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在網站上一直不斷有很多人貼文來問,就算我已解釋了n遍。可以說我已經回答到手軟、嘴乾了。
在課堂上,我也一直覺得我說的很簡單而清楚了:一個變爻時,只看本卦的變爻,如乾之履,就是只看乾卦九三,履卦(變卦)蓋起來完全不用去理會。只有在變爻多時,才必需轉向看變卦。
但還是有很多學員相當疑惑!繼續來問。我不知問題到底出在那裡。推測應該不是理解能力問題,而是長久以來對於「變卦」有些抹不去的先入為主觀念所造成的。
所以,除了簡單的反覆重申「一個爻變時,變卦不用理會」,在此也以更完整的說明讓大家了解問題的根源。
筮法簡論
「筮」音「市」,與「卜」法不同。「卜」又稱「龜卜」,是以烏龜殼或動物之骨(如牛骨)鑽鑿之後再用火烤,觀察火烤之後的兆象(裂紋)。甲骨文就是龜卜之後,將事後的占驗刻文記載在龜甲或牛骨上。
筮法又叫揲蓍法。筮音「市」,揲音「蛇」,撿取的意思,蓍音「失」,一種像艾草或蒿草的菊科植物。據說蓍草莖百節,「百」象徵「極致」,並符天地之數50之倍,具有靈性,因此被拿來當做卜筮之工具。《易經》所用的就是筮法,也可以說它就是筮法的工具書。
我另外為筮法取一個比較響亮的名字,叫「大衍揲卦法」,這是因為它的操作法記載於《繫辭上》: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所以這是以50根蓍草,取用其中49根來演算,最後得到一個由六個數字所組成的卦,這六個數字只可能會是6、7、8、9。其中6是老陰或太陰,9是老陽或太陽。7是少陽,8是少陰。卜卦結果的範例,可自行利用我們的進階卜卦程式。在卜卦結果中最左側會看到一排六個數,並由六、七、八、九所組成。或參考右圖。
由這四個數字所組成的數字卦,可畫成兩卦:本卦中6、8為陰,7、9為陽。在之卦(現代又稱變卦)中,7和8少陰和少陽的陰陽不變,老陰6陰變陽,老陽9陽變陰。
事實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中有《繫辭傳》,但是獨缺這一章。帛書大約是漢初時的產物,所以有學者懷疑這套筮法是漢代之儒生所自行加入者。當然也有可能是傳於漢代的「古法」讓漢代人再加進去的,真相是什麼恐怕還得更多的考古發現來印證。
另一方面,張政烺對數字卦的研究發現,各種不同疑似變卦卦例的出現比例(目前這或許還未成定論)與這套筮法所呈現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同,只是也很難重建可能的筮法。所以學者也可據此合理懷疑,這套世傳的筮法也很有可能與周朝並不一致。
但無論如何,這是比較古老的方法,也能與春秋的筮例相接軌。更何況大衍揲卦的蓍法還是相較之下最古老的方法,現今眾多的卜卦法都大致從其基本原理演變而出。
如何解卦?
以下是揲蓍結果的可能不同情況,從0至6個變爻其解卦原則分別如下:
- 0 個變爻:以本卦的卦辭、卦義來解卦。
- 1 個變爻:以本卦變爻來解卦。如圖例,蠱之巽以蠱卦的六五爻辭來解卦。
- 2 個變爻:以本卦的兩個變爻來解卦。下爻為貞(定、正),上爻為悔(動、改過)。
- 3 個變爻:以本卦卦辭和變卦卦辭來解卦。本卦為貞,變卦為悔。
- 4 個變爻:以變卦為貞,本卦為悔。
- 5 個變爻:以變卦為貞,本卦為悔。
- 6 個變爻:乾卦以「用九」爻辭,坤卦以「用六」爻辭。其餘62卦以變卦卦辭卦義解。
上面這套規則是怎麼來的?這是基於對《左傳》、《國語》等所記載的春秋筮法研究而來的。後人將這些古代的解卦卦例整理出大約只得22個,所以可以研究的卦例實在不多。
其中0個變爻和1個變爻的情況是最多的,這也符合或反應了揲卦法的機率。2個變爻以上的,卦例就少了,偶爾得一,而且由於孤證也較難成立,因此研究價值也相對很低。既使在較為爭議的1個變爻,春秋筮例中也有不依以上規則,而解卦者完全自己天馬行空去解釋的。
總結以上的原則,0和1個變爻是自古以來共識最高,最無爭議的。但還是有些雜音。可能爭議細述如下。
爭議一:1個變爻變卦也要看
的確是有人這麼主張的。例如有人會舉田氏代齊的筮例,如此主張。但這其實是把「爻變」的手法誤解為「變卦」了。晉獻公嫁穆姬(655 BC)歸妹之睽則是春秋筮例十個一爻變卦例中唯一使用到變卦和變卦之變爻的。
什麼是變卦?變卦就是古時候說的「之」卦,就是以田氏代齊的筮例來說,就是否卦,是一個六畫卦。
什麼是「爻變」?就是當你卜到某卦某爻為6或9時,可以用該爻的動象來取象,也就是陰陽變之後新產生的八卦卦象。以觀之否的卦例來說,觀卦動爻在六四,第四爻陰變陽之後卦象出現了上體乾、互體巽和艮(互體可以取得兩個八卦卦象)。
