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渙卦 風水渙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初六,用拯馬壯,吉。九二,渙奔其机,悔亡。六三,渙其躬,无悔。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九五,渙其汗,大號。渙王居,无咎。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彖曰:渙亨,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圖:小配) |
【卦名】
今本:渙 歸藏:奐 帛書:渙/奐 秦簡:渙 上博簡: 清華簡: 海昏簡:奐
《說文》:「渙,流散也。」段玉裁注:「分散之流也。《毛詩》曰:渙渙,春水盛也。《周易》曰:風行水上,渙。又曰: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渙原本為水流離散之狀,引申為渙散、離散。《雜卦》:「渙,離也。」《序卦》:「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皆以渙為離散之義。
就卦象來看,渙為巽木在水上,下坎為水險,巽木以濟之。因此易學家又將渙之離散,詮釋為渙解險難。如孔穎達《正義》:
渙,卦名也。《序卦》曰:「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然則渙者,散釋之名。《雜卦》曰:「渙,離也。」此又渙是離散之號也。蓋渙之為義,小人遭難,離散奔迸而逃避也。大德之人,能於此時建功立德,散難釋險,故謂之為渙。
或者解釋為民眾因險難而離散,如胡瑗《周義口義》:
渙者,是人心睽離,上下違散之謂也。亨者言上下所以渙散,故民所以睽離,蓋由道有所壅塞,志有所不通,是以渙散。
帛書易傳中的《繫辭》與《二三子》卦名作奐,輯本《歸藏》及海昏簡《易占》也作奐。上博簡卦名作,清華簡作。與可能就是奐的古字。渙為後出字,因此卦名當以奐為正。
《二三子》:「卦曰:『奐亓肝大號。』孔子曰:『奐,大美也。肝言亓內,其內大美,其外必有大聲問。』」《說文》:「奐,取奐也,一曰大也。从廾,夐省。」「取奐」不知何義,段玉裁注說「未聞」。「一曰大也」,這是一般奐字的用法,義近於大美的意思。古文獻中又作盛多、廣大義,應是從大美引申而來。如《禮記.檀弓》:「美哉輪焉!美哉奐焉!」鄭玄注:「奐,言眾多。」《詩經.卷阿》「伴奐爾游」毛亨注:「伴奐,廣大有文章也。」《說文》渙字所引毛亨注《詩經.溱洧》「方渙渙兮」為「春水盛」,似乎取盛大之義。
海昏簡《易占》:「奐者推也。彖南方十二餃北方七。庚午。下經廿九。蜼中夏卦吉,冬凶。」依李零說法,原簡推字的扌字邊有些模糊不清。推假借為焞,亦有盛義。然而,推有推移之義,義近於換,《易占》或取換之義。
《呂氏春秋.召類》記載,趙簡子將攻打衛國,派遣史默到衛國考察(史默即晉國史官蔡墨),史默回來之後回答說:「今蘧伯玉為相,史鰌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易》曰:『渙其群,元吉。』渙者,賢也;群者,眾也;元者,吉之始也;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渙者賢也」似乎是從大美之義引申而來,大美其群,故賢者眾。
奐小篆從人從穴從廾(兩手相拱),其金文多用作人名,因此缺乏文字脈絡推斷其字義。但從形構來看,如〈獸叔盨〉銘文,上從人從丙,與更字(從丙從攴)有些相似,較大的差別在於更字下從單手,奐字下為雙手,若將上方的人字放到下方的手字邊,兩字更像。但金文中的更,又有上從兩丙者。以此推測,奐是否為換的本字,意思即更換、變更?
