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天八卦到五行與納甲(1)

Jack 發表於

本文主要整理個人在研讀典籍上的一些心得,試圖會通每個理論的版塊,以饗有意深入閱讀的初學者。若有誤謬之處也歡迎指正與討論。

相關文章:從後天八卦到五行與納甲(2)

關於先後天八卦的基本概念,請參考淺談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一文。

基本上先、後天八卦的相關文字記載可說是源自《說卦傳》,但《說卦傳》中並未給予什麼「先天八卦」或是「後天八卦」的名稱--就像《易經》中找不到陰陽兩字但談的就是陰陽一樣。

至於其圖式以及名稱的提出,則是宋代邵雍對易學的一種全新詮釋,其中先天八卦又稱伏犧八卦,是依陰陽消息順序來排列的,其依據的則是《說卦傳》: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原本這段描述實在很難得到現今先天八卦圖的圖式,邵雍則如此說明: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

後天八卦則是以《說卦》傳的這段描述所繪製出來的: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當然,關於先後天八卦也有些些爭議,例如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八卦方位》中就談到他以及朱子對於邵康節的一些疑問。

這裡我們姑且先避開一些需要大量考證的爭論,就以現今我們所了解的八卦圖式來看,後天八卦其實是依照五行相生的思想所排列出來的。

首先我們先看八卦在五行上的屬性:

  • 木:震、巽。
  • 火:離。
  • 土:坤、艮。
  • 金:兌、乾。
  • 水:坎。

接著我們再以八卦的五行屬性套入方位及時序,則可得到下圖:木為東旺於春在左,火為南旺於夏在上,金為西旺於秋在右,水為北旺於冬在下。至於土呢?坤、艮兩個卦以分居對角線兩隅,並以坤卦位於火之後(火生土)為順序。如此一來,該方位與《說卦》中所說者完全一致。

在先天八卦圖式中,天尊地卑,乾坤兩卦上下定位,乃理所當然,也完全是易經陰陽二元論思想的開展,而以陰陽卦氣消息為順序的排列,也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則完全相符──而這也才是易經中的思想核心。

而後天八卦這種排列方式完全未依乾坤為天地,天父地母的思想,而改以五行的相生順序做為排列,從震巽開始,到離,以及坤(與艮遙對),再到兌乾,最後到坎,完全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關係,而坤艮的對角線排列則與「土王四季」(或稱土旺四季)有異曲同工之妙。關於土旺四季的排法可詳見本篇後文(2)的十二地支部份。

這在易學基礎架構裡真的是一種顛覆性創舉,但後天八卦也因為套用了不同體系的五行思想而顯現出許多與易經基本思維的衝突與不一致,特別是與十翼傳統也就是儒門的易學。

首論後天八卦與易學相符者。

如坎為水、離為火、坤為土及艮為土,或是坤卦中有「利西南」之說,所以坤在西南…這些在名稱或方位安排上都是直接就可以對應起來的,並沒什麼大問題。

震為動,特別是底下一陽有又有如陽之來復,要說成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也說得過去。巽則在易中一向取「木」之意,所以巽被歸類為木也算其來有自。

乾健類似金屬的剛硬,也可以想像。

 

次論與易學格格不入者。

像天尊地卑,天地定位,陰陽消長等等觀念,皆遭屏棄,而改以「萬物出乎震」為開始,並以離坎為上下,這已經是從根本上打翻了先天八卦中所彰顯的易學陰陽法則。

再來像是兌卦,原本在易中是少女,其德性為喜悅,有匯聚萬物之功,在六十四卦中像是「萃卦」,其匯聚的意思就是來自上卦中的澤兌,但套入五行之後,兌變成了主「殺」的的秋天之卦。若再就其水澤的意思來說,則歸類為水或許較為合理。

而乾天就其「剛健」之德來說,和「金」的堅硬屬性或許是可以聯想起來的,但其生生之德到五行中也一樣變成主殺的西北方;而像坤卦中「履霜堅冰至」的純陰概念放在五行中,或許以水及北方來代替,時序上為冬天,更為符合。

而在五行思想中水原本是生木者(水生木),剋水者為土,但巽木反而有那麼一點「剋水」之意,而非五行思想中為水所生。易中坎水常指危險,而若有木則代表危險能夠化解,蓋因木又代表舟楫,乃可渡水之具,例如在渙卦(上為巽木下為坎水)彖傳就說:「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最後就八卦彼此的生成關係來說,易中以乾坤為天地父母,餘六卦皆由乾坤所生成,但在後天八卦的五行思維架構下,變成了離生坤(火生土),坤生乾(土生金)。

四正卦

四正卦與二十四節氣圖在上面的圖中,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為正位,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的位置為四隅(隅即角),由此則有所謂的「四正卦」之說。

