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下第一章 八卦成列

Jack 發表於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第一節註解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第二節註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第三節註解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第四節註解

【解讀】

此章旨在談論卦爻的吉凶原理,以及聖人如何用以建立功業。

此章論吉凶:「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這與《繫辭傳》他處所談面向不同,如:「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此章「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可能受到老子之影響。

第一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帛書】

八卦成列,馬在亓中矣。因而勭之,教在亓中[矣]。吉凶悔閵也者生乎勭者也,剛柔也者立本者也,變迵也者聚者也。 

【今譯】

八卦依次序排列,卦象就在這裡面了。再將八卦重疊形成六畫的六十四卦,爻就在裡面了。剛與柔互相推移,變化就在這當中。繫綁上卦爻辭而問其吉凶悔吝,爻的變動就在裡面了。所謂的吉凶悔吝,生成於爻的變動。剛柔是用來建立根本的,變通則是教人如何趨向正確的時機而行動。

【解讀】

此節在闡述八卦以及重卦的形成,並進一步論述卦、爻、辭,以及占斷的意義。

八卦是由三畫陰陽所組成,並構成了卦象。但爻象必須放在六位的時空脈絡中看才有意義,乾《彖傳》所謂的「六位時成」。其陰陽變化,剛柔的推移,只能在六畫卦成卦之後來看,因此說「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因而重之就是重卦,將兩個八卦組成一個六畫卦。

《繫辭》他處所言吉凶:「八卦定吉凶。」「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相較之下,本節所言吉凶比較是就卦爻的辭與象而言,而以上所引較偏向以人情與利害得失關係而言。

帛書本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一段。

【注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排列一起,當中就會有卦象。孔穎達:「言八卦各成列位,萬物之象在其八卦之中也。」朱子《本義》:「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這是以先天八卦次序註解「八卦成列」,然而先天八卦是宋朝邵雍所開始,伏羲畫八卦只是宋儒製造出的神話,因此這只能代表宋朝之後的易學觀點。三國虞翻註解似乎指向古代某種失傳的八卦排列:「象謂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故八卦成列,則象在其中。」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將八卦重疊,爻象就在其中。《說文》:「因,就也,从囗大。」「因」引申有擴而充之的意思。因重,重疊而擴充之,具體而言,就是重卦,將兩個八卦重疊,不只會有更多的八卦相盪,還有六位之時成。虞翻:「謂參重三才為六爻,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六畫稱爻。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孔穎達:「謂因此八卦之象,而更重之,萬物之爻,在其所重之中矣。然象亦有爻,爻亦有象,所以象獨在卦,爻獨在重者,卦則爻少而象多,重則爻多而象少,故在卦舉象,在重論爻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即爻之陰陽,陰陽相互推移,變化就在這當中。虞翻以十二消息卦註解:「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孔穎達:「《上繫》第二章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變化之道,在剛柔相推之中。剛柔即陰陽也。論其氣即謂之陰陽,語其體即謂之剛柔也。」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繫辭,為卦爻繫綁上所連屬的占斷用辭。命,指的是提問。第十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受命即接受提問。卜筮時向龜蓍問問題稱「命」。《周禮》有「八命」,即八種國家大事的相關問題。《儀禮》有「命龜」、「命筮」,即問龜、問筮也。《周禮》「眡高命龜」鄭玄注:「命龜,告龜以所卜之事。」命龜即告訴烏龜所要卜問的事。《釋文》:「命,孟作明。」「繫辭焉而明之」,於文義似乎較為通順而簡明。孔穎達以命為「呼命」,意指為繫綁的卦爻辭賦予吉凶:「謂繫辭於爻卦之下,而呼命其卦爻得失吉凶,則適時變動好惡,故在其繫辭之中矣。」朱熹:「吉凶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後見。」「辭之所命」卦爻辭之所命令、決定。朱子的解說,與孔穎達註解相近。「動在其中」之後又說「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動指的是揲蓍所得爻之變動,因此而生吉凶。因此「命之」當解釋為問蓍較佳。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凶悔吝產生於爻象的變動。具體而言,就是揲蓍衍卦所得的六與九,又稱「變爻」或「動爻」。依虞翻,動指的是爻。虞翻:「動,謂爻也。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吉凶生而悔吝著,故生乎動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對比前文「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若「動者」意指六、九變動之爻,那麼剛柔當指七、八不動之爻,這是建立卦象之根本的符號。變通或者意指卦變與旁通。虞翻:「乾剛坤柔,為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本天親上,本地親下,故立本者也。變通配四時,故趣時者也。」韓康伯:「立本況卦,趣時況爻。」

