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25. 无妄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彖傳  象傳

 

25.   无妄卦  震下乾上

【程傳】无妄《序卦》:「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復者,反於道也。既復於道,則合正理而无妄,故復之後,受之以无妄也。為卦乾上震下,震,動也,動以天為无妄,動以人欲則妄矣,无妄之義大矣哉!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本義】无妄,實理自然之謂,《史記》作「无望」,謂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為震主,動而不妄者也,故為无妄。又二體震動而乾健,九五剛中而應六二,故其占大亨而利於正。若其不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所往也。

【程傳】无妄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之理,君子行无妄之道,則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之道也,卦言人由无妄之道也。利貞法无妄之道,利在貞正,失貞正則妄也。雖无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故有匪正,則為過眚。既已无妄,不宜有往,往則妄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无妄一卦,雖云禍福之來也無常,然自家所守者,不可不利於正,不可以彼之無常,而吾之所守亦為之無常也,故曰「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

○ 問: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既無邪,何以不合正?曰:有人自是其心全無邪,而卻不合於正理。如賢者過之,其心豈曾有邪?卻不合正理,佛氏亦豈有邪心者?

○ 丘氏富國曰:惟其无妄,所以無望也。若其處心,未免於妄,則無道以致福而妄。欲徼福,非所謂無望之福。有過以召災,而妄欲免災,非所謂無望之災。此皆未免容心於禍福間,非所謂无妄也。若真實无妄之人,則純乎正理,禍福一付之天,而無苟得倖免之心也。

○ 胡氏炳文曰:朱子解《中庸》誠字,以為真實无妄之謂。此解无妄,則以為實理自然之謂。自然二字,已兼無所期望之意矣。

○ 胡氏居仁曰:无妄,誠也。誠,天理之實也。聖人只是循其實理之自然,無一毫私意造為。故出乎實理无妄之外,則為過眚。循此實理无妄而行之,則吉无不利。不幸而災疾之來,亦守此无妄之實理,而不足憂。卦辭爻辭皆此意。

初九,无妄,往吉。

【本義】以剛在內,誠之主也。如是而往,其吉可知。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以陽剛為主於內,无妄之象,以剛實變柔而居內,中誠不妄者也,以无妄而往,何所不吉。卦辭言不利有攸往,謂既无妄,不可復有往也。過則妄矣。爻言往吉,謂以无妄之道而行則吉也。

【集說】

○ 蘭氏廷瑞曰:初則當行,終則當止,行止適當則无妄,不妄則吉。无妄之初,當行者也,故往則有吉。无妄之終,當止者也,故行則有眚。

○ 胡氏炳文曰:《彖》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本義》於此曰:以剛在內,誠之主也。主字最有力。蓋妄者,誠之反也,誠之主如此,妄自然无矣。如此而往,其吉固宜。

○ 何氏揩曰:此爻足蔽无妄全卦。震陽初動,誠一未分,是之謂无妄。以此而往,動與天合,何不吉之有?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本義】柔順中正,因時順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言其无所為於前,无所冀於後也。占者如是,則利有所往也。

【程傳】凡理之所然者,非妄也。人所欲為者,乃妄也。故以耕穫菑畬譬之。六二居中得正,又應五之中正,居動體而柔順,為動能順乎中正,乃无妄者也,故極言无妄之義。耕,農之始。穫,其成終也。田一歲曰菑,三歲曰畬。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因其事理所當然也。首造其事,則是人心所作為,乃妄也。國事之當然,則是順理應物,非妄也,穫與畬是也。蓋耕則必有穫,菑則必有畬,是事理之固然,非心意之所造作也。如是則為无妄,不妄則所往利而无害也。或曰:聖人制作以利天下者,皆造端也,豈非妄乎?曰:聖人隨時制作,合乎風氣之宜,未嘗先時而開之也。若不待時,則一聖人足以盡為矣,豈待累聖繼作也?時乃事之端,聖人隨時而為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程傳》爻辭恐未明白。竊謂無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之理,只是不於耕而計穫之利,如程子所解《象傳》,移之以解爻辭則可。曰:《易傳》爻象之辭,雖若相反,而意實相近,特辭有未足耳。爻辭言當循理,《象傳》言不計利。

○ 陳氏埴曰:伊川大意,只謂不為穫而耕,不為畬而菑,凡有所為而為者,皆計利之私心,即妄也。但經文中不如此下語,故《易傳》中頗費言語。始謂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則似以耕菑為私意;中謂耕則必有穫,菑則必有畬,非心造意作,則以耕穫菑畬為非私意。終謂既耕則必有穫,既菑則必成畬。非必以穫畬之富而為,則又似以穫畬為私意。三說不免自相抵捂,所以《本義》但據經文直說,謂無耕穫菑畬之私心。

○ 胡氏炳文曰:耕穫者,種而斂之也。菑畬者,墾而熟之也。一歲之農,始於耕,終於穫。三歲之田,始於菑,終於畬。不耕穫,不菑畬,諸家以為不耕而穫,不菑而畬,惟《本義》以為始終無所作為之象,而必曰因時順理者,理本自然無所作為,自始至終,絕無計功謀利之心,故其占曰「利有牧往」。

