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卦又稱覆卦,也是明朝來知德所說的「綜」,指的是卦象的上下顛倒。
今人講《易經》,經常把「錯綜」當做聖杯,殊不知此法實在錯很大。
「錯」也就是漢易中的旁通和伏,孔穎達說的「變」,指的是陰陽相反的卦象,像乾卦與坤卦相錯(含六畫卦和三畫卦)。「綜」又稱覆或反、反對,指的是上下顛倒的卦象,如震卦與艮卦相綜(含六畫卦和三畫卦)。
但考諸典籍與出土資料,反對卦概念的出現,較可能在西漢中葉之後:所以這是後來發展出的「外掛」,不是《周易》裡面應當有的原始解象方法。
上古沒有反對卦的理由:
- 春秋占例中沒有任何占解使用到反對卦。
- 這種卦象的注解方法在東漢末才出現,而且出現之初很少見之外,運用上也很混淆。
- 漢初以前的卦象畫法,陰的符號並不是當今無上下之別的兩斷,而是有上下之別的八分之形,只要回到古代的畫卦情境就可發現,不可能會有反對卦這種東西。
- 邏輯上本就不通。震當艮,巽當兌,艮當震,兌當巽,這是「亂象」。
反對卦之發展:漢後才有
反對卦在易學史上的出現時間相當晚,在春秋占例中,對於八卦的取象,有直接用上下二體的,有取爻變之卦象的,有取互體的,但就是看不到任何反對卦的取象。
一直到東漢末年的《九家易》,和三國時吳國的虞翻易學中才終於看到反對卦。王弼在〈明卦適變通爻〉中說「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變」,講的也是反對卦。本文取自易學網。
實際研讀李鼎祚《周易集解》可以發現,甚至虞翻講反對卦不但很少,而且當他使用後世易學家認為的反對卦的「反」這個字來表達卦象時,也是很混淆的。有時候指的是卦的反對,但有的時候指的是陰陽之相反(即旁通),有時甚至是指卦變。
例如:
- 泰反成否:在坤六四、坤文言、雜卦等注。這可能是反對,也可能是旁通。
- 觀,反臨也:觀卦注。這是覆象。
- 兌女反成巽:觀六二,這是覆象。
- 觀上反三也:蹇卦注。反講的是卦變。
- 同人反師:同人九五注。這裡的「反」指的是陰陽之相反,虞翻或稱此象為旁通。
- 夬反剝:注《繫辭傳》「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同上,「反」指的是陰陽之相反。
- 損反成益:注《繫辭傳》「男女搆精,萬物化生」。這是覆象。
于省吾《易經新證》論〈覆象〉:「東漢以後,《九家易》以震為覆艮,虞翻以兌為反巽,其餘說易者,皆不用覆象。」于省吾原本是為了支持覆象而寫此文,但似乎沒看到他寫的這段文字中的問題。
從這段文字可見,覆象的發展甚晚,大概至東漢末才有的東西,而且當時使用這種卦象的易學家還很少。甚至若就虞翻使用「反」一字如此混亂的情況來看,很可能東漢末才剛處萌芽期。
如果能夠確認覆象發展為漢代才出現,那麼諸如《雜卦》和《序卦》等以覆象為核心觀念在撰寫的易傳,就要重新看待。本文取自易學網。
第一種可能,其創作年代是在漢朝。第二種可能,其創作的確在東周時期,那麼其配對當有其他原則,而該原則剛好也會形成今人所看到的反對卦。
抄寫於漢文帝時的帛書《周易》,並未採用今本周易的卦序,帛書易傳裡更沒有《序卦》傳,而且帛書《周易》的卦序所用的是《周禮》所說的「其經卦皆八」的八經卦排法,這個排法與清華簡的《別卦》完全一樣。因此《序卦》是有可能在漢代才寫的。
