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下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Jack 發表於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第一節註解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第二節註解

【解讀】

孔穎達分為第六章:「此第六章,明所以作《易》,為其憂患故。作《易》既有憂患,須脩德以避患,故明九卦為德之所用也。」

朱熹分為第七章:「此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此章旨在論易道的興起,源於作者的憂患意識。《繫辭》並未明言作易者是誰,但後世易學家都認定就是周文王,之所以「憂患」,因為商紂無道,文王被囚於羑里。

本章又以履、謙、復、恒、損、益、困、井、巽等九卦,所謂的「憂患九卦」來論德,並用不同的方式三次陳述,因此這九卦後世易學家又稱「九德」、「論德九卦」、「三陳九卦」……帛書《易之義》則稱為「上卦」。

帛書《繫辭傳》無此章,但可在《易之義》中找到。只是,其九卦與今本不同,第九卦巽卦,帛本皆作渙卦。

《九家易》:此所以說九卦者,聖人履憂,濟民之所急行也。故先陳其德,中言其性,後敘其用,以詳之也。西伯勞謙,殷紂驕暴,臣子之禮有常,故創易道以輔濟君父者也。然其意義廣遠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合三復之道,明西伯之於紂不失上下。 

第一節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帛書】

易之興也,於中故乎?作易者,亓又患憂與?

上卦九者,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履也者德之基也,嗛也者德之枋也,復也者德之本也,恒也者德之固也,損也者德之脩也,益[也者德]之譽也,困也者德之欲也,丼者德之地也,渙也者德制也。

【今譯】

易道的興起,是在中古嗎?創作《周易》的人,他有憂患嗎?

所以:履是德行的基礎,謙是執持德行的把柄,復是德行的根本,恒是德行的鞏固,損是德行的修養,益是德行的充裕,困是德行的分辨,井是德行的田地,巽是德行的制裁。

【解讀】

本節論述易之興起,源自於作者的憂患意識,兼及九卦與德的關係。

此章帛書收於《易之義》,相較於今本,帛書在論述九卦之前多了「上卦九者,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在此章之後,《易之義》還有「无德而占,則易亦不當」的論述,顯然此章與之後文字都是就「贊以德而占以義」而發揮。

《易之義》下一節第二次論述九卦時,又較今本多出「是故占曰」等字,對比之下,顯然此節是「贊以德」,後面兩論則是「占以義」。再比對語法,本節講論九卦皆用「德之……」,而下一節的確較像是「占以義」的「占辭」。所謂的占,原本是解讀卜兆或卦象的吉凶,此引申為解讀一卦之卦義。

孔穎達:自此已上,明九卦各與德為用也。自此己下,明九卦之德也。

《本義》:履,禮也。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乎此,然後其德有以為基而立也。謙者自卑而尊人,又為禮者之所當執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脩德以處憂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復者心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變而常且久,(損)懲忿窒慾以脩身,(益)遷善改過以長善,困以自驗其力,井以不變其所,然後能巽順於理以制事變也。

【注釋】

中古:即第十一章所說的,「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當文王與紂之事」。古代可分遠古、中古、近古。但這只是個粗略的分期,而且是就《繫辭傳》作者的年代相對而言。帛書《易之義》作「中故」,故者事也,「中故」似乎意指遇到事故,呼應後文「其有憂患」。

憂患:指文王被囚於羑里。帛書作「患憂」。

履,德之基:履有二義,一是踐履,韓康伯:「基,所蹈也。」取踐履之義。二、禮也,帛書履即作禮。朱熹:「履,禮也。」侯果兼取二義:「履,禮。蹈禮不倦,德之基也。自下九卦,是復道之最,故特言矣。」孔穎達 :「以為憂患,行德為本也。六十四卦悉為脩德防患之事,但於此九卦,最是脩德之甚,故特舉以言焉,以防憂患之事。故履卦為德之初基。故為德之時,先須履踐其禮,敬事於上,故履為德之初基也。」

謙,德之柄:干寶:「柄,所以持物。謙,所以持禮者也。」孔穎達 :「言為德之時,以謙為用,若行德不用謙,則德不施用,是謙為德之柄,猶斧刃以柯柄為用也。」帛書作:「嗛也者德之枋也。」卦名作嗛,枋通柄。《說文》:「枋,木,可作車。」「柄,柯也。」段玉裁注:「《周官》皆以枋爲柄,古音方聲丙聲同在十部也。」「柄之本義專謂斧柯,引伸為凡柄之偁。《周禮》、《禮經》作枋。」

復,德之本:復,返也,引申為返本歸根,儒家以善為本,返本即返於善,義近於改過遷善,如程頤復卦初九注:「復者,陽反來復也。陽,君子之道,故復為反善之義。」王弼則用《老子》「歸根曰靜,是曰復命」的觀念注解:「復者,反本之謂也。」「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復既然是返本之義,因此說是德之本。韓康伯:「夫動本於靜,語始於默。復者,各反其所始,故為德之本也。」孔穎達 :「言為德之時,先從靜默而來,復是靜默,故為德之根本也。」

