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易》方位乾在西北,坤在西南?

Jack 發表於

 

某日在臉書社團看到一篇文章分享:〈四正四維|中國早期兩大方位系統〉。

文章〈提要〉這麼說:

在古蜀文化中存在一個特別的方位體系,城邑、居址、墓葬乃至祭祀場所,都統納在這個方位系統中。這是一個斜向方位系統,不同于中原主體正向方位系統。

具體來說,筆者發現到,金沙遺址的祭台,是「西北—東南」的朝向,進一步又發現,金沙一帶的同時代大型建築基址和數十座一般居址,及居址附近千餘座墓也是都是「西北—東南」向。

該文再檢視三星堆及其他古蜀的考古文明資料,結果,似乎在建築、祭祀、墓葬等各式場合,多採用「東北-西南」,或「西北—東南」的朝向。

作者還發現,不用「四正」方位,而使用這種「四隅」斜向方位的,其實不只古蜀文明,可能是古堯舜帝都的陶寺遺址,以及可能代表夏朝文明的二里頭遺址,也有這種情況。

所謂的「四隅」、「四正」,是將空間方向分為八個方位。東、南、西、北四個正向方位稱「四正」,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邊角的斜向方位則稱「四隅」,或「四維」。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周易》後天八卦圖的安排,乾坤兩個最重要的天地之卦卻置於四隅的位置,而不是東西或南北。而且乾在西北,似乎又與金沙遺址的「西北—東南」朝向偏愛遙相呼應。

後天八卦圖

三國時代的天下第一神算當屬管輅,《輅別傳》中他曾這麼說:

輅不解,古之聖人,何以處乾位於西北,坤位於西南。夫乾坤者天地之象,然天地至大,為神明君父,覆載萬物,生長無首,何以安處二位與六卦同列?

從管輅的疑問可以清楚發現,他所談的方位是後來所謂的「後天八卦方位」。如果當時有「先天八卦圖」,他就不會有此疑問了。這是因為先天八卦圖是宋朝之後才出現的,《易學》素養深厚的管輅當然看不到,所以才有此疑問。

「先天八卦圖」或許可以滿足或解決管輅當時的疑問,只不過,這就是宋朝才出現的文創,只可視為宋朝之後的易學發展旁枝。若誤以為這是原始《周易》或者是上古的方位取向,那麼就大錯特錯了。所謂的伏羲畫八卦,只不過是後世所編造出的神話傳說,不可為信,用它來解釋上古的一些相關問題也註定會是緣木求魚。

詳論請參考:〈細探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圖):傳承千年的一場大烏龍?〉,以及〈八卦圖該怎麼畫?〉。

「後天八卦方位圖」結合了五德終始說與八卦象徵,所以,其形成的年代也大概是在五德終始說產生的戰國中期,年代雖比「先天八卦圖」還要古老很多,但仍較《周易》為晚,似乎也不會是文王所繪,能不能夠作為《周易》時代的產物更是大有問題。

清華簡《筮法》中的八卦方位圖,和《說卦傳》記載的方位(也就是宋儒說的後天八卦方位圖)極為相似,唯一差別是坎離相反。細加研究會發現,這是因為當時坎離所配的五行與後世剛好相反所致。現代的八卦五行,是以坎為水,離為火。清華簡是以坎為火,離為水。其他八卦的五行與現代的八卦也不一樣。

再深入研究其背後的五行安排原則,清華簡用的可能是五德終始說早期的「土旺季夏」,坤為土而安排在西南的位置,於季節約略相當於季夏。位於東北的艮則與北方的離卦五行同屬於水。而《說卦傳》中的八卦方位,則改為使用「土旺四季」原則,西南的坤和東北的艮同樣屬土,連成一對角線,象徵的是「土旺四季」及中央土。比對兩個八卦圖,剛好反應了五德終始說的前後發展。而清華簡《筮法》剛好也是五德終始說產生的戰國中期。

以上詳論,可再參考《易經真八卦》一書〈後天八卦的起源〉一節。

回到本文的問題。為什麼在古老的八卦圖裡,要把乾卦放在西北方呢?而坤則在西南。最重要的乾坤兩卦都是在「四隅」(或稱「四維」)的邊角方位,而不是「四正」的方位?而這也是管輅當初提出的疑問。

這樣的方位安排,除了五行終始說之外,有沒有可能根源自遠古時代(比五德終始說更古老)的某一些習俗?

