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乾卦 乾下乾上
有天地而後萬物生焉,萬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
其象為天,其卦純陽。健而不息,故其象為天。統言其象占,則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則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
卦既純陽,變化不測,故六爻皆取象于龍。具龍德而在上,則居天位以應天,天子之事也。具龍德而在下,則盡天理以順天,學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見惕躍飛亢,隨其時者,聖人也。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固守其潛,積學待見,當惕而惕,當躍而躍,飛則應時,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貞。
三畫皆陽,其卦為乾,其象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謂。天體純陽,健而無息。以形體言為天,以主宰言為帝,以性情言謂之乾。下三畫內卦也,上三畫外卦也。六畫皆陽,內外皆乾,乾之純,健之至也。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詞,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六奇純陽,有元氣渾淪無所不包,而發生暢茂,各得其宜,皆歸于至正之象。學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變,則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終也。
按:大全謂諸家解元亨利貞皆作四德,獨本義作占辭,然惟理如是,則數亦如是,見于象占亦如是。經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義則就其象斷其占,為體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龍勿用。
凡畫卦自下而上,故下爻為初。按:《本義》、《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則所餘三十六策,合四九之數為老陽。得二偶一奇,則所餘二十八策,合四七之數為少陽。老變而少不變,故陽爻稱九。
按:《來註》引《繫辭》「參天兩地而倚數」謂參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兩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所以陽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所以陰皆言六。取生數不取成數,此說亦可參用。
龍八十一鱗,九九之數。變化不測,純陽之物。故諸爻皆取象于龍。初陽在下,故有潛龍之象。此時未可有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雖戒占者之辭,實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倣此。出潛離隱,故有見龍之象。澤能及物,猶田之得雨,耕穫有功,故有在田之象。雖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澤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見之象。占者得此,則利見此人。若占者有見龍之德,則可以得君行道,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陽爻。三,陽位。在下卦之上,重剛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則三為人位。故不取象于龍,而稱君子。處危地而以學問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龍也。三,下乾終而上乾繼,故其性體剛鍵,有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擬議之辭。三居下卦之終,故言終日。夕亦日之終也。終日乾乾,自始至終,无日不戒懼也。夕又惕若,自晝至夜,无時不戒懼也。重剛不中,所處危地,有厲象。雖處危地,而剛健得正,自修不息,有雖危无咎之象。凡言无咎者,本皆可致咎,善處之,故咎可无也。程傳擬舜之玄德升聞,時解作相臣憂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陽四陰,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辭。進退之際,无適无莫,无可不可。人不能測,故以或言之。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龍之所棲也。淵雖卑于田,然田非龍所居。在田則下于地,淵正龍所從變化之處。躍則已離于地而將向于天矣。九,陽動,故有躍象。四,陰虛,故有淵象。以陽居陰,居上之下,又變巽為進退為不果,有進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隨時進退,則可无咎之象。乾至健知險,六爻皆不言吉。而險莫如三四,故善處之,僅可无咎而已。程傳擬舜之歷試諸艱,胡氏擬之儲貳,皆存而不泥可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易卦皆以五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雖尊而過乎中,則擬之賓師矣。卦體純陽,剛健也。以陽居中,中正也。純陽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飛龍在天之象。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見大人之象。二與五皆剛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樂得而見之。即《文言》所謂「聖人作而萬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則所利見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堯之得舜可也。
