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傳研究】從旁通、卦變,到六十四卦 I--卦變理論的發展

Jack 發表於

 【彖傳系列文章】

旁通古法的重建 I—從漢易到焦循〉一文中提到,在漢易的詮釋裡,旁通似乎與乾坤兩卦如何演生出六十四卦有關。而〈旁通古法的重建 II—新的旁通法則〉一文則提出了二種旁通模式:

一、既濟定:朝既濟發展,交換的是不當位(不安定)的爻,也就是乾卦的二、四、上爻與坤卦的初、三、五爻。

二、未濟定:朝未濟發展,交換的是當位(安定)的爻,也就是乾卦的初、三、五爻,和坤卦的二、四、上爻。

但這二種旁通模式距離推演出六十四卦實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另外要注意的是,「未濟定」是我自己提出的另一種旁通方式。這裡的「未濟定」演生卦裡,傳統的理解方式可能是以「既濟定」演生卦來旁通,或反覆。

接著本篇我們要來探索的是《彖傳》如何從乾坤演生出六十四卦的完整圖式。

我們仔細鑽研《彖傳》之後發現,《彖傳》對於六十四卦的產生有幾種固定的解釋模式,過去傳統易學已經確立而為一般學易者所熟知的有消息卦,這類型的卦有十二個卦,所以又稱十二消息卦,又稱十二辟卦。

先前所談的旁通,以及接下來要談的卦變則是比較具有爭議性的。而卦變理論不但爭議多,而且理論也更加混亂,可以說人言言殊,但可以朱熹為代表。

一開始我們分享了彖傳六十四卦生成圖,該圖是以旁通為乾坤生成六十四卦的起點,接著以消息卦勾串,再一步步進入不同的卦變程序。所以,在六十四卦的生成歷程裡,卦變扮演者後段「終成」的關鍵角色。而十二消息卦則像是連接旁通與卦變的中間骨幹。

以下我們先來探討卦變理論的發展,再來看我們所提出的卦變與傳統有何不同。

卦變理論的發展

關於卦變的基礎概念可以參考《爻象全攻略:卦變》。

卦變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的王弼。他在《明象》批評漢易「互體不足,遂及卦變」。但王弼說的卦變,也不好確定講的到底是什麼。總觀李鼎祚《周易集解》一書,除了荀爽註解《繫辭傳》「是故知幽明之故」曾說到「幽謂天上地下不可得覩者也。謂否卦變成未濟也」,「明謂天地之間,萬物陳列,著於耳目者,謂泰卦變成既濟也」之外,也沒有其他「卦變」之辭。

虞翻老祖

現在易學所謂的卦變,其方法可考的最早可能源於虞翻,但虞翻並未給予卦變特定的名稱,例如隨卦虞翻注:「否上之初,剛來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享利貞,无咎。」

這裡談的就是後來易學家所說的卦變。意思是說,隨卦是否卦上爻跑到初爻(和初爻的陰爻交換)而變成。剛爻跑到二、三兩個柔爻下面,而初爻的陰爻則跑到上位,由不當位變成當位(得正),所以說元亨利貞。如下圖,左是否卦,右是隨卦。

先前易學網所分享的《虞翻占關羽兵敗》占例裡,虞翻便是利用卦變預測出關羽兩日內將斷頭。

李挺之重現卦變

宋朝的朱震在他的《漢上易傳》裡首次具體而完整的提出了這種方法學,除了祖述虞翻之外,並提供了李挺之的變卦反對圖,還有六十四卦相生圖,可視為最早,且最完整而有系統的卦變理論,並利用卦變架構起乾坤與六十四卦的演生關係。

這兩個圖基本上表達的是同樣的東西,差別只是表達的形式,因此我們只以卦變反對圖來做說明。

以下為卦變反對圖的詳細說明。

↓ 首先乾坤生成了頤、大過、小過、中孚,以及坎、離。這六個卦連同乾坤,總共八個卦,也是周易中沒有反對卦的卦。而這六卦的產生和其他卦不同,是乾坤兩卦經過「上交」和「下交」的歷程而產生。「上交」和「下交」的兩爻,一定是一爻當位,一爻不當位。由於這些卦沒有反對卦,所以每一卦都是獨立從乾坤的兩次陰陽交換而來。

