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蓍策第三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明蓍策第三

大衍之數五十。

河圖、洛書之中數皆五,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則合為五十矣。河圖積數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後得,獨五為五十所因,而自無所因,故虛之,則但為五十。又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為陰陽老少之數,而其五與十者無所為,則又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為五十矣。洛書積數四十五,而其四十者,散佈於外,而分陰陽老少之數,唯五居中而無所為,則亦自含五數,而並為五十矣。

【案】《洪範》曰:「卜五占用二,衍忒」,衍者,推衍也。忒者,過差也。卜筮所以推衍人事之過差,故揲蓍之法,謂之「大衍」。大音太,如太卜太筮之比,乃尊之之稱,非如先儒小衍大衍之說也。五十之數,說者不一,惟推本於圖書者得之。河圖之數則贏五,數之體也。洛書之數則虛五,數之用也。大衍者,其酌河洛之數之中,而兼體用之理之備者與。

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五十,而蓍一根百莖,可當大衍之數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莖為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極,而其當用之策,凡四十有九,蓋兩儀體具而未分之象也。

【集說】

○ 崔氏憬曰:「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長陽七七之數也。六十四卦,既法長陰八八之數故。四十九蓍,則法長陽七七之數。蓍圓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陰陽之別也。捨一不用者,以象太極虛而不用也。

○ 邵子曰:蓍之用數,掛一以象三,其餘四十八,則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為四十八也。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是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陰。九者陽之極數,六者陰之極數,數極則反,故為卦之變也。

○ 又曰:奇數極於四而五不用,策數極於九而十不用,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掛者,懸於小指之間。揲者,以大指食指間而別之。奇,謂餘數。扐者,扐於中三指之兩間也。蓍凡四十有九,信手中分,各置一手,以象兩儀。而掛右手一策於左手小指之間,以象三才,遂以四揲左手之策,以象四時。而歸其餘數於左手第四指間,以象閏。又以四揲右手之策,而再歸其餘數於左手第三指間,以象再閏(五歲之象,掛一一也,揲左二也,扐左三也,揲右四也,扐右五也),是謂一變。其掛扐之數,不五即九。

【案】河圖之中宮,太極也。洛書之中宮,人極也。故大衍之數,其虛一者,既以象太極之無為,其掛一者,又以象人極之參贊。虛一之後,繼以分二者,明乎分陰分陽,造化之本也。掛一之後,繼以揲四歸奇者,明乎定時成歲,人事之綱也。分二掛一,則天地設位,而人立焉,而三才之體具矣。揲四歸奇,則四氣交運,五行參差,百物生焉,萬事起焉,而三才之用行矣。大衍之數,所以為酌河洛之中,而兼體用之備者如此。

得五者三,所謂奇也。

五除掛一即四,以四約之為一,故為奇,即兩儀之陽數也。

得九者一,所謂耦也。

九除掛一即八,以四約之為二,故為耦,即兩儀之陰數也。

一變之後,除前餘數,復合其見存之策,或四十,或四十四,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再變。其掛扐者不四則八。

得四者二,所謂奇也。

不去掛一,餘同前義。

得八者二,所謂耦也。

不去掛一,餘同前義。

再變之後,除前兩次餘數,復合其見存之策,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三變,其掛扐者如再變例。

三變既畢,乃合三變,視其掛肋之奇耦,以分所遇陰陽之老少,是謂一爻。


 

右三奇,為老陽者,凡十有二,掛扐之數十有三,除初掛之一為十有二,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一者三。一奇象圓而圍三,故三一之中各復有三。而積三三之數則為九,過揲之數三十有六,以四約之,亦得九焉。

掛扐除一,四分四十有八而得其一也。一其十二而三其四也,九之母也。過揲之數四分四十八而得其三也,三其十二而九其四也,九之子也。皆徑一而圍三也。

即四象太陽居一含九之數也


 

右兩奇一耦,以耦為主,為少陰者凡二十有八,掛扐之數十有七,除初掛之一為十有六,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一者二,為二者一,一奇象圓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復有三。二耦象方而用其半,故一二之中復有二焉。而積二三一二之數則為八,過揲之數三十有二,以四約之亦得八焉。

掛扐除一,四其四也,自一其十二者而進四也,八之母也,過揲之數,八其四也,自三其十二者而退四也,八之子也。

即四象少陰居二含八之數也


 

右兩耦一奇,以奇為主,為少陽者凡二十,掛扐之數二十有一,除初掛之一為二十,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二者二,為一者一,二耦象方而用其半,故二二之中各復有二。一奇象圓而用其全,故一三之中,復有三焉。而積二二一三之數則為七,過揲之數二十有八,以四約之亦得七焉。

