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艮卦(艮為山)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六四,艮其身,无咎。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上九,敦艮,吉。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圖:小配) |
【卦名】
今本:艮 歸藏:很 帛書:根 清華簡:艮 上博簡:艮 海昏簡:根
艮字現今只用作《易經》卦名,不見於日常用語。《易傳》註解為「止」,停止之義。
《說文》:「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匕目為艮,匕目為眞也。」艮字是兩目相比(匕通比),就是兩眼貼近對看而不相退讓,以表達「很」(狠)的意思。眞,借為嗔或瞋,都帶有狠義。
然而,傳統易學皆將艮解釋為止,停止之義,此與《說文》解釋大異其趣。段玉裁注:「很者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一曰盭也。《易傳》曰:『艮,止也。』止可兼很三義。許不依孔子訓止者,止,下基也,足也。孔子取其引伸之義。許說字之書,嫌云止則義不明審,故易之。此字書與說經有不同,實無二義也。《方言》曰:『艮,堅也。』《釋名》曰:『艮、限也。』」「目相匕即目相比,謂若怒目相視也。」
盭,音義通戾。據段玉裁說法,艮為很(狠),很即不順從的意思,另可解釋為行難、暴戾。至於《易傳》說的「艮,止也」除了是引申義,也能夠兼容《說文》所說的三義。《說文》是字書的立場,所以著重基本字義;而《易傳》是說經的立場,要能兼容並蓄。
艮的楷書寫法顯然經過訛變,主要是上面原本從目,今文變為從日。在小篆為上目下匕,匕為比之簡寫,其形構會「比目」之義。《說文》註說「很也」,很即《歸藏》卦名所作的「狠」義。鄭玄:「艮之言很也。」
就造字形構來看,艮的小篆與見字很像,差別在「見」下為「正人」,艮下的匕為「反人」,所以艮即「反見」,象徵人回頭而視,有別於「見」之正面看。黃宗炎:「艮為狠,艮有反見之象,无言笑面目可徵,故取其剛狠之義與?」黃宗炎即以「反見」解釋艮字。
當代古文字學家則以艮為顧。如唐蘭認為,「艮」應是「見」之變形,見為前視,艮則是回顧。李孝定從之:「(唐蘭)謂其義為反顧,較許說為長。」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艮從目從匕,匕即人之反文,則艮即見之反文明矣。故余謂艮者顧也,从反見。顧為還視之義,引申為注視之義。」顧即回頭看,引申則有回顧、注意、照顧之義。
從八卦取象來看,艮為終物成物之卦,《大象傳》中又多取成德育德之義,此又與艮字的照顧之義相通。
【卦義】
止、停止,重山阻擋去路。
艮字原義為顧,反身看、回頭看,或為狠視。引申又有小心、注意,照顧、養護的意思。在《周易》中卦義又引申為止,停止。
帛書及海昏簡作根,歸藏作狠。鄭玄:「艮之言很也。」《說文》:「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依《說文》,艮字是兩目相比,兩眼對看而不相退讓,以表達「很」(狠)的意思。
根據清華簡《筮法》的〈卦位圖〉以及今傳的後天八卦方位,艮居東北,正處冬季一年結束的時候,特別在清華簡,艮與離(羅)同處「冬藏」的季節,這也是《說卦傳》說的:「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由此可見,艮卦具有終養萬物之義,即養護、照顧之卦象。
艮與兌作為旁通的兩卦,其古字形構皆取象自人之身體,艮取象自眼,兌取象自口。艮兌兩卦,最早可能講的是人與人溝通之事。艮卦表示以眼溝通,或者轉頭不想見、拒絕(反見),或者怒目狠視(匕目),阻止對方說話,或者轉頭而視以表達在意、注意。而兌為說,表示有話好好說,說到讓對方高興(悅)。
六畫卦的艮為重山之象,重重的山擋住去路,去路不通,凡事停止無法前進。或兩人相背而無以正面相見之象,因此尋人不著,這也是卦辭所說的「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大體來說,得艮卦凡事停止不前,原地踏步,尋人不著,諸事不順遂,好事擦身而過,會遇到諸如差一號就中頭彩這種讓人惋惜的事。若能安之若命,順應時勢,當止則止,力求守住本位,不踰越,那麼可以求得不犯錯。但若一意孤行,該停止而卻反而躁動妄行,則容易遭遇災咎。因此得此卦者建議深居簡出,不要積極做為,能夠不犯錯已是最佳結果。
