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35 晉卦

Jack 發表於

  晉卦 火地晉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六三,眾允,悔亡。九四,晉如鼫鼠,貞厲。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卦辭  初六  六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彖傳注


【卦名】

今本:晉 說文:㬜 帛書:溍 歸藏:晉 秦簡: 清華簡: 海昏:

疾進、進獻,插入。

晉卦的晉為「進」的意思。《彖傳》:「晉,進也。」《序卦傳》:「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爾雅》:「進也。」晉就是進的意思。

甲骨文象兩支箭插入容器中,取其「進」義,為進入的意思,而且是「疾進」,也就是快速進入。郭沫若認為,畫的是日光似箭疾進。另一說認為,晉即箭。也有學者認為,晉字象兩支箭倒插入容器中,為插入的意思。這些字義,在古文中也都找得到。

《雜卦傳》:「晉,晝也。」這是取晉卦日出地上的卦象,意指晉為白天。《說文》作㬜:「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易》曰:明出地上,㬜。」《說文》兼取易經中「進」與「晝」的意思。段玉裁注:「《周易彖傳》曰:晉,進也。以疊韵為訓,凡進皆曰晉,難進亦曰晉,《周禮》凡田:『王提馬而走,諸矦晉』是也。《禮》古文、《周禮》故書皆叚晉為箭。」依段玉裁,進或難進都曰晉,古文中假借晉為箭。

晉也有插入的意思,通搢。《周禮》「王晉大圭」鄭玄引鄭司農:「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一音箭,插。」

高亨認為周易的晉有「侵伐」之意,本字應是「戩」。此說亦可供參考。《經典釋文》:「孟作齊,齊子西反,義同。」孟氏易作「齊」者,可能借為疾,取其疾進之義。《爾雅》〈釋詁〉:「齊,速,疾也。」〈釋言〉:「疾,齊,壯也。」齊可通疾與速。又〈釋言〉:「劑,翦,齊也。」齊又通翦,翦亦通箭。高亨:「戩者,進而有所侵伐也。實始戩商,猶云實始侵商耳。毛詩作翦而訓齊者,齊當讀為劑,亦謂侵削商土,大恉與作戩不殊。」

帛書晉卦多了水字旁作溍,歸藏作晉,秦簡多了草字頭作,清華簡作,這些不同寫法應該都可視為晉的異體字。

【卦義】

晉為疾進之義,有別於漸卦之漸進。晉卦的進,也有進獻之義。

易傳同時都以「進」解釋晉卦和漸卦。《序卦》:「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彖》傳:「晉,進也。」「漸之進也,女歸吉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晉與漸的進,大不相同。漸為止而巽,為循序漸進。而晉卦的進,是疾進。晉字本義就有疾進之義。

《爾雅》:「薦,晉,進也。」「羞,餞,迪,烝,進也。」古文中進也常通薦,即敬獻的意思。晉卦卦義典故即康侯敬獻兵馬助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卦辭說「康侯用錫馬蕃庶」的錫亦取敬獻之義。

卦象上離日,下坤地,日出地上,黎明、希望之象。離又可象徵聰明、智慧、才華,坤為眾,離在坤上為才華出眾,能人得以擢升之象。《彖傳》說:「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順而麗乎大明」指內坤順,外離明,坤柔在下為能順於離日者。柔進而上行則指六五,由觀卦六四上行至五。《象傳》說「君子以自昭明德」,為賢能者毛遂自薦之義。

與晉卦相反的是明夷卦,明夷卦離日在下,坤地在上,太陽入於地,才華埋沒於人群,所以是黑暗、亂世之卦。坤為布,離為火,以布蓋火,為滅火之象。晉為聰明才能表現於外,明夷則要藏明於內,韜光養晦。

