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43 夬卦

Jack 發表於

  夬卦 澤天夬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上六,无號,終有凶。

 卦辭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彖傳注


【卦名】

今本:夬 帛書:夬 清華簡: 上博簡:夬 秦簡:罽 海昏簡:決 

夬或寫作叏,現多只用於易經卦名,教育部標準國語字典讀「怪」,或者也可讀「快」。但考諸各方資料,夬應是玦、決的本字,音義同決。

《說文》:「夬,分決也。」也是現在說的分判、判決、決斷,這也是多數易學家所用的解釋。《彖傳》與《雜卦》都說:「夬,決也。」海昏簡卦名直接作「決」。夬卦卦義則是指陽與陰分判,君子與小人畫清界限。如卦辭所說「揚於王庭」,為君子處決小人之義。

古文字學家對於甲骨文的解讀相當分歧,徐中舒認為,這個字是夬,即玦的本字。《甲骨文字典》:「實象玦形,為環形而有缺口之玉璧,以兩手持之會意,為玦之本字。從玉為後加義符。」

馮時則以夬為古時射箭時套在指頭上的扳指,《夬韘考》:「古人行射,著於右手巨指用以引弓鈎弦的扳指名夬,是為本稱,文獻或作決、玦、抉、觖。」「鼎銘『夬』字之形作圓環著於巨指,且環端有缺,所繪應為原始形制的夬,故致圓環有缺之玉亦名玦。」

《說文》:「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从韋枼聲。《詩》曰:童子佩韘。」段玉裁注:「《衞風》『童子佩韘』,毛曰:『韘,決也,能射御則帶韘。』《小雅.車攻》傳曰:『決,所以鉤弦也。』鄭注《周禮》曰:『抉,挾矢時所以持弦飾也。』注《鄉射禮》、《大射儀》云:『決,猶闓也,以象骨為之,箸右大巨指以鉤弦闓體。』按:即今人之扳指也。經典多言決,少言韘,韘惟見詩,毛公釋爲決。」按:毛曰「韘,決也」或作「韘,玦也」。

夬通決、玦、抉。夬可能是古代射箭時戴在拇指上的扳指,或以玉,或以角、骨製作,其早期形制主要為圓形而有缺口,像玦玉。玦是古代一種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君子佩戴象徵決斷、果決。送人玦則有訣別的意思。君送臣環(圓形的玉)代表「還」,回來。送玦則代表「訣」,訣別,離去。夬也可作「缺」解,因玦玉還有夬卦都有一個缺口。

就六爻來看,夬卦卦象是乾卦上缺,因此為缺。乾為玉又為圓,圓玉而上缺,即玦玉。就二體來看,上兌為毀折為缺損,下乾為圓為玉,亦符合玦象。

王家台秦簡作罽,罽音計,《說文》「魚网也」。朱興國認為,罽即剡,「銳」的意思:「夬亦有銳義。異名同義。」(《三易通論》)

清華簡作作何解還有待深究。但叏與殳形似,殳或許是叏之訛。介為大,玠為大玉。因此有可能是大的玦玉。

馬國翰輯逸《歸藏》有規卦,馬國翰以為是夬卦,當代于省吾以及尚秉和等易學家亦持此說。原本《歸藏》相連的「夜」、「規」兩卦,黃宗炎、李過、馬國翰都有各自的說法,但都已確認為誤。由出土的王家台秦簡可確認「夜」就是蠱卦,那麼「規」就是隨。而清華簡的資料也得到進一步印證,其隨卦作,可能是覒的增繁。覒形近規。蠱卦作,從古從夜。

《繫辭傳》:「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這是說古代書契、符契,契約的發明是以夬為靈感。