第二節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帛書】

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上觀者。日月之行,上明者。天下之勭,上觀天者也。

【今譯】

所謂的吉凶,是以正為常而克勝者。天地之道,則是以正為常來展示的。日月之道,是以正為常而光明者。天下的運動,則是以唯一大道為正為常者。

【解讀】

貞,正也,朱子將其引申為常,貞勝即常勝,言吉凶常相勝;貞觀即常觀示,言天地經常展示於天下;貞明即常明,日月常明於天上。《正義》:「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則凶,非凶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孔穎達則以「貞夫一者」註解「貞」字,貞即正於一。有吉凶是因為無法貞一守正,貞勝則是貞一守正而克勝吉凶。貞觀,天地能貞正守一而可觀。日月貞一守正而能明。此註顯然受老子影響。《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帛書「貞」皆作「上」,通尚,崇尚、著重也。吉凶者上朕者也,吉凶則尚其朕兆;天地之道上觀者也,天地之道則尚其觀示;日月之行上明者,日月的運行則尚其明。

《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為贄。」貞原義為卜問,引申為問。貞勝為卜問克勝與否,吉凶所問者不外乎是否能夠克勝。但此解於「貞觀」、「貞明」、「貞夫一」則較不通順。

李光地:貞勝之義,張子以為以正為勝,朱子以為二者常相勝,今玩文義,當為以常為勝。蓋天下容有善而遇凶,惡而獲吉者。然非其常也。惠迪吉,從逆凶,乃理之常。故當以常者為勝,如天地則以常者觀示,日月則以常者照臨,偶有變異,不足言也。天下之動,豈不常歸於一理乎。

【注釋】

吉凶者,貞勝者也:吉凶則以正為勝。貞勝,朱子解釋為「常勝」,以貞為常。孔穎達則以貞為貞夫一:「貞,正也。言吉之與凶,皆由所動不能守一而生吉凶,唯守一貞正,而能克勝此吉凶。謂但能貞正,則免此吉凶之累也。」《釋文》:「貞勝,姚本作貞稱。」帛書作「吉凶者上朕者也」,吉凶則要著重其朕兆。上,尚也。朕為朕兆之義,朕《說文》解釋為「我」,段玉裁認為當是舟縫,引申為朕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之坼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觀,有二義,《釋文》:「觀,官喚反,又音官。」觀有官、灌二種讀法。音官,諦視也,引申為觀摩、觀想。貞觀,正觀,正其觀想。陸績取觀瞻義:「言天地正,可以觀瞻為道也。」孔穎達:「謂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此亦取觀瞻義。音灌,示也,展示之義。貞觀,以正為觀。天地之道,是能夠以正為常而展示於天下者。《本義》:「觀,示也。天下之動,其變无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凶,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帛書作「天地之道上觀者」,天地之道則尚其觀示,或:天地之道要向上觀瞻。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日月之道,是以正為明者。陸績:「言日月正,以明照為道矣。」 荀爽以離為日,坎為月,並註曰:「言日月正當其位,乃大明也。」孔穎達以貞為貞一,言日月專一不二而得明:「言日月照臨之道,以貞正得一而為明也。」「日月照臨,若不以貞正,有二之心,則照不普及,不為明也,故以貞而為明也。」帛書作「日月之行上明者」,日月之運行則尚其光明,或:日月之運行,在上而光明者。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天下的運動,正於一。虞翻:「貞,正也。勝,滅也。陽生則吉,陰消則凶者也。一謂乾元。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孔穎達:「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萬事之動,皆正乎純一也。若得於純一,則所動遂其性;若失於純一,則所動乖其理。是天下之動,得正在一也。」孔穎達並以「貞夫一」註解前文的「貞」字。帛書作「天下之勭上觀天者也」,勭通動,天下之運動則上觀於天。

第三節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帛書】

夫鍵,蒿然視人易;川,魋然視人閒。教也者效此者也,馬也者馬此者也。效馬勭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請見乎辤。 

【今譯】

乾以剛健而堅定的方式向人展示平易之道,而坤則以柔順的方式向人展示簡單的道理。所謂的爻,指的就是效法這個易簡之道。所謂的象,也是在倣效此易簡之道。爻與象動於蓍卦之內,而吉凶則顯現於蓍卦之外。趨吉避凶的功業顯現在爻象的變動,而聖人的實情則顯現在卦爻辭裡。

