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彖上傳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彖上傳

1 乾 2 坤 3 屯 4 蒙 5 需
6 訟 7 師 8 比 9 小畜 10 履
11 泰 12 否 13 同人 14 大有 15 謙
16 豫 17 隨 18 蠱 19 臨 20 觀
21 噬嗑 22 賁 23 剝 24 復 25 无妄
26 大畜 27 頤 28 大過 29 坎 30 離

【本義】彖即文王所繫之辭。上者,經之上篇。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者放此。

【案】《彖傳》者,孔子所以釋文王之意。先釋名,後釋辭。其釋名則雜取諸卦象卦德卦體,有兼取者,有但取其一二者,要皆以傳中首一句之義為重。如屯則「剛柔始交而難生」,蒙則「山下有險」,皆第一義也。釋辭之體,尤為不一。有直據卦名而論其理者,有雜取卦象卦德卦體者,蓋辭生於名。就文王本文觀之,則據卦名而論其理者正也。然名既根於卦,則辭亦不離乎卦,雜而取之。一則所以盡名中之緼,以見辭義之有所從來。一則以為二體六爻吉凶之斷例,而見辭義之無所不包也。惟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卦不釋名者,八卦之名,文王無改於伏羲之舊,而其德其象,相傳已久,不待釋也。惟坎加「習」字,有取於重卦之義,故特釋之。其釋辭則亦雜取德象,與其爻位。如釋乾「元亨利貞」之辭,則以天言之者,其卦象也。以九五言之者,其爻位也。釋坤辭以地,釋坎辭以水,釋震辭以雷,則皆卦象也。釋坎以剛中,釋離以柔中,釋艮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釋巽曰剛巽、柔順,釋兌曰剛中、柔外,則皆爻位也。先明乾卦,則諸卦可通矣。

【乾卦】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本義】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歎辭。元,大也,始也。乾元,大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集說】

○ 九家易曰:乾者純陽,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為大,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

○ 《朱子語類》云:乾元只是天之性,不是兩箇物事。

○ 又云: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貞之理具焉,至於為亨為利為貞,則亦元之為耳,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則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其體用固有在矣。以用言,則元為主。以體言,則貞為主。

○ 又云: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若言仁便是這意思,仁本生意,生意則惻隱之心也。苟傷著這生意,則惻隱之心便發。若羞惡,也是仁去那義上發。若辭讓,也是仁去那禮上發。若是非,也是仁去那智上發。若不仁之人,安得更有義禮智。

○ 蔡氏清曰:天地間凡大者皆為始,始者便自大有生之初,自然之理是如此。有生之後,當然之序亦如此。《彖》辭元字只訓大者,以本文原無始字義也,此以有萬物資始句,故兼言之。抑乾元之大,亦於萬物資始處見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本義】此釋乾之亨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彖言元利貞,而獨不言亨者,蓋雲行雨施,即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即形之亨也。

○ 俞氏琰曰:前言萬物,此言品物。萬與品,同與異與?元為稟氣之始,未可區別,故總謂之萬。亨則流動形見,而洪纖高下,各有區別,放特謂之品。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本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无始,不貞則无以為元也。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乾道終始,即四德也。始則元,終則貞,蓋不終則無以為始,不貞則無以為元。六爻之立,由此而立耳。以時成者,言各以其時而成,如潛、見、飛、躍,皆以時耳,然皆四德之流行也。

○ 又云:六龍只是六爻,龍只是譬喻。明此六爻之義,潛、見、飛、躍,以時而動,便是乘六龍,便是御天。聖人便是天,天便是聖人。

○ 蔡氏清曰:謂之乘者,因龍字生也。御者,如御車之御。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本義】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大和,陰陽會合,冲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已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各正性命,他那元亨時雖正了,然未成形質,到這裏方成,如百穀堅實了,方喚作正性命。

○ 又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總只是一個理。此理處處相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箇箇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箇理。

○ 又云:保合太和,即是保合此生理也。天地氤氳,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造化不息,及其萬物化生之後,則萬物各自保合其生理,不保合則無物矣。

○ 又云:保合太和,天地萬物皆然。天地便是大底萬物。萬物便是小底天地。

○ 又云:仁為四德之首,而智則能成始而成終,猶元為四德之長。然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間,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 項氏安世曰:推其本統言之,則曰乾元。極其變化言之,則曰乾道。始乎乾元,終乎太和。萬物出於元,入於元,此元之所以為大也。

○ 胡氏炳文曰:以二氣之分言,則變者萬物之出機,元亨是也。化者萬物之入機,利貞是也。以一氣之運言,則變者其漸,化者其成。先言品物流形,後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謂之各正,則命之稟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謂之保合,則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蓋太和者,陰陽會合沖和之氣。而乾元資始之理,固在其中矣。

○ 薛氏瑄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然凡言體用,不可分而為二。

○ 蔡氏清曰:各正保合,雖合為乾之利貞。然細分之,各正者利也,保合者貞也。《文言》本義云: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非即此之各正性命乎!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非即此之保合太和乎!

○ 林氏希元曰:各正性命是利,保合太和是貞。向之資始於元,流形於亨者,今則各效法象,各成形質,而性命於是乎各正。既而愈斂愈固,生意凝畜而不滲漏,化機內蘊而不外見,則太和於是保合矣。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本義】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聖人之利貞也。蓋嘗統而論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蒂脫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无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竝行而不悖也。坤卦放此。

【程傳】卦下之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通謂之彖。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大哉乾元,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萬物資始乃統天,言元也。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物資始於天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乃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以御天,謂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太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常和。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彙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資始是得其氣,資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他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斂。收斂既無形迹,又須復生,至如夜半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巳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實,及至寅又生。他這箇只管運轉,一歲有一歲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息之微,亦有四箇段子。恁地運轉。又曰:元亨利貞無斷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這裏方感得生氣,他自有箇小小元亨利貞。

○ 林氏希元曰:伏羲所畫乾卦,其義所該者廣,不止天道。文王元亨利貞之繫,只是箇占辭,原無他意。夫子贊易,則專以天道來發明乾義。又將元亨利貞之辭,分為四德,以發明乾義,以天道明乾義。他無所見,只在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上見得。

○ 又曰:元亨利貞本旨,在卦辭者,與諸卦一般。至吾夫子分為四德,而後世之言天道者因之,此夫子所以為道德之宗也。又如仁字,首見於《尚書》,只作愛人說,至夫子始作心德說。以此立教,仁道始行於世。

○ 又曰:利者生物之遂,貞者生物之成。遂與成,如何分別?《論語》遂事不諫,注云:遂謂事雖未成,而勢不能已也。則知遂是方向成之勢,而貞則成矣。故曰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

【案】乾者,健也。彖辭但言至健之道,大通而宜於正固,以為人事之占而已。夫子作《彖傳》,乃推卦象卦位以發明之。以卦象明之者,乾之象莫大於天也。以卦位明之者,乾之位莫尊於五也。以天之元亨言之,其以一時統四時之德者莫如元,至於澤流萬物則亨也。以君之元亨言之,九五以一位統六位之德,是亦天之元矣,澤流萬民是亦天之亨矣。其言六位,又言六龍者,蓋以切飛龍在天之義。言四德之終始,寓於六爻之中。而獨九五備眾爻之德,處在天之位。如乘駕六龍以御於天路,則能行雲施雨,與天之雲行雨施同也。又以天之利貞言之,萬物成遂,性命正而太和洽者,利貞之候也。以君之利貞言之,九五一爻,為卦之主。上下五陽與之同德,如大君在上,萬民各得其性命之理,以休養於太和之化,是亦天之利貞矣。其言庶物,言萬國者,又以切利見大人之義。以德位之所統言之,則曰庶物。以功化之所及言之,則曰萬國。首出則為物所覩,至於咸寧,而臻乎上治矣。乾之為義,無所不包,夫子舉其大者,故以天道君道盡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本義】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集說】

○ 呂氏大臨曰:乾之體大矣,坤之效乾之法,至乾之大而後已,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 《朱子語類》云:資乾以始,便資坤以生,不爭得霎時間。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氣至而生,即坤元也。

○ 蔡氏清曰:若徒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則疑於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者敵矣。今曰乃順承天,非惟可以見坤道无成有終之義,而乾坤之合德以共成生物之功者,亦於此乎見之。不然乾有乾四德,坤有坤四德,而名實混矣。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本義】言亨也。德合无疆,謂配乾也。

【集說】

○ 崔氏憬曰:含育萬物為弘,光華萬物為大。動植各遂其性,故曰品物咸亨也。

○ 游氏酢曰: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無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也闢,故曰光大。光言無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此所以德合无疆也。

○ 林氏希元曰:無所不包,可見其弘。無所不達,可見其大。含弘光大,坤之亨也。品物咸亨,是物隨坤亨而亨也。變萬言品者,與乾「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一般。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本義】言利貞也。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則順而健矣。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程傳】資生之道,可謂大矣。乾既稱大,故坤稱至。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聖人於尊卑之辨,謹嚴如此。萬物資乾以始,資坤以生,父母之道也。順承天施,以成其功。坤之厚德,持載萬物,合於乾之无疆也。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猶乾之剛健中正純粹也。含,包容也。弘,寬裕也。光,昭明也。大,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天之功,品物咸得亨遂。取牝馬為象者,以其柔順而健,行地之類也。行地无疆,謂健也。乾健坤順,坤亦健乎?曰: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動也剛,不害其為柔也。柔順而利貞,乃坤德也。君子之所行也,君子之道,合坤德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

○ 《朱子語類》云:「牝馬地類,行地无疆」,便是那「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本連下面,緣它趁押韻後,故說在此。