掛扐除一,五其四也,自兩其十二者而退四也,七之母也,過揲之數,七其四也,自兩其十二者而進四也,七之子也。

即四象少陽居三含七之數也。


 

右三耦為老陰者四,掛扐之數二十有五,除初掛之一為二十有四,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二者三,二耦象方而用其半,故三二之中各復有二,而積三二之數則為六,過揲之數亦二十有四,以四約之亦得六焉。

掛扐除一,六之母也,過揲之數,六之子也,四分四十有八而各得其二也,兩其十二而六其四也,皆圍四而用半也。

即四象太陰居四含六之數也。

【集說】

○ 蔡氏元定曰:蓍之奇數,老陽十二,老陰四,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合六十有四。三十二為陽,老陽十二,少陽二十。三十二為陰,老陰四,少陰二十八。其十六則老陽老陰也,老陽十二,老陰四。其四十八則少陽少陰也,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老陽老陰,乾坤之象也,二八也。少陽少陰,六子之象也,六八也。

凡此四者,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蓋經曰「再扐而後掛」,又曰「四營而成易」,其指甚明。注疏雖不詳說,然劉禹錫所記僧一行、畢中和、顧彖之說,亦已備矣。近世諸儒,乃有前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之說,考之於經,乃為六扐而後掛,不應「五歲再閏」之義,且後兩變又止三營,蓋已誤矣。

【集說】

○ 胡氏方平曰:案王輔嗣注云:分而為二,一營也。掛一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奇於扐,四營也。孔穎達疏云:再扐而後掛者,旣分天於左手,地於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之,合為掛扐之一處,是一扐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總扐之,是再扐而後掛也。劉禹錫〈辨易九六論〉云:畢中和之學,其傳原於一行禪師。一行唐開元時所作大衍曆本議云:綜盈虛之數,五歲而再閏,蓋其衍法皆以再扐而後掛也。畢中和有揲法,其言三揲皆掛,正合四營之義。朱子亦謂:畢氏揲法視疏義為詳,顧彖之說未詳,禹錫又自言揲法第一指餘一益三,餘二益二,餘三益一,餘四益四。第二指餘一益二,餘二益一,餘三益四,餘四益三。第三指與第二指同。此可以見三變皆掛矣。近世儒者若郭雍所著《蓍卦辨疑》,專以前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其載橫渠先生之言曰:再扐而後掛,毎成一爻而後掛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掛也。且謂:橫渠之言所以明注疏之失。朱子辨之曰:此說大誤,恐非橫渠之言也。再扐者,一變之中,左右再揲而再扐也。一掛再揲再扐而當五歲,蓋一掛再揲,當其不閏之年,而再扐當其再閏之歲也。而後掛者,一變既成,又合見存之策分二掛一,以起後變之端也。今曰第一變掛而第二第三變不掛,遂以當掛之變為掛而象閏,以不掛之變為扐而當不閏之歲,則與《大傳》所云掛一象三,再扐象閏者全不相應矣。且不數第一變之再扐而以第二第三變為再扐,又使第二第三變中止有三營而不足乎成易之數。且於陰陽老少之數,亦多有不合者。其載伊川先生之說曰:再以左右手分而為二,更不重掛奇。朱子辨之曰:此說尤多可疑,然郭氏云本無文字,則其傳授之際,不無差舛宜矣。郭氏又云:第二第三揲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蓋不必掛也。朱子辨之曰:所以不可不掛者,有兩說。蓋三變之中,前一變屬陽,故其餘五九皆奇數。後二變屬陰,故其餘四八皆耦數。屬陽者為陽三而陰一,皆圍三徑一之術。屬陰者為陰二而陽二,皆以圍四用半之術也。是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後兩變不掛則不得也。三變之後,其可為老陽者十二,可為老陰者四。可為少陰者二十八,可為少陽者二十。雖多寡之不同,而皆有法象。是亦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而後兩變不掛則不得也。郭氏僅見第二第三變可以不掛之一端耳,而遂執以為說。夫豈知其掛與不掛之為得失乃如此哉。大抵郭氏他說偏滯雖多,而其為法尚無甚戾,獨此一義所差雖小,而深有害於成卦變爻之法,尤不可不辯。愚嘗考之,第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非特為六扐而後掛,三營而成易,於再扐四營之義不協,且後二變不掛,其數雖亦不四則八,而所以為四八者實有不同。蓋掛則所謂四者左手餘一則右手餘二,左手餘二則右手餘一。不掛則左手餘一,右手餘三。左手餘二,右手餘二。左手餘三,右手餘一。此四之所以不同也。掛則所謂八者,左手餘四,右手餘三。左手餘三,右手餘四。不掛則左手餘四,右手亦餘四。此八之所以不同也。三變之後,陰陽變數皆參差不齊,無復自然之法象矣。

