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注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傳注〈略舉所知〉

愚合唐宋《藝文志》,《唐‧五行志》,晁氏〈公武〉徳昭《郡齋讀書志》,鄭氏〈樵〉漁仲《通志》所載易經註解,及愚收拾所得在諸志外者,互相參訂,件列於左,通計三百餘家,有見之者曰:其間往往固多有其義而亡其辭。愚應之曰:豈唯是哉,辭義俱亡者,且不止過半矣。然而儒先苦心勞思,神交羲文周孔於數千百載之上,而為之辭者固不幸影響无存,至於今日乃復得彙登簡冊,將昭示海內,使觀者景慕慨想,欲一伏誦而不可得者甚於其書之存者焉,豈不猶愈於人與辭義俱湮沒而无傳者哉。謹類次如左。

周漢

卜子夏《易解》十卷。晁氏曰〈公武〉:《漢‧藝文志》已无子夏書,此書約王弼注為之者止雜卦,景迂云張弧偽作。又案:孫氏曰〈坦〉:世有子夏傳以為親得孔子之蘊,觀其辭略而不甚粹,間或取《左氏春秋傳》語證之,晚又得十八占,稱天子則曰縣官,嘗疑漢杜子夏之學,及讀杜傳見引明夷對策,疑始釋然。不然班固敘儒林何以止言始於商瞿子木,而遽遺卜商也哉〈見李衡《易雜論》〉。沙隨程氏曰:《子夏易傳》京房為之箋,先儒疑非卜商也。近世有陋儒用王弼本為之注,鄙淺之甚,亦托云子夏。凡先儒所引子夏傳,此本皆无之。熙寧中房審權萃訓詁百家,凡稱子夏,乃取後贗本〈見外編〉。東萊呂氏曰:《崇文總目》剟去子夏名,以祛誤惑最為有理。愚又嘗讀杜鄴傳〈鄴字子夏,事武成元哀間〉,觀其說王商引「東鄰殺牛不如西鄰禴祭」之義亦足為證,今晁孫之論姑兩存之,沙隨說亦不可不知也。

孟喜章句十卷〈漢曲臺長唐志〉

費直漢單父長周易註四卷,章句出於民間,不列學官。〈鄭氏《通志》云:至唐其書始出,見《隋志》,唐同。〉馮厚齋云:直傳徒以彖象繫辭十篇之言解說上下經。《崇文總目》云: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始。蓋誤以彖象為文言,且鄭康成易猶以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合為一篇,則不始於直明矣。彖象繫辭之名一沒而汨亂古經,則始於此。〈又《周易逆刺占灾異》十二卷,《周易林》二卷,《唐‧五行志》。〉

馬融周易章句十卷〈漢南郡太守唐志〉

鄭康成注周易九卷〈隋志〉唐十卷。馮氏云〈並厚齋下同〉不知何緣增一卷。《崇文總目》止有一卷,唯文言說序雜合四篇,餘皆逸。指趣淵確,本去聖人之未遠也。中興亡。

許慎叔重周易異義又作說文〈汝南召陵人〉。案容齋洪氏續筆云:許叔重在東漢與馬融鄭康成輩不甚相先後,而所著《說文》引用經傳,多與今文不同,如所引《周易》「百榖草木麗乎土」為「草木麗乎地」,「服牛乘馬」為「犕〈音備〉牛乘馬」,「夕惕若厲」為「若夤」,「其文蔚也」為「斐也」。「乘馬班如」為「驙如」,「天地氤氳」為「天地壹㚃」,「繻有衣袽」為「衣䋈」。書「晉」卦為「㬜」,「巽」為「顨」,「艮」為「」。他經皆然。

荀爽周易章句十卷。又集九家易解十卷〈漢司空鄭志〉

劉表周易注五卷〈漢荊州牧唐志〉

宋衷周易注十卷

魏吳

王肅注周易十卷〈隋志唐志同〉。《崇文總目》乃十一卷,題王肅傳云:後人纂陸徳明《釋文》所取者附益之,非肅本書。

王弼注上下經六卷〈分上經乾傳第一,泰傳第二,噬嗑傳第三。下經咸傳第四,夬傳第五,豐傳第六,而无卷字。〉弼門人韓康伯〈晉太常〉注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共三卷〈東萊呂氏曰:韓康伯謝方荀柔之蕭子政等,為繫辭注解義疏甚多,今行於世,韓一家耳。〉又載弼略例一卷,通為周易略例卷第十。稅與權古易下論曰:易經羲文周孔之手,可謂最古,而篇第最不明。蓋漢魏以來諸儒之罪,而王弼韓康伯尤其罪之魁也。魏志謂: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厥初猶如今乾卦附之於後。至王弼則自坤以下,各爻聯綴之標題,乃以上經乾傳至下經豐傳為六卷,已不知於義何居。及韓康伯又以上下繫為七八卷,說序雜為第九卷,略例為第十卷,使羲文周公上下二篇之經不成二篇,而孔子十翼不成十翼。漢魏迄今幾千餘年,列於學官,專置博士,无一人能辨其非者。惑世誣民,抑何甚哉。或曰:噫,其甚矣。易非王韓何以傳至今?子獨不見先正嘗黜與注疏異說者乎。予曰:不然,易更三聖,雖暴秦焚書,易以卜筮獲免,此殆天未喪斯文也。弼尚老莊,仕正始,而以曹爽兄弟為主,卒坐曹爽黨而擯。康伯雖孔穎達言其親受學於王弼,然詆序卦非易之蘊,已无忌憚。本朝接五代道喪文弊之後,一時名卿,姑以註疏不可倍,而矯士習之輕浮,遂使世之父詔其子,師詔其弟子,錮成風俗,牢不可破,不知易經數聖人之手,豈弼仕操懿者可汙篇端,而擅古註之筆哉。矧弼踰弱冠而廢死,康伯踰四十惑於日者而病死,乃敢干亂文王周公之經,而輕訾孔子十翼,證以春秋斧鉞,誅絶不貸三聖遺經,豈待若人而傳千百年間,僅有范寗聲其罪而討之,子以予言為過,豈是非好惡,果異乎我心之所同然者哉。〈與權蜀人魏鶴山門人。〉

董遇周易註十卷〈魏大司農唐志〉

鍾㑹周易盡神論一卷〈鄭志〉

荀輝周易註十卷〈魏常侍唐志〉

姚信周易註十卷〈吳太常鄭志〉

陸績周易註十三卷〈唐志〉

虞翻周易註九卷〈吳侍中唐志〉

晉易髓八卷卦,及繫辭題晉人撰。馮氏曰:前志无之中興,得於民間。

阮嗣宗易通論一卷凡五篇〈宋志〉

干寶周易傳十卷〈寶字令升,新蔡人,晉常侍〉復別出爻義一卷。宣和四年,蔡攸上其書曰:其學以卦爻配月〈如坎卦為十一月,乾爻九三為正月之類〉,或以配日時〈如蒙爻初六為戊寅平明時之類〉,傳諸人事,而以前世已然之迹證之,訓義頗有所據,若大有九三本《左傳》訓宴享,乃與古合。房審權亦采錄。

