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22. 賁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彖傳  象傳

 

22.   賁卦  離下艮上

【程傳】賁《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巳,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物之合則必有文,文乃飾也。如人之合聚,則有威儀上下。物之合聚,則有次序行列。合則必有文也,賁所以次噬嗑也。為卦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下有火則照見其上,草木品彙,皆被其光彩,有賁飾之象,故為賁也。

賁亨,小利有攸往。

【本義】賁,飾也。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又內離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為賁。占者以其柔來文剛,陽得陰助。而離明於內,故為亨。以其剛上文柔,而艮止於外,故小利有攸往。

【程傳】物有飾而後能亨,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實而加飾,則可以亨矣。文飾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於進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徒質則不能亨,質而有文以加飾之,則可亨,故曰賁亨。然文盛則實必衰,苟專尚文以往則流,故曰小利有攸往。小者,謂不可太過以滅其質也。

○ 梁氏寅曰:賁者文飾之道也。有質而加之文,斯可亨矣。朝廷文之以儀制而亨焉,賓主文之以禮貌而亨焉,家人文之以倫序而亨焉,官府文之以教令而亨焉。推之事物,凡有質者,無不待於文也,文則無不亨也。然既亨矣,而曰小利有攸往,何也?文飾之道,但加之文采耳,非能變其實也。故文之過盛,非所利也。但小利於有往而已矣。世之不知本者,或忘其當務之急,而屑屑焉於文飾,雖欲其亨,亦安得而亨乎?

○ 張氏振淵曰:離德文明莫掩,則無徑情直行之弊,行之可通,故亨。艮德止而不過,又有不盡飾之象焉。故用文者,亦但可少有所飾,不可務爲盡飾以戕其本真,故曰小利有攸往。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本義】剛德明體,自賁於下,為舍非道之車,而安於徒步之象,占者自處當如是也。

【程傳】初九以陽剛居明體而處下,君子有剛明之德而在下者也。君子在无位之地,无所施於天下,唯自賁飾其所行而已。趾取在下而所以行也。君子修飾之道,正其所行,守節處義,其行不苟,義或不當,則舍車輿而寧徒行,眾人之所羞,而君子以為賁也。舍車而徒之義,兼於比應取之。初比二而應四,應四正也,與二非正也。九之剛明守義,不近與於二,而遠應於四,舍易而從難,如舍車而徒行也。守節義,君子之賁也。是故君子所賁,世俗所羞;世俗所貴;君子所賤。以車徒為言者,因趾與行為義也。

六二,賁其須。

【本義】二以陰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无應與,故二附三而動,有賁須之象。占者宜從上之陽剛而動也。

【程傳】卦之為賁,雖由兩爻之變,而文明之義為重,二實賁之主也,故主言賁之道。飾於物者,不能大變其質也,因其質而加飾耳,故取須義。須,隨頤而動者也,動止唯繫於所附,猶善惡不由於賁也。二之文明,唯為賁飾,善惡則繫其質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得其位而無應,三亦無應,俱無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須之為物,上附者也,故曰賁其須。

○ 朱氏震曰:毛在頤曰須,在口曰髭,在頰曰髯。三至上有頤體,二在頤下,須之象。二三剛柔相賁,賁其須也。夫文不虛生,須生於頤,須所以賁其頤也。

○ 俞氏琰曰:二無應而比三,三亦無應而比二,故與之相賁,賁以柔來文剛故亨。文當從質,非質則不能自飾。陰必從陽,非陽則不能自進。六二純柔,必待九三之動而後動,故曰賁其須。

○ 蔣氏悌生曰:六以二居中,故有賁須之象。須於人身,無損益於軀體,但可為儀表之飾。周旋揖讓,進退低昂,皆隨面貌而動,使人儀舉者文采容止可觀,故《象》曰與上興也。

○ 何氏楷曰:須陰血之形,而柔所以文剛者。然陰柔不能自動,必附麗於陽,如須雖有美,必附麗於頤也。大抵剛為質,柔為文。文不附質,焉能為文?故二必賁其須以從三,五必賁于丘園以從上。聖人右質左文之意,於此可見。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本義】一陽居二陰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然不可溺於所安,故有永貞之戒。