上九,亢龍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于上而不能下。龍由潛而見而躍而飛,至秋分又蟄于淵,知進退者也。過此不蟄則亢矣。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為亢矣。陽極于上,有龍之過亢而動必有悔之象。唯聖人知進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辭。曰有悔,亦自有無悔之道可知。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九變而七不變。凡筮得陽爻皆用九,而獨乾稱用九。蓋他卦不純陽,獨乾之六爻皆變,則純陽為陰,所用皆九矣。人為勢位所移,為才氣所使,是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時變化,无適无莫,故獨稱用九。坤之用六倣此。六爻皆動,有群龍象。陽皆變陰,不以剛為物。先剛而能柔,有群龍无首象。龍未嘗无首而首不可見,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獨此言吉,聖人不恃剛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彖即文王所繫元亨利貞之辭。彖曰以下謂之彖傳,孔子所以釋彖辭也。彖,獸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則總六爻之義,故以為名焉。彖傳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四德而言聖人之法天。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卦以陽為大,陰為小。六爻純陽,故曰大哉,讚嘆之也。元字兼大始二義。大者,無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無所不達,物莫有先者。元之為德不可見也。可見者,物之資始而已。天以生物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實能資之。既資以始,即資以終。自始而終,終而復始,皆一元生意貫徹其間,是能統乎天也。資始者,无物不有。統天者,无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乾之亨也。既資其始,自然亨通。元氣薰蒸,油然雲行。淋漓布濩,沛然雨施。資始之初,渾淪未辨,故曰萬物。此則形質可別,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謂亨也。經未言亨字。然雲行雨施氣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此言聖人體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終即貞。不貞无以為元,不終无以為始。故曰終始。《來註》以終為上爻,始為初爻,引《繫辭》「原始要終」,亦可兼用,蓋六爻即有元貞之義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見惕躍飛亢之位。位隨其時,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時成。成者,位自成。乘者,聖人乘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龍者。位有一定,因時變化,與之咸宜者,聖人也,故曰時乘六龍。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與時偕宜,造化在我,猶控御之也。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能因時變化以合乎天,則聖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貞,而謂聖人之元亨者。言其功業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釋利貞之義也。乾道即乾元之道。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萬物由變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无偏祐也。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萬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後,萬物統會一元也。乾道由變而化,萬物華者向實,生理各足無偏,此利也。太和元氣,保全凝合,又含將來生意,此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氣在其中。保合太和言氣,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為,此元之所以統天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言聖人體天之利貞也。首出庶物,聰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臨天下,猶乾道之變化也。乃恭己無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復其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聖人功業成就究竟,故謂之利貞。又按:古本大明終始節在利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則聖人體天之元亨,與體天之利貞,不必分屬,尤為渾融。大抵彖傳以乾備四德,而要以元氣流行无間,發生萬物。聖人備四德,亦體元出治,以致太平。此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時位論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聖人立象以盡意。卦之上下兩象,伏羲所取。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節謂之大象,孔子作傳,以釋伏羲所取之象也。潛龍以下,謂之小象,孔子作傳,以釋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義,天則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則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體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不息。若間以一念之私則息矣。凡大象之傳,皆夫子所自取,故與卦爻不相屬。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倣此。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傳,以釋周公取象之意也。陽謂九。初爻在下,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以有為也。