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傳》、《國語》卦例看《周易》

Jack 發表於

 

本文目錄

 沒有爻題  用八?  沒有爻象

 不一樣的經文  《周易》與易傳  五行與八卦


《左傳》與《國語》(以下合稱「左國」)總計有二十幾處引用到《周易》經文,當中共有十七個實占的卦例。這算是先秦典籍當中,對於《周易》引用最多的,因此也是研究《周易》的重要資料。

研究這些資料,可以了解古代太卜及筮史如何在實際的占筮上使用《周易》。但比對今本《周易》的內容與當中引用到的經文,卻有許多疑義。這些疑義若能夠解決,將有助於釐清原始《周易》的一些基本問題。

 請參考:春秋筮例總覽

沒有爻題

所謂的「爻題」,指的是今本《周易》爻辭開頭用以指涉爻位的兩個字,如乾卦由下到上分別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而坤卦由下到上分別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以及「上六」。

但左國中所引的《周易》經文,卻完全不見爻題,是否當時所見《周易》,是沒有爻題的?

左國中在引用《周易》爻辭時,像蔡墨談龍這麼引述乾卦各爻:

《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于野」。

「乾之姤」即今本《周易》的乾卦初九,「其同人」(乾之同人)即乾卦九二,其餘以此類推。

這種引述爻辭的方式相當普遍,不只此例,例如南蒯叛變前問一卦遇「坤之比」,即今本的坤卦六五。晉獻公要嫁大女兒遇「歸妹之睽」,即歸妹卦上六。崔武子想娶棠姜,遇「困之大過」,即困之六三爻。......

由此看來,左丘明的時代裡,《周易》可能和今本完全不一樣,而且很可能是沒有爻題的。如果沒有爻題,那麼卦爻辭會如何編排?是否像《焦氏易林》一樣(↓見下圖),如乾之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坤之復、師、謙、豫、比、剝……。

甚至是否可能像《易林》一樣,以一卦之六十四個卦,而不是今本,一卦下只有七或八條卦爻辭?

如果當時的《周易》沒有爻題,那麼《周易》最後編成今本有爻題的樣子,時間當在左國的年代之後,也就是戰國初期之後。

上海博物館楚竹簡是目前最古老的《周易》版本,該版本已有爻題。那麼爻題可能在《左傳》成書之後,上博館竹書抄寫之前,也就是在戰國初期至中期期間。

如果當時《周易》像《易林》一樣一卦下有六十四之卦,那麼是否就像詩原本有三千,然後孔子編為三百一樣,《周易》原本有繇辭四千,經過孔子的編輯而成為現今的四百五十條?

再以此來看《十翼》。《十翼》中有幾處引「子曰」的《周易》注解,這些註解很可能是孔子傳授易學時所說的話,被弟子記錄了下來。當中,《文言傳》有一段解釋卦爻辭的地方使用到爻題。除此之外,《繫辭傳》當中,只有解釋大過「藉用白茅,无咎」引用了「初六」。這些爻題,究竟是後世弟子加上去的,還是當時孔子時就已經有了?從左國的情況來看,比較可能是後世弟子整理時加上去的。

用八?

左國中雖然沒有現今《周易》爻題以「六」、「九」來表達卦象或引用經文的體例,但讓人費解的是,卻有用「八」來表達卦象的。

《周易》筮法的卦象,是由六、七、八、九四個數字所組成的。這四個筮數也是後來易學家所說的「四象」,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老陽。其中卦中若有六與九,後世稱「變爻」,而今本《周易》的爻題,也都以六、九在指稱。再深入研究數字卦會發現,當今的陰陽符號,則是從七與八兩個數字演變來的,並非傳統易學認為的六與九。

