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談《周易》占法與「貞悔」

Jack 發表於

現在多數學者在講授《周易》占法,也就是如何斷定吉凶的方法時,所採用的是宋儒的方法,特別是朱熹的。

宋儒在談《周易》的占法時會以「貞悔」來詮釋,甚至像朱熹還以「貞悔」為主幹。但貞悔是什麼意思,一方面現代人少去追究,另一方面,宋儒也講得不清不楚,以致於占法相當混亂而充滿爭議。

本文就是要深入探討貞悔,以及它與《周易》占法到底有什麼關係?藉由釐清什麼是真正的古法,什麼是宋儒自己加入的,來回歸《周易》占法。

宋儒所論占法與貞悔

占者視兆問也,也就是解讀兆問的吉凶。

利用龜卜兆象來判斷吉凶叫「占卜」,利用筮法所得卦象來斷定吉凶就是「占筮」。《周易》屬於筮法,基本上其最原始的應用就是用來判斷揲蓍(筮法)所得卦象的吉凶。

不管你把《周易》看得多麼崇高,是多麼哲學的一本書,但都無法否認它是占筮之書的這個事實。雖說善為易者不占,但不懂占者則不足與言易也。

綜觀宋儒所提占法,程迥算是比較符合春秋筮例的,他的《周易古占法》較其他宋儒更忠於《左傳》及《國語》所記載的卦例:

六爻不變,以卦彖占,內卦為貞,外卦為悔。一爻變,以變爻占。二爻、三爻、四爻變,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五爻變,以不變爻占。六爻變,以乾坤二用為例。

意思大概是:一爻變時看本卦變爻,五爻變時看之卦不變之爻。沒變爻時看本卦,以內卦為貞之卦為悔;三變爻時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六爻都變時以乾坤用九或用六。

朱熹的占法是現今採用最廣泛的,但他的方法與程迥大不相同,主要差異在兩個爻變時是「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四爻變時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最奇特的則是三爻變的情況,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

朱熹占法顯然只把「貞悔」用在卦體的占解,所以在以爻來占解時,改稱以某爻為主。但在稱以某爻為主時似乎又有些混亂,例如《朱子語類》學生問:「兩爻變,則以兩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何也?」這又和《啟蒙》說的兩變爻以上爻為主不一樣了。

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引王氏占法:

一爻變,本卦爻為貞,之卦爻為悔,二爻兼用。二爻變,以初變爻為貞,次變爻為悔,作兩節消息之。三爻變,以先變為貞,後二變為悔,四爻變、五爻變,六爻變,皆以先變爻為貞,後變爻為悔,作四五六節消息之。六爻皆不變,則占彖辭。彖辭為七八不變者設也。

王氏占法的最大特色在一爻變時以本卦變爻為貞,之卦變爻為悔。多個變爻時,以第一個變爻為貞,後面的其餘變爻為悔。

以上只是幾個比較常見的占法,事實上宋儒所主張占法的歧異遠非如此。

經典溯源

《周易》卦爻辭中「貞」與「悔」這兩字都是相當常見的占辭,例如「元亨利貞」、「貞吉」,「悔亡」、「无悔」、「有悔」。

然而,貞和悔並不是做為對舉的一組概念,而是有其各別的意義。《文言傳》說「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象傳》及《彖傳》則以「正」來界定貞。我們可以貞固、堅定,貞正來理解貞。而悔則是悔恨的意思。所以兩字對舉時,有一靜一動,一個內心堅定一內心不定的意謂。

將貞悔做為一組相對的概念對舉,並應用於《周易》的占法上首見於《左傳》,而且只有一例。

《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穆公筮伐晉得蠱卦,卜徒父解釋說:「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杜預注說:「內卦為貞,外卦為悔。巽為風,秦象;艮為山,晉象。」內卦為貞,外卦為悔的說法亦見於《說文》,只不過《說文》用的並非「悔」字,而是從卜的「」:「 《易》卦之上體也。《商書》:曰貞曰,从卜每聲。」所引《商書》即指《尚書.洪範》。