上博簡《周易》是目前最古老的周易版本,大約抄寫於戰國中晚期。該簡缺簡很多之外,殘簡順序也不明確。雖然有學者研究認為比較可能採用的是今本周易的卦序,但畢竟這只是基於許多假設的一種推測。如若未來有出土資料證明今本卦序早於漢代,那麼該卦序就可能採用了另一個法則,而該法則剛好會產生我們現在看到的反對卦:換句話說,反對卦只是後世所看到的一個巧合的表象。
在彖傳研究的系列文裡,闡述了乾坤二元如何透過卦變與旁通產生六十四卦。當中有個有趣的現象,乾坤變六十四卦是一種對稱性的歷程,而這種陰陽對稱發展歷程,的確會產生反對卦。
宋明之後成為象數派聖杯
朱震《漢上易傳》後面附有一系列的卦圖,其中有李挺之(之才)〈變卦反對圖〉及〈六十四卦相生圖〉,這兩個圖是有名的「卦變」理論首次的完整呈現。所謂卦變理論可參考以下文章:
這兩個卦變圖的最大特色是以反對卦來闡述乾坤如何變為六十四卦。而朱震《漢上易傳》解經也運用了反對卦的卦象。
至明朝的來知德,引用《繫辭傳》「錯綜其數」一句,認為「錯」即陰陽相反的卦象,「綜」則是覆象。來氏以此建構起他自有的一套象數易學,一直演變至今,由於採用者眾,幾已成當今的易學標準。
來氏方法學不但曲解了《繫辭》「錯綜其數」的語義,對於易象更是造成了嚴重混淆。
到現代的尚秉和,更將覆象運用到極致,于省吾《易經新證》有〈覆象〉一節,專論反對卦卦象,對尚秉和贊譽有加,並以甲骨文的觀點論證覆象之存在:
按:東漢以後,《九家易》以震為覆艮,虞翻以兌為反巽,其餘說易者,皆不用覆象。近人尚節之(即尚秉和)先生本之《易林》,以發明易之多用覆象,於是易之迷於覆象不得其解者,今則渙然冰釋矣……茲就古籀文字,以證覆象之可信。按甲骨文、金文通例,除上下左右四字,意在有別,反正倒正,不相紊亂,此外同一字也。而上下互倒,左右相反,變動無常,而形不害義。《說文》之至為倒不,幻為反予…匕从反人,乏為反正,皆肊說也。證之於甲骨文……如取作…凡此皆反正無別,無勝玫舉者也…金文尚有二字互倒者…父乙作乙父…
其立論大致認為,甲骨文字及金文中除了一些特別的字之外,往往是左右不分的。而有些組字或字辭,也同樣是變化無常,可以上下互倒,因此可證明覆象之存在。
于省吾的論證,完全引喻失義。如果他能活到現代,知道數字卦的存在,不知是否還會持此看法?本文取自易學網。
就他所舉例證來推論,易經卦象應該是雷火豐等同於火雷噬嗑,或是山水蒙等同於水山蹇等諸如此類的,這和覆象也無關。要證明覆象,反而他認為是「臆說」的《說文》例證,像是至為倒不,幻為反予等諸如此類的比較符合。但這也同樣無法證明覆象之存在。因為文字有形體上的上下之分是事實,但不能任意擴大解釋,例如進一步證明說文字全都可以倒過來變成另一字,或者是卦象可以倒過來變成另一卦。
數字卦的證明
我們現在畫卦象時,以陽為一,陰為- -。不論陰陽,都不受上下顛倒的影響。所以自然會有覆象的一種聯想。
例如,震卦倒過來當然就是艮卦。或者復卦倒過來就是剝卦。
但若回到漢代以前,卦象可就不是這麼畫,也不是這麼看的。本文取自易學網。
大約抄寫於西元前300多年的清華簡,它的八卦卦象分別如下:
[按:清華簡八卦卦名與現在不一樣,以上是套用現在的卦名。]
它的陰符其實就是數字的六,這些卦象你將它顛倒了之後會變成什麼?震會變成艮,巽會變成兌嗎?不會的。
卦象顛倒的結果,震還是震,艮還是艮,兌還是兌,巽還是巽。但是,先生對不起,你識不識字啊!竹簡都拿反了!本文取自易學網。
上博簡約抄寫於戰國末期,也是目前最早之周易,它的陰畫作「八」,同樣也是有上下的方向性的。我們舉簡中需、訟,師、比,以及謙、豫六個卦為例:
這八個卦倒過來之後,需會不會變訟,訟會不會變需?不會的。需還是需,訟還是訟,師還是師,比還是比,謙還是謙,豫還是豫。但大小姐,就不要裝了,你竹簡拿反了!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卦象畫法和上博簡有些相似,陰符有些像八但又不像,但同樣也不能將任意一卦的卦象倒過來,然後說它變成了另一卦:
[按:大畜卦卦象有誤。履、姤、艮等卦有殘缺。部份卦名與今本不同。]
所以基本上在漢初以前,不可能畫出像來知德《周易集註》「伏羲文王錯綜圖」這樣的東西的,所以就別扯什麼伏羲文王的了:
反對卦的基本邏輯錯誤
《周易》本來就是一個發展性的文化平台,在歷經兩、三千年的發展裡後世易學家陸續為它加入新東西,這不但是無可厚非的事,甚至原本就是任何學問的一種必然。
所以,當我說上古沒有反對卦,註解《周易》經文不當用覆象時,目的並不是要全盤否定這種卦象,只是希望學者能夠了解這種卦象在易學中的位置,還有在歷史發展裡它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再說直接一點,我所反對的只是以它為易學聖杯,過度詮釋的那些人。
假設你在使用反對卦時,知道他是一種後出的觀念,知道解讀經文時不應該使用八卦的覆象,那麼這沒什麼好反對的。這種對卦關係有它的義理存在意義,有什麼好反對的理由?
但如果像來知德一樣,以《周易》卦象全都是「錯綜」,然後全世界都錯,只有他對,只有他解開了所謂的文王作易的真義,這才是可笑而應當揚棄的。
反對卦或者覆象作為卦序中的一個法則,或者做為「對卦」卦象的詮釋,是有意義的。但若是在解經取象的層面上,以覆象來解經就不對了。
既然確認周朝時沒有覆象,那麼這樣的象也就不可能出現在經文裡。個人相信,古人在看卦象都是很直覺的,而「所見即所得」應該是直覺的基本要件:就是眼睛看到什麼卦象,那麼就以此卦象去做聯想。無中生有的象,不該存在。
以此推論,有那一些卦象是眼睛看得到的?上下二體之外,就是互體,然後就是爻變。爻變之後的卦象會存在之卦裡。其餘的就是無中生有的卦象了。
我們再以春秋筮例來驗證,史官在解卦時,的確只看這幾種八卦卦象。至於當時根本就不存在的覆象,就完全沒用上了。而從清華簡研究雖然可確定至少在東周時就已有清楚的「伏卦」卦象概念,但這並不是得到某一卦時眼睛看得見的卦象,因此春秋筮例中也未使用到。
基本上,像來知德一直到現代的尚秉和在以象解經時,大量使用到了「看不到」的「腦補」卦象,也就是覆象(反對、錯)和伏象(綜)。這些都是無中生有,根本就不存在經文裡的象。
其實這類象也不需要這麼大工程的證明,因為其存在本身就是種不合邏輯而矛盾的存在。因為無中生有的象假設存在的話,例如震卦也當艮卦解,還可當做兌卦解,還可當巽卦解,八卦卦象就變成一套自相矛盾的「亂象」系統了。
至於來知德甚至還以六畫卦的反對卦為同一卦,例如屯和蒙、需和訟...都是同一卦,這種理論當然也是不攻自破了。
延伸閱讀: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好文一篇
值得細讀的一篇文章,也值得細細品味。
解易會有「亂象」,會有這麼多的「穿鑿附會」,都起因於想要用「一理」,來「一統」所有經文,有如學物理者,想要「統一場論」來一解所有物理現象。
因此設立了「易經無一字不是象」的奇異標準,再來就是為了達到這奇異標準,亂拼亂湊。
說實在的,要由已知的經文拼湊出背後的象,這並不難,只要加入「逸象」與「互體」加「錯綜」即可,所以便自以為是的認為已經讀懂整本易經,可以破除千百年的疑惑,可以了解宇宙間的「統一場」。在暗自慶幸的當下,卻不察自己已落入了無處不自相矛盾的窘境之中。
