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辯證卷三(咸卦至井卦)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文, 2, 3, 4, 5, 6, 7, 8,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周易本義辯證卷三

長洲 惠棟定宇  撰

常熟 蔣光弼少逸 校刊

太倉 蕭掄子山  參校


取女吉。[晁氏曰:取,古文娶。]

 

咸,感也。

王氏[應麟]曰:咸之感无心,感以虛也。兌之說無言,說以誠也。

 

柔上而剛下。

仲翔、蜀才皆云:咸自否來,六三升上,上九降三*,故云柔上而剛下。又云:男下女。

* 「上九降三」原文誤作「上九降二」。

 

初六,咸其拇。

《釋文》:拇,荀爽作母,云陰位之尊。晁氏曰:案母古文。荀云陰位之尊,則失之解。九四同。

 

志在外也。

《正義》曰:與四相應,所感在外。

 

六二,咸其腓。

《釋文》:腓荀作肥,云謂五也,尊盛故稱肥。晁氏曰:案腓肥同音。

 

九五,咸其脢。

脢,先儒皆云背脊肉。王輔嗣云:心之上,口之下。《本義》兼用之。項平甫謂:即喉中脢核。未知是否。

 

志末也。

李氏[鼎祚]曰:末猶上也。五比於上,故咸其脢。志末者,謂*五志感於上也。

* 「謂」原文誤作「為」。

 

縢騰通用。

讀縢為騰,從虞仲翔及程子說。

 

徐氏[幾]曰:聞之師曰:恆有二義,有不易之恆,有不已之恆。利貞者,不易之恆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恆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於一偏,則非道矣。林氏[希元]曰:惟其不易,所以不已。

 

剛上而柔下。

仲翔、蜀才皆云:恆自泰來,六四降初,初九升四,故云剛上而柔下。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折中》曰:釋利貞,云久於其道,則居所不遷之謂也;釋利有攸往,云終則有始,則動靜不窮之謂也。兩義兼行,初不相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恆久不已也。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者,終則有始也。聖人久於其道,如日月之得天而久照。化天下而成之,如四時之變化而久成,此恆道之大也。推而廣之,則凡在天地之間者,其情皆可見矣。

 

《象》曰: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折中》曰:說此象者,用烈風雷雨弗迷;說震象,用迅雷風烈必變,皆非也。雷風者,天地之變而不失其常也。立不易方者,君子之歷萬萬變而不失其常也。洊雷者,天地震動之氣也。恐懼修省者,君子震動之心也。

 

初六,浚恆。[浚音迅,鄭作濬。晁氏曰:案濬古文,浚篆文。]

浚恆者,以浚為恆也。《春秋傳》曰:「浚之者何?深之也。」故《象》曰:始求深也。深不可常,故凶。始謂初。

 

上六,振恆。

振,張璠本作震。虞仲翔曰:在震上,故震恆。振興,震通也。程子讀如字。

 

遯六月之卦也。陰氣浸長,陽氣漸退,有似賢人隱遯之象,故名之為遯。

 

小利貞,浸而長也。

荀慈明曰:陰稱小,浸而長則將消陽,故利正。居二與五應也。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陸公紀曰:陰氣已至於二,而初在其後,故曰遯尾也。避難當在前,而在後,故厲。往與災難會,故勿用有攸往。 《折中》曰:初於序為先,於位則內也。遯者遠出之義,故以外卦為善。初最居內,豈非在後者乎。棟案:初言尾不言後者,初不得為後,故以象言之。[卦象初為尾,上為角。]

*原文缺「往」字。

 

執用黃牛,固志也。

卦辭小利貞,謂二也。執用黃牛,貞固之義。故《象》云「固志也」。《易說》曰:「遯之未變為否者,六二執之之固也。」

 

九三,係遯。

晁氏曰:係,古文作系。

 

有疾憊也。

《音訓》:憊,荀作備。晁氏曰:案備古文憊字。既濟九三《象》同。《說文》作𢟡。馮厚齋曰:憊,困也,解厲字。

 

小人否。

否,《程傳》依王弼讀為臧否之否,《本義》依徐仙民讀為然否之否。晁氏曰:案古文作不字。

 