《國語.晉語》重耳筮「尚得晉國」,「遇貞屯悔豫」,這是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與孔穎達注解《尚書.洪範》「占用二」說的內卦貞外卦悔完全不一樣。而韋昭則這麼注:「內曰貞,外曰悔」,甚至為了要貫徹這個想法還曲解此卦例說「震在屯為貞,在豫為悔」:

內曰貞,外曰悔,震下坎上,屯。坤下震上,豫。得此兩卦,震在屯為貞,在豫為悔。八,謂震兩陰爻,在貞在悔皆不動,故曰皆八,謂爻無為也。

《左傳》的筮例的確以貞悔來解釋吉凶,以貞為我(問卦者,即秦國),以悔為敵為他人(即晉國),並預測秦國將打敗晉國,於我為克勝之象,於彼為敗亡之象。

《國語》的筮例則只是以貞悔來表達所得到的卦象,以六畫卦的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和《左傳》分別代表三畫卦的內、外卦有所不同。此外,《國語》筮例也未將貞悔實際用於占斷上,而只是單純的表達卦象。

另一記載「貞悔」的古代經典則是《尚書.洪範》。洪範九疇的第七疇是「明用稽疑」: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洪範〉九疇也是宋儒所說「貞悔」的最早經典依據。

孔安國這麼注解:「五者卜兆之常法。曰貞,曰悔,內卦曰貞,外卦曰悔。」馬融則解釋「占用二」說:「占,筮也。」孔穎達解釋得最為詳細,也是後儒的主要說法依據:

云卜兆有五:曰雨兆,如雨下也。曰霽兆,如雨止也。曰雺兆,氣蒙暗也。曰兆,氣落驛不連屬也。曰克兆,相交也。筮卦有二重,二體乃成一卦。曰貞,謂內卦也。曰悔,謂外卦也。卜筮兆卦其法有七事,其卜兆用五,雨、霽、蒙、驛、克也。其筮占用二,貞與悔也。卜筮皆就此七者推衍其變,立是知卜筮人,使作卜筮之官。

用以稽疑的有七項,這七項裡「卜五,占用二」。「卜五」指的是雨、霽,蒙,驛,克,這有些像是《周禮》的八命(屬卜法):「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四曰謀,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清華簡《筮法》則有十七命:「曰果、曰至、曰亯、曰死生、曰見、曰瘳、曰咎,曰男女、曰雨、曰取妻、曰戰、曰成、曰行、曰讎、曰旱 (齊)、曰祟。凡是,各當其刲,乃力占之。占之必力,刲乃不忒。」

所謂「命」,是命題,也就是卜筮時所問的問題類型。雨、霽,蒙,驛,克是卜問的五種問題。

為何《周禮》有八命,清華簡有十七命,而《洪範》只有五命,推理有兩種可能。一是這只是舉其大略。二是《周禮》說「凡國之大事,先簭而後卜」(簭同筮),或許這裡講的是古代五種常會「先筮後卜」的一些國家大事。

「占用二」就字義來看,是占斷、解讀所問問題吉凶的二種用法,一是貞,二是悔。孔安國注「內卦曰貞,外卦曰悔」,用於《左傳》秦穆公伐晉卦例可通,但用於《國語》記載重耳得「貞屯悔豫」就顯然不正確了,用以解釋《洪範》九疇本文則顯得格格不入。因為從前後文來看「凡七」似乎是通用於卜筮的,「卜五」的「卜」應該解釋為「卜問」,引申是問的意思,這是舉卜筮常用的五種命題,這五種命題並不限於卜法,也通用於筮法。而「占用二」是講占解方法,應該也是通用於卜筮。

甲骨文的研究已知道,卜法經常會有「對貞」的方式,就是一個問題用正反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問。這是否與「占用二」的「曰貞曰悔」有關也值得玩味。