董頴周易註十卷〈儒林從事唐志〉

欒肇周易象論三卷〈尚書郎〉

宋岱周易通論一卷〈荊州刺史〉

楊又卦序論一卷〈司徒右長史〉

鄒湛周易統略論三卷〈少府卿〉

顧夷等難王弼一卷

李顒周易卦象數旨一卷

李軌周易音一卷〈尚書郎〉

謝萬周易繫辭註二卷〈中郎將〉

袁宏略譜一卷

宋齊梁陳元魏

宋明帝集周易義疏二十卷〈集羣臣講義〉

張該等講疏二十卷〈宋臣〉

周顒周易論十卷〈齊中書郎〉

梁武帝周易講疏三十卷。大義二十一卷。繫辭義疏一卷

禇仲都周易講疏十六卷〈梁五經博士〉

蕭偉周易發義一卷。幾義一卷〈梁南平王〉

蕭子政周易義疏十四卷。繫辭義疏二卷〈梁都官尚書〉

何胤周易注十卷〈梁處士〉

宋褰繫辭注二卷〈梁太中大夫〉

周弘正周易義疏十六卷〈陳左僕射〉

張譏周易講疏三十卷〈陳參軍並唐志〉

崔浩周易注十卷〈魏司徒〉

盧景裕周易注〈魏人字仲孺〉

〈五代附〉

孔穎達〈仲達,冀州衡水人〉周易正義十四卷。又譔玄談六卷。初奉勅譔五經義訓,號義賛。太宗詔改名正義,亦稱疏。

陸徳明釋文一卷〈論見傳授〉。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文外大義二卷〈見鄭氏通志〉

張弘道周易傳疏十卷

薛仁貴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

王勃周易發揮五卷

魏證周易義六卷。口訣六卷〈鄭志〉

玄宗大衍論三卷

李鼎祚集解十卷〈唐藝文志作十七卷〉,皆避唐諱,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馬融、孫爽、鄭康成、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麟士、盧士、崔覲、孔頴達,三十餘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義,蜀才者,顔之推云:范長生也。其序云:自卜商之後,傳注百家,唯王鄭相沿,頗行於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易豈偏滯天人哉。

東鄉助周易物象釋疑一卷。自序略云:易以乾象龍,以馬明坤,隨事義而取象。是故《春秋傳》辭多因物象,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文,觸類而長。洎甲子以六十為運,而卦則六十四為周,六十四而參六十,合九百六十年為一元紀。助今採於注疏,未釋後學滯懵者,標出目為周易釋疑,屬象比事,約辭伸理云爾。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柱國賜紫金魚袋東鄉,助上案宋徽廟,時蔡攸上其書,論之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始畫八卦,而象在中。象與卦並生,以寓天下之賾,故曰易者象也。蓋俯仰以觀,遠近以取,神明之徳可通,鬼神之情狀可得,而況於人乎,況於萬物乎。及因而重之,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則擬諸形容者,其變不一,而象亦為之滋矣。故邑屋宮庭,舟車器械,服帶簪屨,下至鳥獸蟲魚金石草木之類,皆在所擬,至纎至悉,无所不有,所謂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者此也。其在上古,尚此以制器,其在中古,觀此以繫辭,而後世之言易者,乃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為魚兔之筌蹄,殆非聖人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意也。助之作書,盡推互體變卦之法,以明爻象,可謂有意於此矣。而學之不明,言之不擇,往往傅會牽合,先後牴牾,學者蓋疑焉。雖然後之學易而觀象者必自助發之,故著其書以示來者。愚案:助說象好處亦多已采入《本義纂注》云。

沙門一行周易傳十二卷。朱漢上云:一行所集京房易論卦氣納甲五行之類。又曰:孟喜京房之學,其書槩見於一行所集,大槩皆自《子夏傳》出。《唐‧藝文志》云:一行周易論卷亡。又大衍玄圖一卷,義決一卷,大衍論二十卷。

崔良佐易忘象

元載周易集註一百卷

李吉甫註一行易

髙定周易外傳二十二卷〈郢子參軍〉

裴通易書一百五十卷〈字又玄士淹子〉。文宗訪以易義命進所撰書。

盧行超易義五卷〈字孟起六合丞〉

陸希聲易傳十卷。自序云:予乾符初任右拾遺,歲莫端居,夢在大河陽曠野數百里,有三人偃臥東首,長各數十丈,有告者曰:上伏羲,中文王,下孔子也。三聖皆无言,意中甚愕。寤而震悸,伏而思之,河與天通,圖之自出,三聖衡列,乾之象也。天道无言,示人以象,天將以易道畀予乎。由是考覈少小以來所集諸家註說,貫以自得之理,著易傳十篇傳。上經為第一,下經為第二,所以列彖象之微辭,測卦爻之奧義。第三篇演文言之純精,以顯聖人之賾。第四篇伸繫辭之微意,以彰易道之神。第五篇原作易之始,述列卦之序。第六篇釋《說卦》之義,辨反對之相資。第七篇窮畫卦象之由生,著奇偶之極。第八篇明權輿律呂之本,制作禮樂之原。第九通天下之理,第十成天下之務。別撰作易圖一卷,指說一卷,釋變一卷,微旨一卷。又以易經文字古今謬誤,又撰證一卷云云。晁氏曰:陸大順中棄官,居陽羨,自號君陽遁叟。馮氏曰:本蘇州吳縣人,近世之名家云。

郭京唐蘇州司戶作周易舉正略三卷。今依洪氏所載二十處具於左: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陰始凝也〈今本霜字下增堅冰二字〉。

屯六三,象曰:即鹿无虞何以從禽也〈今本脫何字〉。

師六五,田有禽利執之无咎〈元本之字行書向下,引腳類言字,今誤作言。注義亦不作言字解〉。

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順也〈今本誤倒其句〉。

賁,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利誤作小利〉。剛柔交錯,天文也〈注云: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文脫剛柔交錯四字。〉

坎,習坎〈上脫坎字〉。

姤九四,包失魚〈今本誤作无魚,注二有其魚,故失之也。〉

蹇九三,往蹇來正〈今本作來反〉。

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字下多幽字〉。

鼎,彖:聖人亨以享上帝以養聖賢〈今本多而大亨三字〉。

震,彖曰: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今本脫不喪匕鬯一句〉。

漸,彖曰:君子以居賢徳善風俗〈今文脫風字〉。

豐九四,象曰: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本脫志字〉。

中孚,彖:豚魚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魚二字〉。

小過,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脫可字事字,下誤增一吉字〉。六五,象曰:密雲不雨已止也〈今本止字誤作上字〉。

既濟,彖曰:既濟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脫一小字〉。

繫辭,二多譽四多懼〈注云:懼近也。今本誤以近也字為正文。〉

雜卦,蒙稚而著〈今本誤作雜字〉。

右見《洪容齋隨筆錄》。郭京有《舉正》三卷,云得之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凡一百三節,與今流行本不同。予頃于福州道藏中見此書,而傳之。又見晁公武所進《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書,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處載於此。〈右蜀士楊鼎卿作六經圖載此於易圖上,故具載於此。愚後得其全本,閲之,其他多釐正王弼注不若此二十處之為明白也。〉