聖人于乾之初,憂其在下。于坤之初,慮其始凝。已有扶陽抑陰之意。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德即剛健中正之德。二雖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反復,往來進退動止必合乎道也。下乾已盡,上乾復來。乾而復乾,无他途轍。猶云反反復復,只在這條路也。二德及于人。三惟道修于己,以所處危地也。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量可而進,適其時則无咎。增一進字,以斷其疑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作也。聖人興起,在天子位也。此釋飛龍在天。至同聲相應節,乃言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之上九,陽之盈也。盈則必消不可久,致悔之由。人知其不可久,防于未亢之先,則有悔者无悔矣。防其亢者,復返于潛而已。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德即乾道。陽剛天德,不可為物先。群龍无首,用九之象。不可為首,為人之用九者言也。然惟其不可為首,所以能首出庶物。蓋乾本為萬物之所資始,已具首出之德。而物極必變,善體乾者,剛而能柔,謙卑遜順,不為天下先,故曰不可為首。非于乾有所不足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他卦彖象,作傳而已。獨乾坤為諸卦之父母,故夫子更設文言,以盡二卦之蘊。依文以言其理,故曰文言,又為有文之言詞也。此乃釋元亨利貞為四德者字也。字,夫子悠然有會於其妙而讚嘆之,非詮解之詞。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渾涵於此。於時為春,於人為仁。四時之運,皆此元氣周流。義禮智之善,皆從此生生,惻怛之心發端,故曰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於時為夏,於人為禮。萬物至夏發生暢茂。一物如此,萬物無不如此。衆美之物無不會聚,故曰嘉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於時為秋,秋於人為義。秋氣嚴肅,義也。然無此氣,不能各遂其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義也。即此便和,所以為利。若不親其親而親他人之親,至於不和,又安有利。不於利上求利,義之和處便是利。蓋處置得宜,不逆于物,利莫大焉者也。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於時為冬,於人為智。萬物至冬收斂完固,實理充足。故貞下起元,來歲復能發生。人之有知,見理既明。知而弗去,靈明內涵,萬變由我。猶木之有幹,枝葉從此以生也。此節發明乾之四德,天理之自然也。下節乃言君子體乾之學,人事之當然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體仁,以身法天地生物之心。所存所發無不在是。全體皆仁,无一物不在所愛。有君長之道,故足以長人。嘉會,本義曰嘉其所會。謂衆美畢集,動容周旋,無不盡善。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故曰合禮。義,體嚴而用和。君子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所利。情既相安,分乃不凟,故義無不和。貞固者,真知理之正而固守之。凡事從此立矣,故曰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天行健而四德備,君子亦體天之健以行四德,君子之乾也。四德,人所同具,唯君子能自強不息以法乎乾,乃能行之。故言元亨利貞,必先以乾也。自元者善之長至此,皆以申明彖傳之意。然下文申明彖傳皆繫以子曰,此則否者。疑古人已有其辭,故《左傳》穆姜嘗稱引之,夫子亦有取焉者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自此至乃見天則,夫子申言彖傳之意。而此節六爻設為問答之辭。龍德,聖人之德也。聖人神明不測,故曰龍德。初九陽在下,聖人之在側陋也。不易乎世,謂自守其道,不因世而變易。不成乎名,謂自晦其跡,不求其名之成。行與世違,遯世矣。而道足自樂,故无悶。已不求名,不見是于人矣。而心可自信,故无悶。時當可樂,則不私其有,以同乎人。時當可憂,則不失吾已,違而去之。憂與悶不同,為一身起見為悶,為天下起見為憂。此六句皆言龍德確乎其不可拔,隱也。然確乃的確之確,非堅確之確,蓋非意專于退也。憂樂一隨乎時,行違一準乎道,非一己之私。所謂用舍無與于已,行藏安于所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所見真確者也。六爻皆以聖人言之,有隱顯而无淺深。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正中,正當下卦之中也。蓋上下卦以二五為中也。德而曰龍,似神奇不可測矣,不知聖人只修其庸言庸行而已。庸常之言亦信,庸常之行亦謹。則無不信與謹,盛德之至矣。猶且閑邪存誠,猶詩所謂無斁亦保,雖無厭斁而常自保守也。邪自外入,故言閑。誠本我有,故言存。邪閑則誠自存。蓋妄去則真全,非別求所謂誠者而存之也。乾二畫實,故言誠。坤二畫虛,故言敬。誠敬者,聖學之源。見于乾卦坤卦,實天地自然之理也。去其不謹信之邪,存其謹信之誠。由是上可格君,下可善俗。則善不徒在一身,而及于一世矣。不見為己之善,而見為世之善,何伐之有乎。善被于一世,德之博也。已既不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正己而物正,化也。自誠之純粹言之曰善,自其及人者言之曰德。二非五,未居之君之位,而正中已有君之德,故稱大人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本義》謂六爻者以聖人言之,有隱顯而無淺深。言所處時位有不同,非自初而上有積漸也。三爻爻辭稱君子,亦君子而求至于聖人者也。進德就存諸心言,修業就見諸事言。忠信,存諸心者无一念之不誠也。德欲進而不已。然使无真實之心,德安能進。故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人之不實多在于言。若口不擇言,雖有忠信之心不能立。立其誠,即立此忠信。隨事檢點,不敢妄言。雖不言制行,而制行在其中矣。業既言修,又言居者。修者治而弗怠,居者守而勿失。如屋之既修,居之乃為我有也。修辭立誠,業為我有,故曰所以居業也。忠信修辭,言所以進德修業之道。知至知終,又詳其始終用功之序。知至至之,進德之事。理无加于忠信,故曰至。至之,則進而不已也。誠僞微茫之判曰幾。與,許也。人惟所見未真,故不敢進。疑似之際,不能自主。知至則實見是非端的。知德之極至在是,而以實心必欲赴之。則凡意念所動,微茫之際,不差此幾之動,乃可許之,而德日進矣。知終終之,居業之事。萬事究竟歸于一誠,故為終。終之則居而不失也。事物有裁制之宜為義。