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文字輸入/校對:鬼鶴
虞仲翔於小過曰:當從四陰二陽,臨、觀之例。於豐曰:當從三陰三陽,泰之例。於无妄曰:此所謂四陽二陰,非大壯則遯來。又問剝之變於彭城蔡景君。大過或變於五之初,或以謂三之五。睽或變於大壯上之三,或以謂无妄二之五,蓋是時其圖未見,故難於折衷,亦莫得其綱要。諸儒各伸臆說,至於紛然,而仲翔則知有此圖也。
乾坤者,諸卦之祖:
姤 乾一交而為姤。
復 坤一交而為復。
復 剛反動而以順行。
凡卦五陰一陽者,皆自復卦而來。復一爻五變而成五卦:
師 剛中而應 謙 君子有終,吉 豫 剛應而志行
比 以剛中也 剝 柔變剛也
姤 柔遇剛也
凡卦五陽一陰者,皆自姤卦而來,姤一爻五變而成五卦:
同人 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 履 柔履剛也 小畜 柔得位而上下應之
大有 柔得尊位而上下應之 夬 柔乘五剛也
遯 乾再交而為遯
臨 坤再交而為臨
臨 剛浸而長,剛中而應
凡卦四陰二陽者,皆自臨卦而來。臨五復五變而成十四卦:
第一四變
明夷 震
屯 剛柔始交而難生 頤
第二復四變
升 解
坎 乃以剛中也 蒙
第三復三變
小過 (柔得中剛矣,位而不中) 萃 (剛中而應,故聚也)
觀 (大觀在上中正,以觀天下)
第四復二變
蹇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晉 柔進而上行
第五復一變
艮 上下敵應
遯 小利貞,浸而長也
凡卦四陽二陰者,皆自遯卦而來。遯五復五變而成十四卦:
第一四變
訟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巽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初在下,二居四
鼎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 大過 剛過而中,本未弱也
第二復四變
无妄 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 家人
離 柔麗乎中正 革 水火相息
第三復三變
中孚 柔在內而剛得中 大畜
大壯
第四復二變
睽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 需
第五復一變
兌 剛中而柔外
否 乾三交而為否
泰 坤三交而為泰
泰 小往大來
凡三陰三陽者,皆自泰卦而來。泰三復三變而成九卦:
第一三變
歸妹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節 剛柔分而剛得中
損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第二復三變
豐 既濟 剛柔正而位當也
賁 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
第三復三變
恒 剛上而柔下 井 巽乎水而上水,井。乃以剛中也
蠱 剛上而柔下
否 大往小來
凡三陽三陰者,皆自否卦而來。否三復三變而成九卦:
第一三變
漸 女歸吉,進得位,往有功也 旅 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
咸 柔上而剛下
第二復三變
渙 剛來而不窮,柔得位而上同 未濟
困 剛揜也,以剛中也
第三復三變
益 損上益下,民說无疆 噬嗑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隨 剛來而下柔