卦序上艮在震之後,與震卦相綜的對卦。《序卦》:「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在經文的解釋上,傳統以「止」來詮釋艮於文義多有不通順之處,若改以「反見」來解讀,或以諸如注意、照顧等引申義來解釋,特別是外卦三爻,更為通順。
全卦講的是找人的過程。初六開始看到人站得好好的(艮其趾),但緊接著人從高處墜落而來不及拯救(不拯其隨)。待找到時人已受傷(列其夤,厲熏心)。因此走到他身邊照顧(艮其身),還好人還能夠講話(艮其輔,言有序),表示沒有生命危險,最終而給予了最好的照護(敦艮)而以喜劇收場。
六爻與咸卦同樣都以人身取象。兩卦都是以艮為下卦,但上卦則為陰陽相反的艮與兌。兌為毀折,因此對應到咸之砍傷人身;艮為養物,因此對應到艮卦之照顧。兌為悅,對應到咸之為感物;艮為止,對應於艮之無欲。
咸卦 | 艮卦 |
上六,咸其輔頰舌。 | 上九,敦艮,吉。 |
九五,咸其脢,无悔。 |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 六四,艮其身,无咎。 |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
初六,咸其拇。 |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二三子》:卦曰:「根亓北,不獲亓身;行亓庭,不見亓人。」孔子曰:「根亓北者,言任事也;不獲亓身者,精白□□□也。敬官任事,身□□者鮮矣。亓占曰:能精能白,必為上客;能白能精,必為□。以精白長眾者難得也, 故曰行亓庭不見亓人。」
回頭看到他的背,但卻追不到他的人。即使進入了他家庭院,還是見不到人。沒有罪咎。
此言尋人不著。雖然瞥見了他的背影,卻還是錯過了他的人,沒能正面遇到。即使到了他家裡,走到庭院了,還是沒能找到。此喻指凡事都會錯身而過,遍尋不著。事情原地空轉而難有進度。
艮應當作「反見」,回頭看的意思。「艮其背」為回頭瞥見到他的背影,意謂兩人錯身而過,但又追不到人。
高亨於文義似乎較為接近,但與後文仍難以銜接。《周易古經今注》:「本卦艮字皆當訓顧,其訓止者,當謂目有所止耳。獲疑借為護,同聲系,古通用,艮其背不獲其身,猶云顧其背不護其身,顧其小者忘其大者,身之將亡,背何能有,故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當為凶象,不宜再言无咎,疑无咎衍文,蓋今文經之所無也。說見大過。」
傳統皆將艮解釋為止,如王弼:「凡物對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各止而不相與,何得无咎?唯不相見乃可也。」卦辭言,人與人背對而止,不相交接;即使到了庭院,仍不相見。於艮止之時,能互不相見而得其時,因此無咎。
朱熹:「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升,極上而止也。......其占則必能止於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見其人,乃无咎也。」
程頤則以「無欲」來詮釋:「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牽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則无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忘我也。无我則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內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於止為无咎也。」
帛書《二三子》引孔子的註解雖然有很多闕文而仍有些疑義,但可大致看出,其詮釋與後儒大異其趣。意思大致上是,艮其背講的是任事,即擔當責任。不獲其身講的是精白。所謂的精白,是講一個人精誠而廉潔。行其庭不見其人,講的是「以精白長眾」者極為難得而罕見。
【字義】
艮其背:帛書作「根亓北」。北為背的本字,背字為後出,因此《周易》原本應作北。《說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北形構為二人相背,表達乖離之義,後來並用作方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回頭看到他的腳,沒有罪咎。利於長久堅定守正。也可解釋為小心、注意他的腳,因此而无咎。
