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現代的八卦圖怎麼來的?真的是伏羲畫的嗎?

Jack 發表於

↑ 源自於《易經》的八卦圓圖可以說是華人生活中相當普及的宗教圖騰。在宗教場合裡,包括一般人常掛在家門楣上的八卦鏡,廟門上安的八卦,道士的服飾…通常用的都是「先天八卦方位圖」又叫「先天八卦圓圖」。這個圖傳說是伏羲所畫,所以又稱伏羲八卦。但其實這個圖的出現時間,卻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古老,而是宋朝之後才開始出現芻形,明朝之後繼續發展而定型。

 本文結論及八卦圖發展的簡表

本文內容摘要:

伏羲發明八卦,文王重卦?

考古證明已推翻了文王重卦的傳說。而且目前也無以證明八卦或易卦符號發明於伏羲氏的時代。甚至目前的考古發現也無法支持先有三畫的八卦符號再發展出六畫的六十四卦的說法。

根據傳說,伏羲氏畫了先天八卦圖,然後周文王畫了後天八卦圖。

但事實是,先有後天八卦圖,這個圖最早可溯源於戰國時代,並在隋唐銅鏡上開始使用後天八卦圓圖為紋飾。在宋朝之前,這也是唯一的八卦方位圖。

現在民間常用的,學界不斷洗腦大眾的先天八卦圖,完全是宋人文創的結果。不但出現時間相當晚,更是和伏羲氏無關。因為用伏羲氏的神話做包裝,而喧賓奪主。

八卦圓圖和陰陽太極圖結合於宋明之際,定形於明朝。大約在明朝中葉之後逐漸流行,這也是現代到處可見的八卦圖。

相關文章:

八卦符號的發明

根據傳說,伏羲因為河圖、洛書的啟發靈感而發明了陰陽與先天八卦。所以很多伏羲的肖像圖,或神明造像,常常會以原始人的形象代表伏羲氏,伏羲會手持包含陰陽太極圖   的先天八卦圖。民間甚至也有伏羲廟,拜的是「伏羲大帝」,又稱「八卦祖師」。

例如,網路上搜尋到的這個圖 ↓

(不知原創作者是誰,若有侵權或者知道原創者,歡迎來信告知)

伏羲發明八卦的傳說,最早記載在《繫辭傳》: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包犧氏即伏羲氏,「伏」有時作「虙」、「庖」、或「宓」。「羲」有時作「犧」或「戲」。姓風,即太昊。傳說中的「三皇」之始,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傳說中的第一位聖王。

這段記載完整論述了《易經》歷經伏羲、神農、黃帝三聖,從符號發明到備物致用的歷程。先是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文理和土地的事宜,以近取象於人身,遠取象於萬物的方法,開始創作出易經的卦象符號,藉以通神明的德行,類比萬物的性情。伏羲氏還教人將繩子編織為網罟,利用網罟畋獵和打漁,這是得自離卦的靈感。可見這時候漁獵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伏羲氏死後,神農氏掘起,教導人民如何砍削木頭作成耕田用的耒耜,這個發明的靈感則是來自益卦的卦象。日正當中的時候聚集眾人為市集,讓人民藉以交易,各得其所需,這個靈感則是來自於噬嗑卦。這時有了農業之外,也因為生產豐富而有多餘的物資,還有生產的分工,進而產生了商業交易的行為。

神農氏死後,黃帝與堯舜掘起,利用這些卦象來變通發明,讓人民因此不倦怠,神而化之,讓百姓都各得其所。

簡言之,伏羲發明畫卦,進一步利用離卦卦象發明了網罟還有漁獵的生活方式。到了神農氏,又在益卦啟發下發明農耕,因為噬嗑卦而發明商業交易。到了黃帝與堯舜則進一步開務成物,終易道之大成。

在易緯《乾鑿度》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比較特殊的是,《乾鑿度》說「文王因性情之宜,為之節文」,這講的就是文王為六十四卦寫卦爻辭作《周易》一事。