史文徴周易口訣義六卷〈河南人〉。馮氏云:直抄孔氏疏以便直講,故題曰口訣。

成玄英周易流演窮寂圖五卷

蔡廣成周易啓源十卷〈唐太子左諭徳〉。皆問對語,以徳常徳言徳膚徳翰分為四目。

王隱周易要削三卷。題丘園子王隱自序云:總康成輔嗣輩所說。曰要削者,言撮其要也。稱天寶庚寅,知為唐人。

傅氏周易注十四卷 王覬沖周易注十卷

張璠周易集解十卷,略論一卷

謝平周易繫辭注二卷 何妥周易講疏十三卷〈國子祭酒〉

梁蕃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易開題義十卷,開題論序疏十卷,釋序義三卷

劉巘乾坤義疏一卷,繫辭義疏二卷〈字子珪〉

范氏周易論四卷 應吉甫明易論一卷

阮長成阮仲容難答論二卷

宋處宗通易論一卷 宣聘通易象論一卷

沈熊易譜一卷。雜音三卷

任希古周易十卷〈以上藝文志〉

崔篆周易林十六卷 張滿周易林七卷

許峻周易雜占七卷 尚廣周易雜占八卷

武氏周易雜占八卷 徐苖周易筮占二十四卷

伏曼容周易集林十二卷

伏氏周易集林一卷

杜氏新易林占三卷 梁運周易雜占筮訣文二卷

陳搏易龍圖一卷。自序云: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之?答曰: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況夫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則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於盈萬,皆累累然如絲之縷也。且夫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黙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五十之用。後形一六无位〈上位去一下位去六〉,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言四方中央也〉,皆明五之用也〈上位形五,下位形六〉,十分而為六〈五位六五三十數也〉,形地之象焉〈坤用六也〉,六分而幾四象〈成七九八六之象也〉,地六不配〈謂中央六也,一分在南邊,六幾少陽七。二分在東邊,六幾少陰八。三分在西邊,六幾老陽九。惟在北邊,六便成老陰數,更无外數添也,所謂不配也。〉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上位中心去其一見二十四,下位中心去其六亦見二十四,以一歲三百六旬周於二十四氣也。故陰陽進退皆用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一六上下覆載之中,進四十九數為造化之用也〉,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此更明九六之用,謂天三統地二定四,幾九為乾元之用也。凡幹五行幾數四十,是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也。〉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成八卦者三位也,謂一三五之三位,二與四只兩位,兩位則不成卦體,是无中正,不為用也。 ○二與四在陽則為孤陰,四二是也,在陰則為寡,陽七九是也。三皆不處之,若避之也。〉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途,今略述其梗槩焉。愚案:龍圖序希夷正以五十五數為河圖,則劉牧乃以四十五數為圖,託言出於希夷者蓋亦妄矣。

王昭素撰易論三十三卷,其書以注疏同異互相難詰,蔽以已意。愚謂:此書專辨注疏同異,往往只是文義之學。而《朱文公語錄》云:太祖一日問王昭素,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爻?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是利見陛下。此說得最好,以此觀之,解中說象占,必有可觀者〈開封酸棗人〉。

麻衣道正易心法〈宋志〉四十二章,章四句,句四言,題希夷先生受並消息。李壽翁刋於當塗乾道間。南康戴師愈孔文始為之跋,以行,未可據也。案朱子云:麻衣心易如所謂雷自天下而發,山自天上而墜之類,皆无理之妄談。所謂一陽生於子月,而應在卯月之類,乃術家之小數。所謂由破體煉之乃成全體,則鑪火之末技。所謂人間萬事悉是假合,又使者之幻語爾。其他比比非一,不容悉舉。要必近年術數末流,道聽塗說,掇拾老佛醫卜諸說之陋者,以成其書。夫麻衣為方外之士,然其為希夷所敬如此,則其為說必有奇絶過人者,豈若是之庸瑣哉〈跋麻衣易節文〉。又曰:予為此說後二年,假守南康,有前湘陰主簿戴師愈者來謁,即及麻衣易說,其言暗澀,殊无倫次,問其師傳所自,則曰得之隱者,彼不欲世人知其姓名,不敢言。復問之邦人,皆曰,書獨出戴氏,莫知所自來,後至其家,見幾間有所著雜書一編,讀之,則辭語氣象,宛然麻衣易也。予以是始疑偽作者,即此老。既歸取觀,則最後跋語固其所為,而一書四人之文,體製規模,乃出一手,然後始益信所疑之不妄矣。〈再跋節文。 ○又云:戴既死,某在他家借得渠所作易圖,看皆與麻衣相應,將逐卦牽合取象畫成圖子,需卦畫作共食之象,以坎卦一畫作卓子,兩陰爻作飲食,乾三爻作三人向之食。訟卦則三人背飲食坐,蒙卦以筆牽合六如此小兒。〉

范諤昌大易源流圖一卷 。其說先定納甲之法,以見納音之數。又譔《證墜簡》一卷,謂諸卦彖象爻辭小象,乾坤文言並周公作,自文言以下孔子述也。朱漢上《周易叢說》極辨其非。諤昌建溪人,晁公武云:如震卦彖辭內云脫不喪匕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漸上六疑陸字誤,胡翼之取之。自謂其學出湓浦李處約。李得於許堅。其書類郭京《舉正》〈天禧中毘陵從事〉。

胡旦周易演聖通論十六卷。其說多引記跋,及王昭素論,為之商確〈旦字周父濱州人知制誥〉。

胡瑗周易口義十卷。繫辭說卦二卷,授其弟子記之為口義。大抵祖王弼〈字翼之,號安定先生,國子監直講泰州人〉。愚案《語錄》或問天行健,朱子曰:惟胡安定說得好,因舉其說曰: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天形蒼然,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倚杵,其用則一晝一夜,行九十餘萬里。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用,天行八十餘里。人一晝一夜有三萬三千六百餘息,故天行九十餘萬里,天之行健可知。觀此則先生解中好處甚多也。又案晁公武云:此解甚詳。或云: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也。无繫辭等解。

石介周易口義十卷。馮氏曰:建本作解義,說本王弼旨。〈字守道,號徂徠,先生傳孫明復學直集賢院。〉

阮逸作易筌六卷,凡三百八十四筌〈太常丞〉。

歐陽修易童子問三卷。愚案:歐公不信圖書,以為怪妄,又因圖書之疑並與繫辭不信,以為非夫子作。見於童子問中。朱子嘗謂:此是歐公无見處。

王安石易解十四卷〈宋志〉。案晁氏曰:王安石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二十卷自謂少作,未嘗以取士,故紹聖後復有龔原耿南仲注易各二十卷,並介甫易三書行場屋。又案程氏遺書,介甫以武王觀兵為九四,大无義理,兼觀兵之說,亦无此事。又曰:介甫以知至至之為九三,知九五之位可至而至之,太煞害事,使人臣常懐此心,大亂之道,亦自不識湯武知至至之,只知至其道也。

司馬溫公光易說一卷,繫辭說二卷。案朱子云: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炳文,盡隨卦六二之半,其後缺焉。炳文言,使人就謄公,手藁適至,而興亡之故所存止此。後數年,乃得全書云。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始亦喜其復全,今不无疑然,亦无以考真偽也。

伊川先生程頤易傳六卷。晁氏曰:朱震言頤之學出於周敦頣,敦頤得之穆修,亦本陳搏,與邵雍本同。然考其辭不及象數,頗類胡瑗耳。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其後武平傳其學於家。茂叔則授二程,與震言不同。馮氏曰:先生示門人曰:止說得七分,後人更須自體究也。

康節先生邵雍皇極經世書十二卷。《朱文公語錄》曰:經世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又曰:邵子之學只把元會運世四字貫盡天地萬物,又作敘篇系述二卷,觀物外篇六卷。〈門人張㟭記雍言。〉觀物內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溫作〉,辨惑一卷〈伯溫作〉。晁公武云:經世起於堯即位之二十二年甲辰,終於周顯徳六年己未,編年紀興亡治亂事,以符其學。又有觀物篇系於後,其子伯溫解。