就二體來看,澤上於天,澤水滿溢而下,為水決而溢,宋明儒將其解釋為君子澤惠天下,主要依據《象傳》:「君子以施祿及下。」然而細究之,兌實為大凶之卦,取象應作毀折、毀損。夬卦為兌澤大水向下毀折,為災及天下之象。此外,乾陽畜積於內,與兌澤對決,亦有大人處決小人之義。再就大象來看,一陰高高在上凌駕五陽。《易經》中陰乘陽為逆,而夬卦一陰凌駕五陽,則是逆中之逆。再從卦氣消長來看,則是五陽將決去最後一陰的時候,而這最後的一個陰爻,也是最為頑強的一爻。

細讀夬卦卦爻辭,夬卦實無君子膏澤天下的意思。蓋因《彖》、《象》等傳是一個極度道德化與勵志化的易經解釋,可作為君子勵志之用,但若回歸《周易》原始的吉凶占斷,這樣的解釋反而造成很大的混淆,這裡就是一個好例子。

卦序上夬卦是繼益卦而來,《序卦》曰:「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一直增益,到最後一定會過滿,過滿則溢出(決),溢出就是決。事實上益原本就是「溢」的本字。

就吉凶來看,夬卦通常意謂著凶險的人事鬥爭,面臨必需決斷的時候,特別是人事上的取捨,將與人畫清界限。君子將與小人攤牌,將小人解決掉。決斷的吉道則在於健而說,內有剛健果決的決心,外有圓融的手腕以達到圓融之境,如此則能有長遠的利益,這也是《彖傳》說的「決而和」。

就卦氣而言,夬卦是繼大壯卦而來,且兩卦都是陽氣壯盛,因此夬卦很多爻辭的故事都是繼大壯卦而來,兩者爻辭也有很多類同之處。比如大壯卦中公羊衝撞圍籬的故事,在夬卦中也繼續上演。

夬卦無一吉爻,其中主爻上六以陰柔居極,凌駕於五陽之上,是五陽即將決去的小人,因此最凶。初以始進之陽,位卑氣弱而無力於決上六陰,有往而不勝之咎。二雖有剛中之德,能連繫諸陽以進,但去上尚遠,誡以勿恤。九三為諸陽唯一與上六小人相應者,恐有遇雨若濡之過。四雖在外,但剛壯而不得決陰,故教以牽羊則可悔亡。五與上六比鄰而不應,是唯一可決上六小人者,誡以決決而中行以免咎。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 《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序卦》: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
  • 《雜卦》:夬,決也,剛決柔也。

處決,大肆張揚地在君王的大庭上舉行,即使是以誠信號令大眾,仍不免於有危險。要以告誡的方式來治理自己的城邑,不適合動用武力,如此則利有所往。

王弼:夬與剝反者也。剝以柔變剛,至於剛幾盡。夬以剛決柔,如剝之消剛。剛隕則君子道消,柔消則小人道隕。君子道消,則剛正之德不可得直道而用,刑罰之威不可得坦然而行。揚于王庭,其道公也。

朱熹《本義》:夬,決也,陽決陰也,三月之卦也。以五陽去一陰,決之而已。然其決之也,必正名其罪,而盡誠以呼號其眾,相與合力。然亦尚有危厲,不可安肆,又當先治其私,而不可專尚威武,則利有所往也。皆戒之之辭。

《日講》:卦辭言,君子去小人,雖有其勢,又必盡其道也。揚者,聲小人之罪也。孚號,集君子之勢也。告自邑,嚴自治也。不利即戎,不逞其力也。

【字義】

揚于王庭:很張揚地在大庭上處決小人,意指公開地處決小人。如程頤:「今既小人衰微,君子道盛,當顯行之於公朝,使人明知善惡,故云揚于王庭。」另一種解釋為,這是指小人在君王的大庭上很囂張放肆的樣子。如來知德:「揚于王庭,孚號有厲,皆指上六小人。揚者,得志放肆之意。于王庭,在君側也。」

孚號有厲:孚,誠信。號為號令群眾。厲,危險。因為是以強硬方式處事,所以有危險。另一解釋以孚為俘,俘號有厲,言俘虜在王庭遭到處決,其哀號聲非常的淒厲。那麼「揚于王庭,孚號有厲」為處決俘虜以告戒邑人,有殺一儆百之意。