○ 林氏希元曰:田必耕然後穫,必菑然後畬。其耕也正以望穫,其菑也正以望畬,豈有不耕穫不菑畬之理。為此語者,特以明自始至終絶無營爲計較之心焉耳。

○ 何氏楷曰:人之有妄,在於期望。不耕穫者,不方耕而即望有其穫也。不菑畬者,不方菑而即望成其畬也。學者之除妄心而必有事焉,當如此矣,故曰則利有攸往。言必如此而後利也。

【案】何氏說與《傳》義頗異,質諸夫子先事後得、先難後獲之訓,則於理尤長。且《象傳》以未富釋之,正謂其無望穫之心,未必以耕為可廢也。

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本義】卦之六爻,皆无妄者也。六三處不得正,故遇其占者,无故而有災,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者反遭詰捕之擾也。

【程傳】三以陰柔而不中正,是為妄者也。又志應於上,欲也,亦妄也。在无妄之道,為災害也。人之妄動,由有欲也。妄動而得,亦必有失。雖使得其所利,其動而妄,失已大矣,況復凶悔隨之乎?知者見妄之得,則知其失必與稱也。故聖人因六三有妄之象,而發明其理云「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言如三之為妄,乃无妄之災害也。設如有得,其失隨至,如或繫之牛。或,謂設或也,或繫得牛,行人得之以為有得,邑人失牛,乃是災也。借使邑人繫得馬,則行人失馬,乃是災也。言有得則有失,不足以為得也。行人、邑人,但言有得則有失,非以為彼己也。妄得之福,災亦隨之;妄得之得,失亦稱之,固不足以為得也。人能知此,則不為妄動矣。

【集說】

○ 關氏朗曰:无妄而災者,災也。有妄而災,則其所也,非災之也。運數適然,非己妄致,乃无妄之災。

○ 《朱子語類》云:此卦六爻皆是无妄,但六三地頭不正,故有「无妄之災」,言無故而有災也。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人反遭捕詰之擾,此正无妄之災之象。

○ 胡氏炳文曰:匪正有眚,人自為之也。无妄之災,天實為之也。六爻皆无妄,三之時,則无妄而有災者也。《雜卦》曰「无妄,災也」,其此之謂與?

九四,可貞,无咎。

【本義】陽剛乾體,下无應與,可固守而无咎,不可以有為之占也。

【程傳】四剛陽而居乾體,復无應與,无妄者也。剛而无私,豈有妄乎?可貞固守此,自无咎也。九居陰得為正乎?曰:以陽居乾體,若復處剛,則為過矣,過則妄也。居四,无尚剛之志也。可貞與利貞不同,可貞謂其所處可貞固守之,利貞謂利於貞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貞,正而固也。曰利貞,則訓正字,而兼固字之義。曰不可貞,則專訓固字,而無正字之義。九四陽剛健體,下無應與,可貞正守之,而其占不可有為也。

○ 何氏楷曰:四剛陽而居乾體,本自无妄者也。可貞固守此,則无咎。初九之无妄往吉,行乎其所當行也。九四之可貞无咎,止乎其所當止者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本義】乾剛中正,以居尊位,而下應亦中正,无妄之至也。如是而有疾,勿藥而自愈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以中正當尊位,下復以中正順應之,可謂无妄之至者也,其道无以加矣。疾,為之病者也。以九五之无妄,如其有疾,勿以藥治,則有喜也。人之有疾,則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其正。若氣體平和,本无疾病,而攻治之,則反害其正矣。故勿藥則有喜也。有喜,謂疾自亡也。无妄之所謂疾者,謂若治之而不治,率之而不從,化之而不革,以妄而為无妄之疾。舜之有苗,周公之管蔡,孔子之叔孫武叔是也。既已无妄,而有疾之者,則當自如。无妄之疾,不足患也。若遂自攻治,乃是渝其无妄而遷於妄也。五旣處无妄之極,故惟戒在動,動則妄矣。

【案】勿者,禁止之辭。言无妄矣,而偶有疾,則亦順其自然而氣自復,勿復用藥以生他候。如人有无妄之災,則亦順其自然而事自平,勿復用智以生他咎也。凡易中言勿者皆同義。此爻之疾,與六三之災同。然此曰有喜者,剛中正而居尊位,德位固不同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本義】上九非有妄也,但以其窮極而不可行耳,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九居卦之終,无妄之極者也。極而復行,過於理也。過於理則妄也。故上九而行,則有過眚而无所利矣。

【集說】

○ 龔氏煥曰:无妄者,實理自然之謂。循是理則吉,拂是理則凶。初往吉,二利有攸往,循是理而動者也。四可貞无咎,守是理而不動者也。三有災,五有疾,不幸而遇無故非意之事,君子亦聽之而已,守是理而不為動者也。或動或靜,惟理是循,所以為无妄。上九居无妄之極,不可有行,若不循理而動,則反為妄矣,其有眚而不利也宜哉!

○ 何氏楷曰:彖所謂「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者。

【總論】胡氏炳文曰:六爻皆无妄也,特初九得位而為震動之主,時之方來,故无妄往吉。上九失位而居乾體之極,時已去矣,故其行雖无妄,有眚无攸利。是故善學易者在識時,初曰吉,二曰利,時也。三曰災,五曰疾,上曰眚,非有妄以致之也,亦時也。初與二皆可往,時當動而動也。四可貞,五勿藥,上行有眚,時當靜而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