橫渠先生張載易說三卷。馮氏曰:坐虎皮講易,不知此書子厚晚年以所得刪正耶。或好學者以門人所記偶與《正蒙》類為此書也。多所發明二程有所未到處。

蘇軾易傳九卷。晁氏謂:東坡毘陵易傳十一卷,其學出於父洵,且謂卦不可爻別而觀之。其論卦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未嘗鑿而論也。馮氏曰:洵作此傳未竟,疾革命,軾卒其業。愚案:文公有辨蘇氏易,即此書也。嘗觀《聞見錄》,晁以道問東坡曰:先生易傳當傳萬世。曰:尚恨其不知數學耳。東坡亦可謂不自欺者矣。

劉牧周易解十二卷〈晁氏志作十五卷〉,又譔卦徳通論一卷〈宋志有〉,又譔鉤隱圖一卷〈晁志作三卷〉。案晁氏曰: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慶曆初,吳祕獻其書於朝,田況為序〈此易解也〉。又曰:鉤隱圖五十四圖並遺事九。歐公序其文不類。愚嘗見其鉤隱一書,自易置河圖洛書二圖,外餘皆破碎穿鑿。江西李覯泰伯只存其圖書及八卦三圖,餘盡刪去。且雲牧又注易所謂新意者,合牽象數而已,其餘則援輔嗣之意,而往往改其辭,此即所謂易解十五卷是也。

宋咸易補注十卷。易訓三卷。王劉易辨二卷。至和中咸以既補注易以其餘百餘篇,大可疑者三十有六。題曰:易訓謂訓其子而已。康定元年自序易辨曰:近世劉牧既為鉤隱圖以畫象數,盡刌文王,直用己意,代之業劉者實繁。謂劉可專門,王可焚竄,咸聞駭之,摘乾坤二卦中王劉義,及鉤隱圖以辨之也。凡二十篇,為二卷,題曰:王劉易辨云。案宣和四年,蔡攸上其書曰:咸引正義以辨,然穎達專以弼為宗,非所以辨二家之得失,至謂孔子不繫小象於乾卦,以尊文王周公。不知易本各自為篇,豈孔子旨哉。咸嘗注揚子《法言》糾李軌之誤五百餘義,蓋亦工於訶人者。

白雲子述周易元統十卷,不著名氏,其書成於慶曆乙酉歲,大略謂乾坤陰陽之根本,坎離陰陽之性命,坎為乾之遊魂,離為坤之遊魂,仲尼云遊魂為變,神機泄矣,易道明矣,乃作元統,其一明混元,其二明五太,其三明天地,其四述乾坤,其五示龍圖,其六畫八卦,其七衍揲蓍,其八明律候,其九敷禮樂之元,其十說序卦之由,凡二十八宿,五行十日十二辰四時八節六律六呂三統五運,以至一人之身,五藏六氣,皆總而歸之於易,故備存之,以廣異聞云。臣蔡攸謹上。

徐庸周易意蘊凡例總論一卷。周易卦變解二卷。庸東海人皇祐初撰,以註疏漶漫,故著論九篇,始於易蘊,終於大衍。又卦變序云:皇祐初述周易凡例,粗驗彖辭,然未罄萬事之變,閲唐李氏所集諸儒易註,遂成周易卦變解二卷,益明卦有意象,爻有通變,以矯漢魏諸儒旁通互體推致之失。

鮮于侁周易聖斷七卷〈字子駿〉。晁氏云:本王弼劉牧,時辨其非,云眾言殽亂折諸聖,故曰聖斷。

呂大臨易解一卷。有統論數篇,无詮次,未成書也。藍田人,學出程氏〈字與叔,號芸閣,先生微仲親弟〉。

游廣平易說。學出程氏〈酢字定夫,建安人〉。

楊龜山易說。學出程氏〈時中字中立,諡文靖公,延平人〉。

朱震集傳十一卷。易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字子發,號漢上,居蒙泉〉。《宋‧藝文志》序易:雲漢以來,言易者局於象數,王弼始據理義為言,李鼎祚宗鄭玄,排王弼,國朝邵雍亦言象數,及程頤傳出,理義彰明,而弼學淺矣。張載游酢楊時郭忠孝雍,皆祖頤,髙宗時朱震為集傳,其學以頤為宗,和會雍載之論,合鄭王之說為一,兼取動爻、卦變、互體、五行、納甲,至鄭剛中為《窺餘》,兼象義。馮氏曰:毛伯玉力詆其卦變、互體、伏卦、反卦之失,謂如乾五為坎,坎變離,離為飛,故曰飛龍之類。切中其膏肓云。愚謂:變互伏反納甲之屬,皆不可廢,豈可盡以為失而詆之。今觀其取象,亦甚有好處,但牽合走作處過多,且是文辭煩雜,使讀者茫然不能曉會。朱文公嘗謂:漢上解如百衲襖,相似以此進讀,教人主如何曉看來。漢上自是一老儒,无書不讀,无事不曉,只是不善作文,窒塞不通爾。漢上進表謂:起政和丙申,成於紹興甲寅,首尾十九年。噫!亦難矣。讀者未可甚忽諸。

郭忠孝易解二卷。四學淵源論三卷,凡四十篇,曰總論,曰諸卦論,曰諸卦雜說〈字立之,號兼山先生,河南人〉。

郭雍易說〈字子和,號白雲山人,兼山子也〉。馮氏曰:雍放浪長楊山谷間,嘗詔不起,亦著易說,自序云:其先人受業伊川二十餘年,念其學殆將泯絶,於是潛稽易象,以述舊聞,紹興辛亥歲序。不以彖為卦辭,而直循王弼之名,以為孔子自言其彖,泥於卦變。毛伯玉不以為然,竊謂:郭氏雖嘗學於程門,而其學不著,至其子自相祖述為一家之學,未為无得於易,而非伊洛之舊。聞和靖云:忠孝自黨事起不與程先生往來,卒亦不致奠。

鄭汝諧周易翼傳二卷。蓋謂孔子翼文王之經,此則翼伊川之傳〈字舜舉,自號東谷〉。

陳希亮制器尚象論一卷,長於易,謂韓康伯著十三象,徒釋名義,莫得尚象之制,故作論以明之〈蜀人天聖中第進士,仕至太常少卿〉,又辨劉牧易一卷〈鄭志〉。

陳良獻周易發隱二十卷。嘉祐中自序云:第一卷首序乾坤,至十二卷有疑義者,輒著於篇,所以尊卦徳也。自第十三卷至末,明天地之數,陰陽五行之變,所以終其要也。

石汝礪乾生歸一圖十卷。嘉祐中譔,取乾為生生之本,萬物歸於一也,畫圖著論,晁氏志作二卷,云:先辨卦彖爻象之別,後列數圖頗雜釋老之說〈英州人〉。

鮑極周易重注十卷。治平中譔,右司諌鄭獬表進祕閣校理錢藻序,宣和祕書少監孫近重行改定,取賛附經之末,以全一家之書〈極建昌軍司戶〉

王逢易傳十卷。學宗王弼為,介甫客〈號廣陵,為國子直講〉。

龔原易續解義十七卷〈晁志元二十卷〉。一十五卷後乃雜義,有釋卦、釋彖、釋象,辨重卦,辨上下位,辨上下繫等,學者多師之〈字深之,工部侍郎,括蒼人〉。

耿南仲周易講義十卷。馮氏曰:建本題進周易解義〈南仲字晞道,為國子祭酒,開封人〉。

鄒浩易繫辭義二卷〈字志完,兵部侍郎,常州人〉。

陳瓘易說一卷。馮氏曰:竊嘗從其孫大應見了翁,有易全解,不止一卷也。多本卦變,與朱子發之說相類〈字瑩中,號了翁,諌議大夫南劍人〉。愚案:刋本只題云了翁易說,亦不分卷,其子正同紹興十二年知常州,刋於官舍。