艮卦談的是尋人的過程,後面爻辭談到人墜落受傷,則這裡講的是人好好的站著,確認其為平安,因此說回頭看到他的腳。
傳統解釋「艮其趾」為停止於他的腳。腳、趾比喻開始,艮其趾亦可理解作「艮其始」,也就是一開始就能夠知所停止。而初爻亦有初始之義。艮其趾,言一開始就知所止則能免咎。如王弼:「處止之初,行无所之,故止其趾乃得无咎。至靜而定,故利永貞。」程頤:「趾,動之先也。艮其趾,止於動之初也。事止於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
【字義】
趾:通止,《釋文》:「荀作止。 」「艮其趾」帛書作「根其止」。止為古文的趾,足也。指腳指,引申為停止的止。初在最下,於人體相當於腳趾的位置,因此易經六十四卦中初爻經常以「趾」作比喻,也可代表「始」,開始。「艮其趾」,注意其腳,也是注意其起始,一開始就要小心注意,注意所站位置是否安全。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回頭看到他的小腿,看到時已來不及拯救他的失足墜落,因此心中相當不快。
六二爻辭傳統解釋相當分歧,但意思大概是指停止其小腿,腳因為不能抬起,所以心中相當不快。例如,王弼說:「隨,謂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腓體躁而處止,而不得拯其隨,又不能退聽安靜,故其心不快也。」意思是說,小腿停止了,而腳趾無法舉起,但小腿的體質躁動而停止,然後又無法舉起他的腳趾,由於無法退一步安靜下來,因此內心相當不快。此以「隨」為趾,拯為「舉」。整個解釋不知所云。但似乎有些像是在描繪人的手腳不協調,因此而心中不爽。
【字義】
腓:音「肥」,帛書本作「肥」,原意為小腿肚,或可指小腿。咸六二「咸其腓」。
拯:拯為拯救,傳統多解釋為舉。馬融:「承,舉也。」孔穎達:「拯,舉也。」虞翻解釋為「取」。帛書作「登」,登通升。升卦帛書作「登」。《漢上易傳》引作「抍」。
隨:傳統易學家皆依王弼注而解釋為趾或足。王弼:「隨,謂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然而,隨並無趾義。孔穎達注:「腓體或屈或伸,躁動之物,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為隨。」王弼意思為,趾是隨腓而動者,所以腓之隨就是趾。此用法另可參考王弼咸卦九三「咸其腓,執其隨」注解。俞樾認為隨假借為骽,《群經平議》:「王氏既以股為隨足之物,豈又以足為隨腓之物乎?轉展遷就,以成其說,遂使字無定詁,經無定義,殊非注經之體矣。竊疑,隨乃骽之叚字,古無骽字,故以隨為之。執其隨者,執其骽也。不振其隨者,不振其骽也。隨從隋聲,與妥相近。《儀禮.士虞禮》注曰:今文墮為綏。《特牲饋食禮》注曰:墮與桵讀同,是隋聲妥聲之字古每通用也。」骽,腿的異體字。《玉篇》:「腿也。」李零採用俞樾看法,但將骽解釋為髖。隨應該是隋,墮、墜落的意思,詳解可參考隨卦。
未退聽:未能退而聽從。聽,從也。孔穎達:「聽,從也,既不能拯動,又不能靜退聽從其見止之命。」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回頭看他的腰部,背脊受傷而撕裂,痛徹心扉。
六二言「不拯其隨」,當看到所要找的人時,已經來不及救人而失足墜落,或許是墜落山崖。九三則是講人墜落後受傷,傷到了背脊而痛苦不堪。
傳統解釋為停止在腰部,背脊受傷,心中憂慮害怕到極點。腰為全身運動的樞紐,停在腰部則全身無法伸展,停於不該停的地方,反讓自己的背脊受傷。
【字義】
限:腰際。《說文》:「限,阻也,一曰門榍。」限為限制,或門限之義。但依六爻的前後文脈絡來看,各爻皆以人身為喻,人身之限則意指腰部。馬融:「限,要也。」虞翻:「限,腰帶處也。坎為腰。」王弼:「限,身之中也。」孔穎達:「限,身之中,人繫帶之處,言三當兩象之中,故謂之限。」朱熹:「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
列其夤:列,裂也。《說文》:「分解也。」夤,音「銀」,脊背肉。《說文》:「敬惕也,从夕寅聲。《易》曰:夕惕若夤。」《說文》所引為乾卦九三爻辭,今本作「夕惕若厲」。王弼:「夤,當中脊之肉也。」虞翻:「夤,脊肉。艮為背,坎為脊。」帛書作「戾其」。
