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卦 風雷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卦名】
今本:益 帛書:益 歸藏:諴 清華簡:𠍳 海昏簡:益
益的古文上水下皿,象水滿溢,為溢的本字。後來引申為增加、增益,也可作為有益、益處,利益。《說文》則解釋為「饒」,富饒的意思。
馬國翰輯本《歸藏》可能作諴。「諴」黃宗炎認為是「咸」,看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歸藏》中另有「欽」,帛書、清華簡等出土資料也都可證明咸卦古作欽,「諴」或許另有所指。依朱太史看法:「以損為員,而諴次之,則諴為益也。」《說文》:「諴,和也。」
清華簡作𠍳,通說認為這是益的古字,但依《說文》,該字可能是嗌或隘的意思,其字義可能來自咽喉。但觀其古文形構,也可能與毛髮之柔軟而下垂有關。
𠍳字的小篆與籀文下從冄(冉),因此楷書或作、,冄為柔軟而下垂的樣子。《說文》收錄為嗌的籀文:「嗌,咽也。从口益聲。」「,籀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段文裁注說:「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為嗌。」「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卿表》曰:𠍳作朕虞。應劭曰:𠍳,伯益也。師古曰:𠍳,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籀文隘為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為播也。趙宋時,古文《尙書》益作𠍳。此本諸漢表耳。」
另外《說文》卷十四部:「,陋也,,聲。,籀文嗌字。烏懈切。」依段玉裁注,此字為隘的籀文,即狹隘的意思。也可引申為要塞。
總體來看,益卦應該自古卦名就作「益」,歸藏作「諴」必須持疑,可能咸卦之誤。清華簡的𠍳(嗌)可假借為益之外,也可引申為「扼要」。但就《周易》損與益經常對舉來看,還是取傳統的意思即可。減為減損、精省,而益則是增益。
益卦上下二體六爻相應,卦象下震動,上巽入,動而漸入,雷風相與,逐步前進之象。《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卦的努力應當見賢思齊,多向別人觀摩學習,改正自己的錯誤,增加自己的長處為宜。卦象又有長男下於長女,男女相交,婚合之象,故問婚姻、感情大吉。
《彖傳》説:「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巽為木為舟楫,下震為行亦為木,因此二體為舟行之象,故曰「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言君子若如益象,能動而漸進,則可每日精進而無所限量。
益卦卦象可從上下體來看,也可從「卦變」來看。但《彖傳》的「損上益下」當以卦變來看。益卦源自於否卦,否卦上乾的九四至初即損上益下之象。「損上益下」比喻君王當損己以助益於民,施恩於下,有別於損卦以百姓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卦序上益卦為繼損卦而來,與損卦也是卦義相反相成的一對綜卦。《繫辭》說:「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損以遠害,益以興利。」
吉凶的判斷上,益卦和損卦一樣,都比較屬於長遠性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立即性的。就投資來說,損是停損、減少或精簡投資,去除不好的資產;益則是加碼,增加好的資產。就戰略來說,損是斷尾求生,益則是乘勝追擊。損是精省、減少,專一;益是增益、強化,擴大優勢。就修道的功夫來說,損就是去除多餘的欲望、不好的壞習慣,益則是努力修煉,增強自己的能力。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是一種修道功夫,而益則是學習的功夫,當不斷增加自己所學,豐富自己的學識內涵,精益求精。
《日講易經解義》論益卦六爻:「自初至四,皆以臣之受益言。五上二爻,則以上之益下言。蓋益以興利,初利用為大作,是為天下萬世之大計,非尋常之報効也。二用享帝,為靖獻之大誼。三益用凶事,為盤錯之大任。四利用為依遷國,為安民之大舉。皆非小益之事。至九五之元吉,由惠心之有孚。上九之莫益,由立心之勿恒。則興利之原,未有不本於君心者也。」
《彖傳》以「損上益下」解釋益卦,因此上三爻有益下之責,但唯有九五君位為真能益下者。九五同與四比應,與二遠應。而六四雖應初九陽剛,但本質柔弱。上九雖與三遠應,但居極而無位。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繫辭》: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繫辭》: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損以遠害,益以興利。