○ 又云:《程傳》云「未有乾行而坤止」,此說是。且如乾施物,坤不應,則不能生物。既會生物,便是動,若不是他健後,如何配乾,只是健得來順。

○ 龔氏煥曰:坤先迷後得而亦有元亨者,坤之元亨,承乾而已。故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又曰德合无疆、品物咸亨。坤之利貞,乃坤之德,故曰「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此亦先迷後得之意。坤所以能承乾之元亨以為元亨者,以其柔順利貞也。

○ 熊氏良輔曰:君子攸行,合聯下文先迷之上。不必以韻為拘,當時夫子只是從頭說下來。

○ 蔡氏清曰:以象言則為「牝馬地類,行地无疆」。以義言則為柔順利貞,《本義》謂馬行地之物者,明龍之能飛乎天而為乾之象也。

○ 林氏希元曰:牝馬地類,順也。行地无疆,順而健也。故承之曰柔順利貞,言此即坤德之順健云爾。不敢自主,承天之施以生萬物,柔順也。承天生物,直至於有終,利貞也。彖辭「利牝馬之貞」,本無四德,夫子以四德解,故為之說如此。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本義】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於乾之半也。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集說】

○ 程子曰:東北喪朋,陰必從陽,然後乃終有慶也。

○ 項氏安世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者,所以發文王言外之意也。地之交乎天,臣之事乎君,婦之從乎夫,皆喪朋之慶也。

○ 丘氏富國曰:坤道主成,成在後,故先乾而動,則迷而失其道。從乾而動,則順而得其常。西南為後,於坤為得地,故往西南則與類行。東北為先,於坤為不得地,故往東北則必喪朋。

○ 王氏申子曰:馬而非牝,則不順而非地之類。牝而非馬,則不能配乾而行地无疆,此坤之柔順利貞也。故君子行坤之道者,先乎陽,則迷而失。後乎陽,則順而得。以陰從陰,猶與類行,以陰從陽,然後有慶。

○ 林氏希元曰:先迷失道,是以失道解先迷。蓋陰本居後,今居先是失道,故迷也。後順得常,是以順解得常。蓋陰本居後,居先為逆,居後為順,故得其常道也。

○ 金氏賁亨曰:喪朋,猶泰之朋亡。舍其朋而從陽,則有得主之慶。

○ 何氏楷曰:君子攸行,雖趁上韻,然意連下文,釋卦辭君子有攸往也。君子之行,以陽剛為主。以陰抗陽,故迷而失道。以陰順陽,故得所主而不失其常。蓋陽為主,陰承之,此天地不易之常理也。得朋者,合群陰以從陽,後代終也。喪朋者,斂群陰以避陽,先无成也。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本義】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程傳】乾之用,陽之為也。坤之用,陰之為也。形而上曰天地之道,形而下曰陰陽之功。先迷後得以下,言陰道也。先唱則迷失陰道,後和則順而得其常理。西南陰方,從其類,得朋也。東北陽方,離其類,喪朋也。離其類而從陽,則能成生物之功,終有吉慶也。與類行’者本也,從於陽者用也。陰體柔躁,故從於陽,則能安貞而吉,應地道之无疆也。陰而不安貞,豈能應地之道。《彖》有三无疆,蓋不同也。德合无疆,天之不已也。應地无疆,地之无窮也。行地无疆,馬之健行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萬物資生者,言萬物資地而生。乾本氣初,故云資始。坤據成形,放云資生。乃順承天者,乾是剛健,能統領於天。坤是陰柔,以和順承奉於天。以其廣厚,故能載物。有此生長之德,合會无疆。凡言无疆者有二義,一是廣博无疆,二是長久无疆也。自此已上,論坤元之德也。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故品類之物,皆得亨通。此二句釋亨也。牝馬以其柔順,故云地類。以柔順為體,故行地无疆,不復窮已。此二句釋利貞。故上文云利牝馬之貞是也。「柔順利貞,君子攸行」者,重釋利貞之義。是君子之所行,兼釋前文君子有攸往也。先迷失道者,以陰在物之先,失其為陰之道。後順得常者,以陰在物之後,陽唱而陰和,是後順得常。乃與類行者,以陰而造坤位,是乃與類行。乃終有慶者,以陰而詣陽,初雖離群,乃終久有慶善也。安謂安靜,貞謂貞正。地體安靜而貞正,人若靜而能正,即得其吉,應合地之无疆也。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本義】以二體釋卦名義。始交謂震,難生謂坎。

【集說】

○ 朱氏震曰:震者乾交於坤,一索得之,剛柔始交也。坎險難,剛柔始交而難生也。

○ 張氏清子曰:乾坤之後,一索得震為始交,再索得坎為難生,而承上接下之辭,所以合震坎之義,而釋其為屯也。

動乎險中,大亨貞。

【本義】以二體之德釋卦辭。動,震之為也。險,坎之地也。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乃用文王本意。

【集說】

○ 《朱子語類》問:《本義》云,此以下釋元亨利貞用文王本意,何也?曰:乾元亨利貞,至孔子方作四德說,後人不知,將謂文王作易,便作四德說,即非也。如屯卦所謂元亨利貞者,以其能動,雖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故筮得之者,其占為大亨而利於正,初非謂四德也。故孔子釋此彖辭,只曰「動乎險中,大亨貞」,是用文王本意釋之也。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本義】以二體之象釋卦辭。雷,震象。雨,坎象。天造,猶言天運。草,雜亂。昧,晦冥也。陰陽交而雷雨作,雜亂晦冥,塞乎兩間。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寧之時也。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程傳】以雲雷二象言之,則剛柔始交也。以坎震二體言之,動乎險中也。剛柔始交,未能通暢則艱屯,故云難生。又動於險中,為艱屯之義,所謂大亨而貞者,雷雨之動滿盈也。陰陽始交,則艱屯未能通暢。及其和洽,則成雷雨滿盈於天地之間,生物乃遂。屯有大亨之道也,所以能大亨,由夫貞也。非貞固安能出屯?人之處屯,有致大亨之道,亦在夫貞固也。天造草昧,上文言天地生物之義,此言時事天造,謂時運也。草,草亂无倫序。昧,冥昧不明。當此時運,所宜建立輔助則可以濟屯。雖建侯自輔,又當憂勤兢畏,不遑寧處,聖人之深戒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味之時也。於此草昧之時,王者宜建立諸侯,以撫恤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無事。

○ 王氏安石曰:難,生也,動乎險中也。此雲雷之時也,故曰雲雷屯。卒至於雷雨之動滿盈,然後能免乎險而屯難解。大亨貞,要屯之終而為言也。

○ 《朱子語類》問:剛柔始交而難生,《程傳》以雲雷之象為始交,謂震始交於下,坎始交於中,如何?曰:剛柔始交,只指震言。所謂震一索而得男也。此三句各有所指,「剛柔始交而難生」是以二體釋卦名義,「動乎險中大亨貞」是以二體之德釋卦辭,「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是以二體之象釋卦辭。只如此看甚明,緣後來說者交雜混了,故覺語意重複。

○ 蔡氏清曰:草雜亂則不定矣,故下云天下未定。昧,晦冥則不明矣,故下云名分未明。名分不獨謂君臣上下,如父子夫婦昆弟之類皆是也,立君統治者,君臣,人道之綱也。

○ 何氏楷曰:震之未動,坎氣為雲,雲上雷下,鬱結而未成雨,所以為屯。動則雲化為雨,雷上雨下,屯之鬱結者變而為解,而未亨者果大亨矣。

【案】《本義》以動乎險中釋大亨貞,雷雨之動以下釋建侯。《程傳》則以動乎險中屬上句,總釋卦名,而以雷雨之動滿盈一句釋大亨貞。今觀屯稱雲雷,解稱雷雨,則屯之時猶未解也。夫子欲明元亨之義,故變雲雷言雷雨,以見屯之必解,則觀其動也,而屯之元亨可知矣。然動者亨之機爾,其醞釀姻媼以滿盈其氣,又足以見貞固之義。《程傳》說可從,故王氏何氏同。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本義】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瀆,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程傳】山下有險,內險不可處,外止莫能進,未知所為,故為昏蒙之義。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蒙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謂亨道時中也。時,謂得君之應。中,謂處得其中。得中則時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二以剛明之賢處於下,五以童蒙居上,非是二求於五,蓋五之志應於二也。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苟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為尊大,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初筮謂誠一而來求決其蒙,則當以剛中之道告而開發之。再三,煩數也,來筮之意煩數不能誠一則瀆慢矣,不當告也,告之必不能信受,徒為煩瀆,故曰瀆蒙也,求者告者皆煩瀆矣。卦辭曰利貞,彖復伸其義,以明不止為戒於二,實養蒙之道也。未發之謂蒙,以純一未發之蒙而養其正,乃作聖之功也。發而後禁,則扞格而難勝。養正於蒙,學之至善也。蒙之六爻,二陽為治蒙者,四陰皆處蒙者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蒙以養正聖功也,蓋言蒙昧之時,先自養教正當了,到那開發時,便有作聖之功。若蒙昧之中,已自不正,他日何由會有聖功。

○ 胡氏炳文曰:《程傳》云亨道即時中也。《本義》謂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蓋蒙豈無可亨之道,但恐亨之不得乎時之中耳。《本義》謂如下文所指之事,蓋謂志未應而遽欲亨之,非時中也。再三瀆而亦告之,非時中也。蒙宜養正,過此而後養之,非時中也。

○ 俞氏琰曰:聖者無所不通之謂,童蒙之時,便當以正道涵養其正性,是乃作聖之功也。古之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大人之所以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童蒙之時,情竇未開,天真未散,粹然一出於正,所謂赤子之心是也。涵養正性,全在童蒙之時。若童蒙之時,無所養而失其正,則他日欲望其作聖,不可得矣。