四正四維|中國早期兩大方位系統〉這篇文章的考古發現,或許可以在五德終始說之外,提供後天八卦方位圖起源的另一可能線索。特別是乾為何在西北。只不過,這當中還有太多理論的斷層要填補。例如,這個考古發現屬於古蜀文明,和周會有何關聯呢?

易學上的四正四隅

在傳統中華文化裡,四正的應用顯然是較為主流的。例如,宮室主要採坐北朝南的朝向,符合《說卦傳》說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易學上有「四正卦」的應用,但較少有人在談「四隅卦」。所謂四正卦,指的也是後天八卦方位圖中四正方位的卦:東方震,西方兌,南方離,北方坎。

在漢易裡,甚至把「四正」的概念擴展到六十四卦。例如,六日七分圖之中,由六畫卦的震、兌、離、坎分掌四季,震卦在春分之後開始用事,離在夏至之後,兌在秋分之後,坎在冬至之後。在《易林》的值日裡,則是由四正掌管二分二至之日,震春分值日,離夏至值日,兌秋分值日,坎冬至值日。四正卦的值日,顯然有不同於其他六十卦的特殊安排。不過要注意的是,後天八卦圖中的四正卦,指的是八卦的震兌離坎,並不是六十四卦的。

儒家易傳統的十翼裡,並沒有任何關於四正四隅的討論。不過,在《易緯乾坤鑿度》中則有詳文記載,有趣的是,《乾坤鑿度》章節的安排,先是〈立乾坤巽艮四門〉,然後才是〈立坎離震兌四正〉。四門,也就是四隅。

〈立乾坤巽艮四門〉:

乾為天門:聖人畫乾為天門,萬靈朝會眾生成,其勢高遠。重三三而九,九為陽德之數,亦為天德,天德兼坤數之成也。成而後有九,《萬形經》曰:天門闢元氣,易始於乾也。

坤為人門:畫坤為人門,萬物蠢然,俱受蔭育,象以準此。坤能德厚迷遠,含和萬靈,資育人倫,人之法用。萬門起於地利,故曰人門。其德廣厚,迷體無首,故名無疆。數生而六,六者純陰,懷剛殺德,配在天。坤形無德,下從其上,故曰順承者也。

巽為風門,亦為地戶:聖人曰:乾坤成氣。風行天地,運動由風氣成也。上陽下陰,順體入也。能入萬物,成萬物,扶天地,生散萬物。風以性者,聖人居天地之間,性秉陰陽之道。風為性體,因風正聖人性焉。《萬形經》曰:二陽一陰,無形道也。風之發洩,由地出處,故曰地戶。戶者牖戶,通天地之元氣,天地不通,萬物不蕃。

艮為鬼冥門:上聖曰:一陽二陰,物之生於冥昧,氣之起於幽蔽。《地形經》曰:山者艮也,地土之餘,積陽成體,石亦通氣,萬靈所止,起於冥門,言鬼其歸也。眾物歸於艮,艮者止也。止宿諸物,大齊而出,出後至於呂申,艮靜如冥暗,不顯其路,故曰鬼門

庖犧氏畫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發生門,而後立四正四正者:定氣一,日月出沒二,陰陽交爭三,天地德正四。

《乾坤鑿度》中,四隅又稱四門:乾為天門,坤為人門,巽為風門或稱地戶,艮為鬼冥門(簡稱鬼門)。這種稱呼與應用,可見於式盤中。

現今方術家在用的六壬式盤,是漢代相當盛行的,後來所加入的四門,可能也是源自於此。(按:在漢代出土的氏盤中四隅並不立四門。)六壬式盤下方上圓,象徵的分別是天圓地方。下面地盤是固定的,上面圓型的天盤則可以轉動,占筮時依時間轉動天盤。地盤以西北方為乾為天門,西南方為坤為人門,東南方為巽為地戶,東北方為艮為鬼門或鬼路。

以四隅立四門之後,接著《乾坤鑿度》立四正。〈立坎離震兌四正〉:

月,坎也,水魄。聖人畫之,二陰一陽,內剛外弱。坎者水,天地脉,周流無息。坎不平月,水滿而圓,水傾而昃,坎之缺也。月者,闕。水道,聖人究得源脉,浰涉淪漣,上下無息。在上曰漢,在下曰脉,潮為澮,隨氣曰濡,陰陽礡礉為雨也。月陰精,水為天地信,順氣而潮,潮者水氣來往,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

