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下第二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

Jack 發表於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第一節註解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第二節註解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第三節註解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第四節註解

【解讀】

此章從伏羲、神農,談到黃帝與堯舜等古聖王如何利用卦象而制作器物,所謂的「制器尚象」之事,總共提出了十三卦。

但所論的內容,與《彖傳》註解以及現今所理解的卦名字義相去甚遠。這是因為,此章原本就不是在談論卦名的字義,倒比較像是另一套取象,而且是六畫卦的取象。例如,離為網罟,渙有舟楫之利,隨為服牛乘馬,豫為防備,小過為杵臼,睽為弓矢。大壯為棟宇,大過為棺槨,夬為書契。

虞翻在註解《易經》時,也經常採用此章的取象。例如,凡上下各有一陰,中間有二或三個陽爻者,都視為有「大過象」,即取死亡(棺槨)之象。

韓康伯註解由於不用「象」,而只顧字義的解釋,而受到孔穎達的批評:「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體,今韓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韓氏乃取名不取象,於義未善矣。」

李光地亦支持這個看法,認為黃帝堯舜之時,甚至還沒有卦名,因此韓康伯取卦名而不取卦象的注解方式,是不正確的。

孔穎達:「此第二章。明聖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易以制器而利天下。此一章其義既廣,今各隨文釋之。」

第一節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帛書】

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印則觀馬於天,府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義,近取諸身,遠取者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請,作結繩而為古,以田以漁,蓋取者羅也。

【今譯】

古時候伏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仰頭觀察天文現象,低頭觀察地理的法則;觀察鳥獸的文理,以及土地適宜怎麼使用。近處取象於身體,遠處取象於萬物,於是開始創作出八卦,藉以通達神明的德行,以類比萬物的性情。製作結繩,然後編織網子,用網子來打獵捕魚,這大概是取象於離卦。

【解讀】

此節從伏羲氏發明八卦談起。然而,自古易學家對於伏羲是否已畫出六十四卦,所謂的「重卦」,卻有爭議。

有一說認為,伏羲只畫八卦。此說以《史記.周本紀》為代表,認為重卦之人是周文王:「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因此,此處所說的離,並非重卦,而是單卦的八卦。

鄭玄《易贊》:「神農重卦。」此說也是以伏犧氏只畫八卦,未畫六十四卦。之所以說「神農重卦」,後文言神農氏已畫出益卦與噬嗑卦,都是重卦。

孔穎達則認為,伏羲就已經重卦。詳論可參考《易學八論:論重卦之人》。

當代數字卦研究發現,在殷商末期比周文王更早的時代,就已經有六畫卦,因此文王重卦之說,不攻自破。至於重卦者是神農氏還是伏犧氏,這都是神話式的說明,無稽之說。

包犧氏,即伏羲氏,代表的是人類文明的漁獵時代,根據傳說這也是易的符號剛發明的時候,那時候的先民已懂得觀察天文地理與物象,並懂得使用抽象的符號。

離,傳統易學家解釋為麗,附麗、附著的意思,於文義較不通順。離卦帛書本作羅,離即網羅、罔罟之義。甲骨文形構從禽(或曰從畢)從隹。禽或畢為捕鳥之具,隹為短尾鳥,離字即網羅,或者用網捕獲禽鳥的意思,《周易》離卦「飛鳥離之」即意指網羅而捕獲之。

孔穎達:此一節明包犧法天地造作八卦,法離卦而為罔罟也。

又曰:包犧者,案《帝王世紀》云:大皞帝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取犧牲以充包廚,故號曰「包犧氏」。後世音謬,故或謂之伏犧,或謂之虙犧,一號皇雄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為女皇,亦風姓也。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无懷氏,凡十五世,皆習包犧氏之號也。

【注釋】

包犧氏:即伏犧氏,《集解》作「庖犧氏」。《釋文》:「包本又作庖,孟京作伏犧,字又作羲,孟京作戲。」李鼎祚:「按《說文》兩引作虙羲氏,其《說文敘》又引作庖犧者,後人改之。」伏犧氏是神話中的人物,非真有其人,象徵的是史前漁獵時代的生活方式。《集解》:「孟喜京房曰:伏,服也。戲,化也。」鄭玄:「包,取也,鳥獸全具曰犧。」「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無文字,謂之易。」虞翻:「庖犧,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動見離,離生木,故知火化。炮啖犧牲,號庖犧氏也。」