義與幾非二。在心之初動為幾,然幾尚有善惡。所動皆善,見之于事,則為義矣。存之即居之也。人不知究竟所在,則不知所終。知之而不務至乎其極,雖所行偶有合宜,亦不能存。知終則深知萬事歸於一誠,而以修辭立誠終之。則凡事之裁制合宜而為義者皆无不存,而業自修矣。知開其始,行要其終。內實其心,外實其事。以此居上居下,安往不宜。所以終日乾乾,夕猶惕若,無一息之間也。三在內卦為上,合外卦為下。不驕不憂,所謂无咎,進德修業之效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或之為言,可上可下,可進可退。上下无常,疑為邪矣。然欲及時而上,故有時或下,非為邪枉也。進退无恒,疑于離群矣。然欲及時而進,故有時或退,非離群類也。四處危疑之地,進德修業與九三同。三因時,四欲及時。无常乃所以為常,无恒乃所以為恒,故无咎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言凡物各從其類。聖人,人類之首,故為人所歸。以釋利見之義也。鶴鳴子和,雄嗚雌應,同聲相應也。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同氣相求也。下濕易潤,水先趨之。乾燥易焚,火先燃之。龍,陽物。薰蒸之氣為雲。虎,陰物。肅殺之氣為風。凡此皆以類相感者也。聖人,人類之首,故為人之利見亦然。作者首出于上,覩者下觀而化也。又以物之親上親下,以見人之于聖人亦然。本乎天,日月星辰輕清成象者皆親之。本乎地,蟲獸草木重濁成形者皆親之。蓋屬陽者從上,屬陰者從下也。類各有本,本各有親。聖人萬物一體,利見又何疑乎。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九為龍,貴矣。而陽不得陽位,位在于五,是无位也。上而亢,高矣。而純陽無陰,是无民也。九三之賢在下,而敵體不應,是无輔。是以動而有悔。然致悔在動。不動而復于潛,則悔可无矣。
潛龍勿用,下也。
陽在下也。釋潛龍以氣言,此釋勿用以人言。言在下未可用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舍作舍止之舍。見止在田,尚未大用。時舍者,暫止于此,勢非久安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進德修業,行所當行也。即行健不息之意。
或躍在淵,自試也。
自試,斟酌之意。試其時之可否而不輕進,非中無所主而漫以嘗試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得位而行,居上以治下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陰陽一氣无窮,而時位有窮。窮極則災生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言乾元用九,見與他卦不同。蓋一百九十二陽爻皆用九,各有所指。獨乾之用九為剛而能柔,人君治天下之道也。
元者仁也,足以長人者也。人君體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誠惻怛之意,行于剛果之中。寬猛得宜,天下自无不治矣。四德獨言元,元可包四德也。亢之後言元,貞下起元也。天下自无不治,一元之運,无為之化也。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申言象傳之意。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陽氣潛藏,君子亦當晦隱。初一潛而天下陽之屬皆宜潛也。曰下曰隱曰藏,反復發明示人,不必強立分別。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文者,經緯成章。明者,光顯不昧。二雖不在上位,天下已被文明之化。如孔子是也。此爻變離,有文明象。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兼无時不然,隨時加謹二意。天行健,无息時。與天時俱不息,法天之學也。時當危厲,理宜乾惕,處危之道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離下內卦而上外卦。時當變革,勢不得輕。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六爻皆天德。而五乃天位,天德之得位者。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也。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此窮極之極,非至極之謂也。時既極,而我不能變通,則與時運俱極,故言偕。偕極有悔,非德也。故初曰德之隱,二曰正中,三四曰進德,五曰天德。獨上不言德。知進退存亡之聖人,則雖偕極,而有窮變通久之道矣。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則者理之有節限而無過不及者也。剛柔適中,天之則也。用九剛而能柔,乃合乎天之則也。言用九而冠以乾元,有統天之德,而後九可用也。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皆反復申言象傳之意。或言其時,或言其位,或言其用,不必強有所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自此至天下平也,又申彖傳之意。承上言乾元用九,又嘆乾元之妙。前以元亨利貞析為四德,至此又若以元亨利貞分言之,而統歸于一元。因贊乾德之妙,唯聖人能體元以法天也。他解有謂自此至天下平,申言乾元用九天下治者,非。蓋用九六爻皆變,取其剛而能柔。此言剛健中正,六爻發揮,則以純乾之德言之。蓋夫子因言乾元,因申彖傳未盡之意也。始即資始之始。而始則必亨。蓋有息則不能亨,不息則理勢必亨。增而字,有漸次而无斷續。天地生生之氣,自微而著。始而亨,則亨而利,利而貞,皆可知矣。
利貞者,性情也。
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元亨時,乾之發見,利貞則各有成就。如草木之種,春時發芽,夏則千枝萬葉。至秋漸收斂,冬乃堅實。前此發見時,共一性情。至此則各一性情,猶前言各正性命也。遡性之本言之,則曰性命。推性之用言之,則曰性情。情又可發生,貞下又起元矣。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乾始,乾元之始也。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坤利牝馬,他卦利建侯,涉川,皆有所指。乾始无所不利,非可指名,故言利,不言所利也。乾之始即元而亨,不言亨者,元可包亨也。利天下者,利不言所利者,貞不言貞者,利可包貞也。然乾始能以之,則亨利貞皆在元之中矣,故贊其大。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四德一元,元一乾也,故曰大哉乾乎。其體堅強,不可屈撓,剛也。其用循環,无少間斷,健也。其行若有所限,而无過不及,中也。其立君若有所專,而不偏不倚,正也。剛健之極,不雜于陰柔,純也。