用象,首當釐清論卦吉凶方向,這一點不釐清,只在拼湊文字上轉,對學易不但沒有幫助,反而越學越混亂。反觀王弼的<略例>,雖然不是「百分百」,但在論易方向上更清晰,在邏輯上更清楚,真有益於學易者統攝基本的原則。
這也無怪乎,或許是好勝心使然,或許是被「無所不驗」的框架框住,為了相應,互體不足,兼納錯綜,如果還不夠拼揍,再來個納甲沖剋,在論斷時,儘可能多點取用,無所不包,因為無所不包,自然誤以為「占應」,但卻沒反推,當取用越多時,即使有那麼一點占對了,其占驗率低到有如猩猩射飛鏢的基本數學。
萬一最後還不應,就說占者心意不誠,總之千錯萬錯,絕不是自己發明的理論錯,更絕不是自己看錯,有錯,那絕對是別人的錯.....
相同的,想要用象解所有經文者,必定先引入許許多多的「逸象」,加上錯綜互體,但同樣的,引入越多逸象,雖然可讓解經越容易,但反向推演時,就越難讓自己自圓其說,因為自己創造出更多的不確定性,也把自己給綁死了......他們永遠無法解釋,為何此處用「錯綜」象解,為何他處卻用「逸象」解,這不同解法背後的原則為何?.....,換言之,引入了錯綜,不但無助「一統天下」,反而增加了「問題背後的問題」,還賠上自己對易學八卦的基本概念,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模擬兩可....
「方向」越多,就等於「沒有方向」....把東南西北都包了,反而不知該往何處走了........
卦序與卦之命名、卦爻之「繫」辭
「抄寫於漢文帝時的帛書《周易》,並未採用今本周易的卦序,帛書易傳裡更沒有《序卦》傳,而且帛書《周易》的卦序所用的是《周禮》所說的「其經卦皆八」的八經卦排法,這個排法與清華簡的《別卦》完全一樣。因此《序卦》是有可能在漢代才寫的。」
今通行本《周易》的64卦序與卦的命名、卦爻辭的「繫」辭,是否有其必然性的聯繫?也就是說有參考了前卦與後卦卦象關係才命名、才「繫」辭的........。
無奈問題的本源是《序卦》是怎麼來的?令後人質疑?
30多年前一位生性淡泊的前輩曾經點撥小弟,前輩首先從小篆乾、坤二字作為《易經》之象數的探索,引我要注意「卦」與「圖、「書」的關係.......。
乾 小篆从乙、倝聲,本義作「上出」解,(見說文許著)乃艸木出土上達之意;乙象艸木冤曲而出,故乾从乙。又以倝音幹、本作「日始出光倝倝」解,為日始出時陽光上射貌,乾為艸木上出,故从倝聲。(按:乾字从乙與觀測地冬至日出24山之乙方有聯繫。)
坤 小篆从土、申聲,本義作「地」解,地為載物生物者,故从土,又以申在古與電同意。在西漢.孟喜「卦氣說」,豫卦主「春分三候」(物候為「始電」),那個時節的天候常有雷電,《象辭》曰:「雷出地奮,豫。」雷出地奮則利於農作。
由觀星盤看:28宿中之星宿為「四中星」,屬周之分野,周文王時代,星宿3°與「軒轅星」(一名「黃龍體」,約入張宿2°),傍晚見「黃龍體」南中,為「春分三候」、「清明初候」,應豫之內外卦氣。這個時候天上的28宿正是呈現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天文的「四象」就定位,此即所謂「在天成象」。
先秦時代的《周髀算經》說:「冬至晝極短,日出辰而入申。」(按:「冬至……日出辰而入申」,是指辰時初刻,為24山之乙方。乾小篆从乙、倝聲,倝為日始出時陽光上射貌,乙即與觀測地冬至日出乙方有聯繫;坤从土、申聲,坤之後天卦位在申方,「入申」。)
有「圖」必然有「序」,就如《山海經》原本有圖,已失傳,依經文內容之序,依次:
南山經 → 西山經→ 北山經 → 東山經 → 中山經(「面南」為順時針方向)
當然小弟也寧願相信《周易》的卦爻辭是有「序」而「繫」!