與地之宜:《日講易經解義》說「諸本多有天字」,作「與天地之宜」。此說本於朱熹,《本義》引王昭素:「『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以諸本考之,並非如此。惠棟《周易本義辨證》論其非:「諸本別无天字,此昭素謬說。荀爽傳引《繫辭》有天字。」惠士奇《易說》引《周官》:「吾聞有地宜,未聞有天宜。」《九家易》:「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也。」孔穎達:「若《周禮》五土,動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近取諸身:此言八卦近則取象於人身。荀爽:「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也。 」孔穎達:「若耳目鼻口之屬是也。」

遠取諸物:八卦遠則取象於萬物。荀爽:「乾為金玉,坤為布釜之類是也。」孔穎達:「若雷風山澤之類是也。舉遠近則萬事在其中矣。」

罔罟:罔,通网,網的本字。罟,音古,網也。罔罟,即網子,捕捉鳥獸與魚蝦之用,因此後言「以佃以漁」。段玉裁《說文》注:「按:不言魚网者,《易》曰:作結繩而爲网罟,以田以漁。是网罟皆非專施於漁也,罟實魚网,而鳥獸亦用之。」

以佃以漁:即漁獵。佃,《說文》:「中也,从人田聲。《春秋傳》曰:乘中佃。」佃原本義指營田,或治田。此處與「漁」對舉,因此應作田、畋,畋獵也。漁,《說文》:「捕魚。」《釋文》:「為罟,黃本作為网罟。佃本亦作田,漁音魚,本亦作魚。」馬融:「罟猶罔也,取獸曰佃,取魚曰漁。」虞翻:「離為目,巽為繩。目之重者唯罟,故結繩為罟。坤二五之乾成離。巽為田,坤亦稱田,以罟取獸曰畋,故取諸離也。」孔穎達:「用此罟罔,或陸畋以羅鳥獸,或水澤以罔魚鱉也。」

蓋取諸離:大概是取象於離卦。孔穎達:「離,麗也。麗謂附著也。言罔罟之用,必審知鳥獸魚鼈所附著之處。故稱離卦之名為罔罟也。」《本義》:「兩目相承而物麗焉。」李光地:「古者網羅所致曰離。《詩》曰:『魚網之設,鴻則離之。』又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二體皆離,上下網羅之象。」

第二節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帛書】

伏戲是沒,神戎是作,斲木為㭒,楺木為耒槈,槈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者益也。 日中為俟,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很,各得亓所欲。蓋取者筮蓋也。

【今譯】

伏羲氏時代結束,神農氏興起。砍削木頭製作翻土的鋤頭,彎曲木頭製作鋤柄,將農耕的利益教授給天下,這大概是取象於益卦。日正當中時作為市集,招引天下的人民一起參與,聚集天下的貨物,交易結束之後就散會各自回家,大家都各自得其所需,這大概是取象於噬嗑卦。

【解讀】

上一節言伏羲畫八卦,並談到離卦。此節談到神農氏之取法益卦與噬嗑卦,顯然這已經是六畫的重卦,鄭玄「神農重卦」之說,或本於此。然而孔穎達認為,伏羲氏就已經有重卦。《史記》則是認為,西伯(文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詳論可參考《正義》卷首的易學八論之二〈論重卦之人〉。

神農氏象徵的是上古農耕時代,這時候對於抽象符號的使用轉趨多樣而複雜,人類的生活方式也開始進入農耕,並有了交易的商業活動。

孔穎達:此一節明神農取卦造器之義。一者制耒耜,取於益卦,以利益民也。二者日中為市,聚合天下之貨,設法以合物,取於噬嗑,象物噬齧,乃得通也。

又曰:神農者,案《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為少典正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繼无懷之後,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談,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

【注釋】

斵木為耜,揉木為耒:斵,音琢,或作斲,通斫,以刀斧砍削。揉,使木頭變彎曲。耜,音似。耒,音磊。耒為彎曲的柄,而耜則是尖銳的頭。耒耜合為古代翻土的農具。蔡淵:「耜,耒首也,斷木之銳而為之。耒,耜柄也,揉木使曲而為之。」

耒耨之利:耨,音ㄋˋㄡ,鋤草的工具,近似現今的鋤頭。耒耨,翻土與鋤草的工具,作為動辭則意指翻土鋤草,引申為耕耘、耕作。孟喜:「耨,耘除草也。」馬融:「耨,鉏也。」