綜合以上資料,貞悔是做為一種解讀「象」的方法,在這方法可能通用於卜和筮。而在占筮法中,有時會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有時或許會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至於宋明儒也將貞悔用於爻,算是對於貞悔應用的推演與擴大,不見得符合古法,但仍是可以接受的。

《洪範》的「衍忒」兩字則相當值得玩味。《彖傳》兩言「四時不忒」,而清華簡《筮法》則有「刲乃不忒」之語。忒為差錯,衍則有演譯、演生的意思。「衍忒」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這講的是占筮的稽疑功能,聖人用以推演可能會犯的錯誤,有自省之義。

朱子的解釋

朱熹對於貞悔的解釋見於《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六易二》,由於《朱子語類》是以朱熹弟子的筆記所集結而成,只是師生談話的記載,因此原本就不見得是很嚴謹的在銓釋問題,再加上可能每個弟子的理解不同,或者也有因材施教的情況,而或有不一貫的情況,但應該仍可窺見朱子見解的概略:

  • 內卦為貞,外卦為悔。(因說:「生物只有初時好,凡物皆然。康節愛說。」(僩)
  • 貞悔,即「占用二」之謂。貞是在裏面做主宰底,悔是做出了末後闌珊底。貞是頭邊。(淵)
  • 問:「內卦為貞,外卦為悔。貞悔何如?」曰:「此出於《洪範》。貞,看來是正;悔,是過意。凡悔字都是過了方悔,這悔字是過底意思,亦是多底意思。下三爻便是正卦,上三爻似是過多了,恐是如此。這貞悔亦似今占卜,分甚主客。」問:「兩爻變,則以兩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何也?」曰:「卦是從下生,占事都有一箇先後首尾。」(賀孫)
  • 陳日善問:「內卦為貞,外卦為悔,是何義?」曰:「貞訓正,事方正如此。悔,是事已如此了。凡悔吝者,皆是事過後,方有悔吝。內卦之占,是事方如此;外卦之占,是事之已然者如此。二字又有始終之意。」(雉)
  • 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終;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貞是在我底,悔是應人底。三爻變,則所主不一,以二卦彖辭占,而以本卦為貞,變卦為悔。六爻俱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凡三爻變者有二十卦,前十卦為貞,後十卦為悔。後十卦是變盡了,又反來。有圖。見啟蒙。(義剛)
  • 叔器問「內卦為貞,外卦為悔」。曰:「貞悔出《洪範》。貞是正底,便是體;悔是過底,動則有悔。」又問「一貞八悔」。曰:「如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內體皆乾,是一貞;外體八卦是八悔。餘放此。」(義剛)
  • 問:「貞悔不止一說,如六十四卦,則每卦內三畫為貞,外三畫為悔;如揲蓍成卦,則正卦為貞,之卦為悔;如八卦之變,則純卦一為貞,變卦七為悔。」曰:「是如此。」(過)
  • 問:「卦爻,凡初者多吉,上者多凶。」曰:「時運之窮,自是如此。內卦為貞,外卦為悔。貞,是貞正底意;悔,是事過有追不及底意。」(礪)

朱熹對於貞悔的解釋除了傳統的「內貞外悔」之外,其餘較特殊的見解摘要如下:

  • 始終(先-後):朱熹以「始終」解釋貞悔,如「貞是在裏面做主宰底,悔是做出了末後闌珊底。貞是頭邊」,「卦是從下生,占事都有一箇先後首尾」,「二字又有始終之意」,「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終」。
  • 多寡(正-過):朱熹似主張貞一悔多,故有「一貞八悔」之說。又云:「貞,看來是正;悔,是過意。凡悔字都是過了方悔,這悔字是過底意思,亦是多底意思。下三爻便是正卦,上三爻似是過多了,恐是如此。」
  • 主客(我-人):「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終;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貞是在我底,悔是應人底。」