春秋筮例中,以八卦取象來解卦是很主流而普遍的方法,可惜漢代象數易沒落之後,就很少人在取用。現在知識市場中教導易經者,最主流的是用京房或火珠林法的裝卦法,再以干支、五行來解卦,完全與八卦無關。而另一派以卦爻辭來解者,也鮮少談八卦取象。若懂八卦取象,就可輕易看出周史「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所用的手法有:二體法(上下二體取象)、互體、爻變,就是沒有用到變卦(否卦)。
晉獻公嫁穆姬這個卦例,其主要的吉凶判斷還是在本卦的變爻,變卦及變卦的變爻都是用以擴大解卦內容。而且,這只是十分之一的特例。所以,如果要使用變卦及變卦之變爻,也當以此卦例為最大之極限。把變卦變爻當做擴大解釋內容,這是符合春秋筮例的。但若反客為主,把變卦或變卦之爻當做主要判斷,是不符合古法的。
爭議二:多個變爻
這個也是自古以來爭議最大的,因每個人的研究與觀點而不同。
我們所提出的方法與朱熹比較像(但有些不同),朱熹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多人所採用的。但程迥就不是這麼看,他認為二爻、三爻,及四爻變的情況,應該是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請參考《周易古占法》)不過總合起來,五爻變及六爻變也算是有共識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追本溯源,回到春秋筮例的研究來重建。問題在於二爻變之後卦例比較少。其中二、四爻變的卦例從缺,三爻變者有二、五爻變者一。其中三爻變者見於《國語》重耳筮得晉國得屯之豫(貞屯悔豫);晉筮成公之歸得乾之否。而五爻變者,可見穆姜薨於東宮的卦例。
這邊可清楚看到問題癥結在那裡,二爻變之後的卦例,相當稀少,所以一切都只能依靠邏輯、原理的推理來猜測可能的解卦方式了。
一般的推理論證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 以用六、用九為原則。就是取變爻,以本卦中有九、有六的爻來解。
- 若沒六、九(0變爻)時,往本卦中去求解。
- 六、九很多時(四或四個變爻以上),爻變成沒作用,改看卦。這時變卦就起了作用。
- 若變爻有點多又不會太多時,也就是剛好在平均數3時,則轉而求變卦的同時,本卦亦採用。
個人觀點認為,自己研究了春秋卦例之後,依自己所認為的邏輯去推論,只要符合已知卦例的原則即可,其餘有爭議部份,既然有爭議,就將它保留,或可等更多的考古發現來驗證,沒必要爭得面紅耳赤,説誰是誰非。
更何況,我們觀周史解卦,經常是天馬行空,不大依原則在走的。或許他們已經熟練、精熟到某整程度了,然後很多時候是依著他們的「靈感」在走。
至於經常有網友拿著某知名大學教授的名師觀點來踢我館,我要感謝大家這麼看得起我,我充其量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素人研究員」,能讓人拿著教授名師觀點來比較是我的榮幸。但請這些朋友,能夠仔細看各自的論述與研究,再做論斷應該比較好!
初學者問
老師你好,
因爲我是初學的,這問題可能有點笨。
只有一爻變時只看那個爻的卦辭,那“本卦"的整個中心意思就是沒那麽重要了嗎? 還是說整個卦的中心意思固然重要,但要特別留意變爻的卦辭?
謝謝!
爻必需在卦的脈絡下才有意義
相關觀念可參考這篇文章。
謝謝老師!!
謝謝老師!!
求教看不看本卦
如果只有一個變爻 看不看本卦卦辭呢?
變卦
您提到「所用的手法有:二體法(上下二體取象)、互體、爻變,就是沒有用到變卦(否卦)」
您所謂的「用到變卦」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用到它的卦辭,才算是用到變卦?只用它裡面的卦象,不算是用到變卦?
變卦卦象卦辭都不用看
原則上變卦(之卦)卦象卦辭都不用看。
至於爻變之後的八卦卦象,在梅花易裡稱之為變卦,和此處作為六畫卦之稱的變卦是不一樣的。該卦象也存在於之卦的卦象裡。這並不是文章所指的變卦。麻煩將文章的各個用語定義看清楚,就不會有此問題。
六畫變卦
我只是想確認您所謂的「用到變卦」是什麼意思。 怎樣才算是「用到六畫的變卦」?
是不是要像您所謂的 3 個變爻的情況,用到變卦的卦辭,這樣才算是「用到六畫的變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