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下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門邪

Jack 發表於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第一節註解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第二節註解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第三節註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第四節註解

【解讀】

此章似在闡述《周易》的內容特色,孔穎達分為第五章。朱熹評說:「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後皆放此。」意思是說,《繫辭》自此章開始,連同後面的章節,有很多的疑文闕字,並有文義不通的情況。

朱熹看法可從帛書得到印證。帛書《繫辭傳》除了沒有這一章之外,之後的章節也多從缺。此章文字雖可在《易之義》找到,但仔細比對,今本似乎少了很多片段,以下灰色為今本所無者: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川也者,易之門戶也。 鍵,陽物也。川,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𦡊,以𦡊天地之化。 」又口能斂之,无舌罪,言不當亓時則閉慎而觀。

 

易曰:「聒囊,无咎。」子曰:「不言之胃也。[不言,何]咎之又?墨亦毋譽,君子美亓慎而不自箸也。淵深而內亓華。易曰:「黃常元吉。」子曰:「尉文而不發之胃也。文人內亓光,外亓龍,不以亓白陽人之黑,故亓文茲章。」

易曰:「……既沒,又爵囗囗囗囗居亓德不忘。」「蠪單于野,亓血玄黃。」子曰:「聖人信哉!隱文且靜,必見之胃也。」

龍七十變而不能去亓文,則文亓信于而達神明之德也。亓辨名也,襍而不戉,於指易。[亓]衰世之僮與?易[亓彰往而察]來者也。微顯贊絕,巽而恒當,當名辯物,正言巽辭而備。本生仁義,所以義,剛柔之制也。亓稱名也少,亓取類也多,亓指閒,亓辭文,亓言曲而中,亓事隱而單。因齎人行,明失得之報。

項安世:此章專論易之彖辭,易不過乾坤二畫,乾坤即陰陽剛柔也。凡易之辭,其稱名取類,千彙萬狀,大要不越於二者。而其所以繫辭之意,則為世衰道微,與民同患,不得已而盡言之耳。此斷辭之所以作也。斷辭,即彖辭也。

第一節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帛書《易之義》】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川也者,易之門戶也。 鍵,陽物也。川,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𦡊,以𦡊天地之化。 」……則文亓信于而達神明之德也。

【今譯】

孔子說:「乾坤,是易的門戶?乾是陽性之物,坤是陰性之物。陰陽德性相合,而剛柔有其形體,以體會天地造化之事,以通達神明的德行。」

【解讀】

《易經》以乾坤為開始,其所包含的陰陽變化,剛柔消息,也都是以乾坤為本源,因此說乾坤是「易之門」。

此節帛書收於《易之義》而不是《繫辭傳》,「子曰」之後並以「易之要,可得而知矣」為開始,為今本所無。「以通神明之德」《易之義》作「而達神明之德也」,前面並有一大段文字是今本所缺:

口能斂之,无舌罪,言不當亓時則閉慎而觀。

 

《易》曰:「聒囊无咎。」子曰:「不言之胃也。[不言,何」咎之又?墨亦毋譽,君子美亓慎而不自箸也。淵深而內亓華。

《易》曰:「黃常元吉。」子曰:「尉文而不發之胃也。文人內亓光,外亓龍,不以亓白陽人之黑,故亓文茲章。」

《易》曰:「……既沒,又爵囗囗囗囗居亓德不忘。」「蠪單于野,亓血玄黃。」子曰:「聖人信哉!隱文且靜,必見之胃也。」

龍七十變而不能去亓文,則文亓信于而達神明之德也。

《易之義》此段同樣有殘缺,但可大致看出,相較於今本《繫辭》,帛書在「其易之門」之後列舉坤卦六四、六五、及上九爻辭作為說明與論述。

何楷:有形可擬,故曰體。有理可推,故曰通。體天地之撰,承剛柔有體言。兩體字相應。通神明之德承陰陽合德言,兩德字相應。

【注釋】

乾坤,其易之門邪:《易經》以乾坤為始,《彖傳》以乾坤為「元」。易道的陰陽變化,以乾坤為開始,故以「門」讚之。「門」或作「門戶」,《釋文》:「其易之門邪,本又作門戶邪。」荀爽:「陰陽相易,出於乾坤,故曰門。」孔穎達:「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邪。」朱熹:「諸卦剛柔之體,皆以乾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門。」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荀爽:「陽物,天。陰物,地也。」虞翻:「合德謂天地雜,保大和,日月戰。乾剛以體天,坤柔以體地也。」孔穎達:「若陰陽不合,則剛柔之體无從而生。以陰陽相合,乃生萬物,或剛或柔,各有其體。陽多為剛,陰多為柔也。」

以體天地之撰:撰,《九家易》、孔穎達都解釋為「數」,朱子則說:「猶事也。」帛書《易之義》作「天地之化」。《九家易》:「撰,數也。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也。謂九,天數;六,地數也。剛柔得以為體矣。」

第二節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帛書《易之義》】

亓辨名也襍而不戉,於指易。[亓]衰世之僮與?

