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39. 蹇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彖傳  象傳

 

39.   蹇卦  艮下坎上

【程傳】蹇《序卦》:「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睽乖之時,必有蹇難,蹇所以次睽也。蹇,險阻之義,故為蹇難。為卦坎上艮下,坎,險也。艮,止也。險在前而止,不能進也。前有險陷,後有峻阻,故為蹇也。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本義】蹇,難也。足不能進,行之難也。為卦艮下坎上,見險而止,故為蹇。西南平易,東北險阻,又艮方也。方在蹇中,不宜走險。又卦自小過而來,陽進則往居五而得中,退則入於艮而不進,故其占曰「利西南」而「不利東北」。當蹇之時,必見大人,然後可以濟難。又必守正,然後得吉。而卦之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自二以上五爻,皆得正位,則又貞之義也,故其占又曰利見大人貞吉。蓋見險者貴於能止,而又不可終於止;處險者利於進,而不可失其正也。

【程傳】西南,坤方。坤,地也,體順而易。東北,艮方。艮,山也,體止而險。在蹇難之時,利於順處平易之地,不利止於危險也,處順易則難可紓,止於險則難益甚矣。蹇難之時,必有聖賢之人,則能濟天下之難,故利見大人也。濟難者,必以大正之道,而堅固其守,故貞則吉也。凡處難者,必在乎守貞正。設使難不解,不失正德,是以吉也。若遇難而不能固其守,入於邪濫,雖使苟免,亦惡德也,知義命者不為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西南,地也,東北,山也。之平則難解,之山則道窮。

○ 范氏仲淹曰:蹇與屯近,然屯則動乎險中,難可圖也。蹇則止乎險中,難未可犯也。

○ 龔氏煥曰:蹇以見險而能止得名,故爻辭除二五相應以濟外,餘皆不宜往而宜止。然事無終止之理,故利西南,利見大人,以濟蹇難。而諸爻皆無凶咎也。

【案】易西南東北之義,先儒皆以坤艮二卦釋之,故謂西南屬地而平易,東北屬山而險阻。然以文意觀之,所謂西南者,西方、南方。所謂東北者,東方、北方。非指兩隅而言也。此義自坤卦發端,而蹇解彖辭申焉。參之諸卦大義,則坤者宜後而不宜先者也。蹇者宜來而不宜往者也。解或可以有往,而終以來復為安者也。然則西南當為退後之位,東北當為進前之方。坤在後之地,則可以得朋;在先之地,則利於喪朋。蹇當退而居後,不可進而居先,此兩卦之義也。難既解矣,或可以有進往,故無不利東北之文。然曰利西南者,終以退復自治為安也。蓋文王之卦,陽居東北,陰居西南,陽先陰後,陽進陰退,大分如此,似非險易之說也。

初六,往蹇來譽。

【本義】往遇險,來得譽。

【程傳】六居蹇之初,往進則益入於蹇,往蹇也。當蹇之時,以陰柔无援而進,其蹇可知。來者對往之辭,上進則為往,不進則為來。止而不進,是有見幾知時之美,來則有譽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處難之始,居止之初,獨見前識,覩險而止,以待其時,故往則遇蹇,來則得譽。

○ 《朱子語類》:問往蹇來譽。曰:來往二字,惟《程傳》言上進則為往,不進則為來,說得極好。今人或謂六四往蹇來連是來就三,九三往蹇來反是來就二,上六往蹇來碩是來就五,亦說得通。但初六來譽則位居最下,無可來之地,其說不得通矣。故不若《程傳》好,只是不往為佳耳。

○ 何氏楷曰:此卦中言來者,皆就本爻言,謂來而止於本位也。對往之辭,初六去險最遠,其止最先,獨見前識,正《傳》之所謂智也。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本義】柔順中正,正應在上,而在險中,故蹇而又蹇,以求濟之,非以其身之故也,不言吉凶者,占者但當鞠躬盡力而已,至於成敗利鈍,則非所論也。

【程傳】二以中正之德居艮體,止於中正者也。與五相應,是中正之人,為中正之君所信任,故謂之王臣。雖上下同德,而五方在大蹇之中,致力於蹇難之時,其艱蹇至甚,故為蹇於蹇也。二雖中正,以陰柔之才,豈易勝其任?所以蹇於蹇也。志在濟君於蹇難之中,其蹇蹇者,非為身之故也。雖使不勝,志義可嘉,故稱其忠藎不為己也。然其才不足以濟蹇也,小可濟,則聖人當盛稱以為勸矣。

【集說】

○ 王氏弼曰:處難之時,當位居中,以應乎五,執心不違,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 韓氏愈曰:易蠱之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矣。

○ 蘇氏軾曰:初六、九三,六四、上六四者,或遠或近,皆視其勢之可否,以為往來之節。獨六二有應於五,君臣之義深矣。是以不計遠近,不慮可否,無往無來,蹇蹇而已。君子不以為不智者,非身之故也。

○ 楊氏萬里曰:諸爻聖人皆不許其往,惟六二、九五,無不許其往之辭者,二為王者之大臣,五履大君之正位,復不往以濟,而誰當任乎?