上九,肥遯。

《音訓》:肥,晁氏曰:陸希聲曰:本作飛。說之未知陸所據。愚案:姚寬《西溪叢語》曰:《周易》遯卦肥遯無不利,肥字古作𩇯,與古蜚字相似,即今之飛字。後世遂改為肥字。《九師道訓》云:「遁而能飛,吉孰大焉。」張平子《思元賦》云:「利飛遁以保名。」注引《易》上九「飛遯無不利」,謂去而遷也。曹子建《七啟》云:「飛遯離俗。」

是古《易》皆作飛遯,陸氏據以為說。王輔嗣注此爻云:「矰繳不能及。」似王本亦作飛也。[《子夏傳》云:肥,饒裕也。《本義》從之。]

 

无所疑也。

李氏[心傳]曰:无所疑也,此及升之九三並言之。此決于退,彼決于進,時之宜也。

 

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折中》曰:大者壯謂四,陽盛長也,此句正釋名卦之義。剛以動故壯一句,非釋卦名,乃推明卦之善,以起辭義耳。凡曰故者,皆同義,「順以說故聚」,「明以動故豐」是也。

 

自勝者強。

《老子》語。

 

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罔,古本作网。

京君明曰:壯一也,小人用之,君子有而不用。

劉長民曰:网,不也。君子尚德而不用壯,若固其壯,則危矣。

《折中》曰:京氏諸家說用网與傳義異,以夫子《小象》文意參之,諸說近是。

 

羸其角。

羸,《本義》依程子釋為羸困,先儒皆讀為縲索之縲。晁氏曰:古文作累,讀為縲。姤初六及井彖同。

 

卦體似兌,有羊*象焉。

顧氏[炎武]曰:此互體也。不言互而言似者,合兩爻為一爻,則似之也。此又剏*先儒所未有,不如言互體矣。

*羊,原文誤作芈。後文皆同。剏,創的異體字。

 

或作疆埸之埸。

「或作」謂陸績也。《語類》從陸績說。晁氏曰:案「易」乃古文疆易字,與象數合。旅上九同。

 

不詳也。

《釋文》曰:詳,詳審也。《程傳》同。《正義》讀為祥,云善也。鄭王肅皆作祥。晁氏案:詳,古文祥字。

 

晉,孟喜作齊,子西反,義同。晁氏曰:《說文》作㬜。案:齊古文,㬜篆文,晉今文。

愚謂:㬜改為晉,始于蔡邕石經[據《五經文字》]。古晉字讀為齊音,子斯切,又即移切,見《春秋傳》及《公羊*》《釋文》。《嘯堂集古錄》有「㬜姜鼎」,㬜姬姓,安得稱姜?必齊姜也。古文多借用,故晉字或有借為齊。晁以道以齊為古文,是春秋齊晉無別矣,恐未然。

 

順而麗乎大明。

《折中》曰:離之德,為麗為明,是明與麗皆離也。順而麗乎大明,蓋以順德為本,而為大明所附麗。若曰以順而附麗於大明,則麗字乃為坤所借用,其義不亦贅乎?此文義之誤,不可不正。

 

君子以自昭明德。

昭,周弘正等作照,仲翔亦讀為照。

 

晉如愁如。

愁,鄭子小反,云變色貌,俗音士尤切,釋為憂愁之愁。古無是音,亦無是義也。[愁即《春秋傳》愀字。]

 

九四,晉如鼫鼠。[《釋文》、《子夏傳》作碩鼠,五技鼠也。]

陸氏[希聲]曰:履非其位,固其寵祿。鼫鼠之志,竊食黍稷而已。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

「失得」先儒皆作「矢得」。四之五成離,離為矢,故有矢得之象。然以卦義揆之,作失得者為是。卦辭言,康侯被遇,而《彖傳》以柔進上行釋之,則六五一爻當康侯而為卦主明矣。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純臣之義,不為利疚,不為威惕,不為爵勸,不為祿勉。吉凶禍福,皆不足以動其心,此失得勿恤之義也。蓋非康侯不足以當之矣。

 

利艱貞。

《本義》從《彖傳》以利艱貞謂五。虞仲翔亦云。

 

明入地中,明夷。

《正義》曰:此就二象以釋卦名,此及晉卦皆《彖》、《象》同辭也。

 