比對清華簡《筮法》還可發現,這兩種占筮法的筮數,同樣都就功能分成兩組:一組是占斷吉凶之用,我將它稱為「占數」;另一組用以表達卦象的符號,我將它稱為「純筮數」,類似於今天的陰陽符號。《筮法》的「占數」有四、五、八、九,這四個數都有爻象;《周易》則有六、九,占筮時會看六、九之爻。《筮法》用的陰陽符號是六、七,《周易》的則是七、八。

《周易》之所以以六與九來作為爻題,是因六與九具有占解吉凶功能,例如,得乾卦,且初爻出現九,那麼就查閱《周易》乾卦初九。但左國時代為何沒有這種表達法,也就是沒有爻題?如前所述,這是一個問題。另一問題是,左國中沒出現用六、九表達卦象的體例,但卻有以八來表達者,至於會不會有七?則不得而知。

傳統看法受到晉朝杜預影響,多數認為,這是雜用了連山和歸藏。《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將入東宮所問的卦例裡,杜預這麼注解:

《周禮》:「大卜掌三易。」然則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為占,故言遇艮之八。

杜預的說法不但毫無根據,還錯解《左傳》本文,而且用現代的考古發現就可輕易看出其誤謬。

首先,《左傳》本文從頭到尾談的用的都是《周易》,根本就沒有雜用其他占筮法的痕跡。甚至連隨卦的經文「隨元亨利貞无咎」和今本《文言傳》的解釋文字,都完整出現了。

其次,從當代考古發現可知,古代占筮法並非像我們現今所認識的《周易》占筮法一樣,只使用六、七、八、九等四個筮數。出土發現的數字還有四、五。像清華簡《筮法》就總共使用到四、五、六、七、八、九,共六個數字。現今人們對於連山與歸藏的認識,確定的知識裡,甚至連這兩種方法或書籍是否真實存在都是個問題,更別說該如何使用這兩種占筮法了。在對於這兩種占筮法缺乏明確可靠之知識的情況下,當然連是否使用與《周易》一樣的四個筮數,卦象與占法是否可互通,所用數字是否有當今《周易》的「變爻」變化模式,這些都完全不知,怎麼可以論斷為「以七、八為占」?再看「以七、八為占」這樣的觀點,根本就是在《周易》的框架裡推斷連山、歸藏。我們可試著用「六、九為占」和「七、八為占」去看清華簡《筮法》的占斷法,就可清楚看到當中誤謬。因為《筮法》的框架與《周易》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這些用「八」來表達卦象的卦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歸納三個卦例之後,以下是可知的事實:

  • 三個都是多變爻的卦例。
  • 都以《周易》的卦名或卦辭來占解,不用爻辭。

個人推斷,六與九是占數,所以有六、九兩數出現時,會用爻象來占解,這也是現今《周易》用爻辭占斷的原因。而如果多變爻或沒變爻時,會改看卦象,不看爻象,因為七與八做為純筮數,相當於現今的陰陽符號,不具爻象義,比較具有卦象義。這樣的占法邏輯,同樣也存在於清華簡《筮法》當中。《筮法》是以四、五、八、九為占數,因此這四個數字都具備爻象。但六、七兩數為純筮數,主要都以八卦卦象來看其吉凶。

沒有爻象

這裡所說的「爻象」,包括了爻位,與爻的陰陽,以及由此所發展出的承乘比應、當位、尊卑上下、中正……等等相關的象。

在左國的卦例之中,以八卦卦象來解卦者相當普遍,但就是看不到現今《周易》理論中的任何爻象法則。從左國所看到的《周易》,是完全沒有爻象可言的。

當今的爻象理論,多數可從《彖傳》、《象傳》,以及《繫辭傳》中找到。至於《周易》經文中是否有這樣的象?很難論斷。如果就單純的內外、上下、遠近、尊卑,中,等「位置之象」來說,經文是有清楚脈絡可尋的。但至於與陰陽相關的象,如乘承比應、當位失位,則很難看出有此關聯。