【程傳】三處文明之極,與二四二陰間處相賁,賁之盛者也。故云賁如。如,辭助也。賁飾之盛,光彩潤澤,故云濡如。光彩之盛,則有潤澤。《詩》云:麀鹿濯濯。永貞吉,三與二四非正應,相比而成相賁,故戒以常永貞正。賁者飾也,賁飾之事,難乎常也,故永貞則吉。三與四相賁,又下比於二,二柔文一剛,上下交賁,為賁之盛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互坎有濡義,亦有陷義,既未濟濡首濡尾,濡而陷者也。九三非不貞也,能永其貞,則二陰於我為潤澤之濡,我於彼不為陷溺之濡矣。

○ 俞氏琰曰:九三處六二六四之間,故曰賁如濡如,文過則質喪,質喪則文弊,要當永久以剛正之德固守則吉。

○ 潘氏士藻曰:三本剛正,特慮其為二陰所陷溺,未免有滅質之患,故有永貞之戒。

○ 何氏楷曰:以一剛介二柔之間,賁之盛者也。曰濡如者,猶《詩》言六轡如濡,謂所飾之文采鮮澤也。然受物之飾,恐為物溺,故戒之曰永貞吉。長守其陽剛之正,而不為陰柔所溺,則不至以文滅質矣。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本義】皤,白也。馬,人所乘,人白則馬亦白矣。四與初相賁者,乃為九三所隔而不得遂,故皤如。而其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也,然九三剛正,非為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故其象如此。

【程傳】四與初為正應,相賁者也。本當賁如,而為三所隔,故不獲相賁而皤如。皤,白也,未獲賁也。馬在下而動者也,未獲相賁,故云白馬。其從正應之志如飛,故云翰如。匪為九三之寇讎所隔,則婚媾遂其相親矣。己之所乘,與動於下者,馬之象也。初四正應,終必獲親,第始為其間隔耳。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六四白馬翰如,言此爻無所賁飾,其馬亦白也,言無飾之象如此。

○ 胡氏炳文曰:屯二應五,下求上也,不可以急。賁四應初,上求下也,不可以緩。

○ 俞氏琰曰:髮白為皤,馬白為翰。《禮記》云:商人尚白,戎事乘翰。鄭氏註云:翰,馬白色也。四當賁道之變,文返於質,故其象如此。

○ 梁氏寅曰:六四在離明之外,為艮止之始,乃賁之盛極,而當反質素之時也,故云賁如皤如。夫初之舍車,為在下而無所乘故也,四在九三之上,則有所乘矣,故云白馬翰如。人既質素,則馬亦白也。

○ 蘇氏濬曰:六四一爻,當以白賁之義推之,四與初相賁者也,以實心而求於初,不為虛飾,初曰賁趾,四曰皤如,初曰舍車,四曰白馬,同一白賁之風而已。

【案】《程傳》沿《註疏》之說,《本義》又沿《程傳》之說,皆以為初四相賁而為三所隔,故末得其賁而皤然也。然《朱子語類》以無飾言之,則已自改其說矣,故以後諸儒,皆以皤白為崇素返質之義,實於卦意為合。

○ 又案:易中凡重言如者,皆兩端不定之辭,故屯如邅如者,欲進而未徑進也。此三爻賁如濡如者,得陰自賁,又慮其見濡也。此爻賁如皤如者,當賁之時,既外尙乎文飾,而下應初剛,又心崇乎質素,兩端未能自決,《象傳》謂之疑者此也。白馬翰如,指初九也。己有皤如之心,故知白馬翰如,而來者匪寇也,乃己之婚媾也。凡言匪寇婚媾,皆就上文所指之物而言。屯二睽上,與此正同。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本義】六五柔中為賁之主,敦本尚實,得賁之道,故有丘園之象。然陰性吝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束帛,薄物。戔戔,淺小之意。人而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寧儉,故得終吉。

