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艮(艮下艮上)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待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52. 艮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夫動與止,雖是相對待法,亦是相連屬法,又是无實性法,究竟是无二體法也,不動曰止,不止曰動,此約相對待言也,因動有止,因止有動,此約相連屬言也,止其動則為靜,止其靜則為動,動其止則為動,動其動則為止,此約无實性言也,止即是動,故即寂恒感,動即是止,故即感恒寂,此約无二體言也,知動止无二體者,始可與言止矣,夫人之一身,五官備于面,而五臟司之,五臟居于腹,而一背繫之,然玄黃朱紫陳于前,則紛然情起,若陳于背,則渾然罔知,故世人皆以背為止也,然背之止也,縱令五官競騖于情慾,而仍自寂然,逮情之動也。

縱復一背原无所分別,而畢竟隨往,故以面從背,則背止而面亦隨止,以背從面,則面行而背亦隨行,究竟面之與背,元非二體,不可兩判,今此卦上下皆艮,止而又止,是艮其背者也,艮背何以能无咎哉,是必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斯无咎耳,身本非實,特以情欲錮之,妄見有身,今向靜時觀察,其中堅者屬地,潤者屬水,煖者屬火,動者屬風,眼耳鼻舌異其用,四支頭足異其名,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畢竟以何為身,身既了不可得,即使歷涉萬變,又豈有人相可得哉,故行其庭而亦不見其人,此則止不礙行,即行恒止,故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止其行而為靜,止其止而為動,動靜以時,无非妙止,故其道光明也,止非面牆之止,所非處所之所,特以法法本不相知,法法本不相到,猶此卦之上下敵應而不相與,是以覓身了不可得,雖行其庭,而亦了无人相可見,合于光明之道而无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兩山並峙,各安其位者也,是故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位位无非法界故也,君子于此非不思也,知離此現前之位,別无一法可得,故思不出其位,不出位而恒思,則非枯槁寂滅,思而不出其位,則非馳逐紛紜,恒思則能盡其位之用,故一切旋乾轉坤事業,无不從此法界流,不出則能稱其位之量,故一切位天育物功能,无不還歸此法界。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居艮之下,其位為趾,止之于初,不令汨于所欲往,斯固未失正而无咎矣,然必利于永貞,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乃獲敦艮之吉耳。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趾也,腓也,股也,皆隨心而為行止者也,然趾无力,不能自專,又正行時趾元自止,今六二其位為腓,而以陰居陰,當艮之時,力能專止而不隨心動,故曰不拯其隨,此非動靜不失其時之道,蓋由未肯謙退,而聽命于天君,故令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三位在限,而以剛居剛,為艮之主,則腰臗硬直,不可屈申者也,夫上下本自相聯,猶如夤然,今分列而不相繫屬,其危厲不亦薰心矣乎。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四位在于胸腹,彖云艮其背,而此直云艮其身,身止則背不待言矣,夫千愆萬繆皆由身起,今陰柔得正,能止諸躬,何咎之有,楊龜山曰,爻言身象言躬者,伸為身,屈為躬,屈伸在我不在物,兼爻與象,是屈伸兼用矣。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五位在心,心之聲由輔以宣,而以陰居陽,又復得中,能于言未出口前豫定其衡,故言无妄發,發必有序,而口過終可免矣。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為艮之主,居卦之終,可謂止于至善,无所不用其極者矣,性德本厚,而修德能稱性復之,故曰以厚終也,震為長男,故舉乾之全體大用而虩于其初,艮為少男,故舉乾之全體大用而敦于其上,一始一終,知及仁守之功備,非動非靜之體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