但傳統易學家對於以上《繫辭傳》文字的解讀不盡相同。

有一派看法認為,由於談到伏羲氏只說離卦,所以推定伏羲畫的只是八卦,還沒有六十四卦。到了神農氏,開始把八卦重疊在一起,因此開始有了益卦和噬嗑卦。但也有易學家認為,伏羲氏的時候就有了六十四卦,那個離卦也是重卦。例如孔穎達引《乾鑿度》「垂皇策者犧」指出,在伏羲氏的時候就有揲蓍的成卦之法,既然有此成卦之法那麼當時就應該有六爻了,而不是只有三爻。不過孔穎達此說實在有問題,例如,當代學者對於一些少數民族卜筮行為的研究中,就有直接取三數來占筮的,三個數即三個爻,這很像是上古在取三畫卦一樣。

司馬遷也認為,伏羲只畫八卦,未畫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這麼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受易自楊何,所以在易學上有名門師承,他在《史記》的自序裡還這麼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西伯即周文王,在被困於羑里時,將伏羲發明的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這也是有名的「文王演易」的說法。

《繫辭》還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緯含文嘉》更把河圖洛書與八卦關聯起來:「伏犧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犧則而象之,乃作八卦。」也因此,東漢末之後的很多易學家都認為,伏羲氏當初是利用河圖洛書而發明出八卦。

河圖洛書與八卦的關係可再參考:河圖洛書與八卦I:天降符瑞

對於古代諸如此類的傳說,後世的解讀相當紛亂,難有定論,畢竟傳說就是傳說,它就不是事實。但這個從陰陽、八卦,到六十四卦,再到形成《周易》這本書的過程,大致上較多易學家所支持者,以孔穎達的說法為代表:

伏犧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易歷三聖只謂此也。

無論那一種說法,伏羲發明八卦算是易學家的通識。只不過,在主流的說法裡,伏羲其實不只發明了八卦,而是一開始就發明了六十四卦。到了文王才給予易卦卦爻辭,到孔子有系統地註解而寫了十翼。不過這說法裡,關於文王寫卦爻辭,另有一說認為,文王給了卦名,或者只寫了卦辭,到周公才加入了爻辭。

在這些傳說裡面,文王重八卦成六十四卦的說法已得到考古研究的否定。最早的易卦是以數字符號所構成,而不是現今的陰陽符號,這種畫卦學者稱「數字卦」。目前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數字卦到底在何時代,不是很確切,因為有些器物上發現的到底是符號還是紋飾,有時難以判斷而產生不同的解讀。但最保守的說法,至少在早於文王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有六爻的易卦。因此顯然在文王之前就有重卦。例如,1980年殷墟苗圃北地出土一件青灰色砂質磨石,其中三面共有六組數字卦,每組卦卦象都是由六個數字所組成,而不是三個。其時代在殷商祖甲時期,可能是目前為止年代最早的數字卦(請參考安陽博物館館長周偉《殷墟所見易卦文物》一文)。

↓ 圖說:殷墟苗圃北地出土的磨石數字卦,約在殷商祖甲時期,可能是目前最早的數字卦,推翻了文王重卦的傳說。(圖片來源:周偉《殷墟所見易卦文物》)

不過,司馬遷文王演易的說法用了「蓋」字,代表他自己也不確認,只是有此一說,聊備參考。後人經常把這帶有疑問的語句變為肯定句而有了這個誤會。

這些傳說又傳達出一種訊息:易卦的發明不但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共同發展,古代聖王的豐功偉業,也都與易卦發明息息相關。

這些傳說是不是真的?要看我們如何解讀與理解它的涵義。

無論如何,傳說大致勾勒出易卦還有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伏羲、神農象徵的可能是上古某個時期,或甚至某個部落。伏羲為民智初開時的漁獵時代,在這個時代,開始有了易卦符號,這種由數字所構成的符號可能就是當時的一種文字,或者是「準文字」的符號。藉由易卦符號,可以記事,也可以製器。在張政烺發現數字卦之前,唐蘭就把這些由數字所構成的符號解讀為一種以數字為字母的遠古文字。

唐蘭的解讀其實更能反映出易卦最原始的功能還有它的原始本質。

想像一下,遠古在文字發明之前靠著結繩來紀事,結繩紀事方法可能利用打多少結、結的大小來代表不同的事情。後來,可能發現能夠以木炭、彩石書畫替代結繩,於是就發明了數字的符號,用這種方法來紀事遠比結繩要方便得多,連帶的也增強了人類的抽象思考的能力,這無疑是人類的偉大發明。所以易卦的前身,說不準就是唐蘭原本的推斷,是一種極為古老的文字系統,那是一種以數字符號作為字母的文字。數字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意義。

