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列傳】春秋時代的史墨們:孔子之前周易的轉化

Jack 發表於

《周易》在春秋時代開始普及於貴族,這時不只筮史和卜官會用《周易》占筮,一些貴族也經常對《周易》相當熟練。

另一種情況是,《周易》似乎也已不再只是占筮之書,而是一本與修身成德有關的書。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實際的占筮上,占解的人在引用卦爻辭時會將人倫道德的要求放到經文的詮釋上。二是完全與占筮無關的,直接引用《周易》的卦爻辭和卦象來講論天道與人倫的哲理。

這是易學上的大轉變,一方面易經從史巫通鬼神的決疑儀式,轉變為人倫秩序與天道變化的探索,進而演變成一種天人哲學。二方面,易卦的解釋也變得更重視義理,以及當中「古人之言」所蘊涵的處世哲學與智慧。吉凶判斷退居義理之後,原本在占筮上居於核心重要地位的八卦符號的思維推理傳統,也開始逐漸淡出易學舞台。在後來的發展裡,八卦的方法學,逐漸為陰陽家的推變占侯之學所取代。

春秋時代的這種轉變,也已可看出孔子儒家易的雛形。由此看來,孔子所建構的易學,並不突然。

相關閱讀:春秋筮例總覽

周易的普及和儒家易的萌芽

總觀《左傳》與《國語》中記載的卜筮行為,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現象。

無疑的,不管是占卜還是占筮,卜官和史官都是真正的專家。但除了卜官與史官之外,一般的貴族也都能夠輕易使用《周易》來自己占解。甚至在重耳親筮得晉國的卦例裡,司空季子的占解完全不輸筮史,可見《周易》占筮在春秋時代已從史巫普及於貴族之間了。

透過當代考古的發現可確認,古代的占筮法應當不只《周易》一種,而《周禮》記載更有連山、歸藏、周易等三易之法,這三易之法理當也有前朝使用的殷商之易,甚至夏易,但為何《左傳》、《國語》等古籍中所載而確定的占筮法只有《周易》一種?

當中的原因,可能因為《周易》一書有現成的卦爻辭可以馬上知道吉凶,而讓占筮方法變為相當簡便所致,人們不需要像史巫一樣對八卦,甚至天文、觀候有專業的技能就可以開始占筮。而且當中的「古人之言」也讓人有充份的詮釋與發揮空間。這也難怪孔子會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要知,孔子可是殷商之後,殷商文化才是他的「根」,他在死前就這麼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由此也可看出文王開始為易卦繫辭,寫成《周易》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何其重大了。

細加比對春秋占例之後可以發現,一般貴族在占解的風格與專業上,與卜官和史官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多數只是引述經文,再就經文去聯想與發揮。較少能夠像史官和卜官一樣在八卦卦象上去做聯想與推變。像子服惠伯占解坤之比,雖然長篇大論,但也只是在坤六五「黃裳元吉」四個字上在作文章。

其次是占解的複雜度上,一般貴族所做的占解多數只是單純解釋所問事情的成敗吉凶,較少能夠對於事情的更多可能演變做出預測。即使像司空季子占解重耳是否可得晉國的貞屯悔豫,及陳文子占解崔杼娶棠姜的困之大過,都運用到豐富的八卦卦象技巧,但也只是較為單純的解釋所問事情單一事件的吉凶結果而已。對比之下,像田敬仲的觀之否,周史預測到三百多年之後複雜的諸侯國消長,這類占卦的解釋方式通常只有少數史官做得到。另一例子就是晉獻公筮問嫁伯姬,史蘇從歸妹之睽預測到晉國三代君王與秦國之間的複雜發展。

最後是從子服惠伯穆姜的占解可看出,貴族使用易經的方式或態度開始在改變,一種完全和史巫占筮不一樣的詮釋方式:解卦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預測、推變,或稽疑的工具,開始具有修德自省的意味,要求君子要符合卦爻辭所揭示的道德法則,才能夠得到經文中所講的吉應。如子服惠伯解釋坤六五「黃裳元吉」,把黃、裳、元當做得到「吉」的三種道德條件。而穆姜的例子裡,史官只是依照隨卦卦辭「無咎」占斷將會沒事而釋放,但穆姜則分析自己是否符合元亨利貞四德的條件,而自占將死於東宮。