以蒙大難。

余氏[琰]曰:其難關係天下之大,民命之所寄,故曰大難。箕子為紂之近親,故曰內難。王氏[申子]曰:明夷一卦,大抵主商之末造言之。

 

用拯馬壯。

「拯」當依《子夏傳》作「抍」[艮六三,渙初六同],《說文》:「抍,上舉也。」又作撜。《淮南子》「子路撜溺」,《李登聲類》又作氶,並音承。《列子》曰:「並流而承之。」《方言》曰:「出溺為承。」蓋字隨讀變,張湛注《列子》讀承為拯[蒸上聲],非是。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釋文》狩本亦作守,音同。晁氏曰:案守古文,狩今文。]

上為首,三應上,故有是象。

 

六四,入于左腹。

胡氏[炳文]曰:腹坤象,在坤體之下,有左腹象。自明之暗,有入于幽隱之象。左僻為幽,腹在內為隱。諸家皆以入于左腹為小人左道惑君子,與《本義》異。

 

此爻之義未詳。

不從《程傳》之說,故云未詳。

 

上六,不明晦。

胡氏[炳文]曰:下三爻以明夷為句首,四五明夷之辭在句中。上六不曰明夷,而曰不明晦,蓋惟上六不明而晦,所以五爻之明,皆為其所夷也。

 

利女貞。

馬季長曰:家人以女為奧主,長女中女,各得其正,故特曰利女貞矣。吳氏[曰慎]曰:先言女正位乎內,釋利女貞也。愚謂:《彖辭》先內後外,故先言女正位乎內。正家之道,亦先內後外也。

 

正家而天下定矣。

林氏[希元]曰:正家而天下定,猶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不作正家之效說。

 

風自火出,家人。

馬季長曰:木生火,火以木為家,故曰家人。火生於木,得風而盛,猶夫婦之道,相須而成。

 

婦子嘻嘻。

陸績作喜喜,晁氏曰:案喜古字。

 

九五,王假有家。

「假」《五經文字》作「徦」,云《易》「王徦」,至也。

周伯琦引萃卦云:「王徦有廟」傳寫誤為假,豐渙二卦同。

《語類》:「有家」之「有」是虛字,言至于其家也。非「奄有四方」之有。

 

[音奎,先儒並音圭。]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折中》曰:二女同居之卦多矣,獨於睽革言之者,以其皆非長女,而分不定也。

 

柔進而上行。

仲翔曰:无妄二之五,故上行。

 

君子以同而異。

荀慈明曰:大歸雖同,小事當異。百官殊職,四民異業。文武不同,威德相反。同歸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異也。

 

見惡人。

《正義》曰:見謂遜接之也。

 

九二,遇主于巷*。

《釋文》:巷字書作𢕵。

《易說》曰:巷,宮中之道。爻言巷,《象》言道。《廣雅》曰:巷,道也。[古讀巷如𢕵。]

*于,原文作於。《易經》卦爻辭無「於」字,皆用「于」字。

 

其牛掣[掣,尺制切,古音制]。

掣《說文》作觢,之世反,云「一角仰也」。

仲翔曰:牛角一低一仰。

《子夏》作契,訓與《說文》同。

晁氏曰:契古文,觢篆文,掣今文。

愚謂:掣本作觢,或作契,傳寫訛為掣。王弼遂讀為掣曳之掣,後儒皆仍其謬也。

 

其人天且劓。

《語類》:「天合作而,剃鬚也,篆文天作 ,而作 。」注以為髡首之刑。從《程傳》也。

愚案:漢合完而不髡曰耐。應邵曰:「輕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鬢,故曰耏。」古耐字從彡,髮膚之意也。杜林以為法度之字皆從寸,耐音而,古只作而。《攷工記》曰「作其鱗之而」是也。明人姚旅作《露書》謂:「袁坤儀讀天為而。」豈未攷《語類》耶!《語類》之說本胡安定[瑗]。

 

遇元夫。

《正義》曰:元夫謂初九,處於卦始,故曰元。

 