↓ 接著是類似於「消息」卦的原理,乾下生一陰,或者是坤卦下生一陽,然後開始展開一陽五陰或一陰五陽之卦的卦變歷程。這些卦產生時,同時也會以「反對」的方式產生另一個反對卦。例如,姤的反對就是夬,同人反對成大有,履反對成小畜。復反對成剝,師反對成比。謙反對成豫。

↓ 延續上一階段,乾卦變姤之後下面再生一陰就是遯,坤卦成復之後再生一陽成為臨。由此開始了二陽四陰以及二陰四陽之卦的演生歷程。演生方式除了陰陽在卦內的上下變動之外,同樣也會再以翻轉方式再生出反對卦。例如,遯卦反對成大壯。遯九三降一位成訟卦,訟卦反對又成需。六三降兩位之後成无妄,无妄反對又成大畜。遯卦和臨卦都各自演生出五個卦,連同其本身總共生成六個卦,再加上反對就成十二個卦。所以二陰四陽及二陽四陰的卦總就有二十四個卦。

↓ 承上。遯卦再長一陰,由乾演變成否,否再經卦變和反對而成各種三陰三陽之卦。臨卦再長一陽,演變成泰,泰經由卦變和反對演生各種三陽三陰之卦。

這邊要注意的是,這一個階段裡,總共有四個卦有重覆產生的情況:泰、否、既濟,未濟。

據《漢上易傳》的說明,該圖式與理論雖說是源自李之才(挺之),但應該也是傳承自陳摶,和伏羲先天八卦與六十四卦圖的傳承很像。不過,朱震似乎搞混了師承關係:「康節之子伯溫傳之於河陽陳四丈(忘其名),陳傳之於挺之。」李挺之是邵雍的老師,邵雍的先天、圖書之學都傳承自李挺之,但朱震把他當做是邵雍兒子的學生的學生了。無論如何,這套卦變理論,看來似乎是由邵雍父子所傳播開來的。

朱熹卦變

至朱熹,《周易本義》提出另一套〈卦變圖〉,修改了李挺之的卦變模式。總觀朱子的易注,他是相當注重卦變的,注解中也常常使用卦變理論在註解《彖傳》。

細究朱子〈卦變圖〉與李挺之的差異,主要在於反對卦的運用。所謂的「反對」是指卦象的上下顛倒關係,例如,泰卦倒過來就是否卦,損卦倒過來就是益卦。

李挺之以卦變和反對搭配使用來解釋乾坤生六十四卦,藉由反對原理,讓兩卦可以併在一次的卦變裡,因此也讓卦變較為簡潔。全部卦變圖畫完,就只有泰、否,既濟、未濟四卦有重覆到。而朱熹捨棄反對卦之後,讓每一卦都是獨立從卦變而來,但也因此每一卦都可能會由不同的卦變化而來。結果似乎讓卦變更加複雜而繁瑣。

例如,復卦既是一陽五陰之卦的開始,也是五陰一陽(剝)變成的。所以到底復是從剝而來,還是剝從復而來?

或許朱熹易注的卦變還處於新建模式的初創時期,因此,實際讀《周易本義》感覺相當混亂而瑣碎,很難按圖索驥,當中原理捉摸不定之外,經常一卦從好幾卦卦變而來。

例如,隨卦朱子如此註解:「隨,從也。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蠱卦:「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

難怪黃宗羲這麼評論:「朱子雖為此圖,亦自知其決不可用,所釋十九卦《彖辭》,盡舍主變之卦,以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

至明朝的來知德,對這套卦變完全持否認態度。來氏《周易集註》在序中這麼說:「又如以某卦自某卦變者,此虞翻之說也,後儒信而從之。」「德生去孔子二千餘年...遠客萬縣求溪深山之中,沈潛反復,忘寢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數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數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又數年而悟卦變之非。」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中對卦變有專論,開宗明義就說,他認為的卦變是:「由泰、否二卦。《彖辭》:『小往大來,大往小來。』而見之。」也就是以「反對」為「卦變」。

以上是卦變理論在易學史上的發展歷程。下一篇我們將利用彖傳文字來重建該有的卦變圖式,以及更為精細的一套彖傳六十四卦演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