奐的另一相關字寏(音桓),vividict將〈師寏父盤〉銘文的(寏)釋讀為奐的本字。《說文》:「寏,周垣也,从宀奐聲。院,寏或从𨸏。」段玉裁注:「寏之言完也。」寏即今之院字,圍牆環繞的意思,又引申作庭院,或官廨,如若用作動辭,則是建築圍牆,如渙王居,可能就是此義。
【卦義】
渙的卦名當作奐,大美也。傳統則解釋為渙散、離散險難。
《說文》:「渙,流散也。」渙原本為水流離散之狀,引申為渙散、離散,這也是《雜卦》說的:「渙,離也。」《序卦》說的:「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比喻於人事,則如崔憬所說:「人說,忘其勞死,而後可散之以征役,離之以家邦。」
就卦象來分析,似乎取渙義較為順理。取奐(大美)或煥者,可能是最早以坎為火(按:清華簡坎為火,離為水)的遺痕。
卦象下坎水,上巽木,水上有木之象。巽木為舟楫,水上巽木即渡水濟險,所以卦辭說「利涉大川」。此《繫辭》所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水上浮木雖能救人,但漫無方向,因此渙卦可濟險但難成事。又坎是加憂,心病,巽風以散之,所以又有散心,釋疑,除去心病之象。坎為均布為法律,風吹而散之亂之,渙散、散亂而無法紀之象。
渙卦之道雖然可以濟險,有病亦可散之,得到緩解,但若是用於做事,則反而難成,必需注意心理的管理。如軍隊打仗,若軍心渙散、毫無軍紀,則必敗無疑。這也是為何渙卦之後接著是節卦,節就是節制的意思。得渙卦,危險可以渡過,但凡事需注意如何收拾渙散的人心。
在傳統的解釋裡,與渙卦很像的是解卦,兩卦都有化解危險的意思,但於手段與方式上有所不同。解卦是以震行,也就是積極的行動與作為來脫離危險。渙卦則是巽,以舟楫行水,也就是利用外力與智慧來渡險。
渙又與萃卦義相對,一散一聚,皆有「王假有廟」以會聚人心。
渙卦典故可能與武王遷鎬京有關。《易經》出現「王假」(王至,大王至臨)者有:家人九五王假有家,萃卦王假有廟,豐卦王假之,以及渙卦王假有廟。這些卦的王都是指周王。家人卦可能是古公亶父於岐下建立家室之事,萃則是古公亶父遷徙至岐下之前的宗廟聚眾,豐卦為文王建豐邑之事,從「渙王居」經文來看,那麼渙卦當指武王遷居至鎬京之事。
文王乏崇侯虎之後,建立豐邑。武王則在伐紂之後,建立鎬京,並於此建立王居,《詩經.文王有聲》所說的「宅是鎬京」。
↑ 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則在東。(圖:Google 地圖上的現今豐鎬遺址和鎬京遺址)
豐邑在豐水(灃河)之西,而鎬京則在豐水之東。卦象坎水上有震,震為東,艮為宮室,為渡水設居在東之象。大象為觀中有物,太廟祭祀之象。下坎為水,上巽為風為木,互體艮為山,有山有水有木有風,風景大美之象。
經文渙多數應當作取奐義,即大美。卦辭渙亨,大美而亨;九二渙奔其机當作奐賁其几,為大美而裝飾其几,講的是太廟祭祀設几之事。六三渙其躬為大美其身,六四渙其群為大美其群,渙有丘為大美其丘園;九五渙其汗當作奐其干,為大美其干盾,展開舞樂表演,大號則是音樂大作。渙王居為大美王居。渙其血,為太廟祭祀使用盛大的牲血。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大美,亨通,大王來到宗廟。利於渡大河,利於貞定。
君王到宗廟意謂有大事,集合眾人以敬告於鬼神,有凝聚人心的效用。利涉大川,有利於涉險行事的意思。
渙亨,傳統註解為離散解難而得亨通,王假于廟則是會聚離散之人心。如朱熹:「渙,散也,為卦下坎上巽,風行水上,離披解散之象,故為渙。又以祖考之精神既散,故王者當至於廟以聚之。」
《象傳》說:「先王以享于帝,立廟。」先王享祀天帝,建立宗廟。
【字義】
王假有廟:大王到了宗廟。假,通徦或格,至也,來到的意思。有,同于。帛書作「王叚于廟」,上博簡作「王叚于庿」。家人九五王假有家,萃卦王假有廟,豐卦王假之。
初六,用拯馬壯,吉。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整備的馬很強壯,吉。
傳統解釋為:以強壯的馬來拯救,吉。或:用以拯救馬傷,吉。
初爻,還有壯馬,都有「馬上」、「快速」的隱喻,言盡早、盡快拯救為吉。壯古文通傷,因此亦可解釋為拯救馬傷。
【字義】
