜(即齊國)。

史趙則說,這個兆象叫做「如川之滿」(有如山川之水位盈滿),所以不能游泳渡過。鄭國有罪,所以不能去救它,去救鄭則不吉。我只看到不能救鄭國,其他的兆象就看不出來了。

以上關於龜卜兆象之解讀應該也有類似於《周易》的參考書可用,但早已失傳,因此三位史官如何解這些龜卜的兆象,也讓後人難以深究其義。

陽虎則以《周易》問筮,得到泰卦變需卦,也就是得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8
6
8
7
7
7
  泰   之  需

陽虎直接以泰六五爻辭「帝乙歸妹,以祇元吉」來斷驗。

他說,宋國一方為吉,所以不可以跟它作戰。微子啟是帝乙的長子(元子),宋和鄭兩國則是甥舅關係。祉就是祿,如果帝乙的長子嫁妹而有吉祿(指宋國,宋國為微子啟之後),那麼我們這邊那有吉可言?陽虎以為,「以祉元吉」的吉是落在宋國一方,不是我方,彼方吉則不利我方,因此不利征伐宋。

陽虎即陽貨,魯國有名的惡人,曾為季氏家臣而實質掌控了魯國的實權。陽貨後來因作亂被魯人逐出,而奔逃到晉國投靠趙鞅。

《論語》有〈陽貨〉篇,是因該篇一開始講的就是陽貨見孔子的故事。

陽貨想要請孔子出士為他效力,孔子不願,於是陽貨設計讓孔子見他,趁孔子不在時送了他乳豬(聽說是孔子很愛這味),依禮孔子必需去向他道謝。於是孔子無奈下也故意找陽虎不在的時間去找他,以避免必須和他交談,沒想到在半路上被陽虎遇到了,還被喊了過去(看來孔子完全中了陽虎的計)。結果被陽虎一翻毒舌逼得只好答應出士(但後世儒者對論語此段記載的解讀有諸多爭議)。

據說孔子和陽貨兩人長得相當的像,孔子也因此吃了虧。就在他周遊列國,經過衛國的匡邑時,由於匡邑的人曾被陽虎欺負過,可以說與陽虎有仇,因為誤認孔子為陽虎而包圍孔子,後來發現圍錯人了才解了圍。

顯然,陽虎是個政客,雖然懂些《周易》,但不是專業。例如,我們拿這一解卦筮例與田氏代齊、及莊叔筮穆子相比較,就可發現其間的重大差異。

陽虎只是從爻辭中直接去引申推論,整個推論戰力顯的相當薄弱,而周史和卜楚丘則透過八卦取象,互體、爻變等多種技法,而在卦爻辭之外加入了更多的內容與細節。

另外在這個例子裡,晉趙鞅也是對一個問題卜、筮並用,而且一次占卜結果還找到了三位不同的史官來解兆象。幸運的是,這次總共四個人,所講的結果都一致,認為不應伐宋救鄭,趙鞅因此作罷;反之,如果結果不一樣,那麼就有得頭大了。由於趙鞅並無出征,因此這一卦並沒有是否應驗的問題。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