蓋取諸益:翻土農耕之利,大概是取象於益卦。虞翻:「否四之初也。巽為木,為入;艮為手;乾為金。手持金以入木,故斲木為耜。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艮為小木,手以橈之,故揉木為耒。耒耜,耔器也。巽為號令,乾為天,故以教天下。坤為田,巽為股,進退。震足動耜,艮手持耒,進退田中,耕之象也。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故法風雷而作耒耜。」按:籽音子,培土也。《本義》:「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於此。」吳澄:「益上巽二陽,象耒之自地上而入。下震一陽,象耜之在地下而動也。」

各得其所:帛書作「各得亓所欲」。文義較為通順。亓,其也。

蓋取諸噬嗑:朱熹以「噬嗑」為「市合」,《本義》:「借噬為市,嗑為合也。」虞翻:「否五之初也。離象正上,故稱日中也。艮為徑路。震為足,又為大塗。否乾為天,坤為民,故致天下之民象也。坎水艮山,群珍所出,聚天下貨之象也。震升坎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飲食之道,故取諸此也。」

第三節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帛書】

神戎氏沒,黃帝堯舜是作,迵亓變,使民不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冬則變,迵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黃帝堯舜陲衣常而天下治,蓋取者鍵川也。杅木為周,剡木而為楫,齍不達,至遠以利天下,蓋取者奐也。備牛乘馬,[引]重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者隋也。重門毄𣏧,以挨挔客,蓋取余也。斷木為杵,棳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次,蓋取者少過也。𢏸木為柧,棪木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者睽也。

【今譯】

神農氏時代結束,接著是黃帝堯舜的興起。通暢其變化,讓人民不會厭倦。再讓它更神妙而有變化,更適合於人民。易道是窮困就要變化,變化就要通達,通達之後就可以長久,所以才會有來自上天的保祐,吉祥而無所不利。

黃帝堯舜,讓人民穿著寬鬆下垂的舒適衣裳,因此而天下得到治理,這大概是取象於乾坤。

挖空木頭造成舟船,削薄木頭製造船槳,利用舟船行水的便利,以渡水而解救缺乏交通的地方,讓人民可以到達遠方而利益天下,這大概是取象自渙卦。

馴服牛,駕乘馬匹,牛幫忙牽引重物,而馬讓人可以到達遠方,以此利益天下,這大概是取象自隨卦。

打造雙重的門來抵擋外人,晚上擊柝警戒,以對待可能來犯的暴力之客,大概是取象自豫卦。

砍劈木頭製造杵,挖掘地面當臼,以杵臼的利益,萬民因此得到救濟,這大概是取象自小過。

彎曲木頭當弓,削尖木頭當箭矢,弓箭的利益,足以威懾天下,這大概是取象自睽卦。

【解讀】

此節言黃帝與堯舜如何制器尚象,以及讓易道變通久利。

黃帝時代之後,文明突飛猛進,除了人民有更舒適的生活,如寬鬆自在的衣裳,也有更便利的交通。船的發明,水不再是阻隔人類行動的天險,而是可以到達遠方的通道。服牛乘馬,讓牛馬成為人類的勞動力,為人牽引重物,乘載以至於遠方。但隨之而起的則是盜賊(暴客)的興起,因此要有對應的預防之道。

孔穎達:自此已下,凡有九事,皆黃帝堯舜取易卦以制象,此於九事之第一也。所以連云堯舜者,謂此九事黃帝制其初,堯舜成其末,事相連接,共有九事之功,故連云「黃帝堯舜」也。案皇甫謐《帝王世紀》載此九事,皆為黃帝之功。若如所論,則堯舜无事,《易繫》何須連云「堯舜」?則皇甫之言,未可用也。

李光地:守舊則倦,更新則不宜,凡事之情也。變其舊使民不倦者,化也。趨於新使民咸宜者,神而化之也。

【注釋】

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垂衣裳,衣裳寬鬆,因此下垂。古時上衣下裳,衣為穿在上身的衣服,裳為穿在下半身的裙子。衣裳寬鬆則舒適自得,因此天下治。此形容無為而治。孔穎達:「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本義》:「乾坤變化而无為。」《九家易》以垂為垂示,衣裳為服飾的新制:「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另一說以垂衣裳即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無事之狀,《論衡.自然》:「《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後漢書.輿服下》引作「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巛即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刳,音枯。刳木,將木頭挖成中空。剡,音眼,原義為銳利,引申為將東西削尖。楫,音輯,船槳,《集解》作「檝」。剡木為楫,將木頭削成船槳。《九家易》:「木在水上,流行若風,舟檝之象也。此本否卦九四之二。刳,除也。巽為長,為木,艮為手;乾為金;艮手持金,故刳木為舟,剡木為檝也。乾為遠天,故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矣。法渙而作舟檝,蓋取斯義也。」《釋文》:「挎本又作刳,口孤反,徐又口溝反。掞本亦作剡,楫本又作檝,將輒反,徐音集,又子入反。致遠以利天下,一本無此句。」