再以左國《周易》無爻題來看,爻象恐怕也是戰國之後發展出來的易學理論,不屬原始《周易》的法則。而這樣的時間論斷,與《彖傳》、《象傳》的成書時間,以及陰陽思想的發生時間,也都是一致的。

 關於《彖傳》、《象傳》成書時間,請參考:【易學八論】6:論夫子十翼

不一樣的經文

左國中所引述的《周易》經文,與今本經文比較之後,有些是一樣的,有些雖然文義一樣,但逐字來看,行文還是有所不同。有些則是完全不一樣。可參考下表:

差異大的紅色字文義相同但行文有異的藍字

卦爻 今本 左國
蠱卦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南國䠞,射其元王,中厥目。
大有六五 厥孚交如,威如,吉。 同復于父,敬如君所。
歸妹上六 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
明夷初九 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困六三 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坤六五 黃裳元吉。 黃裳元吉。
泰六五 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小往大來,吉亨。 天地配亨,小往大來
元亨利貞,无咎。 元亨利貞,无咎。
師初六 師出以律,否臧,凶。 師出以律,否臧凶

這種差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當代易學家很容易因此而論斷說是《連山》,或者是《歸藏》。但《連山》與《歸藏》別說長怎樣不知道,連古代是否真有這兩部書都還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未解之謎。

可以這麼說吧:目前世界上對於《連山》與《歸藏》的「確定」知識,是零!有的都只是一些傳說而已。所以真的拜託易學家們,別老是有問題就推給連山與歸藏。

在連山與歸藏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任何用《連山》與《歸藏》來解釋的理論,頂多也只是種臆測。甚至,胡說八道,不知所云的居多。

這些不一樣的經文,就算不是《周易》,但也不見得會是《連山》或《歸藏》。

首先,這些有可能原本就不是「經文」,而只是占斷之語。至於占斷的依據,原本就有各種可能:可依卦名,使用經文,也可能使用了卦象。如果那只是占斷用語,那麼與經文不一,原本就很正常。

其次,從《周易》的可能成書歷程來看這問題,其實會有不一樣的經文應該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周易》的成書,應該歷經四個階段:

  1. 史巫的占解:史巫是擅長使用占筮法的專家,他們原始的占解內容可能會被記錄保存下來。
  2. 歸檔與整理史巫的占解:將已經應驗的史巫占解卦例集結起來,經過一翻系統性的整理,可能就是原初《周易》的樣子。
  3. 逐年的修編:《周易》像是一本占筮的工具書,或案例集成。因此也可能年年會用新的卦例來取代或修改前版。
  4. 傳播:《周易》成書之後,開始傳播到各個諸侯國,以及各個階層。過程當中,傳抄者多少會有些微的錯誤或改寫。甚至可能在戰國初期時,開始有排版格式上的改變,有人加入了爻題,最後才成今本的樣子。

如果《周易》大致上是這樣形成的,那麼一些經文的不同,是相當合理的。

關於《周易》的作者與成書問題,請再參考:【易學八論】4:卦辭爻辭誰作? 

《周易》與易傳

襄公九年穆姜將被幽禁入東宮之前,問了一卦,得艮之隨。這是五個變爻的卦例,史官說,得隨卦將可平安被釋放,但穆姜不認同,並開始解釋她對於「隨元亨利貞无咎」的認識。

以下是穆姜自占的全文:

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這裡相當值得注意的是,穆姜對於「元亨利貞」的解釋,亦見於今本《文言傳》,只是行文有略微的差異:

  • 穆姜: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
  • 文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宋儒歐陽修《易童子問》並依此資料斷定,《文言傳》並非孔子所作。

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二年,而穆姜講這句話是在襄公九年以前。襄公九年穆姜薨,並將下葬,《左傳》追溯穆姜為何會死在東宮這件事。