- 帛本《繫辭》:損也者德之脩也,益也者德之譽也。……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與。……損以遠害也,益以興禮也。
- 《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
攸,遠,或所。利有攸往即利有遠往,或利有所往,就是利於出行、利於遠行的意思。也可解釋為利益有遠往,即有長遠的利益。
益卦上巽木,為舟楫,可以渡水救險。下震卦為行,亦屬木,上下二體為舟行之象,因此說「利涉大川」。《易經》中凡言「利涉大川」都在比喻可以冒險犯難,險中求通的意思。大川比喻危險,涉為徒行渡水,水過膝則稱涉。利涉大川,利於冒險一試,做事可以冒些風險。
鄭玄:人君之道,以益下為德,故謂之益也。震為雷,巽為風。雷動風行,二者相成,猶人君出教令,臣奉行之,故利有攸往。坎為大川,利涉大川矣。
孔穎達:益者,增足之名,損上益下,故謂之益。下已有矣,而上更益之,明聖人利物之无已也。損卦則損下益上,益卦則損上益下,得名皆就下而不據上者,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
【字義】
風雷益:孔穎達:「言必須雷動於前,風散於後,然後萬物皆益。如二月啟蟄之後,風以長物;八月收聲之後,風以殘物。風之為益,其在雷後,故曰風雷益也。」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適於有大的作為,大吉則可免於罪咎。
初九陽剛當位,又與六四相應,處於震卦的初爻,因此正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只是初九地位卑微,不免被人看低,若事情沒做好,則罪咎也會更大。只有大的作為,做出大好成績,才能免於罪咎,因此爻辭說「元吉,無咎」,大作為、大吉之後才能無咎。《象傳》說:「下不厚事也。」
【字義】
大作:有多種解釋,一是大的制作、大的作為。孔穎達:「大作謂興作大事也。」二是農作,虞翻:「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震,三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侯果:「大作,為耕植也。」《繫辭》:「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六日七分圖上益卦在立春與雨水之交的時候,正值春耕之時。下卦震,後天八卦圖在東方,為春天,正是耕作之時,清華簡《筮法》震卦名或,像「農」字。三是大臣之作為,《顧命》:「毋以小謀敗大作。」鄭玄注:「小謀,小臣之謀也。大作,大臣之所為也。」《日講》:「大作,謂大有作為。」四是大興土木,興建宮室。「作」古文作「乍」,甲古文中有「乍邑」一辭,為興建之義。金文中有「乍......(器物)」,為鑄作。李鏡池:「大作:大興土木,建築。《詩經》中多稱建築為作。」「這個大作,似指太王遷岐後作廟築城、文王作豐、周公營建洛邑等。」《詩經.文王有聲》「作邑于豐」,〈定之方中〉「作于楚宮」、「作于楚室」。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有人拿著價值十朋貝的烏龜來幫助,無法違背,永保貞定為吉。大王藉以敬祀天帝,吉。
十朋之龜意指價值不斐的烏龜,大寶龜。朋為貝或玉的交易單位,一朋二串,每串五枚,因此十朋為一百枚的貝。
龜在古時為神聖的決疑寶物,從選龜到如何處理、儲藏,都有嚴格的規矩。因此龜的幫助類似於我們在說「神明」保祐。
根據饒宗頤說法,卜辭中有「益龜」一語,並引損卦及益卦爻辭說:「殷周行卜,每用多龜,增益卜龜之數,故曰益龜。」(《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第三六頁)那麼損益兩卦可能講的都是古代在龜卜的過程,「或益之十朋之龜」可能是占卜時有人增益了一隻最為珍貴的「十朋之龜」來讓占卜結果更為神準而讓人不可違逆。
損卦六五也同樣說「或益之十朋之龜」,損六五及益六二爻變之後,全卦都變成中孚,中孚為大離之象,離為龜,因此為十朋之大寶龜。互體坤,坤為眾為朋為十,故曰「十朋」。
傳統以覆象來解釋損六五與益六二,認為損卦翻轉就是益卦,益卦翻轉則成損。益之六二即損之六五,因此兩爻皆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如朱震《漢上易傳》:「益損之反,益之六二即損之六五,故其象同。」
【字義】