用拯馬壯:拯,拯救。與明夷六二「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同。明夷九二言大腿受傷,若有壯馬來拯救則吉。同理,此處的吉並非有所獲得或成就的吉,而是能夠化險為夷,平安逃難的吉。拯《子夏易傳》作抍,《說文》亦引作抍:「上舉也,从手升聲。《易》曰:抍馬壯吉。」「撜,抍或从登。」帛書作「撜馬牀」。徐鉉:「今俗別作拯,非是。」拯甲骨文作(丞),從廾從卩從凵,卩為跪坐的人,在坎洞(凵)中,有人伸出雙手(廾)拯救他,為拯的初文。卜辭中用作祭祀名,可能也是烝的初文。壯亦通傷,「用拯馬壯吉」為拯救馬傷而吉。李零認為,「用」為衍文,應作「拯馬壯吉」,上博簡及帛書本都無用字可為證。並將拯解釋為整,調訓之義,詳見其明夷六二及渙卦此爻註。《說文》所引亦缺用字,或可作為李零見解的另一證據。
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象》曰:渙奔其机,得願也。
盛大地裝飾其憑几,悔亡。
「渙奔其机」當作「奐賁其几」,《周禮》:「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鄭司農:「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鄭玄:「吉事,王祭宗廟,裸於室,饋食於堂,繹於祊,每事易几,神事文,示新之也。」
傳統注解言:渙散逃到一個可以倚身安歇的地方。
【字義】
机:几的俗字,古人休息時拿來依靠的憑几。引申為憑藉,憑藉以休息,比喻依靠、安歇、安全。《說文》:「几,踞几也,象形。」段玉裁注:「古人坐而凭几,蹲則未有倚几者也。几俗作机。」《左傳》:「設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飲。」《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机而坐」,成玄英疏:「隱,憑也。子綦憑几坐忘。」
渙奔其机:1. 奔通賁,帛書作「渙賁其階」。俞樾《群經平議》:「賁與奔古通用。《詩》鶉之奔奔《禮記.表記》引作鶉之賁賁是也。奔其机當作賁其机。」賁為飾,通鼖,也有大的意思。奐為大美,奐賁即盛大的裝飾。或者意指將「几」裝飾得很美麗的樣子。2. 俞樾認為,奔其机當作賁其机,賁用作僨,覆敗之義。賁其机猶言敗其机,敗其所依之義。以奔為賁是,但賁不必假借為僨。3. 傳統大致解釋為渙散奔逃到一個可安身之處,机比喻為安身之物。如王弼:「離散而奔,得其所安。」程頤:「若能奔就所安,則得悔亡也。」4. 虞翻則解釋為宗廟中設机:「渙宗廟中,故設机。」《周禮》:「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鄭玄注:「五几:左右玉、彫、彤、漆、素。」《周禮》:「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鄭玄注引鄭司農:「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乃讀為儴,仍,因也,因其質,謂無飾也。《爾雅》曰: 『儴,仍,因也。』《書.顧命》曰:『翌日乙丑,成王崩。癸酉,牖間南鄉,西序東向,東序西向,皆仍几。』」注曰:「玄謂:吉事,王祭宗廟,裸於室,饋食於堂,繹於祊,每事易几,神事文,示新之也。」卦辭言王假有廟,因此以虞翻注為最長,渙奔其机,為宗廟有吉事而設几變几,渙(奐)為大美,奔(賁)者飾也。
六三,渙其躬,无悔。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大美其身,無悔。
【字義】
渙其躬:躬,自身。渙其躬,當作奐其躬,大美其自身。傳統注解為渙散其躬身,至於什麼是渙散其躬身?王弼說是「散躬志外,不固所守」,程頤則認為,其渙散危難只及自身,言其渙散之功很小:「豈能拯時之渙而及人也?止於其身,可以无悔而已。」朱熹則以躬為私:「志在濟時,能散其私,以得无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大美其群眾,大善而吉。大美於丘園,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若渙解釋為渙散,此爻意思大致為:渙散群眾之險難,大吉。將群眾渙散至山丘,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渙卦講的是乘舟濟險之事,丘為高地可避水之患。
【字義】
渙其群:當作「奐其群」,大美其群,引申為得到群賢的輔佐。《呂氏春秋.召類》史默(即蔡墨)說:「《易》曰:『渙其群,元吉。』渙者,賢也;群者,眾也;元者,吉之始也;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傳統註解以渙為散離險難,渙其群為散群眾之險,如王弼:「能散群之險,以光其道。」程頤注解為渙散之中而使天下能夠群聚:「天下渙散而能使之群聚,可謂大善之吉也。」朱熹將群理解為朋黨:「為能散其朋黨之象。」