另外在張政烺之前,郭沫若也曾把數字卦解讀為部落族徽,換句話說,可能在上古時期這具有圖騰的意義。事實上易卦在當代原本就有宗教圖騰之功用,更別說在上古人類文明初萌的時候了,拿易卦當圖騰應該是很有可能的。甚至深入研究《周易》也可看到這樣的遺痕。《周易》彷彿是以乾卦為周,坤卦為商。另外《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筮問陳敬仲的卦例裡,周史解卦當中以艮卦為齊國,因為姜姓為四嶽之後,其祖先是掌管大山者。

雖然考古發現的最早數字卦還沒到伏羲所代表的遠古時代,保守而言大約在殷商偏晚,早於文王的時期。但是易卦的源起的確可能更早,只是等著更多的考古發現來印證,因此伏羲發明易卦的傳說應該其來有自。若只是把伏羲視為某個時代而不是一個個人,或者只是象徵人類文明的開端,那麼此說也大致可信。

至於易卦是否一開始先有三畫卦,也就是俗稱的八卦,然後才有六畫卦?目前考古發現恐怕還難以支持,甚至有一派學者認為,是先有六畫卦,再有三畫卦。八卦是為了理解六十四卦而產生的簡化卦象方法。個人甚至竊疑,文王演易的傳說,會不會是他最早把六畫卦拆解為兩個三畫卦,讓六畫卦成為兩個八卦的重卦成為一種標準的卦象推理定例,演變到後來反過來,變成文王重卦的傳說。

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上古數字卦仍以六畫卦最多,其次則零星地有三畫卦和四畫卦。但並無法支持先有八卦,然後再發展出六十四卦的這個看法。當然這也有可能是目前的考古發現不夠多。但以實證精神來看這問題的話,目前並沒有在遠古時代先出現很多三畫卦,然後再過一時期才開始出現六十四卦的這種情況。所以要說先有八卦再有六十四卦,依現有的證據來看還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總而言之,伏羲畫八卦,若只是把它當作上古人類發明易卦,開始使用抽象符號的漁獵時代,這是沒有問題的。但若當做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遠古時代真的有個名叫伏羲的野人在一日之間發明了八卦符號,突然開啟了人類文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然而當注意的是,最早的八卦,是由數字所組成,而不是陰陽符號。

八卦圖的發展

一般人說的八卦圖,多數指的就是「伏羲八卦方位圖」,又稱「先天八卦方位圖」,這是宋朝之後才有的,與伏羲氏完全無關。甚至中間的陰陽太極圖   還是明朝之後才加進去的。

漢代為止的傳說,只說伏羲發明了八卦符號,但並未談到伏羲畫八卦圖:也就是以一套哲學思想有秩序地把八個符號組合成一個圓形的方位圖。而且如前所述,就考古發現的證據來說,甚至還無法證實到底先有八卦還是六十四卦。

事實上,伏羲畫八卦圖這樣的傳說與信仰是從宋代邵雍開始的,先天八卦圖也是大致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開來。這個神話因為結合了傳統伏羲發明八卦的傳說,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不但讓古代的易學家深信不疑,甚至當代仍有很多易學家和經學學者,如此深信。

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八卦方位圖是清華簡《筮法》中的卦位圖

這個卦位圖可視為後來所謂「後天八卦圖」的原型。這個圖形成於戰國中後期,是易經八卦剛開始與陰陽五行思想結合之下的產物,也並不是邵雍說的是周文王所畫。後來這個圖演變成《說卦傳》所記載的「帝出乎震」那一節的八卦方位圖,這也是宋朝之前唯一的八卦方位圖。清華簡八卦圖的卦象還是用數字符來畫卦,和現代的陰陽符不一樣。其次,這是以「方圖」來呈現,不是圓圖,有點像是九宮格的布局。而中間則是以身體類象來呈現八卦卦象的卦身圖。由於還處於五行與八卦的早期融合時期,所以對於五行生剋的安排還不是很成熟之外,八卦的五行搭配也和現代不一樣。例如,以勞(坎)為火,羅(離)為水,和後來的坎為水,離為火剛好相反。