十朋之龜:朋原本為古代串貝或串玉做為貨幣的單位,根據王國維說法,一朋兩串,一串五枚,所以一朋就有十枚。十朋相當於二十串或一百枚貝。十朋之龜為價值十朋貝,或一百枚貝的龜,喻指價值不斐。但一朋有多少貝,自古說法分歧。唐.崔憬以雙貝為朋:「價值二十大貝,龜之最神貴者,以決之,不能違其益之義。故獲元吉。雙貝曰朋也。」鄭玄以五貝為一朋,《詩經》「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鄭箋:「古者貨貝,五貝為朋。」另一解釋以朋為計量單位,十朋之龜為一百枚的龜。但朱熹採「雙貝為朋」之說,而以一朋為二龜:「兩龜為朋,十朋之龜,大寶也。」漢易以朋為類,十朋即十類之龜,如馬融、鄭康成:「十朋之龜者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虞翻:「坤數十,兌為朋,三上失位,三動離為龜。十謂神、靈、攝、寶、文、筮、山、澤、水、火之龜也,故十朋之龜。」此十龜之說,出自《爾雅》。王弼以朋為朋黨,「或益之十朋之龜」為同時受到朋友以及靈龜的幫助,此說完全曲解文義。損六五注:「朋,黨也。龜者,決疑之物也。陰非先唱,柔非自任,尊以自居,損以守之。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知者慮能,明者慮策,弗能違也,則眾才之用盡矣。獲益而得十朋之龜,足以盡天人之助也。 」
王用享于帝:享,祭祀、敬獻的意思。孔穎達:「帝,天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努力救濟凶阨之事,沒有罪咎。但應秉持誠信,行事中間,應當慎重其事地用玉圭作為信物,稟告於公侯。
三為多凶多憂的爻位,互體坤,爻動成坎,動輒得咎之象。六三以柔居剛,不當位,原本不當有所作為,但遇凶事,不但要努力救濟,還必需秉持誠信,慎重其事,不斷回報狀況,才可免於罪咎。
有孚,孚者誠信,有孚即秉持誠信。
公,王公、公侯。用圭,圭為古時與長官以及神明互為通信的媒介,有「取信於上」的意思。告公本身就有取信於上的意思,還必需用圭,則表示更為慎重其事,避免被猜疑。
【字義】
凶事:先儒注解多未特別說明凶事為何事,但依文義,大致指的是凶阨危難之事。程頤:「凶事,謂患難非常之事。」蔡淵:「凶事,困心衡慮之事。」凶事也可能意指喪事,如《禮記.禮器》「凶事不詔」孔穎達疏:「凶事,喪親之事也。詔,告也。」《周禮》:「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凡吉凶之事,祖廟之中沃盥,執燭。」鄭玄注:「吉事,四時祭也。凶事,後王喪朝於祖廟之奠。」《左傳》隱公元年:「外姻至,贈死不及尸,弔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
中行:有四種解釋,一、通解為中庸的行為,行事中庸。二、行程之中、行事中間。三、軍隊,《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行。」四、中行氏,即荀林父之後代,以中行為氏,李零持此說。六四爻也有「中行,告公從」。《周易》中「中行」共出現五次,除了益卦三、四兩爻之外,還有泰九二「得尚于中行」,復六四「中行獨復」,夬九五「中行无咎」。傳統皆以中庸之行為解釋,就象來說,應該是二或五兩個爻位符合中庸之德,但總觀《周易》,三與四兩個爻位共出現三次「中行」,二與五各一次。三與四言「中行」可能是以全卦六畫之中而言,或以此來象徵行程之中。
告公:王弼:「公者,臣之極也。凡事足以施天下,則稱王;次天下之大者,則稱公。」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行程之中稟告於公侯,公侯無不順從,甚至連遷國這麼大的事也有利。
君主聽從建議,上下共同協謀,基於對大局利益之考量,而遷國以安撫百姓。適於遷移,凡可遷移者都大吉。下屬則能得到上級的信任而得以做大事。
六三、六四都講「中行」與「告公」。但六三所受到的信任顯然不如六四,因此六三要用圭(信物),六四不需用圭,什麼原因?六三位不正,與九五之君不相鄰亦不相應,其行事是因急難而不得不為。六四不但當位,而且與九五之君比應,因此不需信物,只需稟告一聲,就被充份授權,而得以做大事。
易經符合「中」象的只有二、五兩爻,二為下卦之中,五為上卦之中。益卦三、四為何都講「中行」?說法有許多種。例如,以六三及六四居於整卦的中間。其次,「不中」是三、四兩爻的弊病,「中行」是告誡之辭,因爻不具中德,因此告誡問筮者要秉持中德。
【字義】
利用為依遷國:有二種解釋:一是依作依靠,為依遷國,為了讓國家有所依靠而遷國。孔穎達:「如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之義也。」《程傳》:「為依,依附於上也。遷國,順下而動也。」傳統以此說為主。二是依假借為殷,利用為殷遷國,即周公奉成王之命平定三監之亂,之後遷殷國遺民成立宋國之事。于省吾《易經新證》:「應讀作『利用為殷遷國』......指成王時事以為言也。《史記‧周本紀》:『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是遷殷國於宋,而封康叔於殷虛朝歌也。」屈萬里:「金文多假衣作殷。」「此依字疑亦應作殷,言利用為殷遷國也。」李鏡池:「依:即殷,古音同。」「說把殷遺民處理好是有利的。」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有誠信,而且能恩惠及於人心,此事不須問,大善而吉。我以誠信恩惠於人,人亦以誠信回報所受之恩德。