【程傳】六五以陰柔之質,密比於上九剛陽之賢,陰比於陽,復无所繫應,從之者也,受賁於上九也。自古設險守國,故城壘多依丘坂。丘,謂在外而近且高者。園圃之地,最近城邑,亦在外而近者。丘園,謂在外而近者,指上九也。六五雖居君位,而陰柔之才,不足自守,與上之剛陽相比而志從焉,獲賁於外比之賢,賁於丘園也。若能受賁於上九,受其裁制,如束帛而戔戔,則雖其柔弱不能自為,為可吝少。然能從於人,成賁之功,終獲其吉也。戔戔,翦裁分裂之狀。帛未用則束之,故謂之束帛。及其制為衣服,必翦裁分裂戔戔然。束帛,喻六五本質。戔戔,謂受人翦製而成用也。其資於人與蒙同,而蒙不言吝者,蓋童蒙而賴於人,乃其宜也。非童幼而資賁於人,為可吝耳。然享其功,終為吉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賁于丘園」安定作敦本說。曰:某之意正要如此。或以戔戔為盛多之貌,非也。戔戔者淺小之意,所以下文云吝終吉。吝者雖不好看,然終卻吉。

○ 又云:「賁於丘園,束帛戔戔」,是箇務農尚儉。戔戔,是狹小不足之意。以字義考之,從水則為淺,從貝則為賤,從金則為錢。六五居尊位,卻如此敦本尚儉,便似吝嗇。如衛文公、漢文帝,雖是吝,卻終吉,此在賁卦有反本之意。

○ 問:六五是在艮體,故安止於丘園,而不復外賁之象。曰:亦是上比於九,漸漸到極處。若一向賁飾去,亦自不好,須是收斂方得。

○ 胡氏炳文曰:不賁於市朝,而賁于丘園,敦本也。束帛戔戔,尚實也。

○ 潘氏士藻曰:五居中履尊,下無應與,而上比文柔之剛,得止之義,以成賁之道,故有賁于丘園之象。

○ 何氏楷曰:比於上九剛陽之賢,受賁於上九者也。丘園指上,上陽剛而處外,乃賢人隱丘園之象。據《彖》曰「剛上文柔」,則六五乃上所賁者,爻所謂「賁于丘園」,猶曰受賁飾於丘園也。按《昏禮》「納帛一束,束五兩」注:十端為束。束帛戔戔,其儀文雖薄,然終與上合志而吉。

上九,白賁。无咎。

【本義】賁極反本,復於无色,善補過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九賁之極也,賁飾之極則失於華偽,唯能質白其賁,則无過失之咎。白,素也。尚質素則不失其本真,所謂尚質素者,非无飾也,不使華沒實耳。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如《本義》說六五上九兩爻,卻是賁極反本之意。曰:六五已有反本之漸,故曰「賁于丘園,束帛戔戔」。至上九白賁,則反本而復於無飾矢。蓋皆賁極之象也。

○ 王氏申子曰:上以陽剛為成卦之主,居艮止之極,當賁道之終,止文之流於終,終則返而質矣,故賁道成而無弊,無弊故无咎。

○ 熊氏良輔曰:白賁云者,終歸於無所飾也。賁之取義,始則因天下之質而飾之以文,終則反天下之文而歸之於質。

○ 胡氏炳文曰:賁上卦言白馬,言束帛戔戔,終言白賁。《雜卦》曰:「賁无色也。」可謂一言以蔽之矣。

○ 蔣氏悌生曰:六五上九皆敦尚質素,以白為賁,素以為絢之意。上九處無位之地,高尚其事,不尚華飾,以質素為賁,甘受和,白受采,其賢於五采彰施遠矣。

【總論】

○ 丘氏富國曰:陰陽二物,有應者以應而相賁,無應者以比而相賁。四與初應,求賁於初,故初賁趾而四翰如也。二比三而賁乎三,故二賁須而三濡如也。五比上而賁乎上,故五賁丘園而上白賁也。初與四應而相賁者也。二與三,五與上,比而相賁者也。此賁六爻之大旨也。

○ 龔氏煥曰:賁之為言飾也,謂飾以文華也。然以六爻考之,初之舍車而徒,五之丘園,上之白賁,皆質實而不事文華者也。四之皤如賁於初,二之賁須附於三,唯三之賁如濡如,乃賁飾之盛,而即有永貞之戒者,懼其溺於文也。如是則古人之所賁者,未始事文華也,亦務其本實而已。本實既立,文華不外焉。徒事文華,不務本實,非古人所謂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