這也是孟喜「卦氣」說的一環。

所謂卦氣是以易經六十四卦來配合一年四季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乃至於三百六十五天。這整套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有機會另文介紹,在此僅為介紹四正卦之故而做簡單的說明。

在六畫卦中以震、離、兌、坎為四正卦的思想顯然是後天八卦宇宙圖式的延伸,而不是源自先天八卦。

在六十四卦(也就是六畫卦)的四正卦分主二至二分:其中震卦為春分(初爻起於春分),離為夏至(初爻起於夏至),兌為秋分(初爻起於秋分),坎為冬至(初爻起於冬至)。

四正卦每卦都各有六爻,總計四正有六四共二十四爻,因此每一爻又可分主二十四節氣的每一節氣(如圖)。

至於三百六十五天如何分配到六十四卦?這可以說傷透了易學家的腦筋,這也成為漢易中各家的分岐之所在,希望有時間能夠好好另外來探索。

五行與六神

有趣的是,以五行所架構的人倫關係,也與儒家傳統的五倫也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所謂「六親」其實是「五親」再加上「我」。

六親在吉凶禍福的論斷上也有重要的角色。從宋明之後在民間逐漸盛行的火珠林法,以及比火珠林更為久遠的京房納甲,相傳至今,坊間的應用,不只把天干地支套用到卦爻,其吉凶禍福之論斷,占驗之推理,陰陽之對待早已成隱而不顯的原理,五行、六神的相生相剋反成解卦的骨幹。

六神與五行生剋

父母、兄弟、子孫、妻財、官鬼,含「我」,統稱為六親,所謂「比和者兄弟,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孫,剋我者官鬼,我剋者妻財」,六親之用其實只有「五親」,「我」只是一個理論上的代數,和或指問卦者。

六親關係與五行頗為類似,一樣有生剋關係(見上圖):父母生兄弟、兄弟生子孫、子孫生妻財、妻財生官鬼、官鬼生父母;父母剋子孫、子孫剋官鬼、官鬼剋兄弟、兄弟剋妻財、妻財剋父母。而其在占驗上的諸多原理應用,與五行也有諸多相似之處。

儒家古典五行

易以道陰陽。雖然在原始的《周易》經文中見不到陰、陽兩字,但整個易學的內容都是圍繞在陰陽兩個概念發展出來的。 

陰陽是一種二元論的宇宙觀,從太極、兩儀,到四象、八卦,以至於64卦,甚至64 x 64卦,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思想則是一種多元論的宇宙觀,基本上其宇宙圖式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所構築起來的。五行思想講的是五種元素間的相生相剋,這套多元論圖式與二元論完全是不一樣的兩套系統。 

考諸儒經,最早記載五行的則是《尚書》,包括《洪範》及《大禹謨》兩篇都有記載,其中《洪範》記載較為詳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觀《尚書.洪範》中的五行,只是很單純的生活中的五種基本要素,頗類似我們現在在說的「柴米油鹽」這樣的意謂,並沒有論及相生相剋的概念。

反而在完全不講五行的易經中,只因《說卦》傳中的那一段話,而讓易學與五行及占驗思想有了完美的接軌。《易經》原本就是卜筮之書,只是在後來在孔子作傳之下讓《易經》成一「為君子謀」的經典,少了許多的神祕與占驗色彩。

在後代的易學發展中,作為「數術」,或者是拿來做為占驗之用的易,陰陽的二元對立架構可以說完全讓五行生剋所取代,要見陰陽的闡述,只能反求於儒門之易--也就是做為經學的易,這方面的闡述,例如承乘、比應、來往、升降、大小、剛柔等,都是以陰陽之二元來架構,與五行的生剋論可說大異其趣。 

 

文章分類

這裡我們估且先避開一些需要大量考證的爭論,就以現今我們所了解的八卦圖式來看,後天八卦其實是依照五行相生的思想所排列出來的。

估且=>姑且

像天尊地卑,天地定位,陰陽消長的觀念遭到秉棄,而改以「萬物出乎震」為開始,並以離坎為上下,這已經是從根本上打翻了先天八卦中所彰顯的易學陰陽法則。

秉棄

 6. 屏
 注音一式 ㄅ|ㄥˇ ㄑ|ˋ
 漢語拼音 b n  q   注音二式 b ng ch 
 相似詞 放  相反詞 
、丟掉。書經˙泰誓下:「屏典刑,囚奴正士。」晉書˙卷二十五˙輿服志:「高旗有日月之象,式視有威儀之選,衣兼鞙珮,衡載鳴和,是以閑邪屏,不可入也。」
 7. 摒
 注音一式 ㄅ|ㄥˋ ㄑ|ˋ
 漢語拼音 b n  q   注音二式 b ng ch 
 相似詞 拋﹑放  相反詞 
排除﹑捨。如:「一切陋習,都應摒。」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