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筮例:南蒯筮叛
南蒯即將判亂時筮得坤之比「黃裳元吉」,這是大吉之卦,但為何結果起事失敗?子服惠伯預測說:「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因為南蒯叛亂,不符合「黃裳元」--黃中、下信、上善的德性,所以當然要失敗。這一筮例也告訴我們:做壞事的話,要靠卜筮來避險是沒有用的!
- 閱讀內文 about 春秋筮例:南蒯筮叛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 4 篇回應
南蒯即將判亂時筮得坤之比「黃裳元吉」,這是大吉之卦,但為何結果起事失敗?子服惠伯預測說:「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因為南蒯叛亂,不符合「黃裳元」--黃中、下信、上善的德性,所以當然要失敗。這一筮例也告訴我們:做壞事的話,要靠卜筮來避險是沒有用的!
東郭姜是齊國大夫棠公的夫人,因此又名棠姜。棠公死,崔武子去弔唁時看上棠姜美色而想娶她,剛好棠姜的弟弟東郭偃是他的家臣,於是託東郭偃幫忙娶棠姜。東郭偃以兩人同姓為由勸退崔武子,於是崔武子筮了一卦,遇「困之大過」,即困卦六三爻變,爻辭說「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為家破人亡的大凶之卦,但崔武子不顧凶象仍娶棠姜為妻。崔武子娶了棠姜之後因此造成了兒子與妻舅之間的不和與惡鬥,讓政治死敵慶封得以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而滅了崔家,崔武子最後因此家破人亡而自殺。自此之後,齊國的崔氏滅亡。
眼見秦穆公大軍已經在黃河邊準備要迎接襄王,晉文公因擔心出兵迎襄王回周將導致國內政局不穩而舉棋不定。這時他的謀臣也是舅舅狐偃勸進,於是文公為此請卜偃分別以卜、筮來決疑,結果都是大吉。他所筮得的是大有之睽,九三爻辭說「公用享於天子」,果然成功送襄王回周並殺了叛亂的叔帶,因此得到了襄公的封賞。
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些差異?推論有以下幾種可能:一、千年傳抄的誤差。二、史官和卜官信口開河,引錯了!三、此為商朝所傳的歸藏易。四、周易還在發展之中。
這四種可能都有其道理,沒有那一個比較正確的問題。或許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出土的考古證據提供更確切的答案,在此之前,沒必要爭得面紅耳赤,認為此是彼非。但這些可能中,以第四項是最具啟發性與突破性。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左傳》的這些筮例就是《周易》發展與成書過程的記錄。
來自楚國的苗賁皇了解楚國虛實,建議晉公先分兵攻打左右翼,再合兵全力攻打楚國最精良的中軍。於是晉公為此筮了一卦,得復卦,彖辭說:「南國䠞,射其元王,中厥目。」南國此處顯然指楚國,後來果然擊敗楚軍,並射中楚共王眼睛。這一筮例就解卦之技法來看相當簡單,得復卦,以復卦卦辭占斷。只不過,晉史所引卦辭,與今本完全不一樣。
由於晉惠公沒有誠信,違背當初穆公幫他回國順利即位的承諾,甚至不顧晉國饑荒時秦國的慷慨解囊,反而在秦國鬧饑荒時乘機攻打秦國,因此秦穆公隔年決定伐晉,為此而筮了一卦,得到蠱卦。卦雖然吉,但過程當中當有失敗的階段。後來果然應驗,在追殺晉君過程當中曾經受晉軍包圍差點為晉所擒,但最終仍順利脫險並擄獲晉惠公。
晉獻公要將女兒嫁給秦穆公,這宗婚姻對於晉國的影響將會如何?晉獻公為此筮了一卦,結果得歸妹之睽,當以歸妹上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占斷。史官認為不吉,還預測到兩國將有戰爭,晉國戰敗,太子被滯留在外六年後才拋家棄子逃回晉國,但只隔一年就又被殺死。後來秦晉兩國的關係發展上,史官的預測一一應驗。
這個故事的主角成季,又名季友,季子,是魯國「三桓」家族中最強大的「季孫氏」(季氏)一脈的開山祖師。他是魯桓公的兒子,在即將出生時桓公就為他問卜又問筮的,結果龜卜說他的名字叫「友」,未來會是魯國的右輔棟樑,還筮得「大有之乾」。
於是畢萬為自己到晉國出士未來的可能發展問了一卦,得到屯之比,也就是屯卦初九爻變,爻辭為「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辛廖解釋這卦認為大吉,為公侯之卦,子孫也將在晉國飛黃騰達。果然畢萬在晉國不但發展得相當好,其後世子孫也在晉國發達掘起,並建立了魏國,不但成為諸侯國,也躋身戰國之七雄。
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宋國伐鄭。晉國趙鞅卜問是否該征伐宋國以救鄭國?接著陽虎又為此占筮。結果卜與筮都說不宜伐宋,因此趙鞅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