渙有丘:當作「奐有丘」或「奐于丘」,大美於丘園,類似賁六五「賁于丘園」之義。古文有通于,如王假有廟,為王假于廟。
渙有丘匪夷所思:大美山丘,非常人所想的,言其美侖美奐讓人驚異。傳統解釋以渙為離散,全句的解釋非常分岐。一、離散其群的困難如山丘,不是平常人所能夠想得到的。丘與夷都是雙關語,山丘喻困難,夷是指平地,比喻簡單。兩句意思為,大有為者所能夠做的功業之大,以平常人的心胸、思維是無法理解的。《周易集解》引盧氏曰:「離其群侶,渙其群也。渙群雖則光大,有丘則非平易,故有匪夷之思也。」二、依王弼,讀作「渙,有丘匪夷,所思」,身擔渙散險難之大任,內心所思考的是仍有山丘沒有剷平,憂心仍然有很大的困難未平。丘喻指困難,匪夷即未平,夷為剷平:「為散之任,猶有丘虛匪夷之慮,雖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三、朋黨散去之後又重聚為一大群,不是常人所能想到的。朱熹將前言「渙其群」解釋為散去朋黨,「渙有丘」為朋黨聚而成丘:「能散其小群以成大群,使所散者聚而若丘,則非常人思慮之所及也。」四、依程頤,為天下渙散,眾人離散之後,又能重新群聚,這般功業,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方渙散而能致其大聚,其功甚大,其事甚難,其用至妙。夷,平常也。非平常之見所能思及也,非賢智孰能如是。」
九五,渙其汗,大號。渙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舞樂用的干盾裝飾美麗而盛大,音樂大作。大王的居所煥然一新,沒有罪咎。
依傳統注解,「渙其汗大號」意思大致為:危險的解除有如發汗,君王大舉號令天下。渙王居,朱熹解作渙散大王的積蓄。
世傳本經文作「渙汗其大號」,顯然文字錯置,當作「渙其汗大號」。首先,全卦前後經文除初爻之外皆採「渙其……」的句型:如六三渙其躬,六四渙其群,上九,渙其血。其次,根據出土資料,帛書作「渙其肝大號」,帛書《二三子》作「奐亓肝大○」,上博簡作「丌○大唬」,可見應是作「渙其汗大號」。上九言「渙其血」,此言「渙其汗」,文義更有連貫性。六四「渙其群......渙有丘」與此爻「渙其汗......渙王居」在句型上亦相近似。
【字義】
渙汗其大號:傳統註解大致意思為,渙散其汗,大聲號令。汗或比喻險難,或比喻號令。以汗比喻險難者,如王弼:「散汗大號,以蕩險阨者也。」孔穎達疏:「以汗喻險阨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阨者也。」以汗比喻號令者,如王肅:「王者出令不可復返,喻如身中汗出不可反也。」朱熹《本義》:「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王肅與朱子以汗比喻號令出而不反,但程頤以汗比喻政令之周浹,好似人發汗之後全身通暢:「當使號令洽於民心,如人身之汗,浹於四體,則信服而從矣。」朱熹於《語類》中又持程頤之說:「亦猶人身之汗,出乎中而浹於四體也。」
渙其汗:通行的《周易》爻辭作「渙汗其大號」,應作「渙其汗大號」為是。渙其汗可能有二義:1.大美其內。帛書《二三子》作「奐亓肝」,引孔子解釋:「奐,大美也。肝言亓內。其內大美,其外必有大聲問。」「奐其肝」為大美其內在,充實內在的美德。因為內在大美,因此表現於外時說話就很大聲。2. 當作奐其干,干,盾也,古時舞樂用干盾。奐其干,大美其干盾,準備舞樂。《尚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周禮》:「司干掌舞器。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既舞則受之。賓饗亦如之。」《文王世子》「學干戈羽籥於東序」鄭玄注:「干戈,《萬》舞,像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像文也,用安靜之時學之。」
大號:音樂大作。號,樂聲響起之義。《禮記.郊特牲》:「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孔穎達疏:「聲是陽,故用樂之音聲,號呼告於天地之間,庶神明聞之而來,是先求陽之義也。」傳統注解以號為號令,詳見「渙汗其大號」註。