結合了陰陽五行之後的後天八卦方位圖在命理上有更高的實用價值,因此在後來一些與易卦有關的命理、風水中,經常都會用到後天八卦圖。例如,風水上的二十四山。另外在羅盤上,後天八卦的安排從震艮坎到乾的左下半四卦剛好都屬於陽卦,從巽離坤到兌的右上半則剛好屬於陰卦,這是否也是為了風水的應用而刻意做的調整,也頗讓人尋味。因為若以清華簡的卦位圖來安排,那麼陽卦與陰卦,並無法這麼剛好,可以一分為二,一面為陽一面為陰。

《宣和博古圖錄》所載的〈隋十六符鐵鑑〉是目前為止可考的最早八卦圓圖(如下圖),畫的就是後天八卦圖。值得玩味的是,該圖的八卦外標示著每一卦的陰陽,是以坎為陽元(陽一),離為陰元(陰一)。然後從坎卦順時針走,艮、震、巽分別為陽二、陽三,陽四。離卦順時針走,坤、兌、乾分別為陰二、陰三、陰四。

另外,自古曆算家還有命理家會使用「式盤」。「式盤」又稱「栻」,最常見的式盤有三種:遁甲、太乙,還有六壬。以漢代相當流行的六壬式盤為例,這種式盤分地盤和天盤。地盤在下為方,天盤在上為圓,而且可以轉動。今傳的六壬式盤的地盤在四隅的方位上有所謂的天門、地門、人門、鬼門。有時四門又稱天門、地戶,人門,鬼路。四門分別對應到後天八卦的乾、巽、坤、艮四維。乾為天門,巽為地門,坤為人門,艮為鬼門。這也是《易緯乾坤鑿度》所說的:「乾為天門」,「坤為人門」,「巽為風門,亦為地戶」,「艮為鬼冥門…艮靜如冥暗,不顯其路,故曰鬼門」。

然而,這些早期的應用裡並未把八卦獨立出成為一個方位圖或圓圖。根據嚴敦杰〈式盤綜述〉一文,在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盤上雖有此四門,但並未見到有八卦卦象或卦名,甘肅省博物館藏東漢初年的六壬式盤同樣也不見八卦。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六朝式盤,在四門上畫有乾、坤、艮、巽的卦象及卦名。這算是除了清華簡之外最早有後天八卦圖出現的實物,但這當中並沒有四正卦,而只有作為地盤四門的四隅卦,所以嚴格來說也並不是完整的八卦方位圖。

後天八卦方位圖可能在民間應用流行之後再擴展到經學而進入易學殿堂,因為一直到唐代,在比較知名的傳世易學書籍裡,甚至也沒見過什麼八卦方位圖的。但這時八卦方位圓圖早已流行到日常生活當中,在前述的〈隋十六符鐵鑑〉之後,唐朝開始有許多銅鏡上經常會以後天八卦方位圓圖做紋飾,卦象多數是由外往內看,極少數是由內往外看。

下圖,圖左的唐鏡出自《宣和博古圖》,紋飾為後天八卦方位圖。右圖的圓鏡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鏡,離卦在左下,坎卦在右上,右旋135度即後天八卦方位圖。

宋朝的邵雍之後,在原有的後天八卦方位圖之外又提出另一種不同的八卦排列法,所謂的先天八卦方位圖,或稱伏羲八卦圖,並扮隨著提出伏羲畫此八卦圖的神話。事實上,所謂的「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的名稱也是這時候才有的。在此之前,唯一的八卦圖就是後來所謂的後天八卦圖。

在宋明時期所見的一些銅鏡紋飾,還是以後天八卦圖為主,而且八卦的畫法主要都是由外往內看的形式,和現今由內往外看的方向是相反的。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民俗還有民間日常器用的一些八卦圖,開始變成以先天八卦圖為主,卦象畫法也變成以由內往外看為主流。

在八卦圖的發展與流傳上,朱熹可以說是個關鍵人物。

最早將一些易圖傳播開來的易學書籍中,最知名的當數朱震的《漢上易傳》。這本書後面附有很多易圖,包括河圖和洛書(兩者合稱即「圖書」)。不過該書所整理的易圖還有些混亂,例如,所收錄的「伏羲八卦圖」其實是伏羲六十四卦圖,而「文王八卦圖」雖然真的是「八卦」,但卻是六畫的八純卦,而不是三畫的真八卦。