厲熏心:厲,危險。薰,燒灼也。薰心,燒灼其心,形容心中極度痛苦、心痛。「熏」《周易集解》作「閽」,荀爽作勳,或誤作動。虞翻:「艮為閽。閽,守門人。坎盜動門,故厲閽心。古閽作熏字。馬因言熏灼其心,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荀氏以熏為勳或誤作動。皆非也。」閽與薰(勳)古音同可互通,勳字形又容易與動混淆。《說卦》:「艮為閽寺。」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照顧他的身體,沒有罪咎。
艮在外卦時取象為照顧、照護,因此艮卦爻辭自六四之後艮解釋為照顧,有別於前三爻的回頭看或狠狠的看。前三爻言找人過程,但是找到人時卻是已經墜落受傷,而後三爻講的則是如何照顧傷患。
傳統解釋為停止身體的運動,沒有罪咎。身指上半身,上半身為人身的主體,因此身體停而全身停。既然身體停止,則完全無所做為,當停止而停止,所以無咎。
【字義】
艮其身:通解以身為身體、自身。卦辭言「艮其背,不獲其身」,此言「艮其身」。《象傳》「止諸躬」,孔穎達注:「躬猶身也。」虞翻則將身解釋為妊身,即懷孕:「身,腹也。觀坤為身,故艮其身。得位承五,故无咎。或謂妊身也。五動則四體離婦。離為大腹,孕之象也,故艮其身。得正承五,而受陽施,故无咎。《詩》曰: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二三子》:卦曰:「根亓,言有序。」孔子曰:「慎言也。吉凶之至也,必皆於言語。擇善不言亞,擇利而言害,塞人之美,陽人之過,可胃无德,亓凶亦宜矣。君子慮之內,發之口,言[義]不言不義,□擇利不言害,塞人之亞,陽[人之]美,可胃有序矣。」
注意他的口頰,講話很有條理,不用悔恨。
繼先前爻辭,由於人已墜落受傷,因此找到人之後關心人身安危,與其言談,發現到並沒有語無倫次或是失去意識的現象。「艮其輔,言有序」講的正是人還有清楚的意識,代表人雖受傷,但並不是太嚴重,因此說「悔亡」。
《二三子》所引孔子以「慎言」註解,吉凶之來,都是以言語為階梯。皆,階也。《繫辭傳》引孔子註解節卦初九「不出戶庭」亦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字義】
艮其輔:輔,口頰,人言語所發出的地方。傳統解釋艮其輔為停在口頰,也就是「有所不言」,謹慎言語,小心說話之意。《說文》:「輔,人頰車也。」孔穎達:「輔,頰車也,能止於輔頰也。」程頤:「輔,言之所由出也。艮於輔,則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輕發而无序,則有悔。止之於輔,則悔亡也。」咸卦上六「咸其輔頰舌」馬融註:「輔,上頷也。輔頰舌者,言語之具。」
言有序:序,秩序,條理。講話有條理,可免於悔恨。「吉人之辭寡」,反之辭多者則凶。《集解》作「言有孚」,虞翻:「震為言,五失位悔也。動得正,故言有孚悔亡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受到很好的照顧,吉。
敦為敦厚、篤實的意思。此艮當作照顧解,篤實、厚實的照顧,就是照顧得非常好,因此為吉。此《象傳》說的「以厚終也」。
傳統解釋敦艮為敦厚的停止,上九為艮道之極致,同時也是艮卦即將終結之時,停止於敦厚。艮為山,山有敦厚之象,由於敦厚而能有所不為,吉,能以敦厚而終。敦艮意味其艮出自天然之本性,淳樸而天然,並非勉強造作,因此為吉。
【彖傳】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以止解釋艮卦卦義。當止則止,當行則行,動靜行止皆依順時機,這才是光明之大道。
艮其止,止其所也:經文「艮其背」《彖》作「艮其止」,孔穎達:「易背為止,以明背者無見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朱熹:「易背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
上下敵應:上下敵應,似乎意指艮卦上下六爻皆不相應。但八純卦全都是六爻不應,《彖傳》唯獨在艮卦中以「上下敵應」來描述,為什麼?有學者因此將「敵應」列為一種「應」,也就是「不應」之應,這有過度讀解之嫌。傳統易學並沒把「敵應」列為一「應」,或將不應說是敵應。「敵應」主要是要解釋經文「不獲其身」。艮為背為背與背相對而互視,如敵之互應,彼此無有交接,因此不獲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