元亨利貞原本是單純的占斷用語,但在穆姜引用的《周易》解釋裡,將這四個字當做道德的要求,因此稱為「四德」,這也是今本《文言傳》中元亨利貞的解釋方式。

除了占解方式的轉變,以下幾個與《周易》有關的故事也可看出,當時《周易》已經成為人們藉以談論天人之道的一本書,並逐漸脫離史巫推變應驗的占筮。特別是春秋時晉國最知名的史官蔡墨如何使用《周易》,更可清楚看出這樣的轉變。

蔡墨與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物,《左傳》中多數稱他為史墨,也曾稱他為蔡史墨,活躍於昭公二十一年至哀公九年之間。雖然古籍文獻當中找不到史墨占解的卦例,但史墨相當喜愛引述《周易》講道理。事實上,史墨既能占卜,又能占夢、占候,還懂天文,而且似乎還相當精準。他還可能是史載最早闡釋五行生剋學說的第一人。這樣一位才學豐富又能預測未來的史官,典籍中卻找不到他利用《周易》占筮的卦例。但更有趣的是,經常可以看到他拿《周易》來講大道理,這是相當值得探索的。

史墨談龍:周易為生活之記載

龍到底只是一種想像中的生物,還是真實存在的生物?

《左傳》中魏獻子與蔡墨的一段對話,為此提出了解釋。蔡墨講了上古人類養龍馴龍的歷史,並提到夏朝皇帝孔甲養龍的故事,還引用《周易》來證明龍在古代一定是很常見的生物,《周易》中才會有如此具體的描繪。而為何在蔡墨的時代就無法看到龍了?這是因為負責的官職早已荒廢。

相關的記載見於《左傳》昭公二九年。並請參考《春秋筮例》系列文章:蔡墨談龍與龍的傳說

史墨並引用《周易》乾卦還有坤卦的爻辭來證明古代是有龍的,這個説法也相當於為《周易》乾卦的典故來源提出了見解。後世許多易學家往往對於《周易》內容抱持一種看法,認為經文所談名物很多都只是一種「象徵」而已,並非真有實物。但史墨則說「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意思是說,《周易》中的記載,一定是先民熟到不能再熟的具體事物,才會寫在裡面的,因此據以佐證說龍是真實存在於古代的生物,不是傳說而已。

魯昭公死於乾侯:史墨談歷史興衰

除了以乾坤兩卦與魏獻子談龍,史墨也曾在其他場合談過《周易》,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言論裡他也談到一些數理,歷史興衰的道理,甚至談到五行的相剋,比戰國鄒衍創立五德終始說還早。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流亡在外的魯昭公在晉國乾侯這個地方去世,晉國的趙簡子覺得很奇怪,為何將昭公驅逐在外的季氏還是受到百姓的信任,而且其他諸侯還幫著他們,國君死在國外都沒有人興師問罪?於是趙簡子就請教史墨。

史墨回答說:物體的出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所以天就有三辰,地有五行,身體有左右,各有配偶。周王之下有公的輔佐,諸侯下有卿,他們都有貳(按:貳既有兩的意思,也有副、輔佐,備用之義)。上天生下季氏,讓季氏來貳魯侯(即輔佐魯侯,但也作為魯侯的替代),日子夠久了,所以老百姓都信服,這不是很合理嗎。魯國國君世世代代都一直走錯誤的路,而季氏卻是世世代代勤勞在建設,百姓都已經忘了有國君,所以國君客死他鄉,也沒有人在意。所謂的「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所以《詩》這麼說:「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從舜到夏、商,這些帝王之後,早就都已經變為庶民了。

接著史墨開始用卦象來評論這個歷史事件:

在《周易》的卦象裡,雷在乾天之上就是大壯卦  ,這就是天道。季友是魯桓公的小兒子,文姜的愛子。文姜有身孕時就問卜了,當時卜人說:「生有嘉聞,其名曰友,為公室輔。」結果小孩出生時如卜人所預料的,手上出現「友」字的紋路,所以就名為「友」了。長大之後對於魯國有相當大的功勞,所以接受了費邑的封賞並成為上卿。一直到季文子,季武子,世世代代都在經營他們的家業,從來沒有荒廢他們舊的功績。魯文公薨,東門襄仲殺了太子姬惡和公子姬視等嫡裔,然後立了庶出的公子俀為魯宣公,從此之後魯國國君就已經失去國家了,政權都在季氏手上。如此已經連續有四代國君,而老百姓都已經不知道有國君了。所以,一國之君,一定要慎重於國器與名位,不可以假託於人。

