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第二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文字輸入/ 校對:鬼鶴


 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坤之元亨利三德同乎乾,貞則獨指一事,曰牝馬之貞,何也?乾貞欲剛,故天尊,坤貞欲柔,故地卑。行止惟人之從馬之順也。牝馬,順之順也,故牝馬地類,安得同乾之貞哉?王弼云:利牝馬之貞,非也。

君子有攸往,

往,行也,地之柔順,君子體而行之。

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此以上皆卦辭。乾之卦辭,止言元亨利貞,言其體,自坤以下,併與用言之。坤,地道也,陰道也,母妻臣道也,皆欲以陰從陽,不欲以陰從陰。陰從陰則造化消,陰從陽則造化息。母妻臣自從,則亂且危,母從子、妻從夫、臣從君,則治且安,故陰盛陽微,月壯日虧,呂武專而漠唐傾,懿裕強而魏晉亡,此陰不從陽之災也。故坤之陰處先則迷,處後則得,必以後為利之主也。從其類則非吉,離其類則吉,必以安貞為吉之地也。皆欲以陰從陽也。西南陰之方,東北陽之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

乾稱大哉,坤稱至哉,嚴尊卑之分,陰不得僭陽也。蓋大則无疆,至則有極,乾之元,物資以始。坤之元,物資以生,始者,氣之元,生者,形之元。坤之生物,豈自為之哉,順以承乎天,厚以載乎物,此其德所以合乎乾之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英華外發之謂光,坤之用也。博厚中充之謂大,坤之體也。坤道之光大如此,而能含宏而不耀,故能生物而不息,物之所以亨。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此章程子盡矣。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之力不厚,則載萬物不勝其重,君子之德不厚,則載萬民不勝其眾。勢,力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乾之初九,陽始萌;坤之初六,陰始生。陽始萌則曰潛龍勿用,言方隱而未可以進也。陰始生則曰履霜堅冰至,言雖微而必至於盛也。觀聖人之言,可以知君子之難進,而小入之易盛矣。有國者,其亦思所以求君子於隱,而防小人於早也哉。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文言釋之至矣,程子謂二為坤之主,不以君道處五,真得聖人之意也。坤之六爻,莫盛於六二,而六五次焉。六二具直方大之三德,得於不習之自然,焉往而不利哉!柔則曲,而六二獨直;柔則刓,而六二獨方,此其所以大也。何以柔而能直且方也?中正故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恢而大,六二固不必習也。雖然,不必習而習,不亦進進矣哉!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為臣不任事,求任事,罪一也。不任事則姦,求任事則諂。六三含其光明而不衒,或從王事而毋必,此所以光大也。或云者,非不任事也,非求任事也*,程子謂義所當為,則以時而發,若含而不為,非盡忠也,其論至矣。无成謂不居,有終謂必盡。