○ 林氏希元曰:養蒙發蒙原非二事,對前日之蒙言,則曰發;對後日之作聖言,則曰養。利貞之語,實蒙上文,如咸恒利貞之例,非發蒙之後,又別出養蒙之義也。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本義】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需之義,須也。以險在於前,未可遽進,故需待而行也。以乾之剛健,而能需待不輕動,故不陷於險,其義不至於困窮也。剛健之人,其動必躁,乃能需待而動,處之至善者也。故夫子贊之云「其義不困窮矣」。

【集說】

○ 王氏申子曰:需者坎險在前,須而後進也。惟剛則內有所主,故能需。惟健則動不可禦,故能濟。

○ 蔡氏清曰: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於險者,蓋陰柔不能寧耐,乾剛則沈毅不苟,而能寧耐,所謂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本義】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程傳】五以剛實居中,為孚之象,而得其所需,亦為有孚之義。以乾剛而至誠,故其德光明而能亨通,得貞正而吉也。所以能然者,以居天位而得正中也。居天位,指五以正中兼二言,故云正中。既有孚而貞正,雖涉險阻,往則有功也。需道之至善也,以乾剛而能需,何所不利。

【集說】

○ 谷氏家杰曰:此卦合坎乾成需,惟乾易而知險,故曰剛健,曰正中。見有天德者能需也。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訟之為卦,上剛下險,險而又健也。又為險健相接,內險外健,皆所以為訟也。若健而不險,不生訟也。險而不健,不能訟也。險而又健,是以訟也。

【集說】

○ 毛氏璞曰:上剛下險,以彼此言之。險而健,以一人言之。

訟,有孚窒惕中吉,則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本義】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程傳】訟之道固如是,又據卦才而言,九二以剛自外來而成訟,則二乃訟之主也。以剛處中,中實之象,故為有孚。處訟之時,雖有孚信,亦必艱阻窒塞而有惕懼,不窒則不成訟矣。又居險陷之中,亦為窒塞惕懼之義。二以陽剛自外來而得中,為以剛來訟而不過之義,是以吉也。卦有更取成卦之由為義者,此是也。卦義不取成卦之由,則更不言所變之爻也。據卦辭,二乃善也。而爻中不見其善,蓋卦辭取其有孚得中而言,乃善也。爻則以自下訟上為義,所取不同也。訟非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終極其事,極意於其事則凶矣,故曰不可成也。成,謂窮盡其事也。訟者,求辯其是非也。辯之當,乃中正也,故利見大人。以所尚者中正也,聽者非其人,則或不得其中正也。中正大人,九五是也。與人訟者,必處其身於安平之地。若蹈危險,則陷其身矣。乃入于深淵也。卦中有中正險陷之象。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剛來而得中,輔嗣必以為九二者,凡上下二象,在於下象者則稱來。故賁卦云柔來而文剛,是離下艮上而稱柔來。今此云剛來而得中,故知九二也。且凡云來者,皆據異類而來。九二在二陰之中,故稱來。若於爻辭之中,亦有從下卦向上卦稱來也。故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謂下卦三陽。然需上六陰爻,陽來詣之,亦是非類而稱來也。

○ 劉氏牧曰:剛來,謂二也。性本剛,好勝而訟也。來居柔,能屈其性也。處中位,不失中道也。

○ 王氏安石曰:彖言乎其才也,訟有孚窒惕中吉,此言九二之才也。終凶,此言上九之才也。利見大人,言九五之才也。不利涉大川,言一卦之才也。

○ 蔡氏清曰:訟不可成,以理言之,揚人之惡也,煩上之聽也,損己之德也,增俗之偷也。又人己之間,俱廢其業,雖得不償失也,此豈君子之所樂成者哉!謂之不可成,見其宜惕中也。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本義】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以,謂能左右之也。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為所以也。能以眾正,則王者之師矣。

【程傳】能使眾人皆正,可以王天下矣。得眾心服從而歸正,王道止於是也。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本義】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无咎之義。剛中,謂九二。應,謂六五應之。行險,謂行危道。順,謂順人心。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毒,害也。師旅之興,不无害於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悅而從之也。

【程傳】言二也。以剛處中,剛而得中道也。六五之君為正應,信任之專也。雖行險道,而以順動,所謂義兵,王者之師也。上順下險,行險而順也。師旅之興,不无傷財害人,毒害天下。然而民心從之者,以其義動也。古者東征西怨,民心從也,如是故吉而无咎。吉,謂必克。无咎,謂合義。又何咎矣,其義故无咎也。

【集說】

○ 游氏酢曰:用師之道,將以正天下之不正也,故師謂之征。己則不正,其能正人乎。剛中而應,任將之道也。行險而順,興師之義也。仰順乎天,無違天以干時。俯順乎人,無咈人以從欲。興師之順如此,故能以眾正。以眾正之,則人皆知其欲正己而已,天下孰不趨於正哉。

○ 胡氏炳文曰:毒之一字,見得王者之師,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藥之攻病,非有沈痾堅癥,不輕用也,其指深矣。

比,吉也。

【本義】此三字疑衍文。

比,輔也,下順從也。

【本義】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比吉也,比者吉之道也。物相親比,乃吉道也。比輔也,釋比之義,比者相親輔也,下順從也。解卦所以為比也。五以陽居尊位,群下順從以親輔之,所以為比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比吉也者,言相親比而得吉也。比輔也者,釋比所以得吉。下順從者,謂眾陰順從九五也。

○ 《朱子語類》云:比吉也,也字羨,當云「比吉,比輔也,下順從也」。比輔也,解比字。下順從也,解吉字。

○ 楊氏啓新曰:下順從以卦體言,實則兼上下眾陰。不曰上下而曰下者,以九五為主也。至不寧方來則曰上下應,前是尊上之辭,後是舉眾之辭。

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本義】亦以卦體釋卦辭。剛中,謂五。上下,謂五陰。

【程傳】推原筮決相比之道,得元永貞而後可以无咎。所謂「元永貞」,如五是也。以陽剛居中正,盡比道之善者也。以陽剛當尊位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貞也。卦辭本泛言比道。《彖》言「元永貞」者,九五以剛處中正是也。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寧,方且來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寧。君不能獨立,故保民以為安。不寧而來比者,上下相應也。以聖人之公言之,固至誠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後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故上下之志,必相應也。在卦言之,上下群陰比於五,五比其眾,乃上下應也。眾必相比,而後能遂其生。天地之間,未有不相親比而能遂者也。若相從之志,不疾而後,則不能成比,雖夫亦凶矣。无所親比,困屈以致凶,窮之道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凡應字,多謂剛柔兩爻相應,此則謂上下五陰應乎五之剛,又一例也。師比皆一陽五陰,師之應,謂五應二,將之任專也。比之應,則謂上下應五,君之分嚴也。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得位,指六居四。上下,謂五陽。

【程傳】言成卦之義也。以陰居四,又處上位,柔得位也。上下五陽皆應之,為所畜也。以一陰而畜五陽。能係而不能固,是以為小畜也。彖解成卦之義,而加曰字者,皆重卦名文勢當然,單名卦惟革有曰字,亦文勢然也。

【集說】

胡氏瑗曰:小畜卦有二義,六四以一陰得位,體無二陰以分其應,故上下五陽皆應之,是小者能畜矣。三陽在下而並進,四以一陰獨當其路,是小有所畜也。此二義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而言,陽猶可亨也。

【程傳】以卦才言也,內健而外巽,健而能巽也。二五居中,剛中也。陽性上進下復,乾體志在於行也。剛居中,為剛而得中,又為中剛,言畜陽則以柔巽,言能亨則由剛中。以成卦之義言,則為陰畜陽。以卦才言,則陽為剛中。才如是,故畜雖小而能亨也。

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本義】尚往,言畜之未極,其氣猶上進也。

【程傳】畜道不能成大,如密雲而不成雨。陰陽交而和則相固而成雨,二氣不和,陽尚往而上,故不成雨。蓋自我陰方之氣先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其功施未行也。小畜之不能成大,猶西郊之雲不能成雨也。

【集說】

○ 王氏逢曰:四以陰盛,有密雲之象。以柔止健,不能固陽,是以不雨。西郊陰地,臣之類也。

○ 楊氏時曰: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四以陰居陰,柔得位也。為一卦之主,而上下應之,以陰畜陽也。陽大而陰小,小者畜也。此以六四一爻言之也,合一卦之才,則三陽健而進,一陰體巽而上行,九五剛得中,與之合志,則志行矣,是以亨也。

○ 項氏安世曰:陰陽之理,畜極則亨。畜之小者,雖未遽亨,及其成也,終有亨理。以六爻言之,一柔得位,五陽應之。能係其情,未能全制之也,故為小畜。以二卦言之,健而能巽,不激不亢,其勢必通。二五皆剛中,同心同德,其志必行,故有亨理。凡陰閉之極,則陽氣蒸而成雨。密雲不雨者,陰方上往,未至於極也。自我西郊者,方起於此,未至於彼也。此皆言所畜之小,然謂之尚往,則非不住。謂之未行,則非不行。亨固在其中矣。此於人事為以臣畜君,終當感悟之象。

○ 蔡氏清曰:《本義》「其氣猶上進」也,當以既雨既處來照看。此句全就雲雨說,不然,用不得氣字。

履,柔履剛也。

【本義】以二體釋卦名義。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履以六三成卦,三之象下迫於二陽之進,上躡乎三陽之剛。

○ 胡氏炳文曰:《本義》謂二體,見得是以兌體之柔,履乾體之剛,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剛也。