且用舊法,則三變之中,又以前一變為奇,後二變為耦。奇故其餘五九,耦故其餘四八。餘五九者,五三而九一,亦圍三徑一之義也。餘四八者,四八皆二,亦圍四用半之義也。三變之後,老者陽饒而陰乏,少者陽少而陰多,亦皆有自然之法象焉。

蔡元定曰:案五十之蓍虛一,分二掛一揲四,為奇者三,為耦者二,是天三地二自然之數。而三揲之變。老陽老陰之數,本皆八合之得十六,陰陽以老為動,而陰性本靜,故以四歸於老陽,此老陰之數所以四,老陽之數所以十二也。少陽少陰之數本皆二十四,合之四十八。陰陽以少為靜,而陽性本動,故以四歸於少陰。此少陽之數所以二十,而少陰之數所以二十八也。陽用老而不用少,故六十四變所用者十六變。又以四約之,陽用其三,陰用其一,蓋一奇一耦對待者,陰陽之體。陽三陰一,一饒一乏者,陰陽之用,故四時春夏秋生物,而冬不生物,天地東西南可見,而北不可見。人之瞻視亦前與左右可見,而背不可見也。不然,則以四十九蓍虛一,分二掛一揲四,則為奇者二為耦者二,而老陽得八,老陰得八。少陽得二十四,少陰得二十四,不亦善乎。聖人之智豈不及此,而其取此而不取彼者,誠以陰陽之體數常均,用數則陽三而陰一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唐一行之學,以為三變皆少,則乾之象也。乾所以為老陽,而四數其揲得九,故以九名之。三變皆多,則坤之象也,坤所以為老陰,而四數其揲得六,故以六名之。三變而少者一,則震坎艮之象也,震坎艮所以為少陽,而四數其揲得七,故以七名之。三變而多者一,則巽離兌之象也,巽離兌所以為少陰,而四數其揲得八,故以八名之。故七八九六者,因揲數以名陰陽,而陰陽之所以為老少者,不在乎是,而在乎三變之間,八卦之象也。此唐一行之學也。

○ 《朱子文集》曰:初一變得五者三,得九者一,故曰餘五九者,五三而九一。後二變得四者二,得八者二,故曰餘四八者,四八皆二。三變之後,為老陽者十有二,老陰四,故曰陽饒而陰乏,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故曰陽少而陰多。沈氏《筆談》云:易象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其九七八六之數,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凡歸餘之數,有多有少,多為陰,如爻之耦。少為陽,如爻之奇。三少,乾也,故曰老陽,九揲而得之,故其數九,其策三十六。兩多一少,則一少為之主,震坎艮也,故皆謂之少陽,少在初為震,中為坎,末為艮,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數七,其策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陰,六揲而得之,故其數六,其策二十有四。兩少一多,則一多為之主,巽離兌也,故皆謂之少陰,多在初謂之巽,中為離,末為兌,皆八揲而得之,故其數八,其策三十有二。諸家揲蓍說,惟《筆談》簡而盡。孔穎達非不曉揲法者,但為之不熟,故其言之易差,然其於大數亦不差也。畢中和視疏義為詳,柳子厚詆劉夢得以為膚末於學者,誤矣!畢論三揲皆掛一,正合四營之義,惟以三揲之掛扐分措於三指間為小誤,然於其大數亦不差也。其言餘一益三之屬,乃夢得立文太簡之誤,使讀者疑其不出於自然,而出於人意耳。此與孔氏之說,不可不正,然恐亦不可不原其情也。蔡氏所謂以四十九蓍虛一分二掛一揲四者,蓋謂虛一外,止用四十八。分掛揲之餘,為奇耦各二,老陽老陰變數各八,少陰少陽變數各二十四,合為六十四,八卦各得八焉,然此乃奇耦對待加倍而得者,體數也。若天三地二,衍而為五十者,用數也,蓋體數常均,用數則陽饒而陰乏也。此正造化之妙。若陰陽同科,老少一例,是體數,非用數也。

