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卦象與陰陽符號的演變簡表
- 清華簡是異於《周易》的另一種占筮法,所用符號不一樣。其餘所引文獻都屬《周易》。
- 上博簡即上海博物館藏竹簡,並無單卦的卦象。此處所引用八卦是從原簡重卦中提取出來。
- 阜陽簡亦無八卦單卦卦象。其卦象圖檔未公布,此處借用符號相近的上博簡圖像符號來示意。
-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和熹平石經皆無八卦單卦卦象,此處所引皆從重卦卦象中提取而得。
乾 | 坤 | 震 | 巽 | 坎 | 離 | 艮 | 兌 | |
清華簡 | ||||||||
上博簡 | ||||||||
阜陽簡 | ||||||||
漢帛書 | ||||||||
熹平石經 | ||||||||
現代 |
「易以道陰陽」這是自古以來的易學「常識」。但事實上,易經與陰陽思想的結合相當晚,應當開始於戰國陰陽五行思想崛起的時候,成熟於漢代。符號的發展定型,甚至更晚。
原始《易經》,不但不談陰陽,而最早的卦象符號也是由數字所組成,不是陰陽。若以《周易》成書於周初來計算,那麼陰陽思想開始進入《周易》已經是幾百年之後的戰國時代。而卦象定型為當今的陰陽符號,更是一千多年之後的東漢。
相關文章:陰陽符號與思想的發展:思想篇
數字卦與陰陽符號
首先談陰陽符號。
現代將陽畫作「一」,陰畫作「- -」,最早也是在西漢中、後期之後才開始定型下來,甚至可能遲至東漢末。在此之前,《周易》卦象都是由數字符號所構成,這些由數字構成的卦稱「數字卦」。傳統以來認為的,伏羲發明陰陽以及八卦的符號,完全是受到後儒虛構的神話所誤導。說伏羲發明八卦符號還有可能(只是可能,不是確定),但說伏羲以陰陽符號畫出八卦,那就完全不可能的事了。
關於伏羲畫八卦的神話解讀分析,可再參考:現代的八卦圖怎麼來的?真的是伏羲畫的嗎?
數字卦的發現相當戲劇化。
話說,宋重和元年湖北孝感出土西周初期銅器中方鼎(南宮中鼎)銘文末有奇字 ,學界一直在研究這奇字是什麼意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吉林大學古文字學討論會上徐錫臺講《周原出土甲骨文字》又出現七八個奇字。隔天張政烺為回答眾人問題臨時做《古代筮法與文王演周易》的演講,認為這是「易卦」。並在現場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首次將這些符號轉譯為陰陽卦象,現場得到一片掌聲的認同。會後繼續蒐集考古資料,寫成《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一文,開始學界對「數字卦」的研究探索。相關的資料可參考《張政烺論易叢稿》。
↓ 中方鼎銘文後一組「奇字」的解讀,讓張政烺發現了「數字卦」,揭開了數字卦研究的序幕。並為《周易》卦象陰陽符號的發展找到了源頭。(圖片來源:《宣和博古圖錄》)
隨著更多的考古資料出土,與更多的學者投入相關研究,目前「數字卦」已經從當初張政烺的假設,成為學界的共識,肯定數字卦就是易卦的前身。
數字卦發現之前,有種主流觀點認為,陰陽符號與觀念是從男女生殖器崇拜演化而來,陽符「一」是男性生殖器官,陰符「- -」是女性生殖器官。有學者甚至進一步將坎卦卦象詮釋為男女的交媾。
數字卦發現之後,這個答案再簡單清楚不過。陽符是從奇數演變而來,陰符則是從偶數。但可能因為占筮方法的不同,或者時代不同,所常用的數字符號並不一樣,用來象徵陰陽的符號(或者偶數符與奇數符)也有些轉變。
例如,清華簡《筮法》的卦象是由四、五、六、一(七)、八、九等六個數字組成,顯示出在實際占筮時,可能得到這六個不同的數字。但是在某些表達八卦卦象的章節裡,只會用一(七)和 ︿ (六)兩個數字,一和 ︿ 已做為陽數和偶數的代表符號,因此用以表達標準卦象。學者認為這已是陰陽符號,這樣的說法並不允當。要注意的是,這是以後出觀念在解釋更早的上古資料,即使這已是當陰陽符號,在意義及內涵上也與現代的陰陽不可相提並論。
↓ 清華簡《筮法》的卦象使用到四、五、六、一(七)、八、九等六個數字(下圖由左至右)。其中四、五、八、九都有「爻象」,六和一(七)則主要取卦象。
再深入研究清華簡會發現到,《筮法》解釋吉凶時是「卦象」和「爻象」並行。四、五、八、九等數都有爻象,可以用來占斷吉凶,因此可以稱為「占數」。但六和七並沒有爻象,只能看八卦卦象,可稱為「純筮數」,功能相當於後來的陰陽符號。