告自邑:告,告誡,或公告於……。自邑,私邑,自己的城邑。告自邑,告誡自己的城邑,引申也有治理自己私邑、治理內政的意思。

不利即戎:不宜動武,不宜以勇武、強硬的方式來解決事情。因夬卦吉道在於「健而悅,決而和」。即,近,這裡作「用」的意思。戎,兵戈,武器。即戎,動武。

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君子理當將福利施惠於下,若是居於有德之位則會遭忌而致禍。「居得則忌」王弼作「居德明忌」:「夬者,明法而決斷之象也。忌,禁也。法明斷嚴,不可以慢,故居德以明禁也。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強壯於前腳趾,無法勝任就貿然前往會有罪咎。

意氣剛強,貿然前往,然而無奈地位卑微,無決定能力而且無所依靠,所以雖然仗義而往,仍然為小人所傷。

夬卦於卦氣上是繼大壯而來,大壯陽爻繼續增長就是夬,所以夬卦也是比大壯更為大壯的一卦,差別在其最上方的一個陰爻代表的是最難拔除的小人中的小人,也是最後的一個小人。因此夬卦初九也如大壯初九,都說壯於趾。初九是最卑下的一爻,因此曰「往不勝」。

趾在《易經》中多出現於初爻,因腳趾位於人體最下面。夬初九一心想要出行,空有氣勢而完全不加思慮。壯也可解釋作「傷」,則壯於趾就是傷到腳趾。腳趾又可比喻行動的開始,行動的開始就受傷,比喻出師不利。程朱以趾為進,壯於前趾即壯於前進。朱熹:「前,猶進也。當決之時,居下任壯,不勝宜矣。」程頤:「九陽爻而乾體,剛健在上之物,乃在下而居決時,壯于前進者也。前趾,謂進行,人之決於行也。」

虞翻:「夬變大壯,大壯震為趾,位在前,故壯于前。剛以應剛,不能克之,往如失位,故往不勝為咎。」依虞翻,大壯是由夬變來的,這樣的變化並不符合消息卦的變化原理,很可能是來自旁通。乾坤旁通先是乾卦上九至坤,乾體成夬,夬九五再行而成大壯。

孔穎達:初九居夬之初,當須審其籌策,然後乃往。而體健處下,徒欲果決壯健,前進其趾,以此而往,必不克勝,非夬之謀,所以為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憂慮地大聲警告戒備,小心夜晚會有盜賊來犯,有所防備就不需擔憂。

或讀作「惕號莫夜,有戎勿恤」,意思為:暮夜仍以惕懼呼號而保持警戒,但就算有兵戎之患仍心定而無所憂恤。

【字義】

惕號:惕,憂慮、警戒。號,號令,或呼號,有告誡,戒備之義,以呼號的方式告誡周圍的人。另一說法認為惕假借作錫,賜的意思。賜號,即賜予號令。《孫氏周易集解》:「荀爽曰:錫,賜也。翟元同。」

莫夜有戎:莫,音義同「暮」。莫夜,即暮夜,晚上。戎,兵戈。有戎,有兵戈,指有人會來襲擊。鄭玄以莫夜為無夜:「莫,無也。無夜,非一夜也。」

:憂心、擔憂。

孔穎達:九二體健居中,能決其事,而无疑惑者也。雖復有人惕懼號呼,語之云暮夜必有戎寇來害己,能審己度,不惑不憂,故勿恤也。

程頤:能知戒備,處夬之至善也。內懷兢惕,而外嚴誡號,雖莫夜有兵戎,亦可勿恤矣。

李光地:此爻辭有以「惕號莫夜」為句,「有戎勿恤」為句者,言莫夜人所忽也,而猶惕號,則所以警懼者素矣。有戎人所畏也,而不之恤,則所以持重者至矣。

 

