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歷史「關鍵字」與易經卦名

Jack 發表於

 

《周易》是中國第一本書,大約成書於周初,因此卦爻辭有很多周初以前的典故故事。

進一步研究更可發現,六十四卦有些卦名,可能與周初歷史的一些「關鍵字」有關。例如,見到「豐」字,可能讓人聯想到文王作豐邑,「訟」為文王斷虞芮之訟,「歸妹」為殷商的帝乙嫁女兒至周……。

找出這些卦名的典故,不但有助於理解卦名及卦義,反過來,更有助於了解周初以前的一些歷史典故。

易經卦名如何產生的?

首先要談《易經》卦名如何來的問題,這也是易學上的一大未解之謎。

一般易學家認為,六十四卦卦名是文王繫辭之後才開始有的。伏羲畫卦,有象無字。至文王作《周易》,才開始給予卦名與卦爻辭。但以實證的立場來說,就連文王是否為《周易》的作者,都有很大的爭議了,更別說他是否就是開始給予六十四卦卦名的第一人。總之,這一切都還是個謎。

另一個問題是,當初給予易經六十四卦卦名的人,是如何起那些名的?例如,六畫皆陽為何取名「乾」,六畫皆陰為何取名「坤」?

在關於易經卦名由來的說法裡,有一說法很值得參考:就中國古書還有《詩》的命名模式來看,卦名很可能是由卦辭而來。

中國很多古書的著作,或者像詩的創作,並不是像我們現代人作文寫書,先想好題目,然後再依題創作。而是反過來,想寫什麼就寫。完成之後要叫什麼書名或篇名?其實可能自始就沒有名字。名字可能是後人想要稱其名了,然後就直接取其第一字,或第一個辭彙,或者覺得整篇文章或詩的大義在講什麼,再給它一個相稱的名字。

如果就這種觀點來看,很可能卦名其實是在六十四卦有卦爻辭之後的事,而不是先依象而立名。當然了,由於卦爻辭原本就是從象而來,因此卦名同樣也保留著與象之間的關聯。

甚至有些卦名,和卦象之間的關聯相當直覺,如需卦,其甲骨文就是大人身上有水,演變為金文  為上雨下天,這兩種寫法都是需的卦象。

至於卦爻辭如何產生的?

傳說說是文王所寫,這種說法,「文王」應該只是個個粗略而不精確的說法。就像我們現在會有「蘋果手機是賈伯斯做的」這種含糊的說法一樣,你不能說完全是錯的,要看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如果你把「文王作周易」理解為三千年前西伯(周文王)被商紂抓去羑里蹲苦牢,然後反正在牢裡沒事可做,又很苦悶,於是就困心衡慮,專心一意研究命理,最終寫出了《周易》這本書,流傳至今。這種一人一時之作的寫作模式,並不符合中國古書一般的形成方式。況且,《周易》經文裡面的典故,有些是文王死後的事了,可見並非文王親筆所作。(別說什麼文王會預言,所以把死後會發生的事先寫進《周易》這種鬼話。)

但如果你只是認為,《周易》這本書大致形成於《繫辭傳》說的「中古」,也就是「殷之末世,周之盛德」,「文王與紂之事」。而周文王在《周易》成書這件事上,扮演著關鍵的創始角色,就如賈伯斯在 iPhone 所扮演的角色一樣。那麼,我認為,不中亦不遠矣。

至於具體上最可能扮演什麼角色?可能類似一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再仔細去研究《周禮》可發現,「太卜」這個官僚機構最可能是幫文王完成這本書的組織,特別是「占人」這個團隊。太卜和筮史原本就負有占解卦象的專業與責任,而占人則要:「凡卜簭既事,則繫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除了平日必須把占卜和占筮的資料整理好,年底還必須將應驗的資料整理出來。很可能占人整理的這些資料,就被編成了《周易》了。

《周易》這本書的編成,不見得是一代周王之下完成,可能是兩代,甚至好幾代。這也是為何傳說認為,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也就是說,《周易》成書是在文王與周公(周成王時)父子兩人共同完成的。當然的,實際上不見得就只有周文王和周公,也有可能更久。也不見得一定是文王先作卦辭,然後周公再作爻辭。例如,晉卦卦辭講的康侯(康叔)事跡,就是在文王死後的事。

在卦爻辭形成的同時,或許也需要給每一卦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很可能就如以上理論所說的,從卦爻辭中找出首字,首句,或者是找出中心的主題。

由於卦爻辭的產生,其原始資料來自於實際的占筮,因此具有「實錄」的特色--雖然有可能在編成《周易》一書的過程當中還會經過改寫。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周的歷史、生活夠了解,資料夠多的話,理論上,每句卦爻辭都可以對應到周的歷史與生活習俗。

顧頡剛先生的《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也為我們指出了這個方向。這也是當代理解《周易》的一種全新方式。

卦名與周初以前的歷史事件

由此看來,《周易》經文之中到處都是周初以前的典故故事,就不足為奇了。

甚至再進一步研究還會發現,某些卦,不需到卦爻辭,其卦名就可能直接對應到周朝歷史的一些重大事件。而且這種情況下,卦名就像是周初歷史的一個「關鍵字」。

以下試論幾卦:

訟卦 

文王斷虞芮之訟是相當有名的故事,《史記.周本紀》記載:「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