厥宗噬膚。

朱子讀「宗」如「同人于宗」之宗,五以二為宗也。宗在廟門之內,古者得賢臣則禮之於廟,謂之宗臣。死則配饗于庭,謂之宗禮,亦曰功宗。漢哀帝冊免其舅丁明曰:「惟噬膚之恩未忍。」君之于臣,元首股肱,本一體之親,有肌膚之愛,故曰「噬膚」。又二至上有噬嗑象,噬膚者,言其往必合也。故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先張之弧,後說之弧。

「後說之弧」先儒皆作壺。晁氏曰:陸希聲謂作壺是說之。

案象數當作壺。《易說》曰:昏禮設尊,說設通。始以為寇也,故先張之弧。匪寇乃婚媾也,故後說之壺。始則拒之如外寇,終則禮之如內賓。言始睽而終合也。

 

往,遇雨則吉。

《易說》曰:六三遇剛,上九遇雨。雨為澤也。《禮》云:天時雨澤。

 

依字當作寋,見《五經文字》。亦作謇。《本義》謂:足不能進。蓋從俗字釋之,恐未然。[漢《冀州從事張表碑》云:蹇蹇匪躬。]

 

卦自小過而來。

胡氏[一桂]曰:蹇本升卦,坤上巽下,坤乃西南平易之方,自升九二上往得坤體之中,是為利西南而往得中。升九二既往,則下以成艮,二正東北方卦,所謂不利東北,其道窮也。《本義》謂:蹇自小過來,而《彖傳》分明自升來,或自既濟來,則皆有往西南之象耳。

愚案:以卦例求之,蹇不當自升來。仲翔謂:觀上之三,又與《彖辭》往得中不合。慈明謂:乾動之坤五,不言自何卦來。未詳孰是。

 

初六,往蹇來譽。

《程傳》曰:上進則為往,不進則為來。

 

宜待也。

張璠作宜時也。康成本云宜待時也。案輔嗣注云:「覩險而止,以待其時。」當有時字,且時與尤之韻,尤古音垂也。

 

六四,往蹇來連。

「連」仲翔讀為「輦」,輦亦難也。往則无應,來則乘剛,故皆難也。王弼謂:「得位履正,當其本實。雖遇于難,非妄所招也。」古文輦作連,見《周禮》「鄉師」注。《論語》瑚璉讀為輦,《莊子》連字皆音輦,此經連字王弼亦讀為輦,惟荀慈明讀如今音。

 

上六,往蹇來碩吉。

《程傳》曰:諸爻皆不言吉,上獨言吉者,諸爻皆未能出於蹇,惟上處蹇極,而得寬裕,乃為吉也。

 

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褚氏[仲都]曰:世有无事求功,故誡以无難宜靜,亦有待敗乃救,故誡以有難須速也。

 

若无所往則宜來復其所而安靜,若尚有所往,則宜早往早復。

胡氏[炳文]曰:《本義》兩若字,未定之辭。顧其時何如耳。然其吉也,皆在于來復。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

仲翔曰:臨初之四,得坤眾,故利西南,往得眾也。雙湖謂:蹇成解亦自蹇變。愚謂:蹇解者反對之卦,屯蒙以下皆反對,豈蒙自屯來耶?此卦例所無,恐未然也。

 

甲坼[坼,坊本作折,訛。]

《釋文》:「坼」,馬陸作宅,云根也。康成注云:皮曰甲,根曰宅。愚案:古文宅作𡧪,坼者𡧪壞字也。馬鄭皆從古文,非改坼為宅也。

 

九二,田獲三狐。

獸三為群,三狐謂群狐也。《九家》坎為狐,卦互兩坎,故有群狐之象,不必專指三陰。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

《程傳》曰:以負荷而且乘車,非其據也。雷氏曰:寇小前為盜,大則為戎。任使非人,則天下起戎矣。謹案:《折中》是雷說。

 

九四,解而拇。[而,汝也。]

《正義》曰:解有兩音,一音古買反,一音諧買反。解謂解難之初,解謂既解之後。《彖》稱「動而免乎險」,明非救難之時,故先儒皆讀為解。此經唯九四爻象及上六《象》詞音諧買反,餘並音蟹。

 