【案】王氏胡氏二說不同,然當兼用,其義乃備。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本義】以卦德釋彖辭。

【程傳】兌以陰柔履藉乾之陽剛,柔履剛也。兌以說順應乎乾剛而履藉之,下順乎上,陰承乎陽,天下之正理也。所履如此,至順至當。雖履虎尾,亦不見傷害。以此履行,其亨可知。

【集說】

○ 游氏酢曰:卦以一柔進退履眾剛,故有履虎尾之象。然而不咥人亨者,說而應乎乾故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君子之所履,苟在於是,則雖暴人之前,無虞矣。

○ 項氏安世曰:以兌說而應乎乾,則所行無忤。履雖危而不傷,莊周曰:虎媚養己者順也,惟柔順而說,則履虎尾而不咥人,且有能亨之理。

○ 胡氏炳文曰:說而應乎乾,亦是以下體之兌,應上體之乾。若蒙曰志應,師曰剛中而應,是剛柔兩爻自相應。比、小畜上下應,是一爻為主,而眾爻應之。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本義】又以卦體明之,指九五也。

【程傳】九五以陽剛中正,尊履帝位,苟无疚病,得履道之至善光明者也。疚,謂疵病,夬履是也。光明,德盛而輝光也。

【集說】

張氏浚曰:九五履乾正位,曰剛中正。剛健不息,體大中至正之道,以君臨天下,履帝位而不疚也。君臨天下者,其可危為大。蓋人君以一身撫馭海內,使所履一不正,而蹈於非禮,則政令紀綱弛於上,讒賊寇攘起於下。穆王命君牙曰: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是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程傳】小往大來,陰往而陽來也,則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萬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則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陽來居內,陰往居外,陽進而陰退也。乾健在內,坤順在外,為內健而外順,君子之道也。君子在內,小人在外,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所以為泰也。既取陰陽交和,又取君子道長。陰陽交和,乃君子之道長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所以得名為泰者,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也。內陽外陰據其象,內健外順明其性,此就卦爻釋「小往大來吉亨」也。「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更就人事之中釋「小往大來吉亨」也。

○ 項氏安世曰:泰否《彖》皆具三義。第一段,以重卦上下為義,於陰陽二氣,無所抑揚,但貴其交而已。第二段,以卦體內外為義,雖在內在外,各得其所,要是重內輕外,則已於陰陽有所抑揚矣。第三段,以六爻消長為義,至此則全是好陽而惡陰,以陽長陰消為福,則不止於抑揚而已。否《彖》依此推之,大抵諸卦皆然。如小畜之《彖》「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是統論六爻五陽一陰也。「健而巽」卻以兩卦言之,「剛中而志行」又以九二九五兩爻言之。故《彖》之義無所不備,不可以一說通也。

○ 丘氏富國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氣交。氣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陰陽以氣言,健順以德言,君子小人以類言。內外釋往來之義。陰陽健順,君子小人,釋小大之義。

○ 王氏應麟曰:君子道盛,小人自化。故舜湯舉臯伊,而不仁者遠。玉泉喻氏云:泰小人道消,非消小人也,化小人為君子也。

○ 喬氏中和曰:有陽必有陰,有君子必有小人。必欲絕而去之,有是哉。善養身者,化痰邪為氣血。善治國者,化盜賊為良民而已矣。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程傳】夫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无生成之理。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无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國之道也。陰柔在内,陽剛在外,君子往居於外,小人來處於内,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內柔而外剛者,小人之體也。語曰「色厲而內荏」,外有嚴厲之色,內有柔荏之心,此所以反君子之道也。

○ 李氏過曰:否泰反其類,故否之辭皆與泰反。

○ 吳氏綺曰:六十四卦,獨乾坤、泰否四卦言陰陽。乾坤,陰陽也。惟泰否二卦,內外皆得乾坤之全體,故亦以陰陽言也。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

【程傳】言成卦之義。柔得位,謂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應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專以二言。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同人以一柔為主,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雖得位得中,而必應乎乾,乃可謂之同人。至於利涉大川,則又曰此乾行也,明非柔之所能辨也。凡卦之以柔為主者皆然,履之六三,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小畜之六四,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剛中而志行乃亨」。大有之六五,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凡此皆柔為卦主,而其濟也必稱乾焉,此乾之所以為大與。

【案】《傳》義皆以乾為專指九五,然若專指二五之應,恐不得謂之「同人于野」矣。蓋乾者陽爻之通稱,一陰虛中,與五陽相應,此卦所以為同人也。不言上下應者,蓋陰陽居上體而為卦主,則可言上下應,如比,如小畜,如大有是也。若在下體,則但言應而已,蒙師履及此卦是也。

同人曰。

【本義】衍文。

【程傳】此三字羨文。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稱「同人曰」,猶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

【程傳】至誠无私,可以蹈險難者,乾之行也。无私,天德也。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案】上專以乾行釋于野涉川者,但取剛健無私之義也。下釋利貞則兼取明健中正之義,蓋健德但主於無私而已。必也有文明在於先,而所知無不明。有中正在於後,而所與無不當,然後可以盡無私之義,而為君子之貞也。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五,上下謂五陽。

【程傳】言卦之所以為大有也。五以陰居君位,柔得尊位也。處中,得大中之道也。為諸陽所宗,上下應之也。夫居尊執柔,固眾之所歸也。而又有虛中文明大中之德,故上下同志應之,所以為大有也。

【集說】

○ 蘇氏軾曰:謂五也,大者皆見有於五,故曰大有。

○ 郭氏忠孝曰:柔得尊位大中,謙以居之,不自滿假者也。以一柔而應五剛,所謂所寶惟賢,光天之下,萬邦黎獻,共惟帝臣。不如是,不足以為尚賢也。

○ 楊氏萬里曰:同人大有,一柔五剛均也。柔在下者曰得位,曰得中,曰應乎乾,而為同人,我同乎彼之辭也。柔在上者,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應,而為大有,我有其大之辭也。

○ 項氏安世曰:一陰在下,勢不足以有眾,能推所有以同乎人者也,故名曰同人。一陰在上,人同乎我,為我所有者也,故名曰大有。《彖》於同人曰應乎乾,明我應之也。於大有曰上下應之,明人應我也。履卦柔在下,亦曰應乎乾。小畜柔在上,亦曰上下應之。此可以推卦例矣。

○ 胡氏炳文曰:或曰:小畜亦五陽一陰之卦,主巽之一陰,則曰小。此主離之一陰,則曰大,何也?曰:巽之一陰在四,欲畜上下五陽,其勢逆而難。離之一陰在五,而有上下五陽,其勢順而易。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應天,指六五也。

【程傳】卦之德,內剛健而外文明。六五之君,應於乾之九二。五之性柔順而明,能順應乎二。二,乾之主也,是應乎乾也。順應乾行,順乎天時也,故曰應乎天而時行。其德如此,是以元亨也。王弼云:不大通何由得大有乎?大有則必元亨矣。此不識卦義,離乾成大有之義,非大有之義便有元亨,由其才故得元亨。大有而不善者,與不能亨者有矣。諸卦具元亨利貞,則《彖》皆釋為大亨,恐疑與乾坤同也。不兼利貞,則釋為元亨,盡元義也。元有大善之義,有元亨者四卦,大有、蠱、升、鼎也。惟升之《彖》誤隨他卦作大亨。曰:諸卦之元與乾不同,何也?曰:元之在乾,為元始之義,為首出庶物之義。他卦則不能有此義,為善為大而已,曰元之為大可矣。為善,何也?曰:元者物之先也,物之先豈有不善者乎?事成而後有敗,敗非先成者也;興而後有衰,衰固後於興也;得而後有失,非得則何以有失也。至於善惡治亂是非,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必善為先。故《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德應於天,則行不失時矣。剛健不滯,文明不犯,應天則大,時行無違,是以元亨。

○ 項氏安世曰:同人大有兩卦,皆以離之中爻為主,而以乾為應者也。同人離在下,以德為主,故曰應乎乾者,應其德也。大有離在上,以位為主,故曰應乎天而時行者,應其命也。履兌在下,曰應乎乾。大畜艮在上,曰應乎天,亦卦例也。

【案】卦辭未有不根卦名而繫者,況柔中居尊,能有眾陽,是虛心下賢之君,而眾君子皆為之用,其亨孰大於是哉!《彖傳》又推卦德卦體以盡其緼,其實皆不出乎卦名之中也。《程傳》謂卦名未足以致元亨,由卦才而得元亨者,恐非易之通例。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本義】言謙之必亨。

【程傳】濟當為際,此明謙而能亨之義。天之道,以其氣下際,故能化育萬物,其道光明。下際,謂下交也。地之道,以其處卑,所以其氣上行交於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此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三乾也,降在下卦,是下濟而光明也。坤地道,處勢至卑,而升在上卦,是卑而上行也。下濟與卑,皆釋謙字。光明與上行,皆釋亨字。自人事言之,尊者行之則有光,即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卑者行之則不可踰,即地道卑而上行也。始雖謙下,終必高明,是有終也。自天道虧盈以下,皆極言謙之必有後福。質之於天地神人之心,以明有終之義也。

○ 丘氏富國曰:凡卦以一陽為主者,《彖傳》皆以剛言,復曰剛反,豫曰剛應,師比曰剛中,剝曰變剛。謙主九三,而《彖》不言剛者,謙無用於剛也,用剛則不能謙矣。三有剛而不用,此其所以為謙也。

