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下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繫辭下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周易述義卷九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相次之行列。八卦之列既成,則無窮之象具載於其中,如《說卦》所列是也。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六位已具,時義各有不同,而爻在其中矣。卦爻既立,則剛柔迭用,有相推之象,而變化之理不出其中矣。象有純駁,爻有當否,繫辭焉命以吉凶悔吝,則事為之動,不出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

可以動而動,吉之所從生;未可動而動,凶悔吝之所從生。吉凶悔吝之辭,皆教人以慎動也。剛柔者陰陽之質,乃不易之體,變通之本也,故曰立本。剛變為柔,柔變為剛,乃變易之用,各趨其時之所宜,故曰趨時。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貞,正也,常也。吉凶之理,惟得正者常勝,言不以禍福為吉凶也。觀,視也。天地之道,正所以萬古常示,日月之道正所以萬古常明。天下之動雖多,而要之於正,則惟一理。一以御天下之萬變,故隨吉凶而常勝也。此承吉凶悔吝生乎動而言,其歸於一理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確然而專一直遂故不貳,而易隤然而翕受敷施故不煩而簡易。簡者乾坤之貞一也。爻,效此。象,像此。聖人之易,所以與天地相似也。此剛柔立本之事。

爻象動乎内,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爻象由乾坤而立,必以蓍而行。蓍揲而得爻象,故曰動乎内。爻象具而吉凶著,故曰見乎外。爻象之動即變也,行以數神而趨避决,功業不於此見乎,而其妙用皆顯之於辭。聖人之與民同患,而導之於易簡,以成其功業者,此也。故曰:聖人之情見乎辭,此變通趨時之事。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寳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易簡之德,一無所為,惟以生物為事。聖人體天地之大德,必有君師之位,而後能使物物遂其生,故位曰大寶。好生謂之仁,所以守位也。養民謂之財,所以聚人也。理財以厚民生,正辭以正民德,明刑勅法以禁民為非,義也,所以行其仁者也。仁義立而帝王盛德大業備,易道舉矣。

右第一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仰觀天象,俯察地法,如陰陽剛柔之類。鳥獸之文,龍馬洛龜之類。地之宜,水火山澤之類。近取諸身,乾首坤腹之類。遠取諸物,乾為金玉,坤為布釜之類。皆兩間自然之易,包犧則之,以作八卦者也。神明之德,幽而難測,故曰通萬物之情。雜而難辨,故曰類。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以下皆制器尚象之事。聖人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也,生民之初,與物相搏以食,而爪牙不若包犧作結繩而為網罟,資物以養,抑以除害也。離取中虛而物麗之義,離為目,互巽為繩,兩目相連,結繩為之網罟象也。

包犧氏没,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神農之時,人厭鮮食,遂教民耕耨而粒食,於是乎始天下之益,莫大乎此也。二體皆木,上入下動,中爻坤土,木入土而動,耒耜之象。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食足而有無未通,弗便也。市井交易始有間而終得,合噬嗑之義也。上明下動,日中為市之象。震為大塗,又為足,致民之象。中爻坎水艮山,百貨所出,聚貨之象。一剛一柔相間,有相交相易之象。艮止坎歸,各得其所之象。

神農氏没,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生養既遂,禮制宜興。時有變而通之,則民不倦矣。因其自然而人不覺其變,則民咸宜矣。易以變通而可久,不特人宜之,而天亦祐之。黃帝堯舜之通其變者,取法乾坤,以為上衣下裳之制,禮達而分定,而天下治矣。衣六幅,乾六奇之象。裳十有二幅,坤六耦之象。乾易坤簡,亦無為而治之義。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阻遠隔絶之地,無舟楫則無以通其往來。遠何由致?木在水上,風行而震動,舟楫之象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有舟以行水,必有車以行陸。牛馬下動而人悅,行止隨人,隨之義也。兌三索於坤為牛。震為馬,互巽為繩,艮為鼻,又為手,服牛乘馬之象也。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川途既通,暴客或至,坤為闔戶,互艮為門闕,重門之象。震動善鳴,有聲之木,柝之象。艮為閽人,坎為夜,又艮為手,擊柝之象。坎為盗,暴客之象,豫者逸也,又備也,恐逸豫,故豫備。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耒耜開粒食之源,臼杵肇脱粟之始,此小事之過詳而萬民以濟者。兌金斷巽木,斷木為杵象。巽木入坤土,掘地為臼象。下止上動,杵臼之利象。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乖則以威服之,弧矢者,合睽之具也。坎為堅木,離為槁木,坎為弓,兌為上弦,弦木為弧象。兌金剡木而銳之,剡木為矢象。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宮室棟宇所以奠其居,大壯取壯固之義也。震之一陽在上卦之下而承二陰,上棟之象。乾陽在下而相比,下宇之象。乾覆於下而震動於上,有宮室蔽風雨之象。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送死大事,宜過於厚也。乾為衣,中爻重乾,厚衣之象。巽為木,薪象。四陽在中,二陰揜之,葬象。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書契所以決偽而防欺,故取夬。決之義,百官用之以治其職,萬民用之以察其事。乾兌皆金,乾為言,兌為決,金以鐫言決事,書契之象。吳澄曰:「十三卦之制作,以畫卦始,以書契終。蓋萬世文字之祖也。」