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強壯於臉上,凶。君子心中決斷再決斷,獨自行走,遇到了下雨而全身被淋濕,內心不悅,但沒有罪咎。

此爻或讀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儒有慍,无咎」。

夬卦許多爻辭與大壯卦很像,「壯于頄,有凶」即大壯九三的「小人用壯」,「君子夬夬」為大壯九三的「君子用罔」。就如卦義中所說,得夬卦,面臨事情時內心可以果決剛強,但外表要和悅才是吉道。小人慣於將強盛的氣勢表現於臉上,想以此威赫人,反而得凶。君子則憂心,反覆再三地決定,雖然有猶疑,但最終仍能夠免於罪咎。

三為多憂之位,因此有慍。夬卦為五陽處決一陰,其餘四陽皆與上六不相應,只有九三與上六為應,幫助或不幫助上六小人是一困難之決定,因此憂慮而猶疑不決。遇雨比喻事情豁然開朗,獨行者終於冷靜而想通事情做出決定。所以說无咎。

郭雍:夬與大壯內卦三爻相類,故初九九三言壯。壯者小人用剛之事,非大者之壯也。二卦九三皆具君子小人二義,故大壯曰「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而此曰「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是也。以小人用壯言之,則知壯于頄者,小人之事也,是以凶也。唯君子明夬夬之義,則終无咎矣。

【字義】

:音求,權骨,或稱顴骨,也就是兩頰突起的地方。壯於頄,氣勢壯大於顴骨,形容非常生氣的樣子。夬卦應當「健而悅,決而和」,九三反其道,行為不悅不和,將壯盛之氣表現於顏面,當然有凶。孔穎達:「頄,面權也,謂上六也。言九三處夬之時,獨應上六,助於小人,是以凶也。」朱熹:「頄,顴也。九三當決之時,以剛而過乎中,是欲決小人,而剛壯見於面目也。如是則有凶道矣。」

夬夬:即「決決」,傳統註解認為,這是指君子極為果斷的樣子。如王弼:「決之不疑,故曰夬夬也。」孔穎達:「君子之人,若於此時,能棄其情累,不受於應,在於決斷而无滯,是夬夬也。」朱熹:「若能果決其決,不係私愛......」。但就義理來說,決決有決之又決之義,君子決定了又決定,為難以決定之狀。這也是大壯九三說的「君子用罔」。九五曰「莧陸夬夬」。

獨行:指九三獨與上六相應,比喻於人則為特立獨行。

遇雨:遇到下雨。《易經》中遇到下雨有兩種意義,一是陰陽通和,二是疑惑全消,豁然開朗。前言君子夬夬,是說內心憂慮而難決,這裡說遇雨,則是在獨行苦思之後,事情終於疑惑全解。

若濡:身上淋濕的樣子。濡,音濡,濕身。需卦即有濡義,濡隱喻遭耽擱,或耽溺,或受辱。

有慍:不悅,有怒氣。慍,音運,《說文》:「怒也。」

 

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屁股受傷而沒有皮膚,讓人坐立難安,連走路都有困難。如果能夠把羊牽好,不讓羊到處頂撞闖禍,就不會有事,當初這麼告誡就是不相信,今天才會弄成這個樣子。

夬九四與大壯九四相互呼應,談的都是公羊到處亂撞而闖禍的事。大壯九四「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言公羊撞壞了圍籬之後開始闖禍,而夬卦九四則是描繪有人被羊頂撞傷了屁股,以致於行動不便,坐立難安。

姤卦九三亦曰「臀无膚,其行次且」。

【字義】

臀無膚:屁股皮膚沒了。因為臀是人安坐休息的重要部位,此比喻人將坐立難安。

次且:趑趄也,音「資居」,走路無法前進的樣子。《說文》:「趑,趑趄,行不進也。」段注:「《易》其行次且,《釋文》:次本亦作趑,或作<足次>。馬云:卻行不前也。且本亦作趄,或作跙。馬云:語助也。王肅云:趑趄,行止之礙也。」