但從《漢上易傳》所收錄的各種易圖可以發現到,當時在畫八卦圓圖時,基本上卦象都是固定為由外往內看,和清華簡的卦位圖是一致的。另外,在《漢上易傳》中也可分別找到與現今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排列一致的八卦圓圖,但卦象也都是由外往內看。例如,下圖的「天文圖」,其實是以後天八卦圖來配天文,而且和六壬式盤的天盤有些互通之處。「月之盈虛圖」,則是以先天八卦來展現,像是在說明「納甲」:

↓ 左為「天文圖」,右為「月之盈虛圖」

到了朱熹,《周易本義》在採用這些易圖時則有了相當精簡而有秩序的編排,在卷首收錄了九圖: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文王八卦次序圖、文王八卦方位圖,以及卦變圖。

《周易本義》開始,和《漢上易傳》的八卦圖畫法有一重大差別。朱熹一反主流,其卦象開始變成是由內往外看的畫法。

另外,雖然《漢上易傳表》裡朱震提到邵雍傳承了陳摶的先天圖:「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但直至朱熹《本義》才首次引用「邵子曰」稱伏羲八卦與六十四卦為「先天之學」,文王八卦與六十四卦為「後天之學」。〈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後面這麼說:「右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脩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這裡說明了此圖之傳承與來源,也將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定義為先天之學。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之名也是由此而來。

最後,再細看《本義》中的〈伏羲八卦方位圖〉還有一特色:中間開始放入了太極,但並不是現今流行的陰陽兩儀太極圖 ,而是一個象徵太極的空白圓圈 ○。事實上,後天八卦圖開始在隋唐時代的銅鏡上使用時,中間較常刻的是靈龜、龍鳳,或者是四神獸等諸如此類的祥獸題材。

由於朱熹的地位和影響力,自此之後在易書中放入這些易圖似乎已成慣例。一直到今天,很多《易經》相關書籍會仿照這個做法。

除此之外,宋朝才出現的先天八卦圖也因為伏羲神話的加持而喧賓奪主,得到比後天八卦更崇高的學理地位之外,也因為民俗應用上的普級,成為一種具有驅邪鎮煞功能的常用宗教圖騰,甚至已成為民間最常用的八卦圖,幾乎已成為八卦圖的同義辭。反而後天八卦圖似乎只有在命算、風水等方術應用領域較常看到。

太極兩儀圖的出現

陰陽兩儀太極圖又是何時進入八卦方位圖核心的?

「太極」一語最早出於《繫辭傳》,但自古以來有字無圖。事實上,宋朝開始流傳的所謂「太極圖」甚至也不是現今陰陽雙魚的造型,而是由周敦頤所傳出的另一個圖,該圖旨在表達無極由無而有而生陰陽與五行,到萬物化成的宇宙創生歷程。

↓ 右圖為《漢上易傳》所收錄的周敦頤「太極圖」。左圖為道士所傳的「無極圖」,收錄於衛琪所注的《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

依朱彝尊《曝書亭集》考證,太極圖其實源自道家的無極圖,原為方士修練之術,魏伯陽傳給鍾離權,再傳給呂喦(呂洞賓),最後由陳摶傳到穆脩再傳到周敦頤,所以此圖的傳承和邵雍的先天之學同樣都是源自陳摶。該圖原本在道士之間世代相承,但從沒把它當作「千聖不傳之秘」,陳摶在華山修道的時候還大方地刻在石頭上。後來的一些易學家還有江湖術士,喜愛故弄玄虛而經常冠以千古不傳之學的神秘面紗。該圖共有五層,上下共有四個圓,中間則夾著五行之位。當時陳摶這五層由下至上表達的是修道煉丹的境界,而周敦頤太極圖則雜揉儒家思想加以改造:

朱熹的伏羲八卦方位圖中央的太極,像是在表達周敦頤太極圖中的「無極而太極」。這個太極,後來演變為陰陽兩儀太極圖看來也相當順理成章。然而,現代的先天八卦圓圖與陰陽太極的結合,似乎是從明朝之後開始的。