李覯易論十三篇。自序云:援輔嗣注以解義,急乎天下國家之用而已。又刪定劉牧易圖,復詳說成六論。愚謂:不過文義之學,象數槩乎其未有聞也〈覯字泰伯,旴江人。此解與鉤隱圖同刋,宋志不載〉。

黃黎獻略例義一卷。又室中記師隱訣一卷。獻學於劉牧,採摘其綱宗以為略例,又以易學於牧,筆其隱訣,目為室中記。又鄭氏通志云:有續鉤隱圖一卷。

常豫易源一卷。范陽盧涇序云:易之蘊數世莫得傳,劉既窺其端,常乃善紀其緒,總斯大旨,著乎六篇,命曰易源。劉謂牧也〈字伯起,太常博士〉。

葉昌齡周易圖義二卷。治平中譔,以劉牧鉤隱圖之失,遂著此,凡四十五門〈職方員外郎,錢塘人〉。

鄭夬時用書二十卷,明用書九卷,易傳辭三卷,易傳辭後語一卷。晁氏曰:夬字揚庭。姚嗣宗謂:劉牧之學授之吳祕,祕授之夬,夬又作明數、明象、明傳,道明,次例明範五篇。康節子言:夬竊其父學於王豫。沈括亦言:夬之學似雍云。愚案邵伯溫辨惑云:夬江東人,客遊懐衛,欲受教先君,先君以其志在口耳,又多慕外,不許。秦玠在河內〈玠字伯鎮,知懐州,長於先君一歲,亦自稱門人。先亦從先君學,以其好任數未詳〉。嘗語夬以王天悅〈名豫〉,傳先君學,有所記錄。夬力求之,天悅惡夬浮薄,不與,不幸天悅感疾,且卒。夬賂其僕,就臥內竊得之,遂以為己學。初著易傳、易測、宋範、五經明用數書,皆破碎穿鑿,後以卦變圖示秦價。沈存中筆談云:夬書皆荒唐,獨此卦變說未知是非〈其說曰:乾坤大父母,復姤小父母。乾一變生復得一陽,坤一變生姤得一陰,乾再變生臨得二陽,坤再變生遯得二陰,乾三變生泰得四陽,坤三變生否得四陰,乾四變生大壯得八陽,坤四變生觀得八陰,乾五變生夬得十六陽,坤五變生剝得十六陰,乾六變生歸妹,本得三十二陽,坤六變生漸,本得三十二陰。乾坤錯綜陰陽,名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後因見兵部員外郎秦價,論之,價駭然曰:夬何處得此法?又謂:自得之異人玠曾。遇一異人授此數曆,推往古興衰運曆皆驗。西都邵某聞其大略,已洞吉凶之變。此人乃形之於書,必有天譴,此非世人得聞也。夬竊書,秦實知之,乃為此言,亦近乎自欺矣。夬入京師補國子監,得解省試,策問八卦次序,夬以所得說對,擢優等登第,調太原府司錄,以贓敗,遇赦,復事遊謁。卒以窮死。

房審權集易義海一百卷,集鄭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專明人事者為一編,或諸家說有異同,輒加評論,附之篇末〈宋志不載馮氏謂,熙寧間蜀人〉。

李衡易義海撮要十二卷。愚案婺州教授周汝能樓鍔識其書曰:乾道間江都李公衡屬意於易,得蜀房生義海,刪之以為撮要,經繫辭說序雜集解,凡五。始以家名者,百公略其半,以卷計亦百,今十有一,第十二卷雜論一,是又創於公手,以補房生之闕者。公自御史來守婺鋟諸版教授周某劉某識之,乾道六年十一月望日也。今《宋志》載《撮要》而不登房生百卷,使湮沒无傳,亦可惜哉。然曰:義海專明人事,則象數之學必非所備矣。

張汝明易索十三卷。每卦以索曰,釋經外有觀象、觀變、玩辭、玩占、叢說,通十三卷〈字舜文,登元祐壬申第,知岳州卒。游定夫志其墓,其說支離,蓋以意逆之也。吉州左利人〉。

張汝弼易解十卷。紹聖中撰〈字舜元,泉州教授,莆陽人〉。馮氏曰:案紹聖二年,章惇劄進其周易解義九卷,今建本二十五卷,賜葆光處士。三年授福州司戶參軍,充泉州州學教授,黃裳龔原皆序之,稱其明於象數,古今之說閲之殆盡,未能當意。黙誦繫辭二十年,一日釋然,而悟得大例幾百條。毛伯玉云:其易專主輔嗣,今觀其義,亦主卦變,如朱子發。

王晢周易衍注四卷,周易綱旨二十篇,名卦在第二,謂伏羲作八卦,則八卦之名伏羲所制也。因而重之則六十四卦,蓋亦然也。或假其象,或舉其義,或以一言而定,或以二字而成,隨義象名之也。蔡攸上其書曰:晢著易衍注,又撮綱要,成此書,其論名易之義,信能不惑於多岐者,末有脫誤一篇,大率稽述郭京范諤昌之說,間出已意斷以去取〈晢兵部郎中,集賢校理〉。

太學十先生易解,林疑獨慎微,吳子進,袁志行,李元量,劉仲平,路純中,洪成季,陳子明,鄭正夫,閻彥升,共成一書,凡十二卷。又有說卦以後論三卷,亦有發明處。

四李先生周易全解十卷,說卦以後三卷,李彥章元達,李端行聖與,李舜由彥安,李士表元卓,合成一書。宣和四年序者不著其名,謂四人者俱有職於庠序,則大學講義也。

太學周易新講義三十七篇,統例一卷,不著其人。紹聖丁丑中都本。

太學直解繫辭十二卷。不著其名。

右四書皆三舍時學舍講義也。

劉鄭注周易六卷,集劉牧、鄭夬二家所著集者不知名。

李平西河圖一卷〈政和中〉。

牛師徳撰先天易鈴太極寶局兩卷。自云傳康節學於溫公,而說近術數〈宋志不載〉。

晁說之譔古周易八卷〈已見前〉,太極傳五卷〈晁志作六卷〉,因說一卷,太極外傳一卷。其學本康節,自云初學京房,後遇楊寶,寶得其傳,初著商瞿傳,亡之建炎中,再作此。又有玄星紀譜一卷。〈撰溫公玄曆及康節太玄凖易圖,合而譜之,以見雄以首凖卦非出於私意,蓋有星候為之機栝,且辨古今諸儒之失,並晁氏讀書志晁氏名說之字,以道號景迂濟北人,得康節,學東坡,以著述科薦之,官至徽猷閣待制兼侍讀,乃公武之從父也。〉

晁公武易故訓傳十八卷〈宋志名公武,字子政,彭城人,高孝朝官至尚書直敷文閣〉,張根解義九卷序論五卷,雜說泰論〈字知常,號吳園先生,鄱徳興人〉,夏休周易講義九卷。馮氏曰:其說以言動制器卜筮四尚之說綜而通之,以乘承比應為例〈會稽人,中興時紹興府進士〉。