*註:何氏楷訂詁引此,下有「知光大故能含章」七字。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四居危疑之地,而慎默括囊,可也。若可以言而不言,假六四之義以自文,則為張禹胡廣,學者審之。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五君位也,而坤臣道也,坤之六爻,皆順承乾五之一君者也,故坤之五不得為君位。雖然,六五不幸而居嫌疑之位,其道宜何如?黃,中色也,裳,下服也。守中而居下,以安守人臣之分,則元吉矣。元吉,吉之大也,聖人許之以能居下則元吉,不許其過此也。六二、六五,得中均也,然六二則大之,六五則戒之,何也?二中而在下,臣位正也,五中而在上,臣位疑也。臣而疑於君,疑而不巳則僭,僭不可啟也。故戒之。吾於乾坤見君臣之大分矣。程子謂:陰者婦道,婦居尊位,非常之變不可言也。其發明聖人之意,尤深遠矣。刚柔雜為文,六柔也,五剛也,文在中,謂有文德而居中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陰極傷陽,臣盛傷君,六而居上,陰極而臣盛矣。故陰陽爭,君臣戰,兩傷兩窮而後已。趙高篡秦,秦亡而高亦誅;王莽篡漢,漢微而莽亦敗。為臣者,其勿至於此;為君者,其勿使其臣至於此也。蓋上六之龍戰,已兆於初六之履霜,小人之可畏如此哉。龍戰者,以坤馬之僭龍而戰夫乾之真龍也。血傷也,其血玄黃,兩龍俱傷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陰之用能永守臣道之貞,斯可以為大臣而令終矣。或曰,用九用六,乾坤七爻,妄也。有位斯有爻,位止於六,而爻乃有七乎?故易曰六爻發揮,又曰六位成章。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柔者坤之道,靜者坤之體,至於陰陽之回斡,造化之運行,豈專柔而靜哉?動則陽而剛,靜則陰而方。先而不後者坤之異,後而不先者坤之常。物收而包含之量幽,物散而造化之功著,坤之道其大如此,何也?承天之施而不自生,行天之時而不自用,一本乎順而巳。然則臣道一於順乎?曰:有臣道,有臣節。臣道一於順,故欲柔欲靜,不順則為莽、卓;臣節病於順,故欲剛欲方,順則為張禹、胡廣坤。何以動而剛?曰:發生必達。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福生於一小善,禍起於一小不善,萬者一之積,大者小之積。善可積也,不善不可積也。積斯漸,漸斯極,極斯作,及其作而圖之,其有及乎?弒逆,國家之大禍,聖人不忍言,臣子不忍聞也。探其初,亦止於萌一小不善之心而積之也。傳曰:有无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一小不善之心,在下者不可不察之於己,在上者不可不察之於於人。察之早,勿使之漸,則國之禍不作矣。辯察也,故易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馴也。履霜之不戒,堅冰之勿悔,馴而致之也。順當作馴。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六二爻辭止言直方,而聖人又以正釋直,以敬釋正,以義釋方,其曉學者至矣。敬以直其內,則養心主一而不分;義以方其外,則處物適宜而不隨。敬,體也,義,用也,體用合而德不偏,故敬義立而德不孤也。立謂並立,不孤謂不偏。偏於內則執體而廢用,偏於外則狥用而忘體。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為臣之道,有大美而不能含蘊者,矜也;有大美而不從王事者,吝也;從王事而自有其成功者;驕也。聖人於六三,蓋三致志焉。弗敢云者,有懼心焉。功成而能懼,可以為臣矣。禹之不矜伐,周公之不驕吝,得六三之義。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乾之初九遠而潛,宜也;坤之六四近而隱,非宜也。不宜隱而隱者,五之位,君位也,坤之六則臣也。六五以臣而居君之位,則僭也。臣僭君則天下亂。是天地閉塞之時也。六四不幸而近之,惟恐去之不速,隱之不深耳。此龔勝所以不仕於莽之朝,蔡邕所以失節於卓之官也。聖人嚴臣子之大分,於六五則深戒之以居下之禮,於六四則力勸之以潔身之節。隱之於六五,而發之於六四,其防患深遠矣。使六四至於潔身,則六五何如哉?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六五之君子,唯剛柔雜而有文德故通理,唯得中故正位,唯位高而心愈下,不失臣禮故居體。體者禮也,通理者通於君臣上下之定理也。知定理之不可易,故正位居體而不敢僭也。臣道之美,孰大於是。具三者之大美,蘊於中斯形於外,故暢於四支而美其身,必无驕主之色;發於事業而美其政,必无專權之紊,所以為美之至。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末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坤之陰至於極盛,而疑其為陽;坤之馬至於極盛,而進稱為龍,其僭乾也甚矣。聖人別其嫌,故發其有无陽之心,暴其有僭龍之罪,所以誅其意也。然不曰馬與龍戰,而曰龍戰者,不沒其僭也。不沒其僭,所以深誅其僭也。龍之類有血,血之類有色,故曰未離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