右第二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卦以寫萬物之情,象之謂也。象者理之形容,理不可見,托象以顯,故曰像。彖以六畫之象而論一卦之材質,爻以一畫之象而效人事之羣動。著謂自微而著,見吉則悔之,著凶則吝之。著也,欲人於觀象玩辭之際,知有悔心而不吝於改過。庶幾有吉而無凶也。

右第三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此言六子之卦,陽卦皆索於乾,雖多陰,而所主在奇。陰卦皆索於坤,雖多陽,而所主在耦。少者多之所宗也。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陽貴而陰賤,故以陽為君,陰為民。主必致一,民無二王,故分君子小人之道,以答其德行之問。而聖人崇陽抑陰之意可以見矣。

右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釋咸九四爻義。何思何慮,非不思也。不思則不得,非不慮也。不慮則無獲,徒思慮而失其主宰,乃憧憧而入於妄耳。天下之理,所行之塗各殊,而其歸不能不同;所發之慮有百,而其致不能不一。得一則無營何思,無為何慮;失一則多思多危,多慮多敗。何以朋從之思為哉?同曰歸,如人人所還之家。一曰致,是人人所至之地。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言往來有自然之理,非憧憧往來也。二曜相繼而明生不匱,二氣相代而歲功以成。往非有心而往,氣機之消而屈也。來非有心於來,氣機之息而信也。利猶順也功也,明生歲成其功也,皆自然之理,則順也此天運之屈信相感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往者先屈然後來者得信,若尺蠖之屈是也。來者欲啟則往者必伏,若龍蛇之蟄是也。此物理之屈信相感也。精研其義,至於入神,内之屈也,而乃所以致極其外之用,屈之感信也。利其施用,無適不安,外之信也,而乃所以增崇其内之德,信之感屈也。此聖學之屈信相感也。精義崇德,下學之事,過此以往,則上達矣。未之或知已,亦莫知其然也。至於窮極陰陽之神,周知造化之妙,則德盛致然,而亦非思慮之所可及矣。夫子因咸四往來之辭,而極天下往來之理而論之,蓋示人以玩辭之方也。困以下倣此。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釋困六三爻義。强求必得,失固辱,得亦辱也。妄處非分,勢不安,心亦不安也。辱且危,危且死,妻且不可而見,言不祥之甚也。卦以剛見掩為困,而爻以柔掩剛為危。小人固不足惜,然亦可為擇地者戒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釋解上六爻義。隼雖鷙,不患不獲,患非時,尤患無器。器輕用,將損其器,猶無器也。藏器斯云成器,器成時動,故不括而有獲。萬舉而一不當,豈所以解哉。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釋噬嗑初九爻義。耻與畏,本心之良;勸與懲,賞罰之應。小而懲,則大知誡。威之者,福之也。此所以暫履滅趾之校,而卒無再犯之咎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釋噬嗑上九爻義。積善非近名,實至而名成耳。積惡不止敗,名且滅身矣。身之㓕,由不誡於小,以小為無傷,故積小成大,而罪不可解。由滅趾不防,而至於滅耳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釋否九五爻義。世之有危有亡有亂,足以警人,而使之安其位,保其存,有其治。是以君子極不忘之也。不忘而能盡其道,其身斯安而國家可以長存久治而保矣。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釋鼎九四爻義。位欲當德,謀欲量知,任欲稱力。小人苟得以人國僥倖,鮮不及禍,小人之禍,國之禍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釋豫六二爻義。知幾,以理言。見幾,以事言。知在内,見在外也。上交易諂,諂者本以求福,而禍常基於諂。下交易瀆,瀆者本以交驩,而怨常起於瀆。不諂不瀆,其真知幾乎!欲動未動之際,吉凶已兆。眾人不知,而君子先知之。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言赴幾之速也。介如石焉,則非依違不斷者矣,故曰斷可識。於違而知彰,見之明也。於柔而知剛,作之決也。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釋復初九爻義。庶幾,言近道也。有不善未嘗不知,明足以察幾,不待迷而後覺也。知之未嘗復行,健足以致決,非失久而後復也。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釋損六三爻義。絪緼,氣之交也。專一而不二,故其氣醲厚而化醇。構精,形之交也。專一而不二,故其精凝聚而化生。蓋以一合一,則其精專以一合,二則其情分。爻言三人損一,一人得友,皆言致一而不二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釋益上九爻義。道順則安,理直則易,情孚則定。修此三者,而民與之,所以求諸民者,無不本諸己也。求益不已,傷即隨至,蓋自失其心,以失人心故也。