中正之極,不入于邪惡,粹也。純粹至于至極,无有形容,精也。乾屬剛,而又言中正者。蓋分乾坤而言,則有陰陽剛柔動靜之不同。自一元之氣周流无間之本體言之,則无所不包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乾德之精,不容言矣。可言者其情耳。故聖人以六爻發揮,曲盡其情,而乾之道在易矣。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六爻曲盡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體備乎乾之蘊,故獨以有天下之聖人言之。六龍即六爻。時乘句增也字,與上不同。上重乘龍,此重御天。言乘龍者將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時。聖人以時乘此六龍,將以御天下也。雲行雨施,就聖人言之。政教如雲之行。德澤如雨之施,天下自无不平也。御天而雲行雨施,聖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聖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聖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貞屬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雲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屬之聖人。乾之功即在聖人運用之內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強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見于事者也。日可見,猶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見之行事矣。但當隱而未見之時,德雖可行,而時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時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傳未盡之意。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有正中之龍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學問之功。之,指正中之理。言理之得于天者,雖我所固有,然散見于事物,不學則聞見者寡,無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問,則不知所擇。故問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狹隘其心,則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養寬裕之意,優游厭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會貫通,與心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學所問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後,既居于心,即見之于行事。亦猶天之行健,无或一息之間。則莫非天理,无一毫私欲之間。而乾元之德全。雖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重剛,陽爻陽位也。按《來註》,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接剛,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參。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時本可危,因時而惕以防危,故雖危无咎。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剛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間之中也。下以二為中,三則過。上以五為中,四則不及。過則憂,不及則疑。然憂所當憂,卒于无憂。疑所當疑,卒于无疑。故皆可以无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前同聲相應節言利見之意。此專就大人言,而利見之意在其中。九五之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无私,以道為體,則合于天地易簡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臨者為日月,循序而運行者為四時,屈伸往來生成萬物者為鬼神。名雖殊,道則一也。大人既與天地合德,故其明目達聰合乎日月之照臨,刑賞慘舒合乎四時之代禪,遏揚彰癉合乎鬼神之福善禍淫。先天弗違,如先王未有之禮可以義起。蓋雖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與道契,雖天不能違也。後天奉時,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蓋人與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與道為一,即與天為一,原无彼此先後之可言。其曰先天後天者,亦極言或先或後,皆與天合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進退以身言。窮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過五居上,亡矣。得喪以物言。无輔无民,喪矣。是之謂亢,所以動而有悔。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則无得喪矣,故不復言得喪。不失其正,處之以道,非計私以避害也。正即貞也。乾元歸于一貞,聖人法天體元歸于一正。隨其時,不失其正,非聖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聖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龍,夫子文言皆屬之于聖。非聖人固不能體天,然易非專為聖人言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聖賢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以聖人為法耳。蓋人生天地之間,吉凶悔吝无一息之停,聖人隨其時所值,而皆有以處之,使得其正。此不獨乾卦之義,而實全易之義。易之所以開物成務,聖人所以為天下後世法者,此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