李授之周易經解通義三十卷,每卦之首各著論一篇,以言一卦之大要。又著論十篇,明易之旨趣〈紹興初知簡州〉。

李莊簡易詳說十卷〈名光,字秦發,諡莊簡〉,紹興初謫嶺南著書,自號讀易老人,淮漕錢沖之序其後云:其學自劉元城〈名安世,字器之〉,元城學於司馬君實。

沈該易小傳六卷,每卦別為一論,案《宋‧藝文志》序云:該本《春秋左氏傳》占法論爻變,檜黨之鷹犬者,以主和議。紹興中檜死,高宗首召相該為左僕射〈字元約湖州人〉。

都潔周易變體十六卷〈宋志馮氏作周易說義十四卷〉。馮氏曰:潔父為一邦師法,尤粹於易,以所聞於父者為之傳,先於理而次以象義,每卦終又為統論。程可久云:都聖與少卿作周易變體,推廣沈丞相小傳,如觀之九五,不言觀我生君子无咎,獨論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推廣過當,亦不皆然也。〈潔字聖與,知徳慶府,其父郁字子文,終惠州教官,丹陽人。〉

胡銓周易拾遺十卷〈宋志馮氏作周易傳十卷,字邦衡,號澹菴,敷文閣直學士,吉州人〉。

鄭東卿大易約解九卷又易說二卷〈宋志馮氏作周易疑難圖解三十卷〉。馮氏曰:一本稱合沙漁父,紹興丁巳自序云:為朋友講習而作,始得富沙丘先生,告東卿曰:易理皆在畫,於是日畫一卦,置坐右,周而復始,歷五朞而得有所入醫算卜筮之書,神仙丹竈之說,經傳子史,凡與易相涉者,皆博覽之,不泥其文字,而一味其旨意,以求吾之卦畫。丘先生嘗有詩云:易理分明在象中,誰知易道畫難窮,不知畫意空箋註,何異丹青欲畫風。〈東卿字少梅,丘先生名程,字憲古,建陽人。〉憲古之學傳鄭東卿,東卿之學傳潘冠英,潘說十三卦處內象極當,而少梅所譔无之,蓋聞之鄉人于公梁國輔,于親受之潘也。

劉翔易解六卷〈宋志馮氏作易卦解義二卷〉。馮氏曰:紹興二五年,表進監學官看詳云:通達經旨,附近人情,間出新意,議論不詭,旁渉史傳,援證明白,特差福州教授書藏禁中,洪邁景盧序〈翔福州水口人〉。

閭丘昕易二五君臣論。馮氏曰:昕字逢辰,與胡寅明仲在三舍為交,同出胡文定公之門,此書明仲多潤色之,其說謂卦以六爻而成,二臣也,五君也,二五君臣正體也。若以陽居陰為九二,則臣有時而失之彊。以陰居陽為六五,則君有時而失之弱。蓋作於紹興間,意有所屬也。乾道辛卯歲張栻序其書。

胡五峰先生易外傳。自屯至剝,多引史事,苦无經旨〈名宏,字仁仲,文定公安國之子〉。

張浚紫巖居士易傳十卷,內第十卷,係讀易雜記,主劉牧說。紹興三年四月六日定本成,嘉定庚辰曾孫獻之,刋於舂陵郡齋。

張南軒先生栻易說十一卷。學出五峰,以周程為宗。

廣平李椿觀畫所見上下,魏鶴山序。案朱文公跋,李壽翁遺墨云:侍郎李公,玩心於易,以沒其身。平居未嘗深斥異教,而見獨深。為上言天地變化、萬物終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性命之理,幽明之故,死生之說,盡備於易,不當求之无父无君之言,以傷俗化。易所謂黙而成之,不言而信,其公之謂歟。沙隨云:張魏公罷督府使屬官李侍郎椿筮之,遇頤之賁。李曰:雖不再用,卻无他慮。以之卦有終莫之陵也〈椿字壽翁,吏部侍郎,洛州人〉。劉清之題云:李公尉衡山時遊胡文定公之門。鶴山序云:公名椿,字壽翁,師友淵源之自則文定胡公父子云。紹定戊午序。愚案:書名觀畫多逐卦摘解。

蘭廷瑞漁樵易解十二卷。自序稱:白雲溪箋釋上下經六卷,繫辭二卷,說序雜一卷,圖說二卷,外編一卷。自謂於先儒未嘗蹈襲,未嘗求異,唯其是而已。始於紹興己卯,成於淳熙己酉,三十餘年又譔日月運行二圖說一編,无階自進於九重,欲傳諸方冊,則漏洩神機,必致天禍,未免與糞土俱腐云〈廷瑞字惠卿〉。

程大昌易原十卷。

鄭剛中周易窺餘十五卷〈宋志〉。紹興壬申自序云:集今昔易學編次,尊乾坤,不論起自屯蒙大要,以象求爻,因爻識卦,易自商瞿至漢魏不可勝計,大槩象義二者,李鼎祚專明象變,集三十餘家而不及義,王弼盡埽象變,不用古註,專以意訓,二者最不合。然有象則有義,訓義者不可遺象,義不由象出是猶終日論影而不知形之所在。近世程正叔易傳,朱子發集解,二者頗相彌縫,但易道廣大,有可窺之餘,吾兼而取之,此其大旨也〈剛中字亨仲〉。

孫份周易先天流衍圖十二卷〈紹興中〉。

張行成元包數總義二卷,述衍十八卷,通變四十卷。愚案《宋‧藝文志》所載,知此嘗觀張氏進易書狀云:臣自成都府路鈐轄司幹辦公事丐祠,而歸杜門十年,著成述衍十八卷,以明伏羲文王周孔之易。翼元十二卷,以明揚雄之易元包數義二卷,以明衛元嵩之易潛虛衍義十六卷,以明司馬光之易皇極經世索隱二卷,觀物外卷衍義九卷,以明邵雍之易通變四十卷,取自陳搏至邵雍所傳先天卦數等四十圖敷演解釋,以通諸易之變始,若殊塗終歸一致,上件書七種,總二十六冊分九十九卷,謹隨狀上進,以聞觀此則七易之目,及其所以作之之意,可得而識矣。

李椿年易解八卷,疑問一卷〈宋志稱直院李公。〉馮氏曰:門人吳說之編集易解八卷,又有吳說之問疑二卷,其說專主王輔嗣〈字仲永,嘗直學士院,饒州浮梁人,淳熙乙未龍圖閣學士胡銓序〉。

王大寶周易證義十卷,多是文義間亦及象,雖明白而甚淺,近孝宗時,嘗以諌議大夫兼侍講上語公曰:高宗謂卿邃于易,故有是除〈潮州人官至禮部尚書字元龜〉。

曾穜大易粹言十卷,裒二程橫渠廣平龜山兼山白雲七先生集為一書,淳熙二年自序略云:伏羲以前,理具而畫未形,伏羲而後,畫形而理遂晦,至文王周孔,始有辭,後人當使言與心通理,因辭見明道行事,然後為得。甚者以象為本,以數為宗,以卜筮為尚,吁可怪也。大要主理義不及象數〈穜字獻之,宋人〉。

