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筮法》全文註解(附《別卦》)

Jack 發表於

 

感謝聖甲蟲學院白中道博士將本書全文翻譯為英文:

The Qinghua Bamboo Strips (The Stalk Divination Method) Complete Text with Commentary (Appended: “Hexagram Chart”)(The Game Changer Part B,變易遊戲第二部)

起卦程式上線。易學網依照清華簡《筮法》竹簡的數字變化模式,與可能的機率分布,設計一個可以模擬其結果的起卦程式。

本文所有的清華簡《筮法》圖文內容皆引用自《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一書(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2013年12月,中西書局出版)。

註解目前已撰寫完成,但可能隨時因為新的發現而修改內文!

清華簡是在2008年7月由清華大學校友在古玩市場購得而捐贈給母校的戰國時竹簡,這些竹簡總共約有2500枚,抄寫時代約在西元前305年左右:「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的無字殘片樣品作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年份是:公元前305±30年,即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

其中有《尚書》和類似於《紀年》一類的先秦珍貴經史典籍,與《周易》有關者則有《筮法》和《別卦》。

為保存及整理這些資料,清華大學還特別於2008年9月為此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直到2011年開始才陸續整理完成並出版一些竹簡,目前已出版至第四集。《筮法》和《別卦》收錄於第四集,是在今年一月才正式對外發表。

關於清華簡可另外參考這一篇開箱文

筮法總共由63支竹簡所組成,保存狀況非常良好,每支竹簡下方都有編號,因此順序並不會排錯。如下圖左(可點選看大圖)。

閱讀方式很像我們在讀報紙的分類廣告版一樣,整幅竹簡區分為許多大小不一的區塊(如下圖右),並以傳統中文由上而下,由右向左的順序閱讀。這種排版法充份運用到竹簡的有限空間。

《筮法》的名稱是文物整理者所給予,因為其內容皆與古代數字卦的占筮法有關,因此名為《筮法》。目前多數學者都偏向認為這可能是屬於「歸藏」易的占筮法。

文物整理者為方便今人閱讀與引用,根據其內容將整篇分三十節,並給與章節名稱。這三十節分別如下:

一. 死生 二. 得 三章 亯 四.  更 五. 至
六. 娶妻 七. 讎 八. 見 九. 咎 十. 瘳
十一. 雨旱 十二. 男女 十三. 行 十四. 貞丈夫女子 十五. 小得
十六. 戰 十七. 成 十八. 志事 十九. 志事、軍旅 二十. 四位表
二十一 四季吉凶 二十二. 乾坤運轉 二十三. 果 二十四. 卦位圖、人身圖 二十五. 天干與卦
二十六. 祟 二十七. 地支與卦 二十八. 地支與爻 二十九. 爻象 三十. 十七命

附:《別卦》詳解

關於數字卦的解譯及筮法重建請參考:清華簡《筮法》數字卦解密

作者為清華簡所設計的太極丸起卦法:清華簡筮法重建—太極丸起卦

清華簡研究常見的錯誤請參考:清華簡《筮法》研究的常見誤謬

參考閱讀:本書的英文翻譯《變易遊戲:二部曲》

The Qinghua Bamboo Strips (The Stalk Divination Method)--Complete Text with Commentary (Appended: “Hexagram Chart”)

以上英譯本是由聖甲蟲學院主持人白中道博士所翻譯,並加入英文注解。

前十九節可以大致視為卦例的說明,第二十節之後,則多是占筮法法則說明。

其占筮法與《周易》有極大的不同,最大差異在於「數字爻」的爻象,與諸如「四位」等方法。「四季吉凶」則顯示各經卦在四季有不同的吉應和凶應。「天干與卦」則與京房納甲法一致。另「地支與卦」、「地支與爻」則是《周易》中所沒有的,這可能直接關係到「時間」的占筮。但地支與卦,則與京房納甲中的地支納法有些若合符節之處,例如震為子午,而震卦下卦初爻納子,上卦初爻納午。但在地支與卦中,乾坤兩卦是缺位的。

全篇並沒有任何類似《周易》卦爻辭的內容。除了八經卦有卦名之外,其餘各卦並沒有卦名。由於其經卦卦名與歸藏易頗為類似如坎卦作「褮」,坤卦作「」,頗有「同出一脈」的樣子。

卦象都採「數字卦」畫法,例如 由上到下為六一六,六五九。為一六一,一一四。為一一六,八一一。所使用的數字共六個,與其他出土《周易》只用一和六兩個象徵奇偶的數字符號有所不同。所使用的數字包括了一、四、五、六、八、九,也與先前一些數字卦的考古發現不是很一致。何以言之?先前張政烺整理一些零星考古發現,數字卦的數字以一、五、六、七、八為主,九在西周中期短期出現,四則幾乎不見。但四和九在此簡中出現頻率都相當高。

進一步來看,以整部竹簡內容來研判可以確認「一」是用來替代「七」。因此實際用到的筮數為四、五、六、七、八、九。其中七是以「一」來替代。這顯然與《周易》筮法結果只有六、七、八、九等四個筮數也不一樣。

閱讀時,以兩卦為一組。例如第一卦和第二卦為一組,其下文字為「六虛其病哭死」。這兩卦具有類似於周易的本卦與之卦關係。經過解譯可以確認,左卦為本卦,右卦為之卦。左卦下方會有一黑點作記,這或許是本卦的標記。

在帶領大家閱讀全簡內容之前,要請注意的是,竹簡中所用的許多文字就算改寫成現代楷書,也已是現今不再使用的古字或異體字。竹簡文字都經過學者解讀,雖然多數文字已解讀出來,但仍有少數未解讀出來的。有許多則是解讀出但仍有疑義的。相信在長遠未來,這些解讀文字都有可能再變更。

而筆者在整理這些文字時,一方面盡量就文獻整理者的意思將它轉為我們較能理解的現代文字,但所見文字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書中所載所看到的並不是完全一致。

另外則有某些特定文字,筆者因識得部份古字,而直接將其修正,例如原書中的「才」字,甲骨與今文中「才」與「在」寫法一致,但本簡中應理解為「在」字,因此內文全部改為「在」字。

凡例:

坤:原文作𠔜。

震:原文作

麥:古文來,即震卦卦名,原文作上來下止,為麥的異體字。麥作上來下夊,「夊」即倒「止」。

勞:原文作褮但無冖,古文勞,下從衣。即今日之坎卦卦名。

在:原文解讀為「才」。古文才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