牽羊:順服也。王弼註解為「牽於羊」,不知何義:「羊者,牴很難移之物,謂五也。五為夬主,非下所侵。若牽於五,則可得悔亡而已。」朱熹解釋為跟隨於羊之後:「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隨其後,則可以行矣。」此完全曲解了文義。程頤則解釋為挽拽而跟從於群:「牽者,挽拽之義。言若能自強而牽挽以從群行,則可以亡其悔。」挽拽是正確的,但從群行則是程頤自己的補綴。《說文》:「牽,引行也。」牽羊即用繩子綁著羊然後從前面牽引拉著羊走。在大壯與夬中的羝羊,是剛暴而善觸的動物,象徵的是過於壯盛而剛暴的陽氣,牽羊喻指此不好的陽氣受到牽引而得到控管,因此而能悔亡,這也是為何大壯六五「喪羊於易」反得悔亡。反之,牛象徵的則是柔順,因此離卦說「畜牝牛吉」,而離上九「喪牛于易,凶」。此因剛暴陽氣(羊)可喪而當受控,而柔順之美德(牛)則當畜而不可喪。牽羊在古代也有投降、臣服之義,《左傳》宣公十二年三月,楚國攻破鄭國,「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史記.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莧陸的根拔了又拔,中庸而行則不會有罪咎。

莧,音線。莧陸,馬齒莧,台灣又稱豬母乳。夬,決也,原為處決、決斷的意思,這裡引申為將草拔除。

夬夬,拔了又拔,好將草根除。決斷之時,不應溺於私心,失去公正合理,因此曰「中行无咎」,中行不偏袒可得无咎。九三亦云夬夬,言君子決斷又決斷。

王弼:莧陸,草之柔脆者也。夬之至易,故曰夬夬也。夬之為義,以剛決柔,以君子除小人也。而五處尊位,最比小人,躬自決者也。夫以至尊而敵於至賤,雖其克勝,未足多也。處中而行,足以免咎而已,未為光益也。

鄭汝諧:莧陸,本草云:一名商陸,其根至蔓,雖盡取之,而旁根復生。小人之類難絕如此。

【字義】

莧陸:有多種說法:

  • 「莧陸」為一種植物:或曰莧,如程朱,皆以莧陸為馬齒莧。朱熹《本義》:「莧陸,今馬齒莧,感陰氣之多者。」或曰陸,商陸,如馬融、鄭玄,以莧陸為商陸。朱熹在《語類》裡改採此說:「莧陸是兩物,莧者馬齒莧,陸者草陸,一名商陸,皆感陰氣多之物。藥中用商陸治水腫,其物難乾,其子紅。」馬齒莧和商陸都是生命力強盛的植物,莖部為草生而柔脆,但根部有如木生而難拔。王弼亦以莧陸為一種植物,但只說「草之柔脆者」,究竟是莧還是陸,語焉不詳,孔穎達認為,王弼說近於《子夏傳》:「《子夏傳》云:莧陸,木根草莖,剛下柔上也。」
  • 莧陸」為兩種植物:即莧與陸,如宋衷:「莧,莧菜也。陸,商陸也。」荀爽:「莧者,葉柔而根堅且赤,以言陰在上六也。陸亦取葉柔根堅也。去陰遠,故言陸。言差堅於莧。莧根小,陸根大。」
  • 獸名:「莧」應作「萈」(),《說文》:「萈,山羊細角者,从兔足......讀若丸,寬字从此。」「萈」字上從羊字頭,而不是艹,這也是孟喜說的:「莧陸,獸名,夬有兌,兌為羊也。」
  • 「莧陸」作「莞睦」:喜悅而和睦也。如虞翻:「,說也。,讀夫子莞爾而笑之。睦,和睦也。震為笑。言五得正位,兌為說,故陸夬夬。......舊讀言莧陸,字之誤也。馬君、荀氏皆從俗,言莧陸非也。」《經典釋文》:「一本作莞,華板反,陸如字,蜀才作睦,睦親也,通也。」根據林宏佳〈談「萈」及其相關字形〉,萈亦有婚媾,或婚姻之義。萈睦為婚姻和睦。
  • 萈陸,細角山羊在跳躍:依虞翻《釋文》,莧可能是萈()之誤,萈為細角山羊。依此推論,那麼萈陸夬夬,可能意指萈羊跳躍敏捷的樣子。《莊子.馬蹄》:「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注:「陸,跳也。」或曰:陸乃踛之譌。夬通趹,趹趹,馬奔跑疾行的樣子。《說文》:「趹,馬行貌。」