渙王居:即「煥王居」或「奐王居」,大美王居,讓王居煥然一新。或作「換王居」,更換君王的居所,指武王遷居至鎬京。傳統註解以渙為渙散,居的註解則相當分歧:1. 讀作「渙,王居」,居為居住、居其所的居。如荀爽:「布其德教,王居其所,故无咎矣。」此以渙為布其德教。王弼:「為渙之主,唯王居之,乃得无咎也。」程頤註大致上以王弼註進一步發揮。李光地亦支持此註:「渙王居,渙字當一讀,言其大號也,如渙汗然,足以通上下之壅塞,回周身之元氣,則雖當渙之時,而以王者居之,必得无咎矣。」2. 朱熹以居為居積,居積即積蓄,或所囤積的財物:「當渙之時,能散其號令,與其居積,則可以濟渙而无咎矣。」《日講易經解義》:「散其居積以濟萬民之命,則財散於上,民聚於下矣。」《尚書.皋陶謨》:「懋遷有無化居。」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盛大其血祭,遠去而出,沒有罪咎。
傳統註解以渙為離散,此爻意思為:流了血,災難遠去,憂慮不在,沒有罪咎。
【字義】
血:《說文》:「血,祭所薦牲血也。」血原本為古代血祭所用的牲血、血祭。後指血液。傳統註解多用王弼註,以血為傷。王弼註解全爻曰:「最遠於害,不近侵克,散其憂傷,遠出者也。」孔穎達疏:「血,傷也。」朱熹:「血,謂傷害。」血亦可假借為恤,憂慮之義。亦可進一步引申,比喻為危險、險難。
逖:《說文》:「逖,遠也,从辵狄聲。逷,古文逖。」逖原義為遠,古文作逷,因此亦借為惕。孔穎達:「逖,遠也。」虞翻:「逖,憂也。」由於小畜六四有「血去惕出」,因此有些易學家認為逖當作惕,憂有,如朱熹:「逖,當作惕,與小畜六四同。」然而,《象傳》註說「遠害也」,易學家或以遠害即逖出之義,因此認為逖當解釋為遠,不可作惕解,如朱震:「逖,遠也,故曰渙其血,去逖出,无咎。一本作去惕出,巽為多白眼,有惕懼之象。然象曰遠害,當從逖矣。」
渙其血去逖出无咎:有各種不同讀法。一、作「渙其血,去逖出,无咎」,若以《象傳》註解來看,是以「渙其血」作一句,因此當作此讀。朱震:「先儒讀渙其血作一句,去逖出作一句,以《象》考之,當從先儒。」二,胡瑗讀作「渙其血去,逖出无咎」,義近於前面讀法:「獨遠其難,不與眾競,故渙其血去也。逖出无咎者,言既居卦極,而无位,是能獨遠于難,所以无咎也。」三、作「渙,其血去逖出,无咎」,如朱熹:「言渙其血則去,渙其惕則出也。」小畜九四有「血去惕出」,惕通逖,因此「血去逖出」當作一句。三、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認為,經文應該是連兩個「血」字而脫去,當作「渙其血,血去逖出」:「古人遇重文多省不書,但于字下加二畫以識之,傳寫因奪去耳。」此說亦見於《群經平議》。
渙其血:盛大其所用之牲血或盛大其血祭。《說文》:「血,祭所薦牲血也。」血為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牲血,或以牲血舉行祭祀。甲骨文象皿中一點,一點即牲血。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舉卜辭中幾種血字的用法:一、用牲法,祭所薦牲血。二、祭名。三、血室,為宗廟名。四、血子為祭祀對象。卦辭言王假有廟,則奐其血為盛大其所用之牲血或盛大其血祭。傳統註解,血為血液,比喻為傷害,或災難、險難。渙其血,有散血、流血的意思。如高亨,讀作「渙其血去」:「水流曰渙,因而血流亦曰渙,所施不同,其義無殊。血去,謂血流去其身也。」另也有人進一步演繹為放血的治病方法,放了毒血之後自然病除。
去逖出:遠去而出。逖為遠。去逖,離逖也,遠去之義,《尚書.多方》「離逖爾土」。
【彖傳】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渙亨,剛來而不窮:以卦變解釋卦義。渙卦是從否卦而來,否卦九四降至二為剛來,下卦坤變為坎,坎水常流而不窮,為剛來而不窮。
柔得位乎外而上同:否卦六二至四成渙,六四得位,為得位乎外。承九五之剛為上同。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九五之君在中。王乃在中或指九二。觀為大艮,艮為鬼門,因此觀卦有太廟之象。渙為觀下有坎,坎九二為王至於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巽為木,坎為水。木在水上,有舟楫之利,乘木有功之象。《周易》「有功」之象可能有二,一是坎水在外或坎險之得解,因五多功,坎在外則陽爻成九五之功,如需《彖》「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坎《彖》「行有尚,往有功也」,蹇《彖》「利見大人,往有功也」。解卦雖坎在內,但有出險之義,因此說「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另一則是舟行之象,如渙卦。渙為舟行水上說有功,反之,井卦巽木在坎下,舟無以行,說「未有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