○ 蔡氏淵曰:下濟而光明,艮也。艮有光明之象,故艮之《彖》曰「其道光明」,謂艮陽止乎上,陰不得而掩之,故光明。卑而上行,坤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本義】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程傳】以天行而言,盈者則虧,謙者則益,日月陰陽是也。以地勢而言,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鬼神,謂造化之迹。盈滿者福害之,謙損者福祐之。凡過而損,不足而益者,皆是也。人情疾惡於盈滿,而好與於謙巽也。謙者人之至德,故聖人詳言,所以戒盈而勸謙也。謙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顯。自處雖卑屈,而其德實高不可加尚,是不可踰也。君子至誠於謙,恒而不變,有終也,故尊光。

【集說】

○ 崔氏憬曰: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為變盈而流謙,地之道也。朱門之家,鬼闞其室,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其義矣。滿招損,謙受益,人之道也。

○ 劉氏牧曰:降卑接下,名譽益隆,故其道光顯。辭貌卑遜,而志行剛正,故雖卑退而不可踰。

○ 《朱子語類》云:天道是就寒暑往來上說,地道是就地形高下上說。鬼神言害福,是有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耳。

○ 問:謙之為義,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曰:太極中本無物,若事業功勞,於我何有?觀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可見矣。

○ 又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以尊而行謙,則其道光。以卑而行謙,則其德不可踰。尊對卑言,伊川以謙對卑說非是。聖人九卦,引此一句,看來大綱說。

○ 蔡氏清曰:如日沒而升,中而昃,月晦而弦,盈而蝕之類,天非有意於虧之益之也。若論至無心處,則雖人道,惡盈好謙,初亦何容心於好惡哉!在我者有以感召其好惡耳,可不慎哉!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剛應,謂四為群陰以應,剛得眾應也。志行,謂陽志上行,動而上下順從,其志得行也。順以動豫,震動而坤順,為動而順理,順理而動,又為動而眾順,所以豫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建萬國,聚大眾,非順理而動,使人心皆和樂而從,不可也,故二者皆繫之豫。

【案】《彖傳》中凡稱卦德。皆先內而後外,而其文義又各不同。其曰而者,兩字並重。如訟之「險而健」,既險又健也。小畜之「健而巽」,既健又巽也。大有「剛健而文明」,既剛健而又文明也。其曰以者,則重在上一字。如同人「文明以健」,重在「文明」字。此卦「順以動」,重在「順」字。其或以下一字為重者,則又變其文法,復卦「動而以順行」之類。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本義】以卦德釋卦辭。

【程傳】以豫順而動,則天地如之而弗違。況建侯行師,豈有不順乎?天地之道,萬物之理,惟至順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後天而不違者,亦順乎理而已。

【集說】

○ 吳氏曰慎曰:順以動,所謂行其所無事也。天地如之,猶云天且弗違。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故豫利建侯。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故豫利行師。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本義】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程傳】復詳言順動之道。天地之運,以其順動,所以日月之度不過差,四時之行不愆忒。聖人以順動,故經正而民興於善,刑罰清簡而萬民服也。既言豫順之道矣,然其旨味淵永,言盡而意有餘也。故復贊之云,豫之時義大矣哉,欲人研味其理,優柔涵泳而識之也。時義,謂豫之時義。諸卦之時與義用大者,皆贊其大矣哉,豫以下十一卦是也。豫、遯、姤、旅言時義,坎、睽、蹇言時用,頤、大過、解、革言時,各以其大者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豫、隨、遯、姤、旅,皆若淺事而有深意,故曰「時義大矣哉」,欲人之思之也。坎、睽、蹇,皆非美事,而聖人有時而用之,故曰「時用大矣哉」,欲人之別之也。頤、大過、解,革,皆大事大變也,故曰「時大矣哉」,欲人之謹之也。

○ 吳氏澄曰:專言時者,重在時字。時義重在義字,時用重在用字。

○ 蔡氏清曰:時之一字,貫六十四卦皆有,不止豫等諸卦耳。有時則有義,有義則有用。單言時,則義與用在其中矣。言義未嘗無用,言用未嘗無義,各就所切而言。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本義】以卦變卦德釋卦名義。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剛,謂震也。柔,謂兌也。震處兌下,是剛來下柔,震動而兌說。既能下人,動則喜說,所以物皆隨從也。

○ 胡氏瑗曰:震以動,其性剛。兌以說,其性柔。今震在兌下,是剛來而下於柔也。猶聖賢君子。以至剛之德,至尊之位,至貴之勢,接於臣而下於民。故賞罰號令一出於上,則民皆說而隨於下也。

○ 王氏逢曰:上能下下,下之所以隨上。貴能下賤,賤之所以隨貴。隨之義,剛下柔也。

○ 王氏宗傳曰:陽剛非在下之物也,今也得隨之義,來下於陰柔,則是能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者也,物安得不隨之乎?動而說,此有所動,而彼無不說之謂也。彼無不說,則亦無不隨矣。或曰:易家以隨自否來,蠱自泰來,其義如何?曰:非也。乾坤重而為泰否,故隨蠱無自泰否而來之理。世儒惑於卦變,殊不知八卦成列,因而重之,而內外上下往來之義,已備乎其中。自八卦既重之後,又烏有所謂內外上下往來之義乎。

○ 蔣氏悌生曰:《程傳》謂說而動,動而說,皆隨之義。《朱子語錄》云:但當言動而說,不當言說而動。凡卦體卦德,皆從內說出去。

【案】王氏說最足以破卦變之支離,得易象之本旨。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

【本義】王肅本時作之,今當從之。釋卦辭,言能如是,則天下之所從也。

【程傳】卦所以為隨,以「剛來而下柔,動而說」也。謂乾之上九,來居坤之下。坤之初六,往居乾之上。以陽剛來下於陰柔,是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能如是,物之所說隨也。又下動而上說,動而可說也,所以隨也,如是則可大亨而得正。能大亨而得正,則為无咎。不能亨,不得正,則非可隨之道,豈能使天下隨之乎?天下所隨者時也,故云天下隨時。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大亨貞正,無有咎害,而天下隨之。以正道相隨,故隨之者廣。若不以大亨貞无咎,而以邪僻相隨,則天下不從也。

○ 喬氏中和曰:剛下柔而陽隨陰。以我隨物,則物自隨我,而動罔不說,此大亨之正道也。人同此心,天下有不隨之者哉。

隨時之義大矣哉。

【本義】王肅本時字在之字下,今當從之。

【程傳】君子之道,隨時而動,從宜適變,不可為典要。非造道之深,知幾能權者,不能與於此也,故贊之曰隨時之義大矣哉。凡贊之者,欲人知其義之大,玩而識之也。此贊隨時之義大,與豫等諸卦不同,諸卦時與義是兩事。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本義】以卦體卦變卦德釋卦名義,蓋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

【程傳】以卦變及二體之義而言,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九上而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為初六也。陽剛,尊而在上者也,今往居於上。陰柔,卑而在下者也,今來居於下。男雖少而居上,女雖長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順理,治蠱之道也。由剛之上,柔之下,變而為艮巽。艮,止也。巽,順也,下巽而上止,止於巽順也,以巽順之道治蠱,是以元亨也。

【集說】

○ 集氏曰:巽而止者,巽而不為,因循至壞者也。

○ 《朱子語類》云:剛上柔下,巽而止,此是言致蠱之由,非治蠱之道。

○ 又云:龜山說巽而止乃治蠱之道,言當柔順而止,不可堅正,非惟不成道理,且非易彖文義。巽而止蠱,猶順以動豫,動而說隨,皆言卦義。

○ 俞氏琰曰:巽固進退不決,苟非艮之止,亦未至於蠱。惟其巽而止,所以蠱也。巽則無奮迅之志,止則無健行之才,於是事事因循。苟且積弊,而至於蠱,故曰「巽而止,蠱」。蓋以卦德言致蠱之由,非飭蠱之道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本義】釋卦辭,治蠱至於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也。亂之終,治之始,天運然也。

【程傳】治蠱之道,如卦之才,則元亨而天下治矣。夫治亂者,苟能使尊卑上下之義正,在下者巽順,在上者能止齊安定之,事皆止於順,則何蠱之不治也,其道大善而亨也,如此則天下治矣。方天下壞亂之際,宜涉艱險以往而濟之,是往有所事也。夫有始則必有終,既終則必有始,天之道也。聖人知終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終而備其將然。先甲後甲而為之慮,所以能治蠱而致元亨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蠱,壞矣。而曰「元亨而天下治」,何也?蓋亂為治根,蠱為飭源,雖然亂不自治,蠱不自飭,不植不立,不振不起,故利於濟大難,往有事也。

○ 《朱子語類》云:蠱元亨而天下治,言蠱之時如此,必須是大善亨通而後天下治。

○ 胡氏炳文曰:諸卦皆言往有功,蠱獨曰往有事。蠱者事也,事雖已治,不可以無事視之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即當為自新之圖,後事方始而尚新,即當致丁寧之意。亂之極而治之始,雖天運然也,亦人事致然也。

○ 龔氏煥曰:蠱卦辭言先甲後甲,巽卦辭言先庚後庚。事壞而至蠱,則當復始。甲者事之始,故蠱《彖傳》以先甲後甲為終則有始也。事久而有弊,不可以不更。庚者事之變,故巽爻辭以先庚後庚為无初有終也。夫事之壞而新之,是謂終則有始。事之弊而革之,是謂无初有終。終則有始,如創業之君,新一代之法度也。无初有終,如中興之主,革前朝之弊事也。

○ 俞氏琰曰:往有事者,當蠱壞之時,宜涉艱險而往有攸濟,不可處之於無事之域也。文子云: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大抵器欲常用,久不用則蠹生。體欲常動,久不動則病生。蠱之時,止而不動,則天下之事,終於蠱而已矣。故勉之使往,不宜坐視其弊而弗救也。

