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易學】周易略例詳解:〈明象〉

Jack 發表於

【王弼易學】周易略例詳解系列文章:

談到王弼易學,大家聯想到的無非就是「義理易」,直覺王弼是完全捨棄「象」(卦象)而只談義理。而〈明象〉篇也似乎是這個觀點的最佳註解。

〈明象〉篇的主旨在於闡釋「得意忘象」的治學方法,「象」具體而言就是漢易喜歡談的象數之象。該篇對於漢易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但也因此最為後世漢易及象數派支持者所詬病。

「得意忘象」的說法大致如此:經文的意思(意)是透過卦象(象)來表現,然後再以經文(言)來傳達。所以認識經文本意的方式,是透過解讀經文(言)來了解卦象(象),再藉由卦象來理解意思(意)。既然目的是要了解經文的本意(得意),在「得意」之後,作為理解之媒介的卦象和經文,也都可以忘記或忽略,不用太斤斤計較。反之,如果我們一直斤斤計較於經文和卦象而走不出來,那就是還沒理解到經文的本意。

嚴格來說,一般評論認為王弼捨棄或掃除「象」是不正確的。

因為「忘」並不等於捨棄、不要。忘是一種功夫也是一種境界,在達到此境界之前還是必需先得到象,先得到言。王弼的正確意思應該是要學者弄清楚學易的目的,是要了解經文本意,這才是「根本」,不要拘執末節的「象」上,迷路而不知返。

這也是王弼《老子指略》一文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觀念,〈明象〉一文顯然充份利用了這樣的思維方法,以意為象之本,象為意之末。象又是言之本,言為象之末。在「象」、「言」上走不出來就是王弼老學中所說的捨本逐末。

事實上王弼學中也講「象」。如果王弼真的有捨棄「象」,捨棄的也只是漢易那種瑣碎而旁雜不經的象,所謂「案文責卦,有馬无乾,則偽說滋漫」以及「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這樣的卦象。至於王弼所講的「象」,則是他認為比較具條理與邏輯的爻象。

廣義的卦象包括了六畫卦(六十四卦)、三畫卦(八卦),以及陰陽爻象。從《左傳》、《國語》,以及十翼等古籍來看,古代在解釋卦象的方法主要有上下二體、互體,這些取象法主要是採取了八卦的卦象。其次則是在十翼中也使用爻象,爻象是以陰陽及爻位來解釋吉凶。

從《清華簡.筮法》清楚可見,爻象自古有之。而且在十翼中,從《彖傳》、《象傳》,以及《繫辭傳》都可見到爻象解經的傳統。

雖然王弼捨棄互體、卦變等等漢易方法,甚至連二體卦象也幾乎不用,這樣的做法有矯枉過正的偏差。但是他在爻象上所建立的邏輯與明析的義理,在易學上卻是空前的,而漢象數所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條理與邏輯。

王弼易學另一個受到批評的則是以老莊思想註解《易經》,這一點也讓某些保守的儒者很感冒。

除了老學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明象〉甚至把《莊子》中「忘」的修養功夫也拿來做為治學方法,強調必需忘言才能得象,忘言之後還得進一步忘象才能得意,也就是要「忘而又忘」才能得到經文之本意。

得兔忘蹄,得魚忘筌更是直接引述自《莊子》外物篇。進一步來說,王弼易之所以能夠為爻象建立起清楚的邏輯,就是使用到崇本息末,以及「忘」的方法學。

【明象篇導讀】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卦象是用以呈現意思,而言則是用以闡明卦象。

此段闡述卦象只是呈現經文本意的媒介,而語言只是闡明卦象這個媒介的媒介。學者的終極目標是要了解易經經文的本意。

象,一卦所顯示出的「象」,也就是卦象,廣義的卦象也包括了爻象。

言,即經文。

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要充份表達出意思非卦象不可,要充份說明卦象則非言語不可。

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

言語是由卦象所產生,所以可以尋找言語的脈絡來細察卦象。卦象是由意思所產生,所以可以尋找卦象的脈絡來細察經文意思。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意思的內涵可以卦象來完全表現,而卦象也可以言語來表達清楚。

所以言語是為了闡明卦象,了解卦象之後可以忘記言語。而卦象是用以蘊藏意思,明瞭意思之後可以忘記卦象。

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就好比使用蹄網原本是為了抓兔子,抓到兔子之後就可以忘了蹄網。

筌是為了要捕魚,捕到魚之後就可以忘記筌了。

王弼此文立論源自於《莊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筌有兩種解釋,一是魚笱,以竹所編製,用來捕魚。二是作草字頭的荃,假借為蓀,是一種誘魚的香草。

蹄,兔腳。此指一種會綁住兔腳的捕獸網。

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語言好比是卦象的蹄,卦象好比是意思的筌。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以此來看,緊抓語言不放的,就是未能了解卦象。緊抓卦象不放的,就是未能明白意思。

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卦象源自於意思卻緊抱卦象,所緊抱的就不是指涉到本意的卦象。

語言源自於卦象卻緊抱語言,所緊抱的就不是指涉到真象的語言。

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反過來說,忘記卦象才是真的了解意思,而忘記語言才是真的了解卦象。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要了解意思就必需忘記卦象,要了解卦象就必需忘記語言。

所以建立卦象是為了完整表達意思,卦象當然是可以忘記的。

重疊卦畫以完整傳達真情,所以卦畫是可以忘記的。

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徵。

所以接觸它的類別那麼就可為它建立卦象,歸納它的義理就可為其建立特徵。

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

義理若是在於剛健,為什麼一定要用馬來比喻?品類若是在柔順,為什麼一定要用牛來取象?爻象若是符合柔順,為什麼一定要用坤卦來當作牛的卦象?義理若是在呼應剛健,為什麼一定要用乾來當作馬的卦象?

這是王弼對象數易的批評。

漢代象數易以為《周易》乃是依照卦象而撰寫,因此要為經文的一字一句找出相對應的卦象。

依《說卦傳》,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但是《周易》乾卦以龍為喻,根本沒有馬。坤卦卦辭「利牝馬之貞」而沒有牛,反而是在離卦說「畜牝牛吉」,而《左傳》莊叔筮穆子筮例中也是以離為牛。

為了要以這些取象來解釋經文,於是漢易發展出許多複雜的方法學。結果是在卦象中繞圈子走不出來,專門探索牛馬龍的,讓人因此忘記了所要追求的是經文本義。

而或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无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

有人將馬的卦象定為乾卦,依照經文來求取卦象,最後只談了馬卻完全忘記乾卦的存在,如此一來虛偽的說法滋生漫延,結果是難以找到頭緒。

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從復或值,而義无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

使用互體還不夠,只好再使用卦變。卦變還是不夠用,推理到五行。一旦失去義理的源頭,奇巧的方法使用就越來越泛濫。就算有時候不小心猜中了,對於義理來說也是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這是因為只守著卦象而忘記了意思的由來了。

關於卦變的詳細說明,可再參考〈爻象全攻略:卦變〉。

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忘記卦象以求得它的意思,如此才能夠見到義理。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