又說: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師卦 

姜太公為文武兩王之師。卦辭說的「貞丈人吉」的「丈人」就是姜太公呂尚。《莊子‧田方子》記載文王遇姜太公之事,稱姜太公為「臧丈人」:「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然後「寓而政於臧丈人」。

師講的也可能是上古中的「師氏」。

比與否

古文「比」通「妣」。

個人研究《周易》之後懷疑,可能太姒身體有殘障,而比卦典故講的就是太姒。六三講的「比之匪人」,即「妣之非人」。

古代以身體有殘障為「非人」,這種用法可見於《左傳》。《易經》之中數度講到殘障人士,可能都與一婦女有關:首先是歸妹卦有「眇能視」、「跛能履」,在履卦也有「眇能視,跛能履」,可見當時殷商嫁過去周的少女,是身體有殘障的。

否卦帛書卦名作「婦」,卦辭「否之匪人」即「婦之匪人」,所娶之婦身體殘障。鄭玄注解鼎卦初九「利出否」,就其註解全文來解讀,「否」解釋為現今的「否」(閉塞不通)根本不通。細究其文,那個「否」字也應當作「婦」字解,「利出否」即「利出婦」:

初陰爻而柔,與乾同體,以正承乾,乾為君,以喻君夫人事君,若失正禮,踣其為足之道。情無怨,則當以和義出之。然如者,嫁於天子,雖失禮,无出道,廢遠之而已;若其无子,不廢遠之,后尊;如其犯六出,則廢之遠之,子廢。坤為順,又為子母牛,今在后妃之旁,側妾之例也。有順德,子必賢,賢而立以為世子,又何咎也。

至於歸妹說,那位嫁到周的少女其實是以「娣」的身份,所以不會是太姒。這方面資訊的衝突,的確有必要再進一步深究與釐清。原本目前我們對於周的那一段歷史,就是糢糊而相當不精確的。

大有 

大有即大豐收的意思。

《春秋經》說的「有年」即豐收之年(桓公三年),「大有年」即大豐收之年(宣公十六年)。

周初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大有」之年就在武王伐紂之後,《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本竹書紀年》武王十三年(即伐紂成功之後隔年):「秋,大有年。」據說武王伐紂之前,周面臨了饑荒,但就在伐紂成功的隔年秋天,竟然大豐收了。

晉卦 

晉卦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傳統把「康侯」解釋為安康或康美之諸侯。顧頡剛考證認為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康叔,即武王九弟,名「封」。事實上,出土青銅器中,康叔也是名為「康侯」,有名的〈康侯簋〉還記載了「康侯啚于衛」的故事,就是三監之亂平定之後,康侯封於衛國做為周的邊鄙防衛。在解譯晉卦經文之後,晉卦講的很可能是成王時周公平定三監之亂的那一次征伐商邑之事。

歸妹 

這是文王時帝乙歸妹的故事。

周的歷史裡,最早主要與姜姓部落通婚。但文王父親季歷開始與殷商通婚,文王母親太妊就是來自殷商。這個典故也記載在《詩‧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
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
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
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雖然史學家對於〈大明〉的解讀,還有這段史實的考證及描繪多有不同,但基本上帝乙為商紂之父應無疑問。而季歷之後文王也娶了殷商之女,比對歷史,帝乙嫁妹應該指的是〈大明〉講的文王那一段:「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

至於更為細節的考證,由於是個龐大而有爭議的工程,在此就先省略了。

豐卦

文王作豐邑。

文王在被商紂所釋放之後,商紂賜他弓矢斧鉞,讓他得以征伐,還說:「譖西伯者,崇侯虎也。」意思好像是說,冤有頭,債有主。要報讎就去找崇侯虎吧!我准你去。

文王回周之後,也開始展開一連串的征伐,並在伐崇侯虎之後作豐邑,但隔年就突然駕崩了。《史記‧周本紀》: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豐一般理解為豐富盛大,豐富盛大不是很好?怎麼讀爻辭都在講日食,什麼「日中見斗」、「日中見沬」,也就是說在日正當中的時候竟然天下黑暗到能夠見到斗星,甚至還見到比斗星更小的沬星。不但一點也不豐富澎湃,還有些沉悶黑暗,氣氛完全不對。

傳統可能將這情況解釋為商紂無道,或昏君受到蒙蔽。這種隱喻個人並不反對。但有了文王遷豐邑,以及隔年文王驟逝的典故之後,讀起來似乎氣氛有比較對味。

旅卦

顧頡剛先生將旅卦上九「喪牛于易」,以及大壯六五「喪羊于易」的「易」解讀為「有易國」,並認為這兩爻以及旅卦中的旅人,就是殷商七世宗主王亥,這些卦爻辭指的是他至有易國賣牛羊並遭殺害的故事。

李鏡池先生遵循顧頡剛的方法學,但是認為《周易》中的故事理應是以周的祖先事蹟為主,沒理由去稱述殷商的,而且還是那麼古老的。他進一步考證認為,古易字通狄,如《周易》小畜六二「血去惕出」,渙卦上九作「血去逖出。因此易應該作狄。

依這個觀點進一步來看,那麼這很可能講的是古公亶父在豳時,不斷受到狄人略奪的故事。那麼旅卦很可能與古公亶父率領周的族人從豳遷徙到岐下的典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