若用近世之法,則三變之餘,皆為圍三徑一之義,而無復奇耦之分。三變之後,為老陽少陰者皆二十七,為少陽者九,為老陰者一,又皆參差不齊,而無復自然之法象,此足以見其說之誤矣。至於陰陽老少之所以然者,則請復得而通論之。蓋四十九策,除初掛之一而為四十八,以四約之為十二,以十二約之為四,故其揲之一變也。掛扐之數一其四者為奇,兩其四者為耦,其三變也。掛扐之數三其四,一其十二,而過揲之數九其四,三其十二者,為老陽。掛扐過揲之數皆六其四,兩其十二者為老陰,自老陽之掛扐而增一四則是四其四也,一其十二而又進一四也。自其過揲者而損一四則是八其四也,三其十二而損一四也,此所謂少陰者也。自老陰之掛扐而損一四,則是五其四也,兩其十二而去一四也,自其過揲而增一四則是七其四也,兩其十一而進一四也,此所謂少陽者也。二老者陰陽之極也,二極之間,相距之數凡十有二,而三分之,自陽之極而進其掛扐退其過揲各至於三之一則為少陰,自陰之極而退其掛扐進其過揲各至於三之一則為少陽。老陽居一而含九,故其掛扐十二為最少,而過揲三十六為最多。少陰居二而含八,故其掛扐十六為次少,而過揲三十二為次多。少陽居三而含七,故其掛扐二十為稍多,而過揲二十八為稍少。老陰居四而含六,故其掛扐二十四為極多,而過揲亦二十四為極少,蓋陽奇而陰耦,是以掛扐之數,老陽極少,老陰極多,而二少者一進一退而交於中焉,此其以少為貴者也。陽實而陰虛,是以過揲之數,老陽極多,老陰極少,而二少者亦一進一退而交於中焉,此其以多為貴者也。凡此不唯陰之與陽,既為二物,而迭為消長,而其一物之中,此二端者,又各自為一物,而迭為消長,其相與低昻,如權衡。其相與判合,如符契。固有非人之私智所能取舍而有無者,而況掛扐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原,而過揲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委。其勢又有輕重之不同,而或者乃欲廢置掛扐而獨以過揲之數為斷,則是舍本而取末,去約以就繁,而不知其不可也,豈不誤哉。

【集說】

○ 歸氏有光曰:九具於揲,則三奇見於餘。六具於揲,則三耦見於餘。七具於揲,則二耦一奇見於餘。八具於揲,則二奇一耦見於餘。不必反觀其在揲之數,而已舉其要矣。其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何也?掛扐雖舉其要,而七八九六之數,仍以在揲之策為正,七八九六者,自揲之以四而取也,若掛扐之策,因過揲而見者也。故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又曰「當期之日」,而歸奇以象閏。

○ 何氏楷曰:案翼言「揲四以象四時,歸奇以象閏」。四時,正也,閏餘也。下文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皆以七八九六起數,明乎用正數而不用餘數矣。

【案】歸氏何氏之說,亦可與朱子相參酌。

邵子曰:五與四四,去掛一之數,則四三十二也。九與八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六二十四也。五與八八,九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五二十也。九與四四,五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四十六也。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數,以成九八七六之策,此之謂也。一爻已成,再合四十九策,復分掛揲歸以成一變,每三變而成一爻,並如前法。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者,積六爻之策各三十六而得之也。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積六爻之策各二十有四而得之也。凡三百六十者,合二百一十有六,百四十有四而得之也。當期之日者,毎月三十日,合十二月為三百六十也。蓋以氣言之,則有三百六十六日。以朔言之,則有三百五十四日。今舉氣盈朔虛之中數而言,故曰三百有六十也。然少陽之策二十八,積乾六爻之策則一百六十八。少陰之策三十二,積坤六爻之策則一百九十二。此獨以老陰陽之策為言者。以易用九六不用七八也。然二少之合,亦三百有六十。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二篇者,上下經六十四卦也。其陽爻百九十二,每爻各三十六策,積之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陰爻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策,積之得四千六百八,又合二者,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若為少陽,則每爻二十八策,凡五千三百七十六。少陰則每爻三十二策,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為萬一千五百二十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四營者,四次經營也。分二者,第一營也掛一者,第二營也揲四者,第三營也歸奇者,第四營也易,變易也,謂揲之一變也四營成變,三變成爻。一變而得兩儀之象,再變而得四象之象,二變而得八卦之象。一爻而得兩儀之畫,二爻而得四象之畫,三爻而得八卦之畫,四爻成而得其十六者之一,五爻成而得其三十二者之一,至於積七十二營而成十有八變,則六爻見,而得乎六十四卦之一矣。然方其三十六營而九變也,已得三畫,而八卦之名可見,則內卦之為貞者立矣,此所謂「八卦而小成」者也。自是而往,引而伸之,又三十六營九變以成三畫,而再得小成之卦者一,則外卦之為悔者亦備矣。六爻成,內外卦備,六十四卦之別可見,然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而觸類以長焉,則天下之事,其吉凶悔吝,皆不越乎此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者,言幽明之相應,如賓主之相交也。祐神者,言有以祐助神化之功也。

卷內蔡氏說,為奇者三,為耦者二,蓋凡初揲,左手餘一餘二餘三皆為奇,餘四為耦。至再揲三揲,則餘三者亦為耦,故曰奇二而耦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