關於史墨用雷天大壯解釋季氏代魯君,大壯卦震為諸侯,乾為天子,震乘乾,即諸侯在天子之上。若以魯國國內的上下尊卑關係來類比,則是卿大夫在諸侯國君之上,即季氏代魯君。

史墨以渙卦談衛國納賢

《呂氏春秋.召類》有一段史默與趙簡子的故事。這位史默,就是史墨。

趙簡子將攻打衛國,派史默前去觀察敵情,要求他一個月內回來,結果史默一去就是六個月。一回來,趙簡子就問說:「怎麼去~~~~那麼久?」

史默說:想要謀求利益,結果反受其害,那就是不察。今天衛國由蘧伯玉擔任相國,史鰌輔佐他,孔子當賓客,子貢也等待差遣。《周易》說:「渙其群,元吉。」渙就是賢人。群就是眾。元,是吉的源始。「渙其群元吉」就是有很多賢人輔佐的意思。

趙簡子因此而按兵不動。

傳統都把渙解釋為離散,「渙其群」為離散其群的意思。史墨和傳統易學家的解釋完全是相反的,讓人不得其解。「渙」帛書易傳與歸藏作「奐」,《說文》:「奐,取奐也,一曰大也。」帛書《二三子》:「卦曰:『奐亓肝大號。』孔子曰:『奐,大美也。肝言亓內,其內大美,其外必有大聲問。』」此以奐為大美。史墨把渙解釋為賢人,可能就是從大美引申而來。

這個故事在《說苑.奉使》也提到,史墨作史黯,情節大同小異。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繆和》也有記載,但劇情及所引經文不同,史墨作史黑。

《繆和》版本是這麼說的:

趙簡子派史黑去勘察衛國,說好三十日回來,結果去了六十天。趙簡子大怒,以為史黑不忠而有異志。

史黑說:您大錯特錯了!衛國讓蘧伯玉擔任相國,子路來輔佐,孔子當賓客,史鰌和子貢也都在那,這五個人,都是能夠治天下的人,今天全都在衛國了…你還要征伐嗎?《周易》就說:「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史黑意思似乎是說,他觀看到了衛國之光,所以宜於在衛國當賓客,所以才多留了三十日在那邊好好觀光觀光。

史墨談五行

西元前510年夏天,吳國征伐越國,這也是吳國首次對越國發兵。史墨對這個事件評論說:不用四十年,越國就會擁有吳國了,越國得歲而吳國竟然去征伐他,一定會遭到凶災的。果然,西元前473年,也就是三十七年之後,夫差與晉國爭霸,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大敗吳國,夫差在被流放之後自殺。

在陽虎筮問伐宋救鄭的卦例裡,另外談到當時龜卜得到「水適火」的卜兆,史趙、史墨、史龜一起占解,其中史墨用「水勝火」來解釋,這事發生在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日食,趙鞅夢見童子裸體在搖擺唱歌,覺得相當詭異,於是找到史墨幫忙解夢。史墨據以預測說,六年後的該月,吳國將攻入楚國的郢都,並以「火勝金」來解釋。

從以上故事可見,史墨不但善於推變占驗,而且天文、占夢、占卜無所不能,全都相當精熟,沒道理一般貴族都會的《周易》占筮他不會用,而且從他經常都能夠隨口引述《周易》來看,他對於《周易》是非常熟悉的,頗有荀子所言「善為易者不占」的風範。但他講那麼多的《周易》,卻都與占筮無關,這是值得玩味之處。

最值得住意的是,史墨可以說是史載應用五行相剋的最早始祖。然而,《左傳》中只見史墨兩次談到五行的相剋:「水勝火」和「火勝金」,另外還談到五行之官,但並未見任何五行相生的原則。

除了史墨,《左傳》中引用《周易》來明人事與講修德之事的,還有很多例子。

伯廖論曼滿無德而貪

宣公六年,鄭國公子曼滿告訴伯廖,想要當卿。

伯廖告訴他人:曼滿這個人無德而貪,《周易》豐   之離   所說的,沒有人比他更貼切了。

隔年,鄭人就殺了曼滿。

豐之離即豐卦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這個故事直接以《周易》卦爻辭來論人品格。而曼滿也因無德而貪,而遭致豐卦上六所說的凶應。

知莊子論彘子違命出師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國之間發生一場邲之戰,在這場戰役之中,楚軍圍攻鄭國,鄭國向晉軍求救。

晉軍準備過河與楚軍對戰前,卻聽聞鄭國已經向楚軍投降。這時候領中軍的荀林父認為應當退兵,做為荀林父副將的彘子卻反對,認為不去救鄭國將有損晉國的霸主地位,因而執意違命過河與楚國一決雌雄。