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朱熹懷疑,「致遠以利天下」一句可能是衍文,《本義》:「木在水上也,致遠以利天下,疑衍。」此說或本於《經典釋文》:「致遠以利天下,一本無此句。」這也可能是後文誤置:「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孔穎達:「此九事之第二也。舟必用大木,刳鑿其中,故云刳木也。」「渙,散也。渙卦之義,取乘理以散動也。舟楫亦乘水以載運,故取諸渙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駕牛車,牽引重物;乘坐馬,可以到達遠方,以利益天下,這是取象於隨卦。孔穎達:「此九事之第三也。隨者謂隨時之所宜也,今服用其牛,乘駕其馬,服牛以引重,乘馬以致遠,是以人之所用,各得其宜,故取諸隨也。」虞翻:「否上之初也。否乾為馬,為遠;坤為牛,為重。坤初之上,為引重。乾上之初,為致遠。艮為背,巽為股,在馬上,故乘馬。巽為繩,繩束縛物,在牛背上,故服牛。出否之隨,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故取諸隨。」《釋文》:「一本無以利天下一句。服,通解為馴服,如《日講易經解義》:「牛以順為道,故服而馴之以引重;馬以健為性,故乘而駕之以致遠。」《說文》引作「犕牛乘馬」,犕為駕牛車,對應於後文的「乘馬」。段玉裁注:「服犕皆扶逼反,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作服者假借耳。《左傳》王使伯服如鄭請滑,《史記.鄭世家》作伯犕。」帛書作「備牛乘馬」,備借為犕。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重門,雙重的門,或為厚重的門,用以嚴實對外的防禦。柝,音拓,夜行打擊出聲以表警戒的器具。馬融:「柝,兩木相擊以行夜。」柝《說文》引作𣟄:「夜行所擊者,从木橐聲。《易》曰:重門擊𣟄。」暴客,強暴之客,指盜賊。《釋文》:「暴,鄭作虣。」虣通暴。「以待暴客」帛書作「以挨挔客」挔為旅的異體字,「挔客」即「旅客」。豫有預防、預備之義,「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就是預防、防備之義。孔穎達:「此九事之第四也。豫者取其豫有防備,韓氏以此九事,皆以卦名而為義者。特以此象文取備豫之義。」俞琰:「坤為闔戶,重門之象也。震,動而有聲之木,擊柝之象也。」《九家易》:「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為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柝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也。艮為手,為小木,為止持;震為足,又是木,為行;坤為夜。即手持柝木夜行,擊門之象也。坎為盜,暴水暴長无常,故以待暴客。既有不虞之備,故取諸豫也。」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截斷木頭作為杵,挖掘土地作為臼,杵臼的利益,讓萬民得以救濟,這是取象自小過。孔穎達:「此九事之第五也。杵須短木,故斷木為杵;臼須鑿地,故掘地為臼。取諸小過,以小事之用過而濟物,杵臼亦小事,過越而用以利民,故取諸小過也。」丘富國:「以象言之,上震為木,下艮為土,震木上動,艮土下止,杵臼治米之象。」虞翻:「晉上之三也。艮為小木。上來之三,斷艮,故斷木為杵。坤為地,艮手持木,以掘坤三,故掘地為臼。艮止於下,臼之象也。震動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故取諸小過。本无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也。」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彎曲木頭作成弓,削尖木頭作成箭。弓箭的銳利,可用以威嚇天下,這是取象自睽卦。弦,彎曲。弧,弓。剡,音眼,原義為銳利,引申為將東西削尖。孔穎達:「此九事之第六也。案《爾雅》:『弧,木弓也。』故云弦木為弧。」「睽謂乖離,弧矢所以服此乖離之人,故取諸睽也。」虞翻:「无妄五之二也。巽為繩,為木;坎為弧;離為矢,故弦木為弧。艮為小木。五之二,以金剡艮,故剡木為矢。乾為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弓發矢應,而坎雨集,故取諸睽也。」傳統以乖離註解睽,於文義不通順。如韓康伯:「睽,乖也。物乖則爭興,弧矢之用,所以威乖爭也。」《本義》:「睽乖然後威以服之。」睽當是戣之假借,戣是一種三鋒矛,近於弓矢之利。歸藏「睽」作「瞿」。戣是一種兵器,與瞿近似,《尚書.周書》:「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孔傳:「戣瞿皆戟屬。」鄭玄:「戣、瞿,蓋今三鋒矛。」詳論可參考《周易全解》。