《雜卦》:「需不進也。」需與晉陰陽相反,需為不進,晉則是進。

得晉卦,才華有機會嶄露頭角,工作上將受到重用。然應當像康侯一樣,自昭明德,積極表現。

晉卦典故與武王弟弟康侯封有關,從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及上九「維用伐邑」來推測,記載的是康侯協助周公伐商邑之事。康侯雖然曾參與武王伐紂,但當時年紀尚小,在該次伐商中武王殺了商紂準備祭祀時,康叔負責鋪地毯:「衛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史記‧管蔡世家》又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厓季載皆少,未得封」。康叔封當時還太年輕而未受封。由此推測,第一次伐商邑時康叔可能未至弱冠,但已能隨軍而行,甚至有能力殺敵。而在之後與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之後,則被大封為衛君,此時不但已經弱冠,而能獨當一面。因此晉卦較可能是康侯協助周公平三監之亂,而不是協助武王之伐商。

晉卦卦義當取自康侯自昭明德,以自己強大的兵馬敬獻成王,協助伐商邑。此既有敬獻義,也有疾進的意思。而就經文的字義來說,晉字當解釋為疾進,或解釋為征伐。

康侯

康侯是武王和周公的九弟,名封,與周公感情最好,但年齡可能相差頗大。康叔曾經參與武王伐紂和周公平三監之亂,封於衛之前稱康叔,《左傳》及《史記》中都稱為「衛康叔」,但在傳世出土的遺物中都稱「康侯」,與《周易》一致。

康侯的事跡《史記》有記載,主要在《衛康叔世家》,其次是《周本紀》,《魯周公世家》和《管蔡世家》等。

據史書記載,武王母親大姒共生十個兒子,長子伯邑考被商紂所殺。武王發排行老二繼承文王之業,老三管叔鮮,老五蔡叔度,老八霍叔度,後來與武庚聯合叛變,為三監之亂。周公旦為老四,康叔封排行第九,老十為冉季載。

武王伐紂之後將商之遺民交給商紂兒子武庚祿父,不絕商祀,並封蔡叔、管叔,霍叔協助就近監管武庚。武王死後,成王繼位,由於年幼,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等懷疑周公篡政,因此聯合武庚叛變。周公平定這場「三監之亂」後,周成王將殷商遺民集中起來成立宋國,並交給商紂兄長微子啟治理。周成王並封康叔為衛君,康叔從原有的封地康搬到衛,以殷墟為都城,做為周在東邊的重要防衛。

在封於衛之後,周公擔心康叔年紀太輕,特別寫了《康誥》、《酒誥》、《梓材》給康叔,並以「小子封」稱呼他。

在兄弟之中周公和康叔兩人最為親密,《左傳》定公六年這麼說:「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為相睦也。」《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記載,武王諸弟之中,封地最大的是周公的魯國(由周公兒子伯禽受封),和康叔的衛國,地各四百里。相較之下,同姓之中五十五人封地較大的不過百里,小的甚至只有三十里。由此可見康叔之地位,以及其對周公來說之重要。

然而,史書對於康侯如何協助平定三監之亂記載相當有限,只簡單提到受封衛國之事。《周易》晉卦很可能是該段史實的記錄。

康侯方鼎:內有識文「康侯丰作寶尊」。

除了正史記載,康侯也有一些遺物傳世。可能是康侯墓被盜之後,文物陸續流出為各方所收藏。

于省吾《易經新證》:

康侯即《書‧康誥》之康叔封也。金文康叔均作康侯。清國子監舊藏有康侯丰鼎,丰封古今字。余藏有康侯兩斧,見《雙劍誃吉金圖錄》。姚華舊藏有康侯爵,尊古齋所見《吉金圖錄》有康侯刀,又聞賈人言有康侯罍,已歸諸異域矣,均河南濬縣康侯墓中所出。又余近見有「者」,其銘曰:「王來伐商邑,延命康侯啚于衛。者眔啚,作彝。」首言來伐商邑者,謂成王平武庚之叛也。延命康侯啚于衛,吳北江先生謂啚即圖字,是也。言命康侯圖于衛也。馬融謂,康,圻內國名。世本:康叔居康,從康徙衛。

于省吾所說的清朝國子監舊藏「康侯丰鼎」,即現今台北故宮收藏的康侯方鼎,內有識文「康侯丰作寶尊」,據故宮說明,是成王時康侯自作以祭祀宗廟的禮器。《周本紀》:「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而「者」即大英博物館的「康侯簋」,又名「沫司徒疑簋」,銘文解讀每個古文字學家或有不同,但確定記載成王伐商邑之後封康侯於衛國之事。如中研院「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辭彙資料庫」解讀為:

王朿伐商邑,徒令康侯啚于衛,沫司徒遷眔啚,作厥考尊彝。

文義大致為,周成王討伐商邑之後,命令康侯遷到衛國做為周的邊防城邑。

《焦氏易林》則有兩處可能與康侯有關的記載。隨之恒「齊姜叔子,天文在位。實沈參墟,封為康侯」或許與封被封為康侯有關。萃之噬嗑:「六爻既立,神明喜告。文定吉祥,康叔受福。」

↓ 大英博物館藏的康侯簋

 

圖:Sailko

圖:Mike_Peel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二三子》:易曰:「康侯用錫馬番庶,晝日三接。」孔子曰:此言聖王之安世者也。聖人之正,牛參弗服,馬恒弗駕。不憂乘牝馬□□□□□□□□□□粟時至,芻稿不重,故曰錫馬。聖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無菑,民□不傷,甘露時雨聚降,風苦雨不至,民悤相以壽,故曰番庶。聖王各有厽公、厽卿,晝日三[接,□□□□]者也。」 

急速地進入敵方陣地,康侯貢獻馬匹眾多,一日連續三次告捷。

晉此處有二義,一是進獻,講的是康侯進獻兵馬。二是疾進,可能是講三監之亂的某一戰役中,因康侯的眾多兵馬而告捷。晉為急速進入,藉以說明直取敵營。意思近似於高亨解釋的侵伐。

傳統解釋,康侯藉以被賜予眾多的馬匹,白日三次接見。如朱熹:「康侯,安國之侯也。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言多受大賜,而顯被親禮也。」程頤:「康侯者,治安之侯也。上之大明,而能同德以順附治安之侯也,故受其寵數,錫之馬眾多也。車馬,重賜也。蕃庶,眾多也。不惟錫與之厚,又見親禮,晝日之中,至於三接,言寵遇之至也。」

帛書《二三子》引孔子,以安世之聖王說明,認為錫馬繁庶講的是人民生活富裕而安樂。

根據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考證,這裡的康侯即《史記》與《左傳》中的「衛康叔」,因為他是武王的弟弟,原本封地在康,因此稱「康叔」。周公平三監之亂後,封為衛君,並從康遷到衛,因此史書記載為「衛康叔」。而在傳世的禮器中,皆作「康侯」。該見解已廣受當代學者所接受。

傳統注解都以「康」為通用的修飾辭,安康、康美,或尊貴的意思,未知「康侯」即武王弟康叔,名封。例如馬融:「康,安也。」鄭玄:「康,尊也,廣也。」王弼:「康,美之名也。」陸績:「康,安也,樂也。」朱熹:「康侯,安國之侯也。」

自古易學家都相信,《周易》卦辭為文王所作,爻辭周公完成。「康侯用錫馬蕃庶」雖證實為周初康侯協助伐商邑,但事績顯然在文王死後,因此傳統易學家的立場,就算看出康侯即衛康叔,恐怕也無法承認這就是衛康叔的事績。

【字義】

:音義同「賜」,與的意思。傳統解釋為賞賜,單指上對下的給予。但觀《尚書》,上對下的賞賜曰錫,下對上的敬獻也是錫。因此錫本義應是給予,無論上對下或下對上都是錫。如《禹貢》「九江納錫大龜」、「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按:此為禹向天地敬獻玄圭),《堯典》「師錫帝曰」(按:師為眾,眾人向帝敬獻),錫都是敬獻之義。高亨即解釋為「敬獻」。此處當解釋為敬獻較佳。

蕃庶:眾多。荀爽:坤為眾,故曰蕃庶矣。

康侯用錫馬蕃庶:康侯用以敬獻眾多的馬匹。或可解釋為康侯用以賜予眾多的馬匹。但依文義及六爻脈絡,若是康侯為下對上的錫,則顯然是對成王或周公。若是錫解釋為上對下的賞賜,則無接受賞賜者,康侯用以賞賜誰?此文義稍差。