知莊子就引用《周易》說這支軍隊一定會失敗。

他說:《周易》的師     之臨    ,也就是師卦初六說:「師出以律,否臧,凶。」執行事情,順勢而成就是臧,逆勢而為就是否。群眾散了就是弱(坎為眾,變澤為毀折,因此為眾散之象),河川壅塞變成水澤(師下卦坎為水,初六爻變成澤),有紀律來約束自己,所以說「律」(坎變兌,亦有節制之義。坎為法為律。)。現在紀律不彰,自滿而衰竭,曲折而不整齊,所以就是凶。不行就是臨,有將帥而不服從,有什麼比這還更不行的?這一卦講的就是這件事,如果真的遇到楚軍,一定會失敗。這件事是彘子做主的,雖然他免於戰死而回來,也一定會有很大的罪咎。

這一卦例直接用相對應的卦爻辭來評論人事,結果果然如經文所說,師出不以律而敗亡,凶。

游吉論楚王將死

襄公二十八年,游吉回到鄭國,向子展覆命說:楚王快死了!不整飭國政、修養道德,對於諸侯非常貪心而愚昧,只知滿足自己的私欲。如此下去,想要長久,可能嗎?《周易》在復   之   頤這麼說:「迷復,凶。」講的就是楚王。想要回復到他的願望,但卻放棄了他的根本,結果是要回家卻是無家可歸,這就是所謂的迷復,可能不凶嗎?君上你可以前往,為楚王送終再回來,好讓楚國痛快,楚國恐怕只有近十年的壽命,因為無法安撫諸侯。我們可以休養我們的人民。

復之頤就是復卦上六,爻辭為:「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游吉雖然只引用了「迷復」,但顯然所覆命的內容,都與復卦上六爻辭有關,例如「以其國君凶」指涉的就是楚王快死了,「至於十年不克征」就是「楚不幾十年」,楚國只剩下近十年時間。

復為回家,也有改過遷善的意思。「迷復」是迷路而無法回家,迷途不知返,意指楚王走錯路,而無法回頭,是國家衰敗之象。這也是直接以卦爻辭來評論人事。《周易》雖是占筮之書,但禍福無門,由人自招。具備吉應的德行,那麼就可得吉。有凶應的相對應行為,那麼就得凶。連續的幾個卦例裡,未揲蓍演卦,直接以卦爻辭來評論相應之人事就可得吉凶。

秦國醫和論晉平公蠱症

魯昭公元年,秦國的醫和被派到晉國幫晉平公看病,說晉平公得的像是「蠱」病,也就是長期沉溺於女色,而腐蝕了他的心志所產生的疾病。

醫和說:你這個病沒法醫治,這是近女色的病,這種病有如蠱,和鬼神與飲食都無關。蠱病就是受到女色的迷惑而喪失了意志。好的臣子都要死了,上天也不保祐。

晉平公說:難道女人不可以親近嗎?

醫和說:「要節制。」接著醫和用五節、六氣、五味、五聲、六疾、六氣,陰陽冷熱等等醫理跟晉平公解說蠱疾的原因,最後說,耽溺於女色就會產生內熱及「蠱」疾,晉平公不節制,又不順應時間來接近女色,所以才有這個病。

醫和幫晉君看完病之後,晉國宰相趙孟跟醫和請教晉君的病況,並問他什麼是蠱?於是醫和引用了《周易》蠱卦   卦象來解釋。

醫和回答說:長久浸淫耽溺於讓人迷惑混亂的事物之中所產生的病就是蠱,就「蠱」這個文字來說,皿上長蟲就是蠱,穀類放久了化為蟲到處飛也叫做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也叫做蠱,這些全都是一樣的。

醫和說的「女惑男,風落山」,就是蠱卦的卦象。女惑男指的是卦象上為少男,下為長女,長女迷惑了少男。風落山指上艮山,下巽風,風吹落而擾亂於山下。

孔子與《周易》:輕占筮而重德義

從子服惠伯及穆姜占筮時對經文解釋方式的轉變,再到史墨及醫和等當時名人把《周易》當做為人處世之義理的寶典,這種轉變到了孔子得到了強化,《周易》逐漸脫離占筮應用,在孔子「集大成」之後也一躍而變為君子成德經世的聖經,讓易經成為一本明天人之道的哲學經典。這也奠定了兩千多年來,易學的經學發展方向。

關於孔子與《周易》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