【解讀】

乾坤象徵天地之德,也是周易陰陽剛柔的變化基礎,八卦卦象與六爻的爻象皆仿效乾坤剛柔變化的易簡之道。

確,堅定、確實,堅定不拔,《解義》解釋為健貌。隤,下墜,引申為柔弱、柔順。因此確與隤亦有剛柔的對舉義。易,容易、平易。簡,簡單,同《繫上》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注釋】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確為堅定而確實,易為平易。乾以堅確示人平易之道。隤,音ㄊㄨㄟˊ,下墜也,先儒引申解釋為柔順。簡為簡要、簡單。坤以柔順展示簡單的道理。馬融:「確,剛貌。隤,柔貌。」韓康伯:「確,剛貌也。隤,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德,故簡易也。」《本義》:「確然,健貌。隤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虞翻:「陽在初弗用,確然无為,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 隤,安。簡,閱也。坤以簡能,閱內萬物,故示人簡者也。」《說文》確字作「确」:「确,擊石也。」但「確然」引作隺然:「隺,高至也,从隹上欲出冂。《易》曰:夫乾隺然。」「高至」與隤之「下隊」(下墜)意思相反。《釋文》:「隤,孟作退,陸董姚作妥。」帛書作「蒿然視人易」,蒿通確,家人卦「家人嗃嗃」,《釋文》:「嗃嗃,荀作確確,劉作熇熇。」孔穎達:「此明天之得一之道,剛質確然,示人以和易,由其得一无為,物由以生,是示人易也。」「此明地之得一,以其得一,故坤隤然而柔,自然无為,以成萬物,是示人簡矣。若乾不得一,或有隤然,則不能示人易矣。若坤不隤然,或有確然,則不能示人簡矣。」《禮記.樂記》:「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繫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繫辭》爻與彖象多次對舉,爻為爻象及爻辭,象與彖則為卦象與卦辭。此章首節亦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象顯然專指八卦卦象。「爻」帛書作「教」。虞翻:「效法之謂坤,謂效三才以為六畫。 成象之謂乾,謂聖人則天之象,分為三材也。」孔穎達:「爻也者效此者也,此釋爻之名也。言爻者,效此物之變動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依前文,爻象為爻與象,爻為個別的陰陽,象為三畫的八卦。內外有兩說,一是以六位分內外,初或下卦為內,上或上卦為外,如虞翻:「內初,外上也。陽象動內則吉見外,陰爻動內則凶見外也。」二是以筮卦為內,筮卦之外為外。孔穎達:「爻象動乎內者,言爻之與象,發動於卦之內也。吉凶見乎外者,其爻象吉凶見於卦外,在事物之上也。」朱熹:「內,謂蓍卦之中。外,謂蓍卦之外。」

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荀爽:「陰陽相變,功業乃成者也。」孔穎達:「言功勞事業,由變乃興,故功業見於變也。辭則言其聖人所用之情,故觀其辭而知其情也。是聖人之情見乎爻象之辭也。若乾之初九,其辭云潛龍勿用,則聖人勿用之情見於初九爻辭也。他皆倣此。」朱熹:「變,即動乎內之變。辭,即見乎外之辭。」

第四節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帛書】

天地之大思曰生,聖人之大費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辤,愛民安行曰義。

【今譯】

天地的大德就叫作「生」,聖人的大寶就叫作「位」。如何才能夠守住位?人。如何才能夠聚人?財。治理財務而端正其辭令,禁止人民為非作歹,這叫作「義」。

【解讀】

生生之謂易,乾坤所象徵的正是天地的創生萬物,因此《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講的即是天地之創生。聖人則以仁義守位而繼承天道。

【注釋】

天地之大德曰生:孔穎達:「自此己下,欲明聖人同天地之德,廣生萬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則德之不大。以其常生萬物,故云大德也。」

聖人之大寶曰位:孔穎達:「言聖人大可寶愛者在於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寶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廣用无疆,故稱大寶也。」

何以守位?曰仁:「曰仁」有二解。仁為愛人,孔穎達:「言聖人何以保守其位?必須仁愛,故言曰仁也。」宋衷則以仁為賢人:「守位當得士大夫公侯,有其仁賢,兼濟天下。」「曰仁」或作「曰人」,後文「何以聚人」就是順「曰人」而言。朱子:「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呂氏從古。」帛書作「曰人」。然而若比對後文「曰義」,儒家愛講仁義,那麼似乎當以「曰仁」為佳。

何以聚人?曰財:陸績:「人非財不聚,故聖人觀象制器,備物盡利,以業萬民而聚之也。蓋取聚人之本矣。」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荀爽:「尊卑貴賤,衣食有差,謂之理財。名實相應,萬事得正,謂之正辭。咸得其宜,故謂之義也。」崔憬:「夫財貨人所貪愛,不以義理之,則必有敗也。言辭人之樞要,不以義正之,則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義禁之,則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資於義,以此行之,得其宜也。故知仁義與財,聖人寶位之所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