九三,往蹇來反。

【本義】反就二陰,得其所安。

【程傳】九三以剛居正,處下體之上。當蹇之時,在下者皆柔,必依於三,是為下所附者也。三與上為正應,上陰柔而无位,不足以為援,故上往則蹇也。來,下來也。反,還歸也。三為下二陰所喜,故來為反其所也,稍安之地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九三與坎為鄰,進則入險,故曰往蹇。來則得位,故曰來反。

○ 吳氏曰慎曰:九三剛正,為艮之主,所謂見險而能止者,故來而能反,止於其所。

【案】《傳》義以反為反就二陰,孔氏、吳氏則謂止於其所。以孔子《象傳》觀之,則《傳》義理長,蓋三為內卦之主故也。

六四,往蹇來連。

【本義】連於九三,合力以濟。

【程傳】往則益入於坎險之深,往蹇也。居蹇難之時,同處艱戹者,其志不謀而同也。又四居上位,而與在下者,同有得位之正,又與三相比相親者也。二與初同類,相與者也。是與下同志,眾所從附也,故曰來連。來則與在下之眾相連合也,能與眾合,得處蹇之道也。

【集說】

○ 荀氏爽曰:蹇難之世,不安其所,故曰往蹇也。來還承五,則與至尊相連,故曰來連也。

【案】荀氏以來連為承五,極為得之。易例,凡六四承九五,無不著其美於爻象者,況蹇有利見大人之文乎。若三則於五無承應之義,而為內卦之主,固不當與四並論也。

九五,大蹇朋來。

【本義】大蹇者,非常之蹇也。九五居尊,而有剛健中正之德,必有朋來而助之者。古者有是德,則有是助矣。

【程傳】五居君位,而在蹇難之中,是天下之大蹇也。當蹇而又在險中,亦為大蹇。大蹇之時,而二在下以中正相應,是其朋助之來也。方天下之蹇而得中正之臣相輔,其助豈小也,得朋來而无吉,何也?曰:未足以濟蹇也。以剛陽中正之君,而方在大蹇之中,非得剛陽中正之臣相輔之,不能濟天下之蹇也。二之中正固有助矣,欲以陰柔之助濟天下之難,非所能也。自古聖王濟天下之蹇,未有不由賢聖之臣為之助者,湯武得伊呂是也。中常之君,得剛明之臣,而能濟大難者,則有矣。劉禪之孔明,唐肅宗之郭子儀,德宗之李晟是也。雖賢明之君,茍无其臣則不能濟於難也。故凡六居五,九居二者,則多由助而有功,蒙泰之類是也。九居五,六居二,則其功多不足,屯否之類是也。蓋臣賢於君,則輔君以君所不能;臣不及君,則贊助之而已,故不能成大功也。

【集說】

○ 干氏寶曰:在險之中,而當五位,故曰大蹇。

○ 《朱子語類》:問蹇九五何故為大蹇?曰:五是為蹇主。凡人臣之蹇,只是一事,至大蹇須人主當之。

○ 又問:大蹇朋來之義。曰:處九五尊位,而居蹇之中,所以為大蹇,所謂遺大投艱于朕身。人君當此,則須屈群策,用群力,乃可濟也。

○ 胡氏炳文曰:諸爻皆以往為蹇,聖人又慮天下皆不往,蹇無由出矣。二五君臣復不住,誰當往乎?是以於二曰蹇蹇,於五曰大蹇。

【案】二五獨無往來之文,蓋君臣相與濟蹇者,其責不得辭,而於義無所避。猶之遯卦諸爻皆遯,六二獨以應五,而固其不遯之志也。胡氏之說得之。凡易之應,莫重於二五,故二之稱王臣者,指五也。五之稱朋來者,指二也。如在下者占得五,則當念國事之艱難,而益致其匪躬之節。如在上者占得二,則當諒臣子之忠貞,而益廣其朋來之助。正如朱子說乾卦二五相為賓主之例也。推之蒙師諸卦,無不皆然。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本義】己在卦極,往无所之,益以蹇耳。來就九五,與之濟蹇,則有碩大之功。大人,指九五。曉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六以陰柔居蹇之極,冒極險而往,所以蹇也。不往而來,從五求三,得剛陽之助,是以碩也。蹇之道,阨塞窮蹙。碩,大也,寬裕之稱。來則寬大,其蹇紓矣。蹇之極,有出蹇之道,上六以陰柔,故不得出。得剛陽之助,可以紓蹇而已。在蹇極之時,得紓則為吉矣。非剛陽中正,豈能出乎蹇也?利見大人,蹇極之時,見大德之人,則能有濟於蹇也。大人,謂五,以相比發此義,五剛陽中正而居君位,大人也。在五不言其濟蹇之功,而上六利見之,何也?曰,在五不言,以其居坎險之中,无剛陽之助,故无能濟蹇之義。在上六蹇極,而見大德之人則能濟於蹇,故為利也。各爻取義不同,如屯初九之志正,而於六二則目之為寇也。諸爻皆不言吉,上獨言吉者,諸爻皆得正,各有所善。然皆未能出於蹇,故未足為吉。惟上處蹇極,而得寬裕,乃為吉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諸爻皆不言吉,蓋未離乎蹇中也。至上六往蹇來碩吉,卻是蹇極有可濟之理。

○ 項氏安世曰:上六本無所往,特以不來為往耳。初六本無所來,特以不往為來耳。

【案】易卦上與五雖相比,然無隨從之義者,位在其上,故於象如事外之人,不與二三四同也。惟有時取尚賢之義,則必六五遇上九乃可,大有、大畜、頤、鼎之類是也。然隨以九五遇上六,亦取下賢之義,則以卦義剛來下柔故耳。至於以上六遇九五,吉者絕少,而凶吝者多。蓋以漸染於陰,為剛中正之累,大過、咸、夬、兌之類是也。惟是卦有利見大人之文,而以九五為義者,則上六與五相近,可以反而相從,訟、巽之彖,以九五為大人矣。而上九以剛遇剛,則不相從也。升彖亦言用見大人矣,而卦無九五,故言用見以別之。獨蹇、萃之彖,以九五為大人,而遇之者上六也。以柔遇剛,則有相從之義,故萃則齎咨,求萃於五而无咎,蹇則來就於五而得吉。蹇之上優於萃者,聚極則散,難極則解也。乾卦二五而外,爻辭言利見大人者,惟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