右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奇坤耦,闔闢互用,陰陽往來之所由,故曰門。形質具而為物。合德,謂交錯往來,其德相合。有體,謂成諸卦爻之體。天地之撰,陰陽造化之迹也。有形可擬,故曰體,言效其至著者也。神明之德,陰陽健順之性也。有理可推,故曰通,言極其至微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名,卦名也。或舉義,乾坤之屬是也。或假物,井鼎之屬是也。或指事,訟師之屬是也。可謂雜矣。然於體撰通德,未嘗有越也。但如噬嗑,如明夷,如蹇,如困之類,非淳質之時,思慮所及。蓋世變風移,情偽日滋,非是無以周盡之,故考其類而知為衰世之意。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彰往者,明天道之已然。察來者,察人事之未然。微其顯者使人見事之幾微,闡其幽者使人見理之實象。開示而當其名,其物甚辨,其言甚正,其辭甚斷,無所不備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其當名也,稱名於物象之小,取類於陰陽之大。其斷辭也,旨雖遠,而辭則文。遠謂推索而無盡,文謂假托而不質。言也,其正言也。言雖偏曲,而理則中。其辨物也,事雖肆陳而理則隱理,貞夫一而民貳之,要於一而民行濟矣。濟者出險阻而措之安全之域也。得失之報,見吉非倖致,而凶難苟免。《書》云:「惠迪吉,從逆凶,如影響。」此所謂報也。

右第六章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中古,謂文王時。文王繫辭,而易道大明,故曰興。有憂患而與民同之,故可即命名以見其心,如下所陳九卦是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三陳九卦,明君子反身修德,以處憂患之事也。履者上天下澤,以為禮,非禮不履,則操持定而始基立矣。謙者有功德而不伐,持身之柄也。復者一陽初還,在人心為善念方新,火然泉達,百行自此始,故以為德之本。次之以恒,知及仁守,則完固而不傾,所以為固。損者裁其所過,易惡去非,修德之方,莫切於此。益者從容順適,天機長養而成裕。困窮之際,可以觀德,如歲寒之松栢,疾風之勁草,其德足以自别,故曰辨。井之德,定體不動,而所養不窮,是其所處之地也。巽柔順而能深入細微,隨宜斷制,故以言乎德之制。此一節以九卦之德言。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和者兌之說,至者乾之健。雖與物無乖,而行必造其極也。尊謂坤地之平而尊之,使居艮上。光謂艮山雖下於坤,而自不失其為高。復之一陽方生為小,羣陰不能亂為辨。恒之震動不一,雜也。巽入有常,不厭也。損摧山以塡壑,則兩患俱減,是先難也。然夷高就下,自非難事,故後易。長裕,充長其固有。不設,無撰造也。窮則水之涸而身之困,通則水之流,道之亨也。居其所,言水在井中。遷則水之汲而及物也。稱謂酌量處置,隱謂深入不露。此一節以九卦之體言。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和行,言舉足從容,和緩則行無顛蹷。制禮,言退讓以明禮,是為禮之法則,知猶主也。一陽為主於内,天下孰得而蔽昧之。一德,謂始終如一。遠害者,害莫大於嗜慾,慾寡則害遠矣。興利者,積善餘慶,德崇而用利矣。寡怨,謂知命安分,無怨尤也。辨義,謂靜深安定,慮無不精也。權,稱錘也。前却無定,以等物之輕重,而取於衡平,非入理之深者不能。故《論語》以可與權為學之至也。此一節以九卦之用言,首言履以為德之基,終言巽乃可與權之事,則九卦之序,略可見矣。

右第七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居猶滯也,虛言位也。位無定體,因爻始見,故稱六虛。易之為書,不可遠而求之,不可泥而求之。天下事變無常,故易道屢遷而不居。周流六虛,初無定位,往來而為上下,相易而互剛柔,不可執以為典要,惟變之適其宜者為典要,此言卦爻之畫,其道為至變也。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出為外卦,入為内卦。度,法度也。出入内外,無不示以法度,使知所畏懼,而又明於憂患與所以憂患之故。不有師保之嚴,即有父母之臨,無時無處而不知懼也。方即度也,原始謹初,率循其所告之辭,揆度其所向之道,則其道雖不可為典要,而其書則既有典可循,有常可蹈,苟非其人,不能神而明之,以行道也。此言彖爻之辭,其道常而不變也。

