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下第五章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此章共舉九次「子曰」,註解爻辭十一條。《繫辭》引「子曰」註解的爻辭共十九條,這十九條爻辭中,只有《繫上》注解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使用到爻題,其餘十八條皆未用。
從這些章節可清楚看出孔子註解《周易》的鮮明風格,與十翼諸傳有很大的差異。孔子鮮少解釋個別的字義或基本的語義,也不談任何的卦爻象,而是直指義理,一針見血地道出爻辭的微言大義。但有時所言似與經文義理無關,有些好像只是拿些經文自我發揮,自說自話。
此章共舉九次「子曰」,註解爻辭十一條。《繫辭》引「子曰」註解的爻辭共十九條,這十九條爻辭中,只有《繫上》注解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使用到爻題,其餘十八條皆未用。
從這些章節可清楚看出孔子註解《周易》的鮮明風格,與十翼諸傳有很大的差異。孔子鮮少解釋個別的字義或基本的語義,也不談任何的卦爻象,而是直指義理,一針見血地道出爻辭的微言大義。但有時所言似與經文義理無關,有些好像只是拿些經文自我發揮,自說自話。
這兩章極為簡短,孔穎達《正義》將第三、四兩章,以及第五章首節併為〈第三章〉。
第三章談卦爻象與吉凶的關係。相較於其他章,此章論述顯得極簡。第四章則闡釋六子卦的陰陽奇偶及其德行。
此章從伏羲、神農,談到黃帝與堯舜等古聖王如何利用卦象而制作器物,所謂的「制器尚象」之事,總共提出了十三卦。
但所論的內容,與《彖傳》註解以及現今所理解的卦名字義相去甚遠。這是因為,此章原本就不是在談論卦名的字義,倒比較像是另一套取象,而且是六畫卦的取象。例如,離為網罟,渙有舟楫之利,隨為服牛乘馬,豫為防備,小過為杵臼,睽為弓矢。大壯為棟宇,大過為棺槨,夬為書契。
此章旨在談論卦爻的吉凶原理,以及聖人如何用以建立功業。
此章論吉凶:「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這與《繫辭傳》他處所談面向不同,如:「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這是《繫辭上》最後一章。
首節談言、意、象之間的關聯,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一個有名議題。特別是王弼易學還以此而提出「得意忘象」之說,並藉以建立其義理派的易學。
第二節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更是當代西方哲學引進東方時,「形上學」(metaphysics)譯文之由來。
由此可見,此章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性。
此章專言卜筮的功用,聖人用以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對於宋朝之後的易學來說,這也可能是影響最大的一章。因宋代之後興起的易學旁支,如太極說、先天之學、河圖、洛書(合稱圖書),皆記載於此章。建議讀者當比對宋朝之前的易學見解,如唐朝孔穎達,以及《周易集解》所載漢唐易註,就可清楚看到宋易在這幾個議題上的重大演變。
【課程講座:易經數理的前世今生】。九月起至十一月止,隔周周六下午2:30~5:00,共6講
單堂課 500 NTD,六講一同報名2400 NTD(八折)。課程當天現場報名。
此章分為五節,從「辭變象占」四種面向談《周易》筮法的應用,並探討易筮為何能有如此神妙之作用。
關於《周易》占筮要如何揲蓍演卦,〈大衍章〉是最古老的文獻。只不過,〈大衍章〉所記載的方法,只有一個大致的框架,缺乏具體細節。現今所傳承的揲蓍法,大概是在宋朝時重建的,當中以朱熹的〈筮儀〉最具代表。其重建的文獻依據,主要即利用〈大衍章〉,另還有《儀禮》等古書記載。宋朝時還有唐朝易學家的傳承,因此也可見宋儒引述唐代易學家的方法。
《繫辭上傳》中以此章篇幅最長,孔穎達則分為第六與第七兩章。自「初六藉用白茅」以下為第七章。
依其內容,可再分為八節,首節文義與後七節文義不類,似應獨立成章。後七節皆引「子曰」註解《周易》的爻辭。其註解與今之《象傳》風格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