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應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自王輔嗣說易,多取應爻為義,歷代因之。考之夫子《彖》、《象傳》言應者,蓋有之,然亦觀爻之一義爾。若逐爻必以應言,恐非周公之意,亦非孔子所以釋經之旨也。以經傳之例觀之,上下兩體,陰陽相求,固其正矣。然《彖傳》有以眾爻應一爻者,亦有以一爻應眾爻者,乃不拘於兩體二爻之對比。小畜、同人、大有、豫之類,皆是也。有時義所宜,以陰應陰而吉,以陽應陽而吉者,又不拘於陰陽之偶。晉、小過之王母祖妣,睽、豐之元夫夷主之類,皆是也。有以承乘之爻為重者,則雖有應爻而不取。如觀之觀光,蹇之來碩,姤之包魚,鼎之金鉉,而隨則有失丈夫之失,觀則有闚觀之醜,姤則有无魚之凶,此類皆是也。其餘但就其爻之時位才德起義,而不繫於應者,不可勝數。而欲一一以應義傅會之,則鑿矣。況爻所謂應者,必隔二位而相應例也,不隔則非應矣。今有相應而為某爻間隔之說,又有某爻起而爭應之說,豈非鑿之又鑿者乎?說經者因此而不通,所謂至今為梗者矣。經傳又無此意,亦奚重而不更也。

凡應惟二五之應最吉,蓋皆有中德而又各居當時之位也。其次則初四間有取焉,三上取應義絕少,其善者又加少也。易之道,陰暗求於陽明,不以陽求陰也;上位求於下位,不以下求上也。故凡六五、九二之有取於應義,則無不吉者,為以陰求陽,德上而下交,則在上者有虛中之美,在下者有自重之實。蒙、師、泰、大有之類是也。如取應義者,在於九五、六二,則時義所當,亦有相助之善;然求陽者在於下位,則往往有戒辭焉。屯、比、同人、萃之類是也。初與四亦然,如六四初九取應義,是四求初也,則吉。屯、賁、頤、損是也。如九四初六取應義,是初求四也,則凶。大過、解、姤、鼎是也。

然吉者在四而在初者不可變,上雖下交而下不可以失己也;凶者在初而在四者與之凶。下既援上,則上未免為失人矣。三上或取應義,皆非吉者,若蒙、頤、睽、夬、豐、中孚之類,惟剥之三與陽應,損之三當益上於時義有取焉,故二爻無凶辭爾。

承乘者,謂之比。凡比爻惟上體所取最多,蓋四承五則如人臣之得君,五承上則如人主之尊賢,主於五故,其近之者皆多所取也。然四之承五,惟六四、九五當之;五之承上,惟六五、上九當之。非然者則亦無得君尊賢之義。惟隨之五上稍變斯例,以時義剛來下柔故爾。其餘九五比上六者,皆為剛德之累;上六從九五者,則為從貴之宜,非尊賢者比也。下體三爻所取比義,最少初與二、二與三間有相從者,隨其時義或吉或否,至三與四則隔體無相比之情矣。亦有因時變例取者,隨三、萃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