 這種黑白相間的圓形幾何圖形,在人類文明中起源甚早,而且似乎是一種很自然而會有的創作。目前這種圖形最早的記錄來自於歐洲Cucuteni文化中出土的彩陶。Cucuteni文化位於現在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三國的交會地區,大概距今約七千年至五千年之間的古文明,在許多陶器上到處都可見到這個陰陽太極圖,其陰陽太極圖比中國早了一千年。

↓ 最早的陰陽太極圖來自於歐洲Cucuteni文化中出土的彩陶。(圖片來源 Cucuteni臉書

中國考古發現中目前出土最早的陰陽太極圖可能是湖北屈家嶺文化中所發現的彩陶紡輪(如圖),距今約將近五千年左右。這種紡輪也出現在相近而同一脈的石家河文化裡。但陰陽太極圖只是眾多幾何圖式中的一種,這樣的考古發現並無法證明什麼太極陰陽思想五千年前就有,或者伏羲發明陰陽又畫八卦的,甚至也無法證明今傳太極圖的源遠流長,頂多只能證明人類文明中要發展出這樣的幾何圖形可能相當「自然」。

↓ 湖北屈家嶺文化中所發現的彩陶紡輪

這個圖後來在中國文明中是否持續一直在流傳,不得而知。從商周之後的主流文化中一直是不見此幾何圖形的傳播,在易學上更是從未見過,或者至少是非常少見的。

這個幾何圖大概是在邵雍之後再次開始出現,並在宋明之際開始與同時出現的八卦圖以不同方式在結合,最終發展成為一種易學與宗教的圖騰,並用以表述太極陰陽思想。

邵雍學生張行成所著《翼元》一書可能是最早出現這個陰陽太極圖的易書。這本書原本是在發揮揚雄《太玄經》的玄旨,要作為其輔翼,故名「翼元」(按:《翼元》中稱「太玄」為「太元」),文字中提到了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的布局之外,另外還出現了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但這個圓圖和後來傳世的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是方位的配置,乾卦位於西北,坤卦位於東南。兌在西,艮在東。震在南,巽在北,離在西南,坎在東北。相當於今傳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右旋一百三十五度。其次,中間的太極兩儀圖,可能是易學中首次出現。最後,中央到邊緣之間有六層,每一層每一個格代表一個爻位,白色為陽,黑色為陰。但顯然卦名與六爻的配合上錯了一位,乾卦錯對夬卦,夬卦錯對大有。

這個太極兩儀圖再次於易書中出現,大概是在宋明之際。但這只是就世傳的易書來說。總合各方資料大概可看出,這個圖,還有扮隨著邵雍先天之學而有的一些易圖,大概是邵雍之後開始在易學家之間流傳,並以各種不同的組合與樣態在流通。

話說朱熹有一弟子名蔡元定,傳說他從蜀山隱者那邊得到了「天地自然河圖」,該圖連他最親愛的老師朱子都沒看過。這個圖最早收錄在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中,並號稱是伏羲時代龍馬從滎河背著這圖獻給伏羲的,千古以來一直「祕而不傳」。不過,該圖既然是先天八卦的排列次序,所以還是脫離不了與陳摶的學術淵源。龍馬負圖這種神話則是漢代讖緯符瑞等一直以來愛講的神話故事,一直到宋代則持續加油添醋。至於蔡元定連朱子都不給看這件事,季本這麼說:蔡元定和朱子那麼要好,沒有什麼書不會和朱熹分享的,怎麼可能連對朱子都祕而不傳。

《六書本義》收錄的自然河圖首先在先天八卦方位圖中間加了太極兩儀圖,然而原圖只有八卦卦名,沒有卦象。後來在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中以卦象取代卦名。此圖可說是現代八卦圖的濫觴。把這個圖中間的太極兩儀圖套用到朱熹的先天八卦圖之後,再調整比例,加以美化,就是現代流傳最廣的八卦圖了。只不過它的卦象畫法是由外往內看,和朱子及現今八卦圖剛好相反。