晝日三接:一日三次告捷。言戰爭大獲全勝,一日之間多次傳出捷報。傳統易學家多解釋為一日三次接見,言受到周王重視與重用的樣子,整天不停地召見。晝日有二解,一是白日,白天。二是整日,一日。晝日,以白日象一日。三接,兩種解釋。一是三次接見。傳統多作如是解,如王弼:「以訟受服,則終朝三褫。柔進受寵,則一晝三接也。」孔穎達:「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二,接通捷,勝也。三接即三捷,三勝,戰爭三次告捷,連連告捷之意。《釋文》:「如字,鄭音捷,勝也。」《爾雅》:「接,翜,捷也。」《禮記》「接祭而巳矣」孔疏:「接,祭之也。接,捷也。捷,速也。速而祭之。」「接以大牢」鄭玄注:「接讀為捷。捷,勝也。」《荀子‧大略》:「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楊倞注:「接讀為捷,速也。」

自昭明德:自己顯耀自己的光明德行。《說文》:「昭,日明也。」昭原意為太陽光明,引申之,凡是光明而顯耀者都可稱昭。朱熹:「 昭,明之也。」孔穎達:「昭亦明也,謂自顯明其德也。」晉為離在坤上,日出地上,才智出眾之象。得晉卦,君子當積極表現出聰明之德,反之明夷卦離在日下,應韜光養晦,藏其明。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長驅直入,無人能擋,貞定為吉。捕獲的俘虜眾多,沒有罪咎。

傳統解釋為進退兩難,貞定則吉。不受信任,保持寬裕則不會有罪咎。初六因處最卑微之位,所應為四非君(五才是君位),受到懷疑,無法讓人信任,因此受到挫折,無以進升,進退兩難。貞吉意謂堅定不動,以守正之不變應萬變則可吉。保持內心的寬泰,可得无咎。

【字義】

晉如摧如:有兩種解釋,多數易學家解釋為進退兩難的樣子。晉如,前進的樣子。摧如,後退的樣子,或者為挫折的樣子。虞翻:「晉,進。摧,憂愁也。」程頤:「晉如,升進也。摧如,抑退也。」《本義》:「以陰居下,應不中正,欲進見摧之象。」《釋文》:「摧如,罪雷反,退也。」但依《說文》及《爾雅》,摧為至,到達,晉如摧如當解釋為疾進而到達。《說文》:「擠也,从手崔聲。一曰挏也,一曰折也。」現在通解摧多取折義,引申之為折斷、挫敗,段注:「《釋詁》、《毛傳》皆曰:摧,至也,即抵之義也。」《爾雅.釋詁》:「摧,至也。」帛書作「溍如浚如」。恒卦初六「浚恒」帛書作「敻恒」,浚為深入的意思。晉如浚如,不但迅速攻下並進入敵區,而且深入敵營。《詩經》中幾次提到「浚」,指的是衛國的浚邑,未知是否與此有關。

罔孚裕无咎:《說文》引作「有孚裕無咎」,段玉裁說:「今經有作网,虞翻、王弼同。則未知許所據孟易獨異與?抑字譌與?」「罔孚裕无咎」當讀作「罔孚裕,无咎」。罔即古文的网,網的初文,依段玉裁,罔當作网。孚為俘虜。裕,充裕。網俘裕,所捕獲的俘虜相當多,此通「有孚裕」,有亦有獲得義。因捕獲俘虜眾多因此而得無咎。傳統讀作「罔孚,裕无咎」,罔通亡、無。罔孚,不信。孚,信。初六貿然前進的話,不會受到信賴,因此說「罔孚」。裕,寬裕,形容處之泰然的樣子。心能寬裕,泰然處之則可無咎。依傳統讀法,則當以《說文》「有孚,裕無咎」文義較佳。此事要有孚信而又泰然處之,可得無咎。帛書在貞吉之後為「悔亡復浴无咎」,亡通罔,依帛書來校定,今本經文可能脫去悔字,作「悔亡,孚裕,无咎」,或再統合《說文》,可能作「悔亡,有孚,裕无咎」。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急速攻入,卻又讓人感到憂愁,貞定則吉。受到王母很大的祝福。