右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圖一篇。通變卦反對圖為九篇。康節之子伯溫傳之於河陽陳四丈(忘其名),陳傳之於挺之。始虞氏卦變,乾坤生坎離,乾息而生復、臨、泰、大壯、夬,坤消而生姤、遯、否、觀、剝。自復來者一卦(豫),自臨來者四卦(明夷、解、升、震),自泰來者九卦(蠱、賁、恒、損、歸妹、豐、節、既濟),自大壯來者六卦(需、大畜、大過、睽、鼎、兌),自夬來者一卦(同人),自遯來者五卦(訟、无妄、家人、革、巽),自否來者八卦(隨、噬嗑、咸、益、困、漸、渙、未濟),自觀來者五卦(晉、蹇、頤、萃、艮)自剝來者一卦(謙)。而屯生於坎,蒙生於艮,比生於師,頤、小過生於晉,睽生於大壯,或生於无妄,旅生於賁,咸生於噬嗑,中孚生於訟。小畜變需上,履變訟初,姤無生卦。師、同人、大有、兌四卦闕。李鼎祚取蜀才盧氏之書,補其三卦(大有闕)。而頤卦虞以為生於晉,侯果以為生於觀,今以此圖考之,其合於圖者,三十有六卦。又時有所疑,不合者二十有八卦。夫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上也、息也,降者,消也。陰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升降消息,循環無窮,然不離於乾坤。一生二,二生三,至於三極矣。故凡卦五陰一陽者,皆自復來,復一爻五變而成五卦(師、謙、豫、比、剝)。凡卦五陽一陰者皆自姤來,姤一爻五變而成五卦(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凡卦四陰二陽者皆自臨來,臨五復五變而成十四卦(明夷、震、屯、臨、升、解、坎、蒙、小過、萃、觀、蹇、晉、艮)。凡卦四陽二陰者皆自遯來,遯五復五變而成十四卦(訟、巽、鼎、大過、无妄、家人、離、革、中孚、大畜、大壯、睽、需、兌)凡卦三陰三陽者皆自泰來,泰三復三變而成九卦(歸妹、節、損、豐、既濟、賁、恒、井、蠱),凡卦三陽三陰者皆自否來,否三復三變而成九卦(漸、旅、咸、渙、未濟、困、益、噬嗑、隨)。乾坤,大父母也;復姤,小父母也;坎離,得乾坤之用者也;頤、大過、小過、中孚,得坎離者也。故六卦不反對而臨生坎,遯生離,臨生頤、小過,遯生大過、中孚。或曰:先儒謂賁本泰卦,豈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乎?曰:此論之卦也。所謂之卦者,皆變而之他卦也。周易以變為占,七卦變而為六十三卦,六十四卦變而為四千九十六卦,而卜筮者尚之,此焦廷壽之《易林》所以興也。聖人因其剛柔相變,繫之以辭焉,以明往來,屈伸利害吉凶之无常也。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占與辭,一也。故乾坤重而為泰者,八卦變而為六十四卦也;由泰而為賁者,一卦變而為六十三卦也。或曰:剛柔相易,皆本諸乾坤也。凡三子之卦言剛來者,明此本坤也,而乾來化之。凡三女之卦言柔來者,明此本乾也,而坤來化之。故凡言是者,皆三子三女相值之卦也,非是卦則無是言也。謂泰變為賁,此大惑也。曰:不然也。往來者,以內外言也,以消息言也。自內而之外,謂之往,自外而之內,謂之來。請復借賁卦言之,柔來而文剛者,坤之柔自外卦下,而來文乎乾之剛也;分剛上而文柔者,乾之剛自內卦上,而往文乎坤之柔也。於柔言來,則知分剛上而文柔者往也;於剛言上,則知柔來而文剛者下也。上者,出也;下者,入也,此所謂其出入以度內外,此所謂上下無常也。若言柔來者,明此本乾也,則不當言分剛上而文柔,當曰剛來而文柔矣。无妄之彖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外卦乾已三晝矣,謂之自外來則當,自卦外來乎。故乾施一陽於坤,以化其一陰而生三子;坤施一陰於乾,以化其一陽而生三女者,乾坤相易以生六子、成八卦也。上下往來,周流無窮者,剛柔相易以盡其爻之變也。爻之言往來,言上下內外者,豈唯三子三女相值之卦而已哉?故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謂之周流六虛,則其往其來,非謂三畫之卦也。近世楊傑、鮑極論卦變之義。楊曰:泰者,通而治者也,故聖人變於節、賁、損、蠱、恒、歸妹、大畜之彖以為御治之術焉。否者,閉而亂者也,故聖人變於咸、益、隨、渙、噬嗑、无妄、訟之彖以為救亂之術焉。鮑曰:遯陰長之卦,邪道並興,聖人易一爻而成无妄,欲以正道止其邪也。楊謂否變无妄、訟亦誤矣。然觸類而長,六十四卦之相變,其義可推矣。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