臨,剛浸而長。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

【集說】

○ 王氏應麟曰:《陰符經》云: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愚嘗讀易之臨曰剛浸而長,遯曰浸而長也,自臨而長為泰,自遯而長為否。浸者漸也,聖人之戒深矣。

○ 張氏清子曰:自復一陽生,積而至臨,則二陽長矣,故曰剛浸而長。遯者臨之反也,臨《彖》曰「剛浸而長」,遯《彖》不曰「柔浸而長」,而止曰小利貞浸而長,易不為小人謀也。

說而順,剛中而應。

【案】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皆釋卦名也。蓋剛浸而長,則陽道方亨。有說順之德,則人心和附。剛中得應,則上下交而志同,此其所以德澤及於天下而足以有臨也。此亦如泰之取義,兼交泰與消長兩意,見正道之盛大。故夫子釋之曰臨者大也。若但以臨為陵逼小人之義,則於卦爻之辭多有所難通者。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本義】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

【程傳】浸,漸也。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下兌上坤,和說而順也。剛得中道而有應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剛正而和順,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剛正和順而已。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兌為說,說乃和也,夬《彖》云「決而和」。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本義】言雖天運之當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程傳】臨二陽生,陽方漸盛之時,故聖人為之戒云。陽雖方長、然至于八月則消而凶矣。八月,謂陽生之八月。陽始生於復,自復至遯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陰長而陽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陰陽之氣言之,則消長如循環,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則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方君子道長之時,聖人為之誡,使知極則有凶之理而虞備之,常不至於滿極則无凶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陽長之卦,每卦皆應八月有凶。但此卦名臨,是盛大之義,故於此卦特戒之耳。若以類言之,則陽長之卦,至其終末皆有凶也。

○ 陸氏振奇曰:日陽象,月陰象。八,少陰之數。七,少陽之數。故言陰來之期曰八月,言陽來之期曰七日。

【案】八月七日,說者多鑿。陸氏之說,最為得之。蓋陽數窮於九,則退而生少陰之八,陰數窮於六,則進而生少陽之七。七八者陰陽始生之數也。若拘拘於卦氣月候之配,則震既濟之七日,與夫三日三年十年之類,皆多不可通者矣。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五居尊位,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其德甚大,故曰大觀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順而巽也。五居中正,以巽順中正之德,為觀於天下也。

【集說】

○ 趙氏彥肅曰:大觀在上,統謂二陽,中正以觀天下,獨舉九五。

○ 楊氏啓新曰:順以宅心,堯舜之溫恭克讓,文王之徽柔懿恭是也。巽以制事,通人情,酌物理,隨物付物,因時制宜者也。巽,德之制也,非巽何以使萬事各得其宜。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為觀之道,嚴敬如始盥之時,則下民至誠瞻仰而從化也。不薦,謂不使誠意少散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孚,信。顒,有威容貌。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則下觀其德而順其化。《詩》曰:「顒顒卬卬,如圭如璋。」君德之義也。

○ 朱氏震曰:祭之初,迎尸入廟,天子涚手而後酌酒,涚謂之盥。酌酒獻尸,尸得之灌地而祭,謂之祼。祼之後,三獻而薦腥,五獻而薦熟,謂之薦。盥者,未祼之時,精神專一,誠意未散,不言之信,發而為敬順之貌。顒,顒如也,故下觀而化,莫不有敬順之心也。

○ 王氏申子曰:觀示天下之道,其誠意精一。常如始盥之時,則觀感之下,莫不從化,蓋有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之妙。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本義】極言觀之道也。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為觀也。神道設教,聖人之所以為觀也。

【程傳】天道至神,故曰神道。觀天之運行,四時无有差忒,則見其神妙。聖人見天道之神,體神道以設教,故天下莫不服也。夫天道至神,故運行四時,化育萬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聖人默契,體其妙用,設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測其用,自然仰觀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集說】

○ 虞氏翻曰:聖人退藏於密,以神明其德,故設教而天下服矣。

○ 王氏弼曰:統說觀之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觀感化物。神則無形者也,不見天之使四時,而四時不忒。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 楊氏時曰:古人所以交神而接人,其道一主於誠,故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幽明本無二理,故所以感之者一。聖人以神道設教,所謂神道,誠意而已。誠意,天德也。

○ 《朱子語類》云:聖人以神道設教即是盥而不薦之義。

○ 又云:天之神道,只是自然運行底道理,四時自然不忒,聖人神道,亦是有教人自然觀感處。

○ 吳氏澄曰:常人以言設教,則有聲音。以身設教,則有形迹。聖人妙天道於不測,其應捷如影響,蓋所存者神,故所過者化也。

○ 楊氏啓新曰:聖人設教,誠於此,動於彼。不顯之德。篤恭之妙,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者同一機,而其動物之妙,不變之感,有非人所能測者,故曰神道設教。

頤中有物曰噬嗑。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

【集說】

○ 王氏宗傳曰:易之立卦,其命名立象,各有所指,鼎、井,大過棟橈,小過飛鳥,若此類者,遠取諸物也。艮背、頤頤、噬嗑頤中有物,若此類者,近取諸身也。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本義】又以卦名卦體卦德二象,卦變釋卦辭。

【程傳】頤中有物,故為噬嗑。有物間於頤中則為害,噬而嗑之,則其害亡,乃亨通也,故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以卦才言也。剛爻與柔爻相間,剛柔分而不相雜,為明辨之象。明辨,察獄之本也。動而明,下震上離,其動而明也。雷電合而章,雷震而電耀,相須並見,合而章也。照與威並行,用獄之道也。能照則无所隱情,有威則莫敢不畏。上既以二象言其動而明,故復言威照並用之意。六五以柔居中,為用柔得中之義。上行,謂居尊位。雖不當位,謂以柔居五為不當。而利於用獄者,治獄之道。全剛則傷於嚴暴,過柔則失於寬縱。五為用獄之主,以柔處剛而得中,得用獄之宜也。以柔居剛為利用獄,以剛居柔為利否。曰剛柔,質也。居,用也。用柔非治獄之宜也。

【集說】

○ 崔氏憬曰;物在頤中,隔其上下,因齧而合,乃得其亨焉。以喻人於上下之間,有亂群者,當用刑去之,故言利用獄。

○ 石氏介曰:大凡柔則言上行,剛則言來。柔下剛上,定體也。剛來,如訟、无妄、渙等,剛體本在上而來下。上行,如晉、睽、鼎、噬嗑等。柔體本在下,今居五位為上行。

○ 朱氏震曰:六五柔中,不當位也。施於用獄,無若柔中之為利。蓋人君止於仁,不以明斷稱。以臯陶寧失不經,曾子哀矜而勿喜之言觀之,則不在明斷審矣。

○ 趙氏汝楳曰:體卦之畫,則寬嚴胥濟。體卦之德,則明清善聽。體卦之象,則獄不淹宿。噬以剛動而能嗑,《彖》言利用獄,疑當以剛能斷制。而聖人歸之六五之柔,其哀矜惟良之義乎!大君在上,三又而後制刑,德雖柔,於獄則利。

○ 俞氏琰曰:噬嗑倒轉為賁,亦有頤中有物之象。而以為賁,何耶?曰:凡噬者必下動,賁無震,故不得為噬嗑也。夫頤而中虛,則無事於噬而自可合。今有物焉,則窒塞矣。苟不以齒決之,烏得而合,故噬已則嗑。嗑則窒者去而上下亨通。故文王曰「噬嗑亨」。孔子添一而字,蓋謂噬而嗑之則亨,不噬則不嗑,不嗑則不亨也。

賁,亨。

【本義】亨字疑衍。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本義】以卦變釋卦辭。剛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或然也。

【集說】

○ 蘇氏軾曰:易有剛柔往來、上下相易之說,而其最著者,賁之《彖傳》也。故學者沿是爭推其所從變,曰泰變為賁,此大惑也。一卦之變為六十三,豈獨為賁也哉!徒知泰之為賁,又烏知賁之不為泰乎!凡易之所謂剛柔往來相易者,皆本諸乾坤也。乾施一陽於坤,以化其一陰,而生三子,凡三子之卦有言剛來者,明此本坤也,而乾來化之。坤施一陰於乾,以化其一陽,而生三女,凡三女之卦有言柔來者,明此本乾也,而坤來化之。非是卦也,則無是言也。

○ 胡氏炳文曰:柔來而文剛,是以剛為主也。剛往文柔,必曰分剛上而文柔者,亦以剛為主也。故《本義》於柔文剛則曰陽得陰助,於剛文柔而不曰陰得陽助。蓋一陰下而為離,則陰為陽之助,而明於內。一陽上而為艮,則陽為陰之主,而止於外,是知皆以剛為主也。

○ 何氏楷曰:剛為質,柔為文,柔來文剛,是本先立矣。而文行焉,故亨。分剛上而文柔者,非以剛為文也。分剛,畫居上而柔始得成其文。不然,無質之文非文已。

○ 張氏振淵曰:柔來文剛,是當質勝之餘,而以文濟之。剛上文柔,是當文勝之後,而以質救之,二者皆以質為主。

【案】亨與小利有攸往,皆指文而言之。故柔來而文剛者,見剛當以柔濟之而後可通也。剛上文柔者,見柔當以剛節之。而柔之道不可純用以行也,何氏張氏質文之說極明。

○ 又案:剛上文柔而曰分者,本於內之誠實,以為節文之則,乃是由中而分出者,故曰分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本義】又以卦德言之。止,謂各得其分。