日,離,火宮。正中而明,二陽一陰,虛內實外,明天地之目。《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順太陽實元,煖熯萬物,行以鳥離。燭龍四方,萬物嚮明,承惠煦德,實而遲重,聖人則象,月即輕疾,日則凝重,天地之理然也。

雷木,震。日月出入門。日出震,月入於震。震為四正德,形鼓萬物不息。聖人畫二陰一陽,不見其體,假自然之氣,順風而行,成勢作烈,盡時而息,天氣不和,震能飜息;萬物不長,震能鼓養。 《萬形經》曰:雷天地之性情也,性情之理自然。萬形經論*。

澤金水,兌。日月往來門,月出澤,日入於澤,四正之體。氣正元體,聖人畫之,二陽一陰,重上虛下實,萬物燥澤,可及天地。怒澤能悅萬形,惡澤能美,應天順人。承順天者,不違拒,應人者,澤滋萬業,以帝王法之。故曰澤潤天地之和氣然也。

 「四正」之立,似乎在於「五行」的意義,四正剛好就是除了中央土之外的其他四行。東方震為木,西方兌為金,南方離為火,北方坎為水。

清華簡中的四正四隅

「四正」之名在清華簡《筮法》中就有。第五節〈至〉

至,四正之刲見,乃至。亓余,易向,乃亦至,當日。不易向,昏聞不至。

前半段意思是說,若問人能不能夠到,四正卦(震兌坎離)都出現時,就是人會到。

《筮法》中沒有提到「四隅」卦這樣的稱呼,但確定亦有四隅卦的觀念,甚至也有占筮應用。「亓余(其餘),易向,乃亦至,當日。不易向,昏聞不至」這一段話,就是在講四隅卦。意思是說,如果不是四正卦出現而是四隅卦出現的話,就要看它有沒有「易向」,改變方向,有的話,當天就會到。例如,圖左的卦例裡,左上是乾,右下是巽,乾巽易位了。左下是坤,右上是艮,坤艮也易位了,這就是「易向」。若問人會不會到,得到這一卦的話就是當日就會到。

另外,《筮法》還有一段文字似乎在說明四隅卦的安排原則。第二十二節〈乾坤運轉〉

凡倝,月夕吉,坤,月朝吉。坤,晦之日逆倝以長巽。內月五日豫巽。倝坤長艮,旬,倝坤乃各返亓所。

關於此段詳節可參考易學網的〈乾坤運轉〉

《周易》經文怎麼用?

如前面所說的,十翼中並沒有任何「四正」、「四隅」的文字,而《周易》經文中也找不到相關記載。

另一問題是,《說卦傳》中的方位記載(也就是後天八卦方位)是否就是文王時代《周易》中所用的方位?

《易經》經文中提到方位的有:

  • 坤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 小畜卦辭: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 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 明夷九三:明夷于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 蹇卦辭:利西南,不利東北。
  • 解卦辭:利西南
  • 升卦辭:征吉。
  • 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 既濟九五: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要用《說卦傳》完整解釋以上經文中的方位,並不容易。

坤卦為西南方,所以坤卦辭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這很容易理解。但是蹇卦和解卦呢?要弄出個坤卦就比較困難了。

小畜卦和小過卦互體都有兌,所以說自我西郊也通。隨上卦為兌,所以說「王用亨於西山」。

明夷下卦離為南方,說南狩合理。但升卦沒有離,卻說南征吉。

既濟卦中沒震也沒兌,卻一下子說了東、西兩個方位。

經文中四正方位主要以「西」為主,因為周在西方,文王時為「西伯」。其次則是「南」方,一次講南狩,一次講南征。東方只有一次「東鄰」,主要是要與「西鄰」對舉。北方則未出現過。

在四隅方位中,則只談到西南與東北兩個對角方位,兩次利西南,一次西南得朋;一次不利東北,及一次的東北喪朋。而且似乎西南方皆有利,而東北方皆不利。

總體來說,《易經》經文對於西、南,或西南這些方位是有偏愛的。從周的掘起過程很能夠解釋為何會如此。周遷到岐下,地處西南,在西南時多友邦,並由此而逐漸強盛壯大,最後得以克商。東北方則都是戎狄,還有大邦殷商。

但這樣的方位偏愛,還是難也說明乾為何安排在西北。

 相關文章:談周易的「利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