【今譯】

它所稱呼的名字雖然紛雜,但彼此不相踰越而有序,像是考查過它的類別。這難道是憂心衰世的意思嗎?

【解讀】

此節談卦爻辭的特性。卦爻辭之所由來,源於八卦之相蕩與陰陽之變化,所指稱的名物雖然很紛雜,但不會太超過而亂中有序。

【注釋】

稱名:「名」有二說,一、名是指卦名,如《九家易》:「陰陽,雜也。名,謂卦名。」《朱子語類》問:「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是指繫辭而言,是指卦名而言?」曰:「他下面兩三番說名,後又舉九卦說,看來只是謂卦名。」朱熹以下一章有三陳九卦,因此以名為卦名。二、名是指卦象所象徵的事物,以及卦爻辭中所指稱的萬物之名。韓康伯:「備物極變,故其名雜也。各得其序,不相踰越,況爻繇之辭也。」孔穎達:「《易》之其稱萬物之名,萬事論說,故辭理雜碎,各有倫敘,而不相乖越。」朱子《本義》:「萬物雖多,无不出於陰陽之變,故卦爻之義,雖雜出而不差繆。」《日講易經》則合兩者而言之:「一卦有一卦之名,一爻有一爻之名。或言物象,或言事變。其稱名也,可謂紛然雜出矣,而總不出乎陰陽之變。」帛書作「亓辨名也」,「辨名」比較像是指萬物之名。下一節有「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也比較像是指萬物之名。

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形容卦爻辭指稱名物的文字雜中有序,並似乎有經過用心的考證。《說文》引作「雜而不𨒋」:「越,度也。」「𨒋,踰也,从辵戉聲。《易》曰:雜而不𨒋。」段玉裁注:「越與辵部𨒋字音義同。」稽,考核,審慎考察之義。類,事類、類別、類比。虞翻:「稽,考也。」孔穎達:「稽,考也。類,謂事類。」侯果:「於,嗟也。稽,考也。易象考其事類,但以吉凶得失為主,則非淳古之時也。」帛書作「襍而不戊」,襍為雜的異體字,戊借為越,帛書《繆和》「越王勾踐」作「戊王句賤」。

其衰世之意邪:衰世,意指商紂無道之世。《本義》:「卦爻之義,雖雜出而不差繆,然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所及也,故以為衰世之意,蓋指文王與紂之時也。」《朱子語類》:「伏羲畫卦時,這般事都已有了,只是未曾經歷。到文王時,世變不好,古來未曾有底事都有了,他一一經歷這崎嶇萬變過來,所以說出那卦辭。」孔穎達則以衰世為戰亂之時:「考校《易》辭事類,多有悔吝憂虞,故云衰亂之世所陳情意也。若盛德之時,物皆遂性,人悉懽娛,无累於吉凶,不憂於禍害。今《易》所論,則有亢龍有悔,或稱龍戰于野,或稱箕子明夷,或稱不如西鄰之禴祭,此皆論戰爭盛衰之理,故云衰意也。」

第三節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帛書《易之義》】

易[亓彰往而察]來者也。微顯贊絕,巽而恒當,當名辯物,正言巽辭而備。本生仁義,所以義,剛柔之制也。

【今譯】

易道在於彰顯過去以考察未來,讓日常生活的顯著事物變得微妙,幽暗難見而百姓所不知者可以將其闡發出來。開啟與解釋卦爻之義而讓他各當其名,辨識萬物,以正確的言語表達占斷之辭,那麼易道就完備了。

【解讀】

比對帛書,顯然此節有缺文。相較之下,帛本文字較為完整而通順。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若依孔穎達《正義》讀作「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折中》與《日講易經》則讀作:「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集解》讀作:「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帛本則作:「巽而恒當,當名辯物,正言巽辭而備。」比對帛本,竊疑原本「當名」之後有重文符號,因此應讀作:「開而當名,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注釋】

而微顯闡幽:顯為顯著、顯而易見者。微顯,顯著者則探其微妙細微之處。幽與顯相反,是幽隱、深遂而難見者。闡幽,幽隱難見者則闡發之。朱熹認為「而微顯闡幽」當作「微顯而闡幽」。《本義》:「『而微顯』恐當作『微顯而』,『開而』之『而』,亦疑有誤。」帛書作「微顯贊絕」,無「而」字。