有孚于小人。

鄭氏[汝諧]曰:世之小人皆信,上之所用者必君子,所解者必小人。則必改心易慮,無覬幸之心矣。

《折中》曰:鄭氏說與傳義異,而其理尤精。蓋朋至斯孚者,君子信之也。有孚于小人者,小人亦信之也。信則枉者直,而不仁者遠矣。

 

案:上經乾坤而後陰陽各三十畫而為泰,下經陰陽各三十畫而為損。損自泰來,益自否來,故曰損益盛衰之始。○損泰初之上,益否上之初,《本義》於損言下卦上畫之陽,於益言上卦初畫之陽,皆誤。

 

二簋可用享。

《釋文》:「簋」蜀才作「軌」。案鄭注「公食大夫禮」云:古文簋皆為軌。晁氏亦云。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折中》曰:卦義說者,但主取民財一事耳,豈知如人臣之致身事主,百姓之服役奉公,皆損下益上之事也。必如此,然後上下交而志同,豈非其道上行。下能益上,則道上行矣。上能益下,則道大光矣。如此則於兩卦諸爻之義合。

 

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釋文》作徵,古文懲。晁氏依陸績作 懲古字[朱子明云]。仲翔曰:兌說故懲忿,艮為山故窒欲。《正義》曰: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初九,已事遄往。

《正義》曰:損益得名,皆就下而據上者。向秀曰: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之謂損,與下謂之益。

 

以卦體釋卦名義。

案:損益自泰否而來,《本義》不言卦變者,余氏[芑舒]曰:《本義》說卦變,專取兩爻相比而相易,故多失正意。賁與渙其最著,要當隨地而觀耳。至于損益,亦是卦變,以其不可用相比相易之例,遂正曰卦體。疑皆未然也。

愚案:《彖辭》自上下下,及天施地生,皆言卦變也。而《本義》皆謂之卦體。胡雲峯所謂朱子雖有是疑而不及改正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用,元吉。

謹案:《折中》用呂祖謙之說,以勿問為句,言人君但誠心惠民,不須問民之感,如此然後元吉。

 

立心勿恒。

《正義》曰:勿,无也。《語類》:勿只是不字,非禁止之辭。

 

偏辭也。

「偏」孟喜作徧,猶眾辭也。晁氏曰:當作徧。《本義》謂:求益之偏辭。案《繫辭》言民不應,則眾辭之說為當。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游氏[酢]曰:揚于王庭,誦言于上也。孚號,誕告于下也。告自邑,自近及遠也。愚謂:邑者王之都,發號自邑。始陰在上,故不利即戎。陽長則陰消,故利有攸往。

唐元度《九經字樣》曰:《說文》告作吿,從牛從口,隸省作告。

 

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澤上於天,決降成雨,夬之象也。君子觀夬象,以施祿澤及萬物而已,不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君子施祿及下,居之則忌也。

 

初九,壯于前趾。

東坡曰:大壯之長則為夬,故夬之初九與大壯初九无異。

 

九三,壯于頄[音逵,《五經文字》音求,古音龜。案《說文》無此字,當依鄭作頄。]有凶。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三應上,故壯于頄。頄,上之象也。應上則有凶道矣。然五陽同欲決上者也,故曰君子夬夬。一爻獨與陰相應,為陰所施,故遇雨也。雖為陰所濡,能慍不悅,得无咎也。此說本之荀慈明,頗長于傳義。安定伊川以為,爻辭差錯,輒移其文。未為得也。

 

其行次且。[晁氏曰:次且,趑趄古文。]

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

《語類》牽羊悔亡,其說得於許慎之。案橫渠之說亦然。

 

九五,莧陸夬夬。

仲翔曰:莧,說也,讀從夫子莧爾而笑之莧。蓋古《論語》莞作莧也[見《釋文》]。陸古文睦,見漢唐扶頌及嚴舉碑。蜀才作睦。睦,和也。莧睦者,笑說見于面,與九三壯于頄相反,所謂決而和也。

 

《程傳》備矣。

胡氏[炳文]曰:《本義》於履大象及此獨曰「《程傳》備矣」。蓋其於履也,痛後世風俗之弊甚切;於夬也,摘後世君心之非甚嚴。

 

上六,无號,終有凶。

五之決而和,无號之象。二惕號,故勿恤。五莧陸,故終凶,為五戒也。蘇氏楊氏蔣氏,皆主是說,與傳義異也。

 