↓ 明代開始傳出的「天地自然河圖」首先在先天八卦圓圖中加入陰陽太極圖。左為季本《易學四同別錄》版。右為趙撝謙《六書本義》版。

這個圖到了來知德的《周易集註》則被改名為「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並直指是伏羲所作,不但未交待其傳承,還否認了陳摶與此圖之間的關聯。來知德一方面以源自陳摶的「先天之學」來詮釋此圖,一方面又否認此圖與陳摶的關係,其實只是要強調這是他自己的發現,只有他能破解伏羲千古不傳的奧旨。殊不知此圖根本與伏羲無關,而且就其內在的原理來說,這圖應該就是陳摶的徒子徒孫所傳播出來的。

但來知德為此圖的命名相當值得注意,因為在此之前,這個黑白相間的幾何圖形並未被冠以「太極」之名。

無獨有偶的,大約和來知德同一時期的趙仲全寫有《道學正宗》一書,收錄有「古太極圖」。本文下頁所載的「古太極圖」取自清朝胡渭所著《易圖明辨》。胡渭說:「趙氏(仲全)《道學正宗》曰:〈古太極圖〉陽生於東而盛於南,陰生於西而盛於北。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皆自然而然者也。」胡渭還引宋濂指出,這個圖可能傳承自青城山的隱士。之所以不名「河圖」而名為「古太極圖」,當時《啟蒙》是以五十五數為河圖,不敢和他打對台。而周敦頤又另有太極圖,所以就加了「古」字以免和周敦頤的混淆了。

與趙仲全處於同一時代的來知德另有一〈先天畫卦圖〉可能和這個〈古太極圖〉出自同源。兩圖都同樣以陰陽太極圖為核心,也同樣畫有四條將圓形八等份的直線,外圍並有先天八卦的卦象與卦名。差別在於來知德的版本有更多的文字資訊。再參照來知德的〈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之後幾可確定,  這個圖式與八卦圖結合在一起並定名為「太極」,應該是在明萬曆之後才逐漸發展定型的。 

結論

現代宗教場合出現最多的八卦圖,即「先天八卦方位圖」又稱「伏羲八卦方位圖」,實際上和伏羲畫八卦一點也沒有關係。而是邵雍得自李之才,李之才輾轉得自當時的道士隱者,後來的宋儒開始將其發揚光大而流行開的。但當代流行的先天八卦圖,可能在明朝之後才逐漸定型下來成為今貌,甚至有可能更晚。因為在明朝所見的,含有陰陽太極的先天八卦圓圖卦象仍是採由外往內看的格式,與現今是相反的。而且中心的陰陽兩儀太極圓圖也是明朝才開始出現在八卦圖中。

由此也可看出,所謂的「伏羲八卦」卦序,完全是宋儒造神運動之下的產物。反而宋儒說的較晚出的文王八卦,也就是後天八卦圖,是目前更為古老的八卦圖。至少在唐朝時已經定型成類似於現在的圓圖。

八卦圖發展簡表

戰國中期:清華簡《筮法》有卦位圖。為現今「後天八卦方位圖」的原型,但五行與八卦的配對還在演進中,和現今不同。中間有卦身圖。卦象為數字符,由外往內看的卦象排列。

六朝:上海博物館藏六朝式盤,在四門上畫有乾、坤、艮、巽的卦象及卦名。即後天八卦方位圖的四隅卦。卦象排列由內往外看。可見後天八卦已用於方術上。

隋唐:銅鏡上有以後天八卦方位排列而成的圓圖,已具備現今流行的八卦圖基本形態,但中間多用靈龜、四神獸,或鳳凰等瑞獸,並無太極兩儀圖,卦象排列多數由外往內看,少數由內往外看。

宋朝:邵雍輾轉傳承自陳摶的八卦圖開始分「先天」和「後天」,並分別假託是伏羲和周文王所作,因此又分別稱「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朱熹開始在《周易本義》中收錄這些圖。先天八卦圖中放入了一個代表太極的圓圈。此時卦象畫法以由外往內看為主流,但朱熹畫法一反常規,改為由內往外看。 太極兩儀圖雖已在張行成的《翼元》出現,但並未與八卦圓圖結合。而當時所稱的太極圖多數意指周敦頤的版本,不是指

明朝:趙撝謙開始流傳出「天地自然河圖」,並傳說是朱熹弟子蔡元定得自隱者。該圖為先天八卦方位圖中首次在中心放入了  太極兩儀圖。可視為當代八卦圖的原型。至萬曆年間的來知德和趙仲全流傳出的八卦圖,「太極」之名才開始見於內含   的八卦方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