康侯協助周公伐商邑,雖然進兵順利,但因兄弟相殘,還必需兼及母親之感受,因此而憂愁。後來受到王母的祝福。

六二之愁如,雖柔中,但前有艮山阻擋,上與六五無應,靜而難動者。

【字義】

愁如:《說文》:「憂也。」「愁如」或言進入之困難,因此發愁。六二雖柔中而當位,但與六五不相應,因此愁如。但只要貞定,久之即會受王母之賜福,勿憂。鄭玄:「愁,變色貌。」

受茲介福:受此大福於王母,能夠受到王母極大的祝福。茲,此也。《說文》:「艸木多益。」段注:「經典:茲,此也。」介為大。馬融、虞翻:「介,大也。」王弼:「乃受茲大福于其王母。」

王母:康侯時之王母有兩種可能。一是武王與康侯之母,即大姒。二是成王之母。推理可能指的是大姒,因出兵平定三監之亂恐將兄弟相殘,平定之後周公殺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貶為庶民。可能因此之故,這次出兵必需得到母親大姒之首肯。而在此次出兵裡,最擔心的就是母親大姒的態度,因此愁如。但後來不但受到大姒的諒解,還得到很大的祝福。只是大姒生卒年目前仍不詳,此說當假設大姒當時未亡。

六三,眾允,悔亡。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眾人允諾,不再後悔。六三承四應上,率眾陰承順於九四君子,因此能得眾人之允許、信任。眾人皆認同,因此無悔。

六三為下坤之上,率三陰爻以承九四,眾允之象。

【字義】

:通解為信,但也有允當、允許、首肯的意思。《說文》:「允,信也。」《爾雅.釋詁》:「允,信也。」王弼:「志在上行,與眾同信,順而麗明,故得悔亡也。」虞翻:「坤為眾。允,信也。土性信,故眾允。」甲骨文允字為首肯,允當之義,與現今白話用法一致。眾允,眾人之允許。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像鼫鼠一樣的進入,堅持則危險。

傳統解釋「鼫鼠」為比喻有如小人,貪婪而到處鑽營,因此不可堅定於此。

鼫鼠為地鼠或五技鼠。此處應該以戰術之使用來看,要有如鼫鼠一樣,以隱伏方式攻入。或者不應拘於正規戰法或單一戰法,要像鼫鼠一樣有五種技法,若堅持正規或單一的戰法為「貞」,貞則厲,有危厲。

九四居互體坎中艮上,坎為隱伏,艮為鼠,隱伏在下的鼠即鼫鼠。

鼫鼠:鼫,音「十」,鼫鼠到底是什麼動物眾說紛云,傳統通行說法為鼫鼠是一種貪得無厭的大鼠,又喜歡在地底下鑽營。比喻人行為及人格卑劣。《子夏傳》作碩鼠。鄭玄:「 《詩》云:碩鼠碩鼠,无食我黍。」《九家易》:「鼫鼠,喻貪,謂四也。體離欲升,體坎欲降。游不度瀆,不出坎也。飛不上屋,不至上也。緣不極木,不出離也。穴不掩身,五坤薄也。走不先足,外震在下也。五伎皆劣,四爻當之。故曰晉如鼫鼠也。」《釋文》:「鼫鼠,五技鼠也。《本草》:螻蛄,一名鼫鼠。」翟元:「鼫鼠晝伏夜行,貪猥无已。謂雖進承五,然潛據下陰,久居不正之位,故有危厲也。」帛書作「炙鼠」。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不再後悔,誓在必得,勿憂慮,前往,將吉而無往不利。

「失得勿恤」當作「矢得勿恤」。

傳統註解作「失得勿恤」,意思為不要有得失心,患得患失。《象》曰:「失得勿恤,往有慶也。」得失不要在意,前往則能夠有喜慶。

六五為晉卦的主爻,也是君位,處上離之中。離為矢為得。

【字義】

失得勿恤:兩種解釋,一,作「矢得勿恤」,「失」孟馬鄭虞王肅本作「矢」,矢即誓。馬融、王肅:「離為矢。」荀爽:「五從坤動而來為離。離者,射出,故曰矢得。」虞翻:「動之乾,乾為慶也。矢古誓字。誓,信也。」二是不要憂慮得失。失得如字,失和得。恤,音序,憂慮。勿恤,有勸戒君子勿患得患失之意。傳統易學家皆做此解。如孔穎達:「既以事任下,委物責成,失之與得,不須憂恤,故曰失得勿恤也。」朱熹:「一切去其計功謀利之心,則往吉而无不利也。」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長驅直入,勢如破竹,藉此氣勢來征伐城邑。以此而進,雖艱苦但可得吉而無咎,若堅定不進則將有吝。