【程傳】卦為賁飾之象,以上下二體,剛柔交相為文飾也。下體本乾,柔來文其中而為離。上體本坤,剛往文其上而為艮。乃為山下有火,止於文明而成賁也。天下之事,无飾不行,故賁則能亨也。柔來而文剛故亨,柔來文於剛,而成文明之象,文明所以為賁也。賁之道能致亨,實由飾而能亨也。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分乾之中爻,往文於艮之上也。事由飾而加盛,由飾而能行,故小利有攸往。夫往而能利者,以有本也。賁飾之道,非能增其實也,但加之文彩耳。事由文而顯盛,故為小利有攸往。亨者亨通也,往者加進也。二卦之變,共成賁義。而《彖》分言上下各主一事者,蓋離明足以致亨,文柔又能小進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此承上文言陰陽剛柔相文者,天之文也。止於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謂處於文明也。質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 胡氏允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粲然有禮以相接者,文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者,文之止也,是則卦中離明而艮止者也。

○ 王氏應麟曰:大畜為學,賁為文。能止健而後可以為學,文明以止而後可以為文者,篤實而已。不以篤實為本,則學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 何氏楷曰:止者限而不過之謂。一文之,一止之,而文成。禮以節文為訓,即此意。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本義】極言賁道之大也。

【程傳】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遷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大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賁之象,取山下有火,又取卦變柔來文剛,剛上文柔。凡卦有以二體之義及二象而成者,如屯取動乎險中與雲雷,訟取上剛下險與天水違行是也。有取一爻者,成卦之由也。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是也。有取二體又取消長之義者,雷在地中復,山附於地剝是也。有取二象兼取二爻交變為義者,風雷益兼取損上益下,山下有澤損兼取損下益上是也。有既以二象成卦,復取爻之義者,夬之剛決柔,姤之柔遇剛是也。有以用成卦者,巽乎水而上水井,木上有火鼎是也。鼎又以卦形為象。有以形為象者,山下有雷頤,頤中有物曰噬嗑是也。此成卦之義也。如剛上柔下,損上益下,謂剛居上,柔在下,損於上,益於下。據成卦而言,非謂就卦中升降也。如訟、无妄云剛來,豈自上體而來也。凡以柔居五者,皆云柔進而上行,柔居下者也,乃居尊位,是進而上也,非謂自下體而上也。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達,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下離本乾,中爻變而成離,上艮本坤,上爻變而成艮。離在內,故云柔來。艮在上,故云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變也。

剝,剝也。柔變剛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言柔進于陽,變剛為柔也。

【集說】

○ 陳氏友文曰:夬《彖》曰「剛決柔」,而剝曰「柔變剛」,何也?君子之去小人,聲其罪與天下共棄之,名正言順,故曰決。小人之欲去君子,辭不順,理不直,必萋斐浸潤以侵蝕之,故曰變。一字之間,君子小人之情狀皦然矣。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程傳】剝,剝也,謂剝落也。柔變剛也,柔長而剛變也。夏至一陰生而漸長,一陰長則一陽消,至於建戌則極而成剝,是陰柔變剛陽也。陰,小人之道,方長盛而剝消於陽,故君子不利有所往也。君子當剝之時,知不可有所往,順時而止,乃能觀剝之象也。卦有順止之象,乃處剝之道,君子當觀而體之。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君子存心消息盈虛之理,而能順之,乃合乎天行也。理有消衰,有息長,有盈滿,有虛損,順之則吉,逆之則凶,君子隨時敦尚,所以事天也。

復,亨,剛反。

【本義】剛反則亨。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本義】以卦德而言。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復亨者,以陽復則亨,故以亨連復而釋之也。「剛反,動而以順行」者,既上釋復亨之義,又下釋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之理。

○ 潘氏夢旂曰:剝以順而止,復以順而行,君子處道消之極,至道長之初,未嘗一豪之不以順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本義】陰陽消息,天運然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陰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陽升也。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凡歷七月,故曰七日來復,此天之運行也。《豳詩》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則古人呼月為日明矣。

利有攸往,剛長也。

【本義】以卦體而言,既生則漸長矣。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剝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復曰「利有攸往,剛長也」,易之意,凡以為君子謀也。

○ 丘氏富國曰:剛反,言剝之一剛,窮上反下而為復也。剛長,言復之一陽,自下進上,為臨為泰,以至為乾也,以其既去而來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漸長也,故利有攸往。剛反,言方復之初。剛長,言已復之後。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本義】積陰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在人則為靜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程子論之詳矣,而邵子之詩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羲。」至哉言也。學者宜盡心焉。

【程傳】復亨,謂剛反而亨也。陽剛消極而來反,既來反,則漸長盛而亨通矣。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下動而上順,是動而以順行也。陽剛反而順動,是以得出入无疾,朋來而无咎也。朋之來亦順動也,其道反復往來,迭消迭息,七日而來復者,天地之運行如是也。消長相因,天之理也,陽剛君子之道長,故利有攸往。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集說】

○ 程子曰:復其見天地之心,皆謂至靜能見大地之心,非也。復之卦,下面一畫,便是動也,安得謂之靜?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惟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或曰:莫是於動上求靜否?曰:固是,然最難。

○ 又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為心。

○ 張子曰:復言見天地之心,咸、恒、大壯言「天地之情」。心發乎微,情發乎顯。

○ 《朱子語類》云:天地以生生為德,元亨利貞乃生物之心也。但其靜而復,乃未發之體,動而通焉,則已發之用。一陽來復,其始生甚微,固若靜矣。然動之機日長,而萬物莫不資始焉。此天命流行之初,造化發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於是而可見也。若其靜而未發,則此心之體,雖無所不在,然卻有未發見處。此程子所以以動之端為天地之心,亦舉用以該其體爾。

○ 又云:伊川與濂溪說復字亦差不同,濂溪就回來處說,伊川卻正就動處說,如元亨利貞,濂溪就利貞上說復字,伊川就元字頭說復字。以《周易》卦爻之意推之,則伊川之說為正。然濂溪伊川之說,道理只一般,只是所指地頭不同。王弼之說,與濂溪同。

○ 胡氏炳文曰:天地生物之心,即人之本心也,皆於幾息而復萌之時見之。

○ 俞氏琰曰:天地之心,謂天地生萬物之心也。天地生物之心,無乎不在。聖人於剝反為復,靜極動初,見天地生物之心,未嘗一日息,非謂惟復卦見天地之心也。或謂靜為天地之心,非也。或又謂動力天地之心,亦非也。

○ 吳氏曰慎曰:天地以生物為心,所謂仁也。復之一陽初動,仁也。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案】「天地之心」,在人則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復小而辨於物。於是而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則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嘗復行,是其一也。夫子以初爻之義當之者此也,惟精惟一者,所以執中而已矣。二五皆中,故二則休復而吉,五則敦復而无悔。初爻之外,惟此兩爻最善。三則頻復而厲者,所謂人心危而難安也。四之中行而獨者,所謂道心微而難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至於上六,則不獨微而且迷,不獨危而且敗,迷而以至於敗,則所謂天君者,不能以自主矣。故夫子咎之曰:反君道也。堯舜相傳之心學,皆於復卦見之。

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本義】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蓋其逆天之命,而天不佑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程傳】謂初九也,坤初爻變而為震,剛自外而來也。震以初爻為主,成卦由之,故初為无妄之主。動以天為无妄,動而以天,動為主也。以剛變柔,為以正去妄之象,又剛正為主於內,无妄之義也。九居初,正也。下動而上健,是其動剛健也。剛健,无妄之體也。剛中而應,五以剛居中正,二復以中正相應,是順理而不妄也。故其道大亨通而貞正,乃天之命也。天命,謂天道也。所謂无妄也。所謂无妄,正而已,小失於正,則為有過,乃妄也。所謂匪正,蓋由有往,若无妄而不往,何由有匪正乎。无妄者,理之正也,更有往將何之矣,乃入於妄也。往則悖於天理,天道所不佑,可行乎哉。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初九之剛,乾一索於坤而得之,是以為震,而无妄之外體又乾也。則初九之剛,實自乾來,故曰剛自外來。震以初爻為主,其在无妄則內體也,故曰為主於內。

○ 趙氏彥肅曰:剛自外來,寄象爾。其實天之所賦,我固有也。

○ 胡氏炳文曰:外卦為乾,震之剛自乾來也。无妄釋元亨利貞,與臨同。命,即道也。无妄之往,程子以為无妄而又往,《本義》只順上文本意解,舉首尾句而包中間也,不可泥文而失意。

○ 何氏楷曰:震初一剛,其所從來,即乾之初畫。无妄外乾內震,初九得外卦乾剛初爻,以為內卦之主,故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

【案】《彖》言剛來柔來,未有言自外來者,則王氏諸家謂指外卦乾體者信矣。在卦為震得乾最初之畫,在人為吾心得天最初之理,此所以為无妄也。天理非由外鑠我者,此特指卦象言之,見自乾來之意。趙氏之說是矣。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以卦之才德而言也。乾體剛健,艮體篤實,人之才剛健篤實,則所畜能大,充實而有輝光,畜之不已,則其德日新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畜有三義,以蘊畜言之,畜德也。以畜養言之,畜賢也。以畜止言之,畜健也。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此蘊蓄之大者。養賢以及萬民,此畜養之大者。乾天下之至健,而四五能畜之,此畜止之大者。故《彖傳》兼此三者言之。