薛虞曰:姤古文作遘。案《說文》,遘,遇也。姤,偶也。《彖》訓姤為遇,則當從古文作遘。張參《五經文字》云:遘,遇也,見《易雜卦》。今唐石經《雜卦》亦作遘,蓋古文之僅存者。馮氏[椅]曰:古文姤作遘,王洙《易》改為今文為姤,《雜卦》猶是古文。鄭本同。[顧氏炎武謂:石經《雜卦》遘字為訛,此失攷耳。]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東坡曰:剛者二也,中正者五也。陰之長,自九二之亡而後為遯,始无臣也。自九五之亡而後為剝,始无君也。姤之世,上有君,下有臣,君子欲有所為,无所不可。故曰: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后以施命誥四方。

鄭王肅誥作詰,起一反,止也。後漢司徒魯恭引此經曰: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也。復《彖》云「先王以至日閉關」,先儒皆謂二至之日。愚謂:初六為卦主,繫于金柅,其止之象乎。

 

初六,繫于金柅。

柅,古文作檷,先儒皆謂「絡絲柎」也,惟馬季長云:「柅者在車之下,所以止輪,令不動者。」傳義從之。

 

九二,包有魚[包,布交切。九五同。《釋文》讀為庖。包有魚者,仲翔曰:巽為魚。郭景純曰:魚,震之廢氣也。巽王則震廢,故虞以巽為魚。]无咎。不利賓。

姤,陰長之卦,制之者二也。魚謂初,初繫于二,二包而有之,故曰包有魚。賓,謂眾陽也。姤,五月卦,一陰在下,眾陽在上。陰為主,陽為賓,故五月之律亦曰蕤賓。陰長則陽消,故不利于賓。二能包初,義不及賓。故无咎也。

 

九三,臀无膚。

李氏[簡]曰:居則臀在下,故困初六言臀。行則臀在中,故夬姤三四言臀。《折中》曰:臀无膚之義,與夬四同。

 

九四,包无魚。

王輔嗣曰:二有其魚,四故失之。

 

九五,以杞包瓜。

朱氏[震]曰:杞似樗葉,大而蔭。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折中》曰:以《彖傳》觀之,「利見大人亨利貞」為一事。「王假有廟」者,神人之聚也。「利見大人」者,上下之聚也。用大牲吉,廣言群祀,由假廟而推之,皆所以聚於神也。利有攸往,廣言所行,由見大人而推之,皆所以聚於人也。

 

亨字衍文。

馬鄭陸績虞等並无亨字,故《本義》以為衍文。王昭素亦謂:當无此字。

 

致孝享也。

來氏[知德]曰:盡志以致其孝,盡物以致其享。

 

聚以正也。

「聚」荀爽作取,晁氏曰:取古文。案《漢書.五行志》云「取不達茲謂不知」,注云:「取讀為聚。」晁氏說是也。

 

君子以除戎器。

《釋文》:除本亦作儲。王肅姚信陸績云:除猶修治。《本義》並用之。

 

一握為笑。

「握」康成讀為「夫三為屋」之屋,《戰國策》曰:「堯無三夫之分。」三夫為一屋也。坤為眾,三爻一屋之象。人三亦為眾,《本義》訓握為眾是也。

 

六二,引吉无咎。

王子雍曰:六二與九五相應,共履貞正。 由[猶通]迎也。為吉,所迎,何咎之有。

 

元永貞,悔亡。

《折中》曰:萃九五,居尊以萃群陰,與比略同。卦象澤上於地,與比象亦略同也,故其元永貞之辭亦同。「元永貞,悔亡」,即所謂「原筮,元永貞,无咎」也。

 

志未光也。

《釋文》、《音訓》:「未光也」一本作「志未光也」。案《語類》所引亦无志字,唯虞仲翔本有之。

 

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王輔嗣曰:齎咨,嗟歎之辭也。胡氏[炳文]曰:居兌終能反兌之悅而憂者,故无咎。臨六三「既憂之无咎」亦下兌之終也。

 

用見大人。

代氏[淵]曰:尊爻无此人,故不云利見。

 

今案他書引此亦多作慎。

他書,謂史證引何妥《易》作慎也。案《朱子集.許升字序》仍作順字解。

 

