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註(焦氏易林注)
《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這本《易林註》(亦即《焦氏易林注》)不知何許人所作,但確是少數可讀性較高的《易林》注本。
註文中多引《春秋》、《史記》等史實,以及《周易》、《詩經》、《尚書》等經的典故記載,是一本能夠會通焦氏易法與儒家經典的註本。
- 閱讀內文 about 易林註(焦氏易林注)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這本《易林註》(亦即《焦氏易林注》)不知何許人所作,但確是少數可讀性較高的《易林》注本。
註文中多引《春秋》、《史記》等史實,以及《周易》、《詩經》、《尚書》等經的典故記載,是一本能夠會通焦氏易法與儒家經典的註本。
卜法指的是用龜甲,加以燒灼再觀其兆,藉以占驗。而筮法,則是揲蓍草,加以演算以得畫卦。現有《易經》則屬於蓍法。然而龜卜之法,漢後逐漸失傳。
宋代胡煦所輯的《卜法詳考》則整理自《周禮》、《尚書》的相關記載,《龜策列傳》,以及唐宋以後的著述、當時所傳的術士方技,可以說是對於龜卜之法最為具條理的總整理。
《乾坤鑿度》分上下卷(上下篇),上篇論四門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數。下篇謂坤有十性,而推及於蕩配凌配,又雜引《萬形經》、《地形經》、《制靈經》、《蓍成經》、《含靈孕》諸緯文。
《漢上易傳》為宋朝朱震所撰,朱震字子發,宋徽宗政和年間進士,《漢上易傳》的「漢上」是以所居住地方取名,其書以象數為宗,歷18年而成。
朱子評曰:「王弼破互體,朱子發用,互體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處多。」魏了翁則曰:「漢上易太煩,卻不可廢。」胡一桂曰:「變互伏反納甲之屬皆不可廢,豈可盡以為失而詆之。」觀諸家的評論,《漢上易傳》發明古象數之理,但不免於繁瑣。是有志於研究象數易的很好讀本。
《卜筮全書》明姚際隆刪補,收集了明代以前的各式卜筮典籍,也是從明清自今的一部卜筮聖典。觀當今許多卜筮之書,所用資料許多都源自該書。
《卜筮全書》收錄了《通玄妙論》、《闡奧歌章》、《天玄賦》、《黃金策》、《闡幽精要》等書,並附有姚際隆註解,是有意深研卜筮者必讀的一部經典。
《誠齋易傳》主要以《易程傳》為基礎,再佐以歷史傳記做為考證,宋代時坊間更將此書與《易程傳》合刊為《程楊易傳》。但誠齊以史解易的方法學受到當時一些儒生的非議。
《易漢學》共八卷,為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知名吳派經學家惠棟所撰。
惠棟(1697年-1758年)字定宇,號松崖。江蘇元和(今蘇州吳縣)人,累積家中三代之治易,集結與發明漢代易學之精萃。其自序云:「棟曾王父樸葊先生嘗閔漢易之不存也,取李氏易解所載者,參眾說而為之傳。天崇之際,遭亂散佚,以其說口授王父,王父授之先君,先君於是成易說六卷。又嘗欲別撰漢經師說易源流,而未暇也。棟趨庭之際習聞餘論,左右采獲,成書七卷,自孟長卿以下。五家之易,異流同源,其說略備。」
《易漢學》也成為現今研究漢易的重要典籍,今人論漢易者,多有採擷惠棟此書者。
《子夏易傳》計十一卷,是一本偽書,為假託孔子弟子子夏之名的著作。子夏姓卜名商(卜商),字子夏。提要云:「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無習者,令儒官詳定。」 歷代所傳者共有三個版本,而今所收錄者為唐張弧所撰十一卷本。提要云:「是唐已前,所謂子夏傳已為偽本,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案唐張弧為大理寺評事,有素履子別著錄)。是唐時又一偽本並行,故宋國史志以假託子夏易傳,與眞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子夏之文也。」
清馬國翰所輯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搜集古代佚書達五百八十餘種,分經、史、子三編。
其中易經相關者皆錄於《經編‧易類》,易學網所整理者僅其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