乾卦《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先生戮力易學發揚令人敬佩!
關於卦名
關於卦名,只追溯到小篆並不夠,因為小篆是秦漢使用的文字,《周易》為周朝的典籍,對應到的古文字應該是甲骨文及鐘鼎文(金文)。近年來大量出土資料使用的古楚文字亦填補很多先秦文字的空白,但這比較具楚地的地域性。
另外,出土資料對於古代使用什麼卦名也有很大的釐清效用。《周易全解》對於每一卦的卦名卦義在這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索,可參考。
至於所提到的,「卦」與「圖」、「書」的關係,這是圖書學派的觀點,圖指的是河圖,書指的是洛書。圖書學派是宋朝邵雍之後所開出的一種中國玄學式「數學」。個人認為這類看法多穿鑿附會,無關《周易》宏旨。那是易外別傳的另一門學問,拿來解釋周易經文是有一翻新意,但無法解開諸如此類的一些迷團,甚至在經文的解釋能力上是極為薄弱的。河圖、洛書或許有可能源自於上古的數學或天文學,用石子來表達方陣與各種數的關係,甚至排天文圖都有可能,但具體內涵多數無可稽考,與易卦之間的關聯,圖書學派所提出的都是玄學式的無稽推理,更雜以五行生剋與迷信。就目前所見的圖書學派論述,完全在自說自話,完全無法與《周易》義理接軌,或可參考朱元昇的《三易備遺》,這算是圖書學派的經典之一,對於卦序有很多闡述。介紹文參考〈有中天的八卦嗎?〉一文。
一句話就堵死你的邏輯
什麼叫上古時代沒有覆卦錯卦的用法?所以您的邏輯是,上古時代沒飛機,現代發明的飛機都錯的?什麼迂腐的觀念。易經博大精深,能推演運用的方法本來就有無限可能。重點不是急著否定,而是站在正面理解的方式,大家教學相長,去探索各種無限可能。 上古時代會接受電腦程式來做占卜?同樣的道理,命理是可以很科學的,就大家來驗證,不要用「因為古代沒有,所以新的說法不合法統」的這種邏輯來否定新的觀點和嘗試。
上古時代沒飛機,所以你就是不能硬說有飛機
上古時代沒飛機,所以你就是不可以因為現在有飛機就說上古時代有飛機。
「現代發明的飛機都錯的」這是你自己的論點,別亂栽在別人身上。
還是請您好好了解別人文章內容的立論,再來評論不遲。
每種學問都有它的價值,反對的卦象理論也是,但你要把它擺在正確的地方。所以在正確的地方我也是會談這種理論,就像我雖然知道上古時代沒飛機,但身為現代人我也會搭飛機一樣。但我不會為了搭飛機,就自欺欺人說上古有飛機;或把上古沒飛機這件事,誤會成現代飛機都是錯的。
只是反對的易學價值問題,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因為這方面外面的知識已經夠多了,不差我一筆。
無論如何,你若是把反對擺在易學的核心,以為那是自始以來就有的東西,這就是不對。至於詳論,希望您有耐心讀完本篇,並好好理解本文內容。若對內文舉證有疑義,也歡迎提出討論。
回文完全不想堵您的嘴,反而希望您有屁就一定要放,別憋著,有益身心健康。
也希望以上說明有助於您理解本文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