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卦舉始終以為質,質體也,一體分為六爻,迭用柔剛而相雜,則取於時物也。如乾之龍物也,時則有潛見飛亢之異。漸之鴻物也,時則有干盤陵陸之異。質以定其體,時物以妙其用。初則事微,故難知。上則事彰,故易知。初與上,猶本與末,得其本則末自舉,故凡初爻之辭必擬之而後言,卒至於上,成初之終而已。其在於人,志學之初,即定終身之凖。一念之動,即決素履之端。此初上所以為原始要終之地也。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物謂八卦之物,雜謂自其中四爻,雜而互之,又撰成兩卦之德也。是非者,時物之是非,皆於中爻辨之。正體則二為内卦之中,五為外卦之中。互體則三為内卦之中,四為外卦之中,故皆謂之中爻。要者,總其理而貫通於心也。存亡者,天道之盈虛。吉凶者,人事之得失。觀中爻,則一卦居然可知。觀彖辭,則六爻思亦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此論中四爻之位,有遠近貴賤之不同,而剛柔之用亦異。二與四皆陰而同功,然位不同,則善亦不同。二與五遠而恒相應,故多譽。四與五近而恒相偪,故多懼。柔不能以自立,二遠則宜有不利,而其歸得以无咎者,以用柔而居下卦之中也。三與五皆陽而同功,以位不同,故三以賤而多凶,不若五以貴而享其功也。蓋三以柔居之則危,以剛居之稍克勝任,亦以重剛而不中,位使然也。至於五則以剛居之,固得尊位大中。以柔居之,乃有處謙執柔,以貴下賤之美。是則所謂多功也。

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廣謂如地之無所不容,大謂如天之無所不幬。悉備謂人物之理,纖悉具備於其中。三極以理言,三才以用言。三畫之卦,三才各一而已。一而不兩,則獨而無對,故必兼而兩之,以為六畫也。六畫既成,始有變動。六虛周流,剛柔相推,陰陽相交,故曰爻。爻有上下貴賤等級,故曰物。物錯雜而彬彬,故曰文。錯雜而不相得,此順彼逆,故吉凶以之生。人事之得失,於此乎備矣。

右第十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文王以盛德遇末世,而有憂患,故其繫易也,有危懼之辭。蓋以人之處事,危懼則無不安,慢易則無不覆。理有必至,若或使之,此易之道也。百物猶云百事,近而語默動靜之得失,遠而天下國家之興亡,靡不由此。此易道之大,百物皆不能廢也。苟能懼以終而如始,乃可要其終而得无咎。蓋敬懼之心,止求補過,非敢有求吉之心也。此易辭教人之道也。

右第十一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此以體乾坤之德者言之。得諸心為德,見諸事為行。人心之險,至難知也。人事之阻,至難治也。以險阻禦險阻,則不足以知險阻,而亦終無以處之矣。惟中心易直者,能燭其情而有以平其險也。惟行事簡靜者,能察其機而有以通其阻也。易簡之理,足以悅心,險阻之幾,又能研慮,故為天下定其吉凶,而成其亹亹者,非體乾坤至健至順之德,其孰能之?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變化,謂易之陰陽。云為,謂人之言動。以易中變化之理,用之於云為,則事皆吉而有祥。或有所象之事,則能知器之形,而可以制器。或有所占之事,則能知未來之吉凶,而可以斷疑。云為象占,則上篇所謂以言以動,以制器以卜筮也。四者皆本諸天地之道,以教人者也。天地設位,易之體也。聖人成能,易之書也。明則謀之於人,幽則謀之於鬼,雖日用不知之,百姓亦可與於聖人之能,易之用也。學易先居而後動,用易先人而後鬼。《洪範》曰:「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是其義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以象告者,示人以意。以情言者,究盡其理。剛柔雜居,當位不當位,而吉凶見矣。易之變動,欲人行其所利,如利貞之類。然不免吉凶殊分者,由情而遷也。愛惡者,時所生,如泰則交,否則隔也。遠近者,位所限,如蒙之遠實,比之比匪也。情偽者,德所發,如泰之光大,否之包羞也。愛惡之情顯,故生吉凶。遠近之迹疑,故生悔吝。情偽之積深,故生利害。然惟近而不相得者,則有凶有害,有悔且吝。遠則無是矣,皆所謂吉凶以情遷也。凶害悔吝,則易情之險阻也。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將欲倍叛,迹雖未彰,而中情有慊,隱隱難秘,故其辭慙。中心疑惑,則兩岐其說,故其辭枝。吉人靜重深厚,故其辭寡。躁人輕浮淺薄,故其辭多。誣善者無實,而欲人生疑,故其辭游。失守者,强說而反己無據,故其辭屈,此人情之險阻也。非體乾坤之易簡者,其孰能知之。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右第十二章

御纂周易述義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