恒,德之固:恒,常也,長久之義。固,堅固、牢固。恒為德之恒常,因此曰德之固。虞翻:「立不易方,守德之堅固。」韓康伯:「固,不傾移也。」孔穎達 :「言為德之時,恒能執守,始終不變,則德之堅固,故為德之固也。」

損,德之脩:脩,或作「修」,鄭玄:「修,治也。」荀爽:「懲忿窒慾,所以修德。」孔穎達 :「行德之時,恒自降損,則其德自益而增新。謙者論其退下於人,損者能自減損於己,故謙、損別言也。」

益,德之裕:裕,豐饒、寬裕。《說文》:「裕,饒也,衣谷聲。《易》曰:有孚裕無咎。」段玉裁:「引伸為凡寛足之偁。」「晉初六爻辭,今經有作网,虞翻、王弼同。則未知許所據孟易獨異與?抑字譌與?」荀爽:「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德之優裕也。 」韓康伯:「能益物者,其德寬大也。」孔穎達 :「裕,寬大也。能以利益於物,則德更寬大也。」

困,德之辨:窮困則可看出人之品德,辨別其高下,孔子所說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鄭玄:「辯,別也。遭困之時,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濫,德於是別也。」孔穎達 :「若遭困之時,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

井,德之地:姚信:「井養而不窮,德居地也。」韓康伯:「所處不移,象居得其所也。」孔穎達 :「改邑不改井,井是所居之常處,能守處不移,是德之地也。言德亦不移動也。」陸九淵:「井以養人利物為事,君子之德亦猶是也,故曰井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制,制裁、制度,先儒多以「申命行事」註解。虞翻:「巽風為號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韓康伯:「巽,所以申命明制也。」孔穎達 :「巽申明號令,以示法制。故能與德為制度也。自此已上,明九卦各與德為用也。」《朱子語類》:「巽為資斧,巽多作斷制之象,蓋巽字之義,非順所能盡,乃順而能入之義,是入細直徹到底,不只是到皮子上,如此方能斷得殺。若不見得盡,如何可以行權。」帛書作「渙也者德制也」。

第二節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帛書】

是故占曰:履和而至,嗛尊而光,復少而辨於物,恒久而弗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與,宋窮而達,丼居亓所而遷,渙稱而救。

是故履以果行也,嗛以制禮也,復以自知也,恒以一德也,損以遠害也,益以興禮也,困以辟咎也,丼以辯義也,渙以行權也。子曰:「渙而不救,則比矣。」

【今譯】

履,有禮則和諧而至極。謙,謙卑則反而尊貴而發光。復,返回到根本則善端雖然細小,但卻讓人清楚辨識事物。恒,恒心的考驗,面對紛雜萬變,內心對於道德從不厭倦。損,要人懲忿窒慾,開始很困難而後來將變容易。益是改過遷善,長久寬裕之後不需有施為造作。困,身困道不困,窮極而道當通。井,居於固定場所但能改易人心。巽為入,能平衡事務之宜,隱藏而不露。

履(禮)讓行為和諧,謙能夠制裁禮儀,復讓人有自知之明,恒以一貫德行,損以遠離有害之事,益以興建利益,困讓怨恨寡少,井以辨別公義,巽以行使權力。

【解讀】

此節再進一步以德義申論九卦。

帛書《易之義》此節之前多「是故占曰」等字,前一節開頭則多了「上卦九者,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顯然前一節是以「贊以德」在論九卦,因此每卦都用「德之……」的語法。而此節則是「占以義」,用占解的方式論述九個「上卦」,而且不離德義。此節之後,《易之義》並有「无德而占,則易亦不當」,「德占之,則易可用矣。」義者宜也、當也。無德而占則不義,因此曰「不當」。有德而占,如此易才可用,才是「當」。

九卦中的巽卦帛書皆作渙卦,文末更多出一段引子曰的話:「渙而不救則比矣。」今本「巽稱而隱」帛本作「渙稱而救」。帛書《周易》、《易之義》與《繆和》渙卦亦作渙,《繆和》引子曰:「渙者散也。」與後儒註解相同。然而,《繫辭》與《二三子》卦名作奐,《二三子》孔子回答弟子:「奐,大美也。」此當以渙為渙散義。

朱子:「此如《書》之九德,禮非強世,然事皆至極。謙以自卑而尊且光,復陽微而不亂於群陰,恒處雜而常德不厭。損欲先難,習熟則易。益但充長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動而及物,巽稱物之宜,而潛隱不露。」

朱子所說的《尚書》九德,出自〈皋陶謨〉皋陶和禹的對話:「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注釋】