清華簡另有《別卦》,原本是由八支竹簡組成的六十四卦卦表,每一支竹簡就是一個經卦,每個經卦都有八個別卦。但該竹簡少了一支坎經卦,該簡的卦象都是由 ︿ (六)和一(七)所組成。 ︿ 相當於後來的陰,一相當於後來的陽。
↓ 清華簡《別卦》卦象都是由一(七)和六兩個數字所組成。
清華簡年代大概在西元前三百年前左右,約相當於戰國中期。《筮法》並不屬於《周易》,但和《周易》同屬占筮法的一種,裡面也有些和《周易》共通的占筮原則與卦象,但是以七和六做為奇數符和偶數符,有別於周易的七和八。由此可見,古代會因為占筮法的不同,而使用不一樣的筮數與占數。自古以來易學家對於占法有種說法,《周易》以六、九為占,或者說以變爻為占。然後可能說歸藏易是以七、八為占,或者說以不變爻為占。關於歸藏以七、八為占的說法之所以不值得採信,因為這不但沒有任何依據,更是在誤以為古代筮法都只用六、七、八、九等四個筮數的前提在想像,完全沒考慮到不同占筮法間可能使用不同的數字,還有不同的數字變化法則。從清華簡《筮法》的研究可知,在未清楚了解一個占筮法使用到那一些筮數以及如何使用那些筮數之前,這類臆測都毫無意義。
大約和清華簡同一時期,但比清華簡略晚的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簡也有《周易》,這也是目前最古老的《周易》版本,只可惜缺簡嚴重,諸如卦序等許多資訊也都被破壞,但仍保留部份經文,卦名,以及卦象。該簡使用的卦象符號為一(七)與八。
↓ 上博簡《周易》約抄寫於戰國中期偏晚,是目前最古老的《周易》版本,其卦象畫法還是保留了數字卦一與八的形態。下圖為比卦。
這顯然就是揲蓍法結果中的七和八兩個數字的符號。由此可知,傳統上以六為陰符,九為陽符的說法不是很精確。陽符與陰符應是由七與八演變而來,類似於清華簡中的七與六。而《周易》的六與九類似於清華簡中的四、五,以及八、九的占數功能,要看爻象時只找六與九。所以標準卦象表達為一(七)與八,而要拿來占筮解釋吉凶的數則是六與九。翻開《周易》,卦象有六與九時就查閱六與九出現在那個爻位。沒有六與九時,就查閱卦辭,因為這時看的是由七與八純筮數組成的卦象。這樣的「占數」與「純筮數」搭配使用規則和清華簡是前後相承的。另一種情況則是六與九太多時,爻象變亂而無意義,也會轉而看卦象。
直到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安徽阜陽出土的竹簡(阜陽簡),周易的卦象表達仍是用一(七)與八。帛書和阜陽簡大概都抄寫於漢文帝時候,顯示出這時候的陰陽符還是保留數字卦的書寫習慣。同時也可以推定,此時應該還沒有後世所謂的「覆卦」(綜卦、反卦)觀念,以這時候的卦象畫法,不會有覆卦,因為卦象和文字書寫一樣有上下之別,倒轉一百八十度之後並不會變成覆象,而是變成拿反的象,就像是有人不識字把竹簡拿反了一樣的意思。
所謂的覆象,又稱綜,或反對,指的是一卦轉成一百八十度之後,上下顛倒,成為另一卦。例如,艮的覆象就是震。理論上,覆象的出現,應該是陰陽符號演變成現今的樣態之後才會有的產物。這也是為什麼《左傳》與《國語》所記載的《周易》占例中,在八卦取象上為何都沒有使用到覆象。
直到東漢末年的熹平石經,所見到的卦象才是現今的陰陽符號。而這也正是易學史上覆象開始出現的時候。從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的易學家所遺存的註解來看,對於覆象使用還不普及,且講得還很含混的情況來看,覆象應該大概就是從東漢末開始出現。
至於傳統以《序卦》「非覆即變」的排序原則以及《雜卦傳》有同樣的卦象配對來證明覆象的存在,這也是大有問題。首先,這兩傳的著作年代本身就是一大問題。可以確定的是《序卦》與《雜卦》都不是孔子所作,從各種資料來看,很可能就是成書於漢代。另一方面,從個人對於《彖傳》的研究發現,《彖傳》中的卦變與旁通法則,讓乾坤陰陽交換變成六十四卦,在這樣的演變過程當中,陰陽會以「對稱」的方式交換並因此形成和當今覆卦一樣的配對。因此,即便有出土資料證明《序卦》傳為漢代以前,例如戰國時代的著作,其「覆卦」的配對模式也當重新看待與解讀,因為以數字卦的畫卦來看,不可能有覆卦這種卦象的存在。
陰陽符號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定型成現代的樣子,不再是數字卦的畫法?精確的時間點還有待更多考古資料來證明,但以目前的資料來看,最早應該是在漢文帝之後,最晚可能是在東漢末年。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