晉卦為康侯助周公及成王平三監之亂的故事,此處的邑當指武庚的商邑。晉其角為形容其進入商邑勢如破竹的樣子。

大壯九三羸其角,為羝羊羊角纏繞而受困,過剛而無以前進。姤卦上九姤其角,亦是過剛而不得進之義。帛書易傳引孔子:「鍵(乾)之炕龍、壯之觸蕃、句(姤)之离角、鼎之折足、酆之虛盈,五繇者,剛之失也,僮(動)而不能靜者也。」大壯的觸蕃(羸其角)及姤之姤其角,都是動而不能靜者,屬動而不能中而亡者。反觀晉上九,剛而居柔,又為六五所承,為剛得柔助,動而能進者,因此曰「晉其角」。以此征伐商邑,雖艱困但能得吉而無咎。

晉卦君子當自昭明德,並無過亢之疑。因此此爻以吉無不利占之。

傳統依《象傳》,維用伐邑為「道未光」,解釋為負面義。

【字義】

晉其角:攻入城邑有如角之穿物。角,獸之角,剛硬而在上者。《詩經‧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鄭注:「獄,埆也。」角有穿屋而入的涵義。若借為埆,則有獄的意思。依王弼,角為頂端:「已在乎角,在猶進之,非亢如何?」朱熹:「 角剛而居上。上九剛進之極,有其象矣。」孔穎達解釋為隅,角落:「晉其角者,西南隅也。上九處進之極,過明之中,其猶日過於中,已在於角而猶進之,故曰進其角也。」李光地以知進不知退詮釋:「晉其角者,是知進而不知退者也。知進而不知退者,危道也。」

維用伐邑:藉「晉其角」之氣勢以攻伐城邑,此城邑當指商邑。傳統依《象傳》「道未光也」而作負面的解釋。孔穎達:「維用伐邑者,在角猶進,過亢不已,不能端拱无為,使物自服,必須攻伐其邑,然後服之,故云維用伐邑也。」程朱以為邑為私邑,即自己的城邑,非他人之城邑。程頤:「伐四方者,治外也。伐其居邑者,治內也。言伐邑,謂內自治也。人之自治,剛極則守道愈固,進極則遷善愈速。」朱熹:「占者得之而以伐其私邑,則雖危而吉且无咎。」

【彖傳注】

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晉,進也:《說文》:「進也,日出萬物進也。」《序卦傳》晉卦和漸卦都以「進」來解釋,《彖傳》則對漸卦的「進」另有解說:「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與晉卦陰陽相反的需卦《雜卦傳》則說:「需,不進也。」得需不可進,得晉則必需「自昭明德」,以進為宜。《象傳》:「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以上下二體解釋晉卦。下卦為坤為地,上卦離為明,晉卦為明出地上之象。「順而麗乎大明」則是以上下二體的卦德解釋卦義,下卦坤為順,上卦離為麗。大明為乾(離為明,乾為大明)。離乃陰附麗於乾體之卦,故曰「麗乎大明」。

柔進而上行:以卦變解釋晉卦。晉卦可能由旁通而來,亦可由卦變而來。若是旁通而來,為乾初至坤四,乾三至坤上,乾體成訟,坤體成晉。綜觀《彖傳》,除了無反對卦的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之外,若二、五未行,那麼二陽四陰、四陰二陽,以及二陰四陽、四陽二陰之卦,可能會以卦變解釋,但沒有以旁通來解釋者。晉為四陰二陽之卦,若以卦變來看,乃觀卦而來,觀六四上行至五成晉,為柔進而上行。蜀才:「此本觀卦。」同理可推論,晉卦之後的明夷卦是臨卦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