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

【程傳】剛上,陽居上也。陽剛居尊位之上,為尚賢之義。止居健上,為能止健之義。止乎健者,非大正則安能?以剛陽在上,與尊尚賢德,能止至健,皆大正之道也。

【集說】

○ 郭氏忠孝曰:大有有賢之卦也,大畜畜賢之卦也。故曰「剛上而尚賢」。

○ 《朱子語類》云:能止健,不說健而止,見得是艮來止這乾。

不家食吉,養賢也。

【本義】亦取尚賢之象。

【集說】

○ 梁氏寅曰:養賢者,亦取尚賢之象。自剛上而言,則謂之尚賢,所以盡其禮也。自不家食而言,則謂之養賢,所以重其祿也。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本義】亦以卦體而言。

【程傳】大畜之人,所宜施其所畜,以濟天下,故不食於家則吉,謂居天位享天祿也。國家養賢,賢者得行其道也。利涉大川,謂大有蘊畜之人,宜濟天下之艱險也。《彖》更發明卦才云,所謂能涉大川者,以應乎天也。六五,君也。下應乾之中爻,乃大畜之君。應乾而行也,所以能應乎天,无艱險之不可濟,況其他乎?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卦有乾體者,多曰利涉大川,健故也。

【案】尚賢止健之義,六爻中皆可見。然夫子釋卦,必以剛健篤實一句居首者,蓋莫大於天德。剛健者,天德也。人欲畜其天德,非篤實則不能。篤實者,《論語》所謂重,《大學》所謂靜,《中庸》所謂闇。雖至於達天德,而必有以固其聰明聖智。故篤實者,學之所以成始成終,如艮為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此義最大,故首發之。

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貞吉,所養者正則吉也。所養,謂所養之人,與養之之道。自求口實,謂其自求養身之道,皆以正則吉也。

【集說】

○ 李氏舜臣曰:占之觀人,每每觀其所養。而所養之大小,則必以其所自養者觀之。夫重道義之養而略口體,此養之大者也,急口體之養而輕道義,此養之小者也。養其大體,則為大人。養其小體,則為小人。天之賦予,初無小大之別,而人之所養各殊,則其所成就者亦異。

○ 谷氏家杰曰:觀頤者,當於所養觀之,又當於所養中自養處觀之。

【案】李氏、谷氏說,皆得孟子考其善不善之意。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本義】極言養道而贊之。

【程傳】聖人極言頤之道而贊其大。天地之道,則養育萬物。養育萬物之道,正而已矣。聖人作養賢才,與之共天位,使之食天祿,俾施澤於天下,養賢以及萬民也。養賢,所以養萬民也。夫天地之中,品物之眾,非養則不生。聖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養天下,至於鳥獸草木,皆有養之之政。其道配天地,故夫子推頤之道,贊天地與聖人之功,曰頤之時大矣哉。或云義,或云用,或止云時,以其大者也。萬物之生與養,時為大,故云時。

○ 趙氏汝楳曰:聖人之於萬民,豈能家與之粟,而人與之衣。其急先務者,亦曰養賢而已。賢得所養,則仁恩自及於百姓矣。

【案】卦有曰尚賢、養賢者,皆是六五上九相遇,大有、大畜、頤、鼎是也。此卦頤為養義,而六五又賴上九之養以養人,故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也。

大過,大者過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大者過,謂陽過也。在事為事之大者過,與其過之大。

【集說】

○ 俞氏琰曰:大過,謂陽之過也。在人事則泛言萬事大者之過,凡大者皆是,非一端也。

棟橈,本末弱也。

【本義】復以卦體釋卦辭。本,謂初。末,謂上。弱,謂陰柔。

【程傳】謂上下二陰衰弱,陽盛則陰衰,故為大者過。在小過則曰小者過,陰過也。

【集說】

○ 何氏楷曰:剛過始致本末之弱,本末既弱,剛亦不能獨支。本末弱,即大過之象,乃棟所由橈也。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本義】又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程傳】言卦才之善也。剛雖過而二五皆得中,是處不失中道也。下巽上兌,是以巽順和說之道而行也。在大過之時,以中道巽說而行,故利有攸往,乃所以能亨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剛過而中,所謂時中也。過,非過於理也,以過為中也。猶之治疾,疾勢沈痼,必攻之以瞑眩之藥。自其治微疾之道視之,則謂之過。自藥病相對言之,則謂之中。大過之時,君子過越常分以濟弱,能達乎時中矣。

○ 項氏安世曰:棟橈二字,以六爻之象言之,中四爻強,初上二爻弱,有棟橈之象,此禍變之大者也。利有攸往亨,以六爻之才言之。中四爻剛雖大過,而得時措之中。初上二爻,又能巽而說,不失人心,故利於有行,雖遇大變,而可以亨。此才略之大者也。巽而說之下加行字者,能以巽說而行,是以利有攸往也。

○ 又曰:先言亨,後言利有攸往者,亨自亨,利自利也。今先言利有攸往,後言亨者,明亨因於往也。故《彖》曰「利有攸往乃亨」,言往乃亨,不往則不亨也。

大過之時大矣哉。

【本義】大過之時,非有大過人之材,不能濟也,故歎其大。

【程傳】大過之時,其事甚大,故贊之曰大矣哉。如立非常之大事,興不世之大功,成絕俗之大德,皆大過之事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大過之事甚大,無其時不可過,有其時無其才,愈不可過。

○ 蔡氏清曰:大過之時,非時大過也。人當大過之時也,以其時事宜於大過也。其理正小過所謂「過以利貞,與時行」者也。大過二字屬人。

習坎,重險也。

【本義】釋卦名義。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釋習坎之義。險,難也。若險難不重,不須便習。今險難既重,是險之甚者。若不便習,不可濟也。故注云:習坎者,習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本義】以卦象釋有孚之義,言內實而行有常也。

【程傳】習坎者,謂重險也。上下皆坎,兩險相重也。初六云坎窞,是坎中之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陽動於險中而未出於險,乃水性之流行,而未盈於坎,既盈則出乎坎矣。行險而不失其信,陽剛中實,居險之中,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坎中實,水就下,皆為信義,有孚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坎水只是平,不解滿,盈是滿出來。

○ 胡氏炳文曰:水字當讀「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兩句,皆指水言。以水之內實行有常者,釋卦辭有孚之義也。

○ 俞氏琰曰:坎水,流水也。晝夜常流,流則不盈,故曰「水流而不盈」。水之流迂迴曲折,不知更歷幾險,而終至於海,茲非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乎!

○ 梁氏寅曰:流而不盈,時止則止也。盈而後進,時行則行也。坎以能止為信,以能行為功。時止時行,其君子處險之道與。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本義】以剛在中,心亨之象。如是而往,必有功也。

【程傳】維其心可以亨通者,乃以其剛中也。中實為有孚之象,至誠之道,何所不通。以剛中之道而行,則可以濟險難而亨通也。以其剛中之才而往,則有功,故可嘉尚。若止而不行,則常在險中矣。坎以能行為功。

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本義】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程傳】高不可升者,天之險也。山川丘陵,地之險也。王公,君人者,觀坎之象,知險之不可陵也。故設為城郭溝池之險,以守其國,保其民人。是有用險之時,其用甚大,故贊其大矣哉。山河城池,設險之大瑞也。若夫尊卑之辨,貴賤之分。明等威,異物采,凡所以杜絕陵僭限隔上下者,皆體險之用也。

【集說】

○ 王氏應麟曰:下陽舉而虢亡,虎牢城而鄭懼,西河失而魏蹙,大峴度而燕危,故曰「設險以守其國」。

○ 俞氏琰曰:時用,謂有時乎用,而非用之常也。

【案】彖辭發習險之義,《彖傳》又發用險之義。習險者,練習於艱難之事而無所避,立身之大本也。用險者,自然有嚴峻之象而不可干,禦物之大權也。天之崇窿不可升,地之脩阻不可越,此天地用險之著者。在人則所謂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皆此意也。其大者則又莫如王公之設險守國,蓋用天之道而刑賞之威,莫敢以干犯。因地之利,而河山之固,莫敢以窺伺。險之用豈不大哉!大抵八卦之德,皆有其善。坎之德險,雖微與諸卦不同。然以其用言之,則亦與諸卦之德同歸矣。

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本義】釋卦名義。

【程傳】離,麗也,謂附麗也。如日月則麗於天,百穀草木則麗於土,萬物莫不各有所麗。天地之中,无无麗之物。在人當審其所麗,麗得其正,則能亨也。重明以麗乎正,以卦才言也。上下皆離,重明也。五二皆處中正,麗乎正也。君臣上下,皆有明德而處中正,可以化天下成文明之俗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日月麗乎天而成明,百穀草木麗乎土而成文。故離為文,又為明。

○ 齊氏夢龍曰:龜山楊氏云:火無常形,麗物而有形,最得本旨。人之生也,得水為精,得火為神,其合也。氣聚而形成於有其分也,氣散而神泯於無。蓋精所以為形,而神麗於形者也。天地,形之大者也。日月麗天,百穀草木麗土,其神之發見而可見者也。

【案】項氏齊氏說,則是陽麗乎陰,而以為陰麗乎陽者,非矣。惟張子《正蒙》之說得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

【程傳】二五以柔順麗於中正,所以能亨。人能養其至順,以麗中正則吉。故曰:畜牝牛吉也。或曰:二則中正矣,五以隂居陽,得為正乎?曰:離主於所麗,五中正之位,六麗於正位,乃為正也。學者知時義,而不失輕重,則可以言《易》矣。

【集說】

○ 項氏安世曰:重明以麗乎正,此統論一卦之義,以釋卦名也。柔麗乎中正,此以二五成卦之爻釋卦辭也。

○ 胡氏炳文曰:坎之剛中,九五分數多,故九五曰坎不盈,卦辭釋有孚。亦曰水流而不盈。離之中正,六二分數多,故卦辭曰畜牝牛吉,而六二爻辭亦曰黃離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