朱熹的看法中,始終、主客的解釋較易於理解,而且可以直接實際應用於占法中,特別是主客的意義也與秦穆公伐晉的筮例相符。但貞一悔多的觀點就相當奇怪,要如何應用於占法,著實難解。而且,證之古籍,完全沒有這樣的慣例。

所謂一貞八悔:「如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內體皆乾,是一貞;外體八卦是八悔。餘放此。」所以所謂的一貞,相當於一個經卦,同一內卦者是「一貞」。

另還有「一貞七悔」的,也就是把六畫卦中的純卦當做貞,其餘同一經卦下的非純卦(七個卦)為悔:「貞悔不止一說,如六十四卦,則每卦內三畫為貞,外三畫為悔;如揲蓍成卦,則正卦為貞,之卦為悔;如八卦之變,則純卦一為貞,變卦七為悔。」

講三爻變時更是奇怪:「凡三爻變者有二十卦,前十卦為貞,後十卦為悔。後十卦是變盡了,又反來。」

貞悔與內外不應混淆

證之古籍,貞悔只是一種占斷上可能會使用到的技巧,而且從春秋筮例來看,這個技法是相當少用的:少到只見到一個半筮例。

事實上從《國語》的「貞屯悔豫」筮例即可清楚看出,貞悔與內外卦是完全獨立而不可混為一談的兩組觀念。內外是內外,貞悔是貞悔。

內外卦的運用是遠比貞悔更為廣泛與普遍,甚至是一種非常基礎的概念,而貞悔只不過是某些特殊情況之下會運用到的一種技法,在這種技法下,很可能會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例如在六爻皆不動時。

把貞悔做為占法的標準體例與框架,可以說是宋儒的傑作,而且宋儒之間對於貞悔的運用不但人言言殊,甚至像朱熹這樣的大儒仍講得不甚清楚,因此以貞悔來框架《周易》占法,並不洽當。而以內卦和外卦來定義貞悔,更是一種嚴重的混淆。

內外卦的使用不但遠比貞悔更為普遍與基礎,而且其歷史可能更加源遠流長。出土的清華簡《筮法》顯示,卦位所呈現出的內外關係在占法中已是一種標準體例。

清華簡有所謂的四位:

  下軍之立│上軍之立   臣妾之立│子眚之立
  ── ── ─┼─ ── ──   ── ── ─┼─ ── ──
  次軍之立│中軍之立   妻之立也│躬身之立

  臣之立也│君之立也   外之立也│門之立也
  ── ── ─┼─ ── ──   ── ── ─┼─ ── ──
  大夫之立│身之立也   宮廷之立│室之立也

  按:立=位。

四位是以本卦和之卦中的四個八卦位置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空間,與人倫關係,再依四位的卦象或爻象來預測吉凶。

「四位」的應用在清華簡中有相當多的例子,例如「數出」、「數內」,以數(坤或九、八筮數)位於外(左上)或內(右下)來論斷事情是否能夠成功。

例如:

  • 第四節:凡卞,數而出,乃述。 凡卞,數而內,乃復。
  • 第七節:凡讎,參男同女,女在悔上,妻夫相見,讎。少肴,讎,數出,乃亦讎。
  • 第十一節:凡雨,當日在下,數而內,雨。當日在上,數而出,乃齊。
  • 第十三節:凡行,數出述;數內復。
  • 第二十三節:外事數而出乃果。內事數內亦果。
  • 第十六節「內勝外」、「外勝內」則使用到四位的內外關係。

可見四位所展開的是一種「內外」的空間關係,四位的占法在《周易》雖然已經不用,但是這種內外關係到了《周易》被簡化為更加簡明而易懂的上下(內外)二體,甚至從經文都可清楚看到這樣的概念運用,如泰卦辭「小往大來」《彖傳》解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否卦卦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傳》曰:「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諸如此類以內外卦象來解卦者不勝枚舉。