第四節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帛書】

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者大莊也。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享,蓋取者大過也。[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有也。

【今譯】

上古時代的人,居住在洞穴,生活於野外。後世聖人改為居住在宮室房屋,上面有棟樑支撐,下面有屋簷覆蓋,以對付風雨的侵襲,這大概是取象於大壯卦。古時候要埋葬死者,蓋上厚厚的薪材就當作壽衣了,然後就埋葬在野外之中,埋葬之處沒有封土也沒有植樹,守喪的日期也沒有個禮數,後世聖人改為使用棺槨,這大概是取象自大過。上古結繩記事就可以治理各種事務了,後世聖人則改為使用文書和契約,因此有百官來治理,對於萬民也能夠審察,這大概是取象自夬卦。

【解讀】

承上節,此段所舉諸事更強調「上古」或「古」,以及「易之以……」。

「易之以」即「窮則變」之道。因文明一旦開啟,生活將轉趨複雜,舊的發明不再能夠滿足新的需求,因此就要變易。黃帝堯舜則不斷地變易創新,以解決新的問題。喪制,居住的宮室,以及書契,都只是舉其要而言之。

孔穎達:此九事之第七也。已前不云上古,已下三事,或言上古,或言古,與上不同者,已前未造此器之前,更无餘物之用,非是後物以替前物,故不云上古也。此已下三事皆是未造此物之前,已更別有所用,今將後用而代前用,欲明前用所有,故本之云「上古」及「古」者。

【注釋】

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棟為棟樑,屋子中間最高處的橫木,又稱「極」,大過卦曰「棟橈」。宇,即屋簷。《說文》:「棟,極也。」「宇,屋邊也,从宀于聲。《易》曰:上棟下宇。」段玉裁:「極者、謂屋至高之處。《繫辭》曰:上棟下宇。五架之屋,正中曰棟。《釋名》曰:棟,中也。居屋之中。」棟宇皆是宮室而有的建築結構,有此結構則宮室壯固,故稱大壯。《本義》:「壯固之意。」蔡淵:「棟,屋脊檁也。宇,椽也。棟直而上,故曰上棟。宇兩垂而下,故曰下宇。」虞翻:「无妄,兩象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為穴居,乾為野,巽為處,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為後世,乾為聖人,後世聖人,謂黃帝也。艮為宮室,變成大壯,乾人入宮,故易以宮室。艮為待,巽為風,兌為雨,乾為高,巽為長木,反在上,為棟。動起,故上棟。下宇,謂屋邊也。兌澤動下,為下宇。无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兌雨隔震,與乾絕體。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者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封為封土,積土為墳;樹為植樹,植樹以為疆界之標記。數,禮數也,如守喪三年之類。孔穎達:「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不種樹以標其處,是不樹也。」《集解》棺椁作棺槨,《孫氏周易集解》:「唐石經槨作椁。」鄭玄:「大過者巽下兌上之卦,初六在巽體,巽為木,上六位在巳,巳當巽位,巽又為木,二木在外,以夾四陽,四陽互體為二乾。乾為君,為父,二木夾君父,棺槨之象。」虞翻:「中孚上下易象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為薪,艮為厚,乾為衣,為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為樹,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為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无坎離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巽為木,為入處;兌為口;乾為人;木而有口,乾人入處,棺斂之象。中孚艮為山丘,巽木在裏,棺藏山陵,槨之象也,故取諸大過。」《本義》:「送死大事,而過於厚。」《日講易經解義:「蓋取送死大事,寧過於厚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上古沒有文字之前,結繩記事,以此來治理。之後發明了書契,能夠治理更為複雜的事。書契有二說,一是文書與契約,二是以書為書寫,契為刻畫,因此書契相當於書寫文字,用以取代結繩記事的功能。鄭玄:「結繩者,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說文序》:「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乂,治也。帛書此段作「蓋取者(諸)大有」。孔穎達:「此明九事之終也。夬者,決也。造立書契,所以決斷萬事,故取諸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