能利益於人至於惠及人心,人亦回報於我而惠及我德,大善而吉。益卦為「損上益下」,九五為損己以利人者,是益卦的卦主,也是能夠利益於天下的一國之君。九五若能誠心利益於天下,恩惠深入到人心,至於大善則吉。
【字義】
惠心:兩種解釋,一是以惠為恩惠、利益,惠心為恩惠及於人心。如王弼:「為益之大,莫大於信;為惠之大,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惠心者也。」王弼注解源自《論語‧堯曰》孔子論從政之「五美」,第一美為「惠而不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世易學家多偏向王弼說法。二是以惠為順,惠心即順心。俞琰:「惠,順也,與《書.大禹謨》『惠迪吉』之惠同。」「惠迪吉」即「順道吉」。
勿問元吉:不待問而元吉。王弼:「信以惠心,盡物之願,固不待問而元吉。」呂祖謙:「人君但誠心惠民,不須問民之感,如此然後元吉,民皆交孚而惠君之德也。苟惠民而先問民之感不感,是計功利,非誠心惠民者也,安能使民之樂應乎。」李光地:「勿問二字,呂氏說是,觀孔子《象傳》可見。」
有孚惠我德:有誠信而能回報我的恩德。惠原為恩惠,這裡作回報。惠我德,回報我的恩德。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 《繫辭》: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帛書《要》: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亓心而后定,位而后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存也。危以動,則人弗與也;無立而求,則人弗予也。莫之予,則傷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此之胃也。
不能有益於民,因而受到各方的攻擊。完全沒有持久的恒心,凶。
上九處益之上,益卦應該是損上益下的時候,但上九陽剛居極,凌駕於九五之尊,非但不能利益於他人,還反過來要人利益於己,是無功而居功、邀功者。若偶有行善,也只因一己之利,所以無恒心可言。凶。
或,有人,不特定的人。擊,攻擊。謂來自各方的打擊。《象傳》說:「或擊之,自外來也。」
益卦為努力上進,其效益在長久而逐漸,所以卦象下為雷動,上為巽入(逐漸進入),《繫辭》說「益,長裕而不設」。上九並不是以恒久的心態做事,行善只是基於短期的私利,所以為凶。
王弼:處益之極,過盈者也。求益无已,心无恒者也。无厭之求,人弗與也。獨唱莫和,是偏辭也。人道惡盈,怨者非一,故曰或擊之也。
【字義】
偏辭也:或作「徧辭也」。《釋文》引孟喜曰:「徧,周帀也。」虞翻:「徧,周匝也。」
【彖傳注】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損上益下,民說无疆:以卦變解釋卦義。益卦是從否卦而來,否九四至初,初六至四,損上卦乾之陽,益下卦坤之陰,為損上益下。損上益下為君子施德於眾之義,因此民說無疆。向秀:「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孔穎達:「益者,增足之名,損上益下,故謂之益。」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否卦上卦剛爻至初,初九居卦體及兩陰爻之下,為自上下下。乾為道為大明為君子,坤為眾為民。君子下下,施德於民,其道大光之義。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以九五主爻解釋經文利有攸往。初九乃卦變成卦之主爻,九五乃治卦之主爻。九五中正而有功,與六四比應,與六二遠應。損卦為損下益上,泰卦九三上行至上,因此為陽進之卦,為利有攸往。但益卦為損上益下,否九四下行至初,為陽退之卦,為何利有攸往,而且還利涉大川?這是因為益卦有舟行之象。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以上下二體卦象解釋經文利涉大川。巽為木,震為行,木道乃行之象。木道乃行,行舟之義,因此曰利涉大川。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上下二體卦德解釋卦義。下震為動,上為巽。動而巽之象。巽為入為漸進,動而可進能入,因此曰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否卦上乾陽布施陽氣於坤,坤為地,震為生。坤得陽而廣生。
“利用為為依遷國”多一“為”。
“利用為為依遷國”多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