 

上六,无號,終有凶。

《象》曰: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無所呼號或號令,最後有凶。

有位而無權,孤立而無援,最終將被處決,大凶。

號,呼喊同伴或下屬。無號,上六一陰凌駕於五陽,想要號令五陽卻無從號令起。若想呼喊同伴,又沒有同伴可以相援。此形容孤立無援之貌。

卦辭言「揚于王庭,孚號有厲」,九二言「惕號」,此爻言「无號」。

此爻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以上六為陰柔小人,「无號終有凶」是以小人陰柔居極在上的處境而言。如王弼:「處夬之極,小人在上,君子道長,眾所共棄,故非號咷所能延也。」朱熹:「陰柔小人,居窮極之時,黨類已盡,无所號呼,終必有凶也。」

一是以君子之決上六小人而言,並以號為警惕,言君子若無所警惕,則將有凶。如蘇東坡:「无號者,不警也。陽不警,則有以乘之矣。」楊簡:「柔已決去,剛道已長,然不可不敬戒。苟忽焉不敬不戒,不警號。則亦終有凶。」

【彖傳】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決,決斷之義。剛決柔,傳統解釋為五剛決斷一柔,這是以陰陽消息解說夬卦。剛決柔一語雙關,既可說是消息上的五剛決一柔,也可用旁通來詮釋,解釋為剛潰決而變成柔,這和剝卦的「柔變剛」類似。乾三至坤上,成夬與謙。乾上剛潰決而變成柔。

健而說,決而和:以上下二體卦德解釋卦義。下乾為健,上兌為和。剛健而能悅,是能決斷又能和悅之義。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以全卦卦象解釋經文。夬卦卦象為一個柔爻乘五個剛爻。《周易》和《彖傳》所談的象,除了上下二體的八卦卦象之外,還有以六畫為卦象者。像鼎卦,頤卦,噬嗑,小過,還有夬。夬六畫成柔乘五剛之象。依《彖傳》,「揚于王庭」似乎指的是上六小人囂張拔滬。

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乾上至坤三成謙,謙卦《彖》曰「天道下濟而光明」,謙九三經文「勞謙,君子有終」,取的是互體坎象。坎為勞為險,乾為光。謙之九三即乾上而來,乾上至坤三,變成謙卦互體坎中,乾體成夬,因此說其危乃光。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乾坤旁通成夬䷪與謙䷎,下一階段為中行之時,夬九二至謙五,成革䷰與蹇䷦,蹇卦卦辭說不利東北,《彖傳》說「不利東北,其道窮也」。所謂不利東北,一、謙下艮距坤朋於外,有東北喪朋之義,二、革九四若再往蹇初走,就是往東北,則已道窮,不能再陰陽交換。夬九二若乾行至謙五,謙上卦為坤為邑,則為告自邑。夬下乾體將成離,離為兵戎,因所尚乃窮(將成蹇),因此曰不利即戎。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以陰陽消息解釋利有攸往。夬卦也是十二消息卦中的陽長之卦,由大壯增長一陽而來。至夬再增一陽即成乾卦,變為純陽之體。夬卦成乾之後十二消息卦陽氣增長到此為止,接下來就是陽退陰長之卦,因此曰剛長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