開而當名辨物:依帛本校定,當作「開而當名,當名辨物」。承前節「稱名」的註解,「當名」也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以名為卦名,則當名辨物為當卦名以辨物。二是以名為萬物之名,當名辨物為當卦爻辭指稱之名以辨別萬物。郭雍:「當名,卦也。辨物,象也。正言,彖辭也。斷辭,繫之以吉凶者也。」韓康伯:「開釋爻卦,使各當其名也。理類辯明,故曰斷辭也。」孔穎達:「開而當名者,謂開釋爻卦之義,使各當所象之名,若乾卦當龍,坤卦當馬也。辨物正言者,謂辨天下之物,各以類正定言之。若辨健物,正言其龍;若辨順物,正言其馬,是辨物正言也。」

正言斷辭:正言,正為正直、正義、正確。子曰:「必也正名乎!」斷為占斷、決斷、判斷,亦即對於吉凶的占斷之辭。干寶:「辯物,類也。正言,言正義也。斷辭,斷吉凶也。如此,則備於經矣。」《日講易經》解釋為「中正之言」:「易之言,皆本典常之道以發之,無不中正,言之正也。以告吉凶之故,則有辭。而易之辭,皆因得失之情以判之,無有回惑,辭之斷也。」帛書作「正言巽辭」,即《論語》的「法語之言」和「巽與之言」。《子罕》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朱熹:「法語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導之也。」

第四節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帛書《易之義》】

亓稱名也少,亓取類也多,亓指閒,亓辭文,亓言曲而中,亓事隱而單。因齎人行,明失得之報。

【今譯】

卦爻辭所稱的名物瑣碎而細小,但所取義類比的事情則很大。它的旨義相當深遠,而辭語則是相當文雅。它的語言委曲細微而中理,所談的事情陳列顯著而又隱含深義。因人的疑惑而救濟幫助人民的行為,以彰顯得失吉凶的報應。

【解讀】

此節在闡述卦爻辭的特性。承前文「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名」為卦爻辭中所指萬物之名,因此紛雜瑣碎,其稱名則細小。類為類別或類比,相對於瑣碎之名為大。

《繫上》:「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明失得之報」,亦即明吉凶之應。

【注釋】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如前文「其稱名也雜而不越」的「名」,有二種不同解釋:一是指卦名,二是指卦爻辭中的萬物之名。觀前後文,當是指萬物之名。這類稱名,較為瑣碎而紛雜,故稱小。韓康伯:「託象以明義,因小以喻大。」孔穎達:「其稱名也小者,言《易》辭所稱物名多細小,若見豕負塗、噬蜡肉之屬,是其辭碎小也。其取類也大者,言雖是小物,而比喻大事,是所取義類而廣大也。」李光地以名為卦名:「稱名小,取類大,以卦名言。」

其旨遠,其辭文:文,文雅、文飾,文理。孔穎達:「其旨遠者,近道此事,遠明彼事,是其旨意深。若龍戰于野,近言龍戰,乃遠明陰陽鬪爭、聖人變革,是其旨遠也。其辭文者,不直言所論之事,乃以義理明之,是其辭文飾也。若黃裳元吉,不直言得中居職,乃云黃裳,是其辭文也。」《日講易經》:「其所繫之辭,經緯錯綜,煥然明白,何其文也。」

其言曲而中:曲原義為委曲,不直的意思。引申之為細微、瑣碎,無微不至。《繫上》「曲成萬物而不遺」,鄭玄:「曲,猶小小之事也。」孔穎達:「屈曲委細,成就萬物,而不有遺棄細小而不成也。」韓康伯:「變化无恒,不可為典要,故其言曲而中也。」孔穎達:「變化无恒,不可為體例,其言隨物屈曲,而各中其理也。」

其事肆而隱:肆,顯也,相對於隱。韓康伯:「事顯而理微也。」孔穎達:「《易》之所載之事,其辭放肆顯露,而所論義理深而幽隱也。」朱熹以「肆」為「陳」,《說文》:「肆,極陳也。」段玉裁:「極陳者,窮極而列之也。」極陳即現今所說的放肆之義,引申之為顯著。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貳」有兩種解釋,一、疑也,朱熹:「貳,疑也。」如〈大禹謨〉「任賢勿貳」之貳。二、二也。鄭玄:「貳當為弍。」至於二象徵的是什麼,就眾說紛云了,或曰吉凶得失,如韓康伯:「貳則失得也,因失得以通濟民行,故明失得之報也。失得之報者,得其會則吉,乖其理則凶。」孔穎達:「因貳以濟民行者,貳,二也,謂吉凶二理。言易因自然吉凶二理,以濟民之行也,欲令取吉而避凶,行善而不行惡也。以明失得之報者,言易明人行失之與得所報應也。失則報之以凶,得則報之以吉,是明失得之報也。」虞翻則認為貳是乾坤:「二,謂乾與坤也。」貳另又有副的意思,引申為益,輔助。失得之報,即吉凶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