劉彝易注一部〈字執中,福州人,沙隨外篇云:解解九二田獲三狐,云狐者性伏而情姦,晝伏夜動,小人道也〉。

程迥沙隨古周易章句十卷,周易古占法並圖一卷,外編一卷,古易考一卷〈宋志〉。沙隨外編云:隆興甲申,迥易傳成,占遇巽之恒〈宋州人號沙隨〉。

晦菴先生朱子周易本義十二篇,淳熙四年丁酉歲成。易學啓蒙二卷,淳熙十三年丙午成。先是先生乙巳歲復丐祠差主管華州雲臺觀,故啓蒙序稱雲臺真逸手記。

吳仁傑周易圖說三卷,集古易一卷〈宋志平江〉。

呂東萊先生祖謙定古易十二篇一卷,音訓二卷,周易繫辭精義二卷。

楊萬里誠齋易傳二十卷,淳熙戊申自序其子長孺云:自戊申至嘉定甲子,脫藁閲七年而後成。嘉定元年臣寮申請得旨,給劄其家,抄錄宣付祕閣。其說本之程氏,而多引史傳事證。

李過西溪易說十二卷,慶元戊午自序謂幾二十年。前有序說,馮氏云:其說多所發明,然以毛漸三墳謂信,誤矣。晚喪明,棄科舉授徒〈過字季辨興化人〉。愚觀西溪易說,已多采入纂註,但其於乾卦彖辭下便掇入彖傳,彖傳下便掇入文言,釋彖處繼以大象,又分爻辭附入小象,又附入文言,今姑載初九一爻於此。初九潛龍勿用。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文言曰:潛龍勿用,下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徳而隱者也〈止〉,是以君子勿用也。坤文言亦然。王弼本乾卦存鄭氏,初亂古易之例,至此又汨亂无餘矣。吁欲速好逕之弊,一至於此乎。

王童溪易傳三十二卷,名宗傳,字景孟,譔童溪其自號。淳熙丙午林焞序〈由太學上舍免省臨安人〉。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三十二卷。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本文共為一卷。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大衍總會圖,六十四卦立成圖,大衍揲蓍解共為一卷。淳熙十二年乙巳表進付祕書,其說每卦必兼互體,約象覆卦為太泥爾〈字黃中,直寶文閣權發遣潭州〉。愚謂:林於說象及文義處多有可采,只是於象數之源,畫卦之大綱領,自不能曉云。

李善譽易說二卷。馮氏曰:趙自謂:一意孔子之易,本畫卦命名之意,參稽卦爻彖象之辭,以貫通六爻之義,而為之說。趙嘗為寺丞將漕湖陰,宋朝宗室前此未有推明易學者,蓋自善譽始。

李舜臣周易本傳十三卷〈宋志〉。愚案淳熙己亥其自序大槩謂,易元起於畫,有畫故有卦與辭,隨辭釋義,泛論事理,不復推之於畫以驗古聖人設卦命辭之本意,失之遠矣。故今所著皆因畫論心,主文王孔子之必以推衍大易之用,此其大旨也。其間發明好處甚多,說象有功,但絶不及占〈舜臣字子思,號隆山先生,蜀人〉。

馮時行易論三卷。馮氏曰:著於篇首止六十四卦,常言易之象在畫,易之道在用,其學傳仙井李舜臣孫男興祖編〈時行字當可,號縉雲先生,蜀人〉。朱文公曰:馮當可字時行〈名字未知孰是〉,蜀人,博學能文,其集中有封事云,願陛下遠便佞,疎近習,清心寡欲,以臨事變,此興事造業之根本,洪範所謂皇建其有極者也。其論至極,深合鄙意,然則余前所謂千有餘年无一人覺其謬而正之者,亦近誣矣〈案此句乃先生皇極辨中語〉,但專經之士无及之者,而文士反能識之,豈汨沒傳注者,不免於因陋踵訛而平心誦味者,有時而得之文字之外耶。慶元丙辰臘月甲寅東齋南窓記。愚謂:縉雲有易解多好,豈先生未及見耶。然則專經之士,固不為傳注所汨沒矣。

馮椅厚齋易輯五十卷。愚案《宋‧藝文志》序雲:寧宗時〈嘉定十年〉,馮椅為輯注,輯傳外猶以迥熹未及盡,正孔傳名義,乃改彖曰象曰為賛曰,以繫卦之辭即為彖,繫爻之辭即為象。王弼彖曰象曰乃孔子釋彖象,與商飛卿說同。又改繫辭上下為說卦上中,以《隋‧經籍志》有說卦三篇云。

馮去非周易二篇,通故圖說,又有易象通義,其文專解上下經大象〈去非厚齋子〉。

呂氏奎學易管見上下經五卷,及繫辭上下二卷,專取陰陽對卦並論,如乾坤作一論,夬剝作一論之類,發明多好。

蔡節齋周易經傳訓解經二篇,以孔子大象置逐卦辭之下,彖傳又置大象之後,小象置各爻辭之後,皆低一字,以別卦爻辭。繫辭文言說序雜卦皆低一字。書又有卦爻辭指論,六十四卦大義,易象意言雜論,卦爻十翼象數餘論,雜論,易大義。開禧乙丑陽月自序。

劉彌邵易藁一部,其猶子後村諱克莊為之序略曰:初余為建陽令,季父訪余縣齋,因質易疑於蔡隱君伯靜,後二十年而書成,大旨由朱程以求周孔,由周孔以求羲文,其篤守師說,雖譙天授袁道潔,无以加也。季父名彌邵,字壽翁,中歲棄科舉,閉門著書,行義為鄉。先生家貧,食於學,卒年八十二。

項安世周易玩辭十六卷〈宋志〉。

王炎讀易筆記十卷〈宋志〉,總說象例在前,經傳皆有解〈紹熙慶元間〉。

吳博士周易詳解四十卷,只是敷演文義,為時文之學,全不及象數。紹興丁丑書成〈名黻,字元綴〉。

毛璞易傳十一卷。馮氏曰:瀘川毛璞字伯玉,嘗持潼川憲節。嘉泰元年自序:始涉其流,稍出已見,參以諸家之長,讀之三十年,知先儒之說與前日所見,皆未也。觀象畫卦以定其名,因卦分爻以盡其變,此名與此卦相當,此辭與此爻相得,而因以得羲文周孔之心。又有外傳易辨,歷詆先儒之失,似亦有理,然所略取者王弼二蘇,蓋所學異也。

袁樞易學索隱一卷〈宋志〉。

劉列虛穀子解卦周易傳三卷〈隆興初宋志〉。

葉適周易述釋一卷。

柴中行說卦以後解。〈字與之,齋名強恕,由太學上舍登第,終祕書監,饒州餘干人。〉

易袚易學舉隅四卷。嘉定四年三月朔自題其書〈長沙人〉。

戴端明周易總義上下二卷。不具卦及卦爻辭,只每卦說一大段,嘉定癸未,其子料院桷刋於秣陵郡學。

陳隆山大易集傳精義六十四卷〈无繫辭以後〉,讀易綱領上中下三卷。通十門案隆山所集,王輔嗣、孔穎達、周濓溪、司馬涑水、邵康節、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蘇東坡、游廣平、楊龜山、郭兼山、郭白雲、朱漢上、朱文公、張南軒、楊誠齋、馮縉雲,又兩家失姓名,但稱先正先儒別之。自序於寶祐甲寅年,綱領三卷甚正大可觀,所集解詳贍時及象數。學齋史繩祖序云:學者不可曰易論理不論數,數非易所先,善易者必當因羲圖之象數,而明周經之彖象,方能得其門而入也。誠哉是言。