甚至大象《象傳》完全是以內外(上下)二體的卦象為標準體例,如乾卦「天行健」,坤卦「地勢坤」,到「雲雷屯」、蒙「山下出泉」、需「雲上於天」…「水在火上,既濟」、「火在水上,未濟」,自始至終全部都用內外二體在解釋卦象。《彖傳》雖然未完全使用,但也是相當普遍,如屯卦「動乎險中」、「雷雨之動」,蒙卦「山下有險,險而止」、訟卦「上剛下險,險而健」…節卦「說以行險」。

從春秋筮例來看,將卦拆分為上下二體來占斷是相當通用而普遍且基礎的方法,但是在把卦象拆分為內外卦以分析卦象時,不盡然會使用到貞悔,套用到「貞悔」僅止秦穆公筮伐晉一例:「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這就是依內外卦的位置關係來占斷,並賦予內外卦貞悔的意義。

而在《彖傳》或《象傳》中也幾乎不見使用貞悔,至於將爻做為貞悔者,在古典中更是無實例可循。

貞悔即靜與動

因此我們有必要脫離久被先儒綁定的「內外」卦關係,回到原點重新思考貞悔。

就字義來看,貞為堅定,悔為悔過。貞為內心堅定,悔為不堅定、意志浮動。貞悔即是「靜與動」,並由靜與動演進為正與反的「對占」。

既然是一種「正反」對占,那麼從靜與動進一步引伸到更多的面向當然是很合理的,例如朱熹所說的終始、主客,另外如《左傳》筮例中的我敵,或者甚至引伸至近與遠(如近事之應為貞,久遠之應為悔)。若放在卦的脈絡中,則以內為貞外為悔也是相當理所當然。

但這在無變爻的情況下問題簡單,宋儒在此也無爭議,問題在於有變爻時。

甚至在相較之下爭議較少的一爻變的情況,仍是大有問題。例如,王氏占法應當是最能夠符合現代人對於「變卦」(其實應正名為「之卦」),的想象,但卻不盡然正確。

例如,我們若筮得乾之姤,也就是乾卦初九爻變時,依王氏占法是以乾初九爻為貞,姤初六爻為悔。但這就產生了到底要看本卦變爻還是之卦變爻的問題,一個問題變成了兩個答案,然後這兩個答案還必需在什麼貞悔上打轉。這也是今人在解卦時經常爭論不休而非常混淆的問題所在。

但我們若回到春秋筮例以及貞悔的「靜動」本義,那麼乾之姤很簡單,就是以乾卦初九爻來占斷。若要加上貞悔,那麼可以乾卦初九爻所屬的乾卦為貞象(正象),初爻變之後的巽卦為悔象(動象)。與王氏占法的差別在於,不論貞悔,都只是在乾卦初九上占斷,只在乾初九爻上取象做文章。該爻貞定則乾金、陽大,強健,動(悔)則變為巽伏不果,所以爻辭說「潛龍勿用」,宜於貞定,不宜動作。所以乾之姤該如何占斷的答案很簡單而明確,不會有兩爻何者才是正解的混淆問題。

回歸古占法

顯然宋儒以貞悔來框架占法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方向,而這也是宋儒見解會如此紛歧、占法變得混亂的根源。因此如何將貞悔用於占斷,值得重新思考。

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回到「筮數」上來思考,因為筮法原本就是用「數」在做占斷的,特別是在現代關於數字卦的面貌越來越清楚之後,《周易》如何以筮數來判斷吉凶的架構與原則也更為明確。

清華簡《筮法》的研究對於《周易》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從兩者的比對,不但可以清楚見到筮法從數字轉變為陰陽的歷程,更可以釐清許多關於《周易》占法的疑義。