所以《文言傳》的四德之說,是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流行的,以致於魯國的小君穆姜都能直接引用來反駁史官的占解。由此看來,當今的易傳內容,雖然不是孔子親手撰寫,但有些可能像四德說一樣,孔子當年以古人說法來教授給弟子,因此而流傳下來,其年代可能比孔子還早。

不過這裡還有個問題,穆姜說「在周易」,然後引用了隨卦卦辭,接著再闡述四德說。究竟他說的「周易」只是隨卦的卦辭,還是包括了「四德」的解釋?如果是後者,那麼可見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些易傳和《周易》合而不分了。

五行與八卦

《周易》八卦的出現,年代遠比五行還早。五行記載最早源自於《尚書‧洪範》:「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洪範》所說的五行,是五項生活所需的材料。這種樸素的五行觀,遠不是當今所談的相生相克,且作為萬物元素的五行。

《說卦傳》「帝出乎震」一段所記載的八卦方位,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後天八卦方位圖」。雖然這一段並未談到任何五行,但是從後世的應用以及深入研究可發現,該方位的確與五行的方位配置是一致的。這可以說是八卦與五行兩套自然思想的結合體。

參考閱讀  現代的八卦圖怎麼來的?真的是伏羲畫的嗎?

《說卦傳》中的八卦取象,也可看出受到五行的影響。

關於八卦與五行的相配,下表比較了清華簡與現今命理應用上的差異:

《說卦傳》與命理 清華簡《筮法》
震、巽 震、巽
坤、艮
兌、乾 兌(乾)
離、艮

上表中有疑義的在於清華簡《筮法》的坤與乾兩卦。清華簡中無法找到乾、坤兩卦所配的五行。上表是依理論而推斷,並可用「土旺季夏」及「土旺四季」的思想轉變來找出對應的卦象。

姑且不論乾坤兩卦的爭議,至少有一個確定的問題是:清華簡裡面坎離兩卦所配的五行,和後世是相反的。

當今命理是以坎為水,離為火。不但《說卦傳》如此取象,從經文亦可驗證出這樣的取象,例如,離卦九四就有「焚如死如棄如」,旅卦上九「鳥焚其巢」,都可見以離為火。

但是清華簡是以坎為火,離為水,與後來的取象是相反的。而且,從《說卦傳》的取象,甚至也可見到可能的遺痕。以下是用清華簡的取象來看(坎為火為南,離為水為北):

  • 《說卦》離為龜為蚌為螺,取的都是水產,而在古代方位圖與四神獸的配位裡,南朱雀,北玄武,玄武就是烏龜,與離為龜為北是一致的。
  • 《繫辭》:「古者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這也是以離為水。
  • 《說卦》坎為赤,這和坎為南為赤又是一致的。
  • 中醫以心屬火,八卦裡心的卦象就是坎,坎在南方屬火。

在清華簡《筮法》重現世間之前,無論是在易學上,或者是命理上,坎為水,離為火的取象從來就沒有疑義,但在清華簡《筮法》出現之後,這樣的取象受到了挑戰。

深入研究則可發現,清華簡《筮法》很可能是五行和八卦的開始結合,《說卦傳》所載方位圖則是成熟與完成之後的結果。所以,清華簡八卦方位,理應較《說卦傳》更古老。若果如此,那麼《左傳》之中的相關文字就有問題了。

左國中有離為火及坎為水的取象,這和《說卦傳》是一致的。事實上,《左傳》中的取象和《說卦傳》有太多的不一致,以下隨意舉幾例:

左傳 說卦傳 經文
震為車 坤為輿,漢易以坤為車
離為牛 離為雉,坤為牛 離:畜牝牛吉
坤為馬 乾為馬,坤為牛 坤:利牝馬之貞

但在五行的取象上,《左傳》卻與《說卦》傳是一致的:坎為水離為火,坤為土。

清華簡《筮法》大概抄寫於西元前三百年前,戰國時代中期左右。較左國年代略晚一些。這是否意謂著左國的成書其實是在戰國中期以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