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履者禮也,因此許多註解談履卦皆不離禮,有時甚至直接稱作「禮」,帛書《周易》卦名即作禮。虞翻:「禮之用,和為貴,謙震為行,故以和行也。」至,有二義,一是到達。《周禮》「作龜之八命」,即問龜的八種命題,「六曰至」,鄭玄:「至謂至不也。」韓康伯:「和而不至,從物者也。和而能至,故可履也。」孔穎達:「言履卦與物和諧,而守其能至,故可履踐也。」「言履者以禮敬事於人,是調和性行也。」二是極至,如《日講易經》:「履之為道,君臣上下,固以各得其所,為和矣。而平易近情之中,無非天理民彞之準,蓋至極而無可加也。」

謙尊而光,謙以制禮:孔穎達:「以能謙卑,故其德益尊而光明也。」「性能謙順,可以裁制於禮。」「謙尊而光」亦見於《彖傳》:「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荀爽:「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也。」荀爽注出自《彖傳》益卦,《彖傳》謙卦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以制禮,禮,履也。禮當以謙為制,虞翻:「謙與履通,謙坤柔和,故履和而至。禮之用,和為貴者也。」謙卦和履卦旁通,陰陽相反,謙卦柔和,用以制禮。 

復小而辨于物,復以自知:復卦為陽息地中,初九一陽初見於五陰之下,因此曰「小」。但此陽爻為陽息之始,自此終止陰氣之增長,為陰陽消息之分界。類比於人性,則是善惡分辨之端。《繫辭下》引孔子註解復卦初九「不遠復」:「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虞翻:「陽始見,故小。乾,陽物。坤,陰物。以乾居坤,故稱別物。」「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 」韓康伯:「微而辨之,不遠復也。」孔穎達:「復小而辨於物者,言復卦於初細微小之時,即能辨於物之吉凶,不遠速復也。復以自知者,既能反復求身,則自知得失也。」

恒雜而不厭,恒以一德:荀爽:「夫婦雖錯居,不厭之道也。」虞翻:「恒德之固,立不易方,從一而終,故一德者也。」韓康伯:「雜而不厭,是以能恒。」「以一為德也。」孔穎達:「恒雜而不厭者,言恒卦雖與物雜碎並居,而常執守其操,不被物之厭薄也。」「恒以一德者,恒能終始不移,是純一其德也。」

損先難而後易,損以遠害:韓康伯:「刻損以脩身,故先難也。身脩而无患,故後易也。」「止於脩身,故可以遠害而已。」孔穎達:「先自減損,是先難也。後乃无患,是後易也。」「自降損脩身,无物害己,故遠害也。」

益長裕而不設,益以興利:《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因此易學家皆以改過遷善注解。但復為返於善,亦有改過遷善之義。設,《說文》:「施陳也。」設為陳設、建設、施為之義,《日講易經》:「設,是施為之意。」程頤又進一步詮釋為虛偽:「設是撰造也,撰造則為偽也。」虞翻:「謂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故不設也。」 荀爽:「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故興利也。 」韓康伯:「有所興為,以益於物,故曰長裕。因物興務,不虛設也。」孔穎達:「益是增益於物,能長養寬裕於物,皆因物性自然而長養,不空虛妄設其法而无益也。」「益以興利者,既能益物,物亦益己,故興利也。」或以設為大,鄭玄:「設,大也。」

困窮而通,困以寡怨:虞翻:「陽窮否上,變之坤二成坎。坎為通,故困窮而通也。」韓康伯:「處窮而不屈其道也。」孔穎達:「困窮而通者,言困卦於困窮之時,而能守節,使道通行而不屈也。」「困以寡怨者,遇困,守節不移,不怨天,不尤人,是无怨於物,故寡怨也。」

井居其所而遷,井以辨義:韓康伯:「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遷其施也。」「施而无私,義之方也。」孔穎達:「井居其所而遷者,言井卦居得其所,恒住不移,而能遷其潤澤,施惠於外也。」「井能施而无私,則是義之方所,故辨明於義也。」

巽稱而隱,巽以行權:巽《彖傳》:「重巽以申命。」《象傳》:「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申命行事即行權。稱,《說文》:「詮也。」段玉裁:「銓者衡也。《聲類》曰:銓所以稱物。稱俗作秤。按爯,幷舉也。偁,揚也。今皆用稱,稱行而爯偁廢矣。」依段注,稱有二義:一是稱物、詮衡,謙卦《彖傳》所說「稱物平施」。《九家易》:「巽象號令,又為近利。人君政教、進退、釋利而為權也。」《日講易經》:「巽以應事,能劑量萬物之宜,而稱物平施,不見表暴之迹,乃所謂稱而隱者也。」二是稱揚、稱讚。韓康伯:「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也。」崔憬:「言巽申命行事,是稱揚也。陰助德化,是微隱也。自此已下,明九卦德之體者也。」孔穎達:「巽稱而隱者,言巽稱揚號令,而不自彰伐而幽隱也。自此已上,辯九卦性德也。」「巽以行權者,巽順也。既能順時合宜,故可以權行也。若不順時制變,不可以行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