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第三十六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文字輸入/校對:鬼鶴


 明夷 坤上離下

明夷,利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易之道,有時有人,逢其時,顧其人用之者何如耳。如明夷之時,明之傷也。孰傷乎明也?地掩夫日,所以傷夫明也,惟能掩而不傷,是明夷之道也。是時也,何時也?紂之時也。是道也,孰能用之?用一卦之道者,文王也;用一爻之道者,箕子也。文王用一卦,故內焉,離之文明,我則用之,以不失其盛;外焉坤之柔順,我則用之,以服事殷,用是二者,是故以此蒙犯羑裏之大難,而紂無所施其虐,此文王掩而不傷之道也。箕子用一爻,故不惟利於居易,而亦利於處艱,艱而利,利而正,蓋不晦其明,則以艱險而傷其生,何利之有?不正其志,則以艱險而傷其明,何貞之有?大難,以天下言,內難,以一家言。紂之難,大能及天下,而不能及文王,小能及一家,而不能及箕子,此用明夷之力也。然彖辭、象辭同曰明入地中,明夷,易之例未有也,恐此明入地中四字爲衍。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

變而不窮者,易之道,用而不窮者,易之人。如明夷一卦,用之以處險,則為文王與箕子,明而晦;用之以居易,則爲莅衆之君子,晦而明。明而晦,故全己,晦而明,故燭物,故曰推而行之存乎人,又曰神而明之存乎人。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飛者不願不高,今乃垂其翼,知其不可不退也;行者不能不食,今乃三日不食,知其不可不速也。可以退則退,可以速則速,君子當明夷之初,知其傷之者將至,故決焉長往而不顧,或者見議而不卹,何也?晦己之明,避上之暗,義當去之之速也,何食之暇?楊氏謂接淅而行是也。當紂之時,其伯夷、太公避居海濱之事乎?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六二居明夷之時,最不幸者也,何也?當此之時,惟晦者可免於傷,而六二乃有文明之德,此暗主所甚忌也,惟去者乃免於傷。而六五乃居大臣之位,此昏世之所不得去也,以其位之不得去,故有左股之傷。股肱左右者,大臣之象也。以其德之文明,故有馬壯之拯。初九、九三,乾馬,用壯之助也。助之者壯,處之者順,所以吉也。非吉之吉也,凶之吉也。既傷股矣,非凶乎?傷而獲拯,非凶之吉乎?當紂之時,此正文王之事也。見囚者,傷股也。伯夷太公歸之,閎夭之徒脫之者,馬壯之拯也。柔而恭,淵而懿,臣罪當誅,而天王聖明者,順以則也。則者,有君人之大德,而乃有事君之小心,順乎君臣之天則也。故詩人歌之曰:順帝之則,而仲尼今贊之曰:順以則也。詩人、仲尼其見文王之心乎?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六五當箕子,六二當文王,然則孰當紂乎?當紂者,其上六乎?上六位之高,暗之極,此明夷之主也,非紂當之,其誰當之?然則孰當九三?程子以為湯武之事,是也。程子混而言之婉也,試別而言之,九三其武王之事乎?九三居下卦之上,而體離明之極,膺南面之望,而應上六之敵,是惟无狩。狩一而獲明夷,大害之首矣。然則緩其狩而不疾者,昭其至正也;志於得其首而非志於利,其得者昭其不私也,非武王伐紂之事,其何事乎?故恭行天罰,是南狩也;勝商殺紂,是大首也。須暇五年,不可疾也,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曷敢越志?是志得也。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象曰: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上六,明夷之君也,六四,明夷之佐也。明夷之時,有昏暗之君,而无陰柔小人之佐,孰與逢昏主之惡而傷君子之明哉?惟六四以陰柔之奸,居近君之位,是故挾左道、用非僻,以中其君之欲。至於深入其腹心,而壞其中,探得其傷害君子之志,意而肆於外,於是聖賢有不免於傷者矣。且暗主之與小人,何仇於聖賢,而必欲傷之乎?蓋上暗下明,惡易以形,此邪彼正,勢難以並,此其理也。然小人知傷君子以逢其君,不知傷君子以傷其君。故得大首者,九三也,大首之所以見獲者,非九三也,六四也。當紂之世,所謂六四者,其飛廉、惡來之事乎?出門庭者,出而肆于外。六四,坤之初也,坤為腹。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五,君位也,而聖人以箕子當之者,明夷之時,六五以陰居陽,以柔居剛,得中守正,陽剛之君子也。紂不足以當之,當之者舍箕子而誰也?又箕子與紂同姓之親也,此孟子所謂易位之卿也,箕子既有此嫌,而又與微子皆疑于商家及王之制,意其當時天下之望,亦或以六五之德與位歸箕子與?此紂所以疑之之深,所謂內難者也。非為之奴以深晦其明,則居艱而不利;非守其貞而不同其惡,則明滅而或息。晦其明,故全於人,明不息,故全於天。五,陽明也,六,陰晦也,以六晦五,故為箕子之明夷。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上者,六位之至高,故初登于天,而四國望之照臨。上六者,昏德之終極,故後入於地,而天下失其所法則。是以既曰不明,又曰晦者,甚其昏之辭也。紂之嗣位,聞見甚敏,材力過人,其初登于天,照四國之時乎?及其以昏棄失德,而爲獨夫,其後入于地而失則之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