楊簡慈湖已易一卷〈宋志〉。愚嘗見其書,只作一大篇,自包羲氏一畫陽一畫陰論起,至八卦六十四卦爻辭,大要謂易者已也,以易為書,不以易為己,不可也。桐江詹阜民子南刻之,新安郡齋或曰:林黃中文字可毀。朱文公曰:卻是楊敬仲文字可毀,往往謂已易也。

錢時周易釋傳二十卷。其說謂伏羲文王周公之經,既孔子為之傳,後學何可容喙。敬於傳下,略釋本旨,而曰周易釋傳焉。案其書文辭雖明,而意義亦淺略,不及象數。釋物理間有可采者。嘉熙二年喬丞相薦進其書,稱其山居讀書,理學淹貫,嘗從故寶謨閣學楊簡游,蓋其所深許與以祕閣校勘,嚴州人姓錢,名時,融堂扁也。

湯建周易筮傳〈名建,字達可,號藝堂先生,溫州樂清人〉,交楊慈湖門人,知恵州,趙汝馭作序,淳祐四年刋於郡齋。

魏文靖公周易集義六十四卷。案集義,自周子、邵子、二程子、橫渠、張子、程門諸大儒呂藍田、謝上蔡、楊龜山、尹和靖、胡五峰、游廣平、朱漢上、劉屏山,至朱子張宣公、呂成公,凡十七家,內一家少李隆山子秀巖心傳,他易不預,如郭氏父子,以背程門,出之。鶴山嘗曰:辭變象占易之綱領,而繇彖爻之辭,畫爻位虛之列,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有不知則義理闕焉。方虛谷回跋紫陽書院重刋本曰:僉書樞密院事魏文靖公鶴山先生〈了翁〉,華父前乙酉歲以權工部侍郎坐言事忤時相,謫靖州,取諸經註疏,摘為要義,又取濓洛以來諸大儒易說,為周易集義六十四卷。仲子太府卿靜齋先生〈克愚〉明己壬子歲以軍器監丞出知徽州,刋要集義置於紫陽書院,至丙子歲書院以兵興廢書,版盡毀,尋草創新書院於城南門內,獨集義僅有存者,今戊子歲山長吳君〈夢炎〉首先補刋,會江東詳刑使者大原郝公〈良弼〉深嗜易學,謂聖人之經得濓洛而後明,五經論孟之原,非此諸大儒明之則終於不明。又非有如文靖公囚縶間僻類聚成編,則世之學者亦无從盡知之也。欣然割資相工,得回所藏墨本,率總府郡頖協助兩山長及書院職事生員,醵泉訖役半年而畢。甚矣,易道之難明也,漢至今,說易何啻千家,王弼孔穎達註疏單行,朱文公嘗深闢之,讀者亦鮮。李鼎祚易,百家解義間,見子夏、京房、虞翻、陸績、蜀才之說,及鄭玄互體,殆无復續之者。天棐斯文,濓洛有作,周元公曰:无極而太極,謂太極无形而有理,以明易有太極之有,不可以跡求,而翼之以通書,為臨川陸學者肆為強辯,則不可與讀易。邵康節始因大傳分言伏羲先天文王後天,如兩儀四象乃伏羲畫卦次第,陽一陰二為兩儀,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為四象。惟文公獨得其傳,為永嘉葉學三山林學者別為臆說。〈葉適正則著習學記言,於易謂其為三陽也天也,此易之始畫也,已不識伏羲畫卦次第云云。葉說淺而陋,全不識儀象之義,林則林栗也。〉則不可與讀易。程純公、正公師元公,其說易張橫渠撒臯比以遜之正,公嘗教人讀王弼、胡瑗、王安石易,伊川易傳出則已削三家之疵,而極其粹,苟猶泥於三家,而不求之程傳者,則不可與讀易。純公、正公皆嘗聞康節加一倍法,而正公易傳不屑於象數,惟專於義理,故文公謂,邵明羲易,程演周經,蓋欲學者合邵程而為一也,豈惟邵程當合為一。藍田呂與叔初師橫渠,後與上蔡謝顯道,廣平游定夫,龜山楊中立在程門,為四先生。乾用九,坤用六,凡例惟與叔歐陽文忠公,及文公三人知之。漢上朱子發本程傳,而加象數,和靖尹徳充登正公門,最後將易簀授以易傳。其論生卦,惟許康節五峰胡仁仲得之,上蔡傳之南軒張宣公,而東萊呂成公與文公宣公相友,文公於是集諸儒之大成。易本筮占,乃述《本義》、《啟蒙》圖說多得之,邵學者不於此混融貫通焉,則亦不可與讀易。文靖公之在渠陽,欲以東萊讀詩記為讀易記,謂辭變象占乃易綱領,而繇彖象爻之辭畫爻位虛之,別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一有不知,則義理闕焉。是書濓流洛派凡十六家合為一,觀之而易道備矣。先是溫陵曾穜刋易粹言,七家中有郭兼山易。文靖公謂:忠孝易書去程門遠甚,自黨論起,絶跡程門,歿不設奠,故並其子雍曰:白雲易者黜之,臨卭張行成文靖公鄉人,為邵易註解通變經世觀物等書,世稱七易,疑文公未之見,別為一支,以備旁考。今文靖公集百卷,明易之義者二百三十章,有奇易,學最精,嘗與參知政事西山先生真〈徳秀〉,希元文公門人,輔廣漢卿相講磨渠陽山中,苦於書不備,友難得,是書猶欲有所裨益,而未為序引者此也。雖然,聖如仲尼,天不使之居周公之位,大儒如濓洛諸老,天亦不使之得路於一時,而使之立言於萬世,其有以夫權遠柄國二十七年,窮貪極謬屏文靖公臥五溪窮處踰七稔,不如是,後世焉得是書而讀之。至元二十五年十月既望,後學方回。謹跋。

潘夢旂周易解〈姑蘇人嘉定辛未自序,楊文煥易解集之〉。

楊文煥五十家易解四十二卷〈字彬夫釋,褐狀元秦州人〉。

徐古為易解六卷〈初特補迪功郎,咸淳三年,進易解後除正,言江東憲名直方,字立大,號古為先生,諱元傑,紹定壬辰狀元,嘗從董槃澗學〉,只上下經,前有進表及圖象。

趙虛舟易通六卷。或問類例圖象四卷〈名以夫字用父理宗朝尚書侍郎〉,其易大槩論九六七八變與不變,或靜吉動凶則勿用,動吉靜凶則不處,動靜皆吉隨寓皆可,動靜皆凶无所逃於天地間,此聖人所以樂天知命不憂也。

易山齋周易總義〈名芾,字彥章,號山齋〉,門人陳章序云:以總義名者,總卦爻之義而為之說也。紹定間侍經筵日常,以是編陪講。

孫嶸叟讀易管見一部。首列圖書先後天等圖及說,仍逐卦爻解說,不著經文,末有繫辭舉易〈會稽人,咸淳丙寅倅新安刋於郡齋〉。

宋不記何朝者

皇甫泌周易述聞一卷,隱訣一卷,補解一卷,精微三卷,又有紀師說辨通為八卷〈泌一作佖〉。

湯渙周易講義三卷〈宋志〉。

顧思叔周易義類三卷。以先儒論易不同,因取其辭說同者,分目而聚之,凡九十五條〈思叔一作叔思〉。

凌唐佐周易集解六卷〈朝奉大夫〉。

劉槩周易繫辭解十卷,有論以括其大意〈字仲平〉。

陳禾周易傳十二卷〈中興書目宋朝正言陳禾撰〉。

陳君周易六十四卦賦一卷〈黃宗旦云:潁川陳君