初六,允升。

晁氏曰:《說文》作「𡴞升大吉」。說之案:允古文,𡴞篆文。愚謂:《說文》:「𡴞,進也。」[慈明注此云:允然俱升。]今作允,訓為信。義與𡴞殊,不必如晁說。

 

九三,升虛邑。

《釋文》:虛,除去餘反。馬云:邱也。晁氏曰:案篆文无墟字,而邑為邱,邱為虛,非空虛。馬說得之。

 

六五,貞吉,升階。

此卦之義,先儒皆謂:巽當升,坤二當居五。坤有國邑之象,故九三升虛邑。巽居坤上成艮體,故六四曰岐山。階二者五也,故六五曰升階。荀慈明謂:陰正居中,為陽作階,使升居五是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荀慈明曰:陰用事為消,陽用事為息。陰五在上,陽道不息,陰之所利,故曰利于不息之貞。

*「升」原文誤作「井」。

 

有言不信。

《折中》讀信為伸,言動見沮抑也。尚口乃窮,信字對窮也。

 

坎剛為兌柔所揜。

兌為剛鹵,非柔也。荀慈明謂:二五為陰所揜得之。

 

剛揜也。

《釋文》:「揜」虞作弇。晁氏曰:案弇古文。

 

困而不失其所,亨。

困而不失其所當為句,言困而不失其所,故亨唯君子能之。九三困于石,失其所矣。故曰:非所困而困焉。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音浴],三歲不覿[古音瀆,後人誤入二十三錫韻。]

陸氏[希聲]曰:坎于木為堅多心,株木之象。石氏曰:坎北方幽陰之象,《折中》曰:詩云「出于幽谷,遷于喬木」,初不能自遷于喬木,而惟坐困珠木之下,故其象如此。言臀者,況其坐而不遷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古因勑,先鄭司農云:來,勑也。]利用亨祀。[古音乙]據于蒺藜,入于其宮。

齊氏曰:《九家易》坎為疾藜,又為宮。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

《易說》曰:昏禮諸侯親迎,乘金車。九四來迎,初六而初入于幽谷,不可得見,故有是象。兌金坎輪,故曰金車。

 

劓刖者,傷於上下,下既傷。

一本或云:「傷於上下,上下既傷。」非也。蓋劓刖者,傷於上下。赤紱在股則專指下,故云下既傷,則赤紱无所用,而反為所困矣。別本有上字者,羨文。

 

動悔有悔,吉行也。

陸氏[希聲]曰:行而獲吉,故曰變乃通也。吉行也,吉字屬上讀。田氏[疇]曰:「行也」二字乃是解征吉之義。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

《語類》「汔至」略作一句,「亦未繘井羸其瓶」是一句,意至而止,便未及井而瓶敗,言功不成也。

 

巽乎水而上水。

巽乎水,范諤昌改巽乎木[《見證墜簡》]。案:巽乎水而上水當如《本義》之說,改巽乎木為不辭矣。

 

「无喪无得,往來井井」兩句意與不改井同,故不復出。

《音訓》載晁氏之說,「改邑不改井」下脫「无喪无得,往來井井」二句,故《本義》云然,不從晁氏也。

 

舊井无禽。

《易說》曰:一說水中有火,故井互兌離,兌為澤,離為鳥,鳥集于澤,不集于井,故井无禽。四不應初之象也。

 

蓋不泉而泥。

熊氏集成董氏傳義本蓋下有井字。董氏會通本無。

 

九二,井谷[音浴]射鮒,甕敝漏。[漏,古音魯故切。]

《程傳》云:射,注也。如谷之下流,注於鮒而已。《子夏傳》曰:井中蝦蟇呼為鮒魚。

 

九五,井冽,寒泉食。

半農先生曰:初六井泥,九二井谷,九三渫井,六四修井,至九五而後可食,故曰井冽寒泉食,則九五為泉明矣。必渫之修之而後潔也。

 

上六,井收勿幕。[勿,干寶作网,古文通。]

《語類》:收雖作去聲讀,義者是收也。

 

晁氏云:收鹿盧,收繘者也。

晁說本虞仲翔。

 

周易本義辯證卷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