清華簡筮法所得的結果是由六個筮數組成的卦象:四、五、六、一(七)、八、九,但六和一(七)有類似於陰陽符的意義,並不做為占筮用的「純筮數」,真正做為占斷的筮數只有四、五及八、九,這四個數可稱為「占筮數」或「占數」。獨立的「純筮數」(六與一,相當於周易中的七與八,也就是後來稱的陽與陰)沒有占斷的功用,但組成的「卦象」卻是較占數組成的卦象更具意義,例如,在畫標準卦象時都是以純筮數在看。

相較之下,《周易》不但將筮數簡少為只有六、七、八、一(九)四個,而且六與一(九)與其說是陰陽,不如說這是「占數」,與七與八做為純陰陽符號之用完全不同,所以翻開《周易》,要用爻來占解時,都是找六和九,六和九落在本卦那個位置,就查閱本卦的那一個爻即可。

清華簡的占斷方法裡,占筮數的爻象與卦象是並用的,當出現四、五、八、九這四個占筮數時則會直接以這四個筮數來占斷吉凶。若沒這四個占筮數,則是直接以八卦卦象來占斷。若占筮數很多,則爻象與卦象都可看。以下為清華簡四個占筮數的「爻象」:

凡肴象:

  • 八為風,為水,為言,為飛鳥,為瘇脹,為魚,為權迵,在上為醪,下為汰。
  • 五象為天,為日,為貴人,為兵,為血,為車,為方,為憂、懼,為<言癸>。
  • 九象為大獸,為木,為備戒,為首,為足,為它,為它,為曲,為玦,為弓,琥、璜。
  • 四之象為地,為圓,為壴,為耳,為環,為腫,為雪,為露,為霰。

從占筮數的爻象可大致看出,這些象徵意義到《周易》時已不存在於六、九的筮數裡,而改成被放到卦象之中。

我們再回到春秋筮例,那麼占斷法則就相當簡明。

占斷時首先先看是否有六、九這兩個占筮數。六九雖然仍保留占筮數的功能,但已不具備以上所列的爻象意義。當卦中出現六、九占筮數時,就採用該爻來解釋吉凶。但由於「爻象」已經不存在筮數中,而改放到八卦裡去,因此會以該爻所屬的八卦卦象來取象以強化占斷。

如果沒有六、九兩個占筮數(沒有變爻),或者是六與九很多(變爻很多),那麼就轉為直接看全卦的卦象,不再看占筮數(六與九)。

所以在多變爻情況裡,朱熹說要看之卦不變之爻的說法,就相當荒謬。因為在之卦裡,既然不存在六和九,怎麼可能使用之卦的不變爻占?也因為這個占法的錯誤,所以學界有個有名的懸案,就是穆姜筮出東宮「艮之八」(艮之隨)的卦例。後世學者多依朱熹占法一廂情願地認為理應用不變之爻的隨卦六二「係小子,失丈夫」來占解,在無法解釋該卦例的情況下,再加上杜預注解說:「《周禮》「大卜掌三易」,然則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為占,故言遇艮之八。」所以大家就開始瞎猜,說這是歸藏易等等的。

但該卦例中,穆姜與筮史的對話顯然是用隨卦卦辭「隨元亨利貞无咎」來占解的,使用的就是《周易》卦義還有卦辭。再用「占筮數」的觀念來看這一卦例,穆姜和筮使用隨卦卦辭來占解,乃理所當然。

這一卦占筮數過多,多則惑,因此占筮數已無意義,因此改看卦象。卦象中本卦都是占筮數,少純筮數,因此卦象也亂,就改看之卦,因之卦都是純筮數組成的。在反觀三個變爻的卦例,如重耳親筮得晉國遇貞屯悔豫(屯之豫),以及晉國筮問成公之歸遇乾之否,都是看卦而不看爻可證。

最後,《彖傳》與《象傳》中所出現的承乘比應、六位時成等原則算是以陰陽所發展出的新的爻象,但這在春秋筮例中是看不到的,因此很可能是戰國至漢代之間所發展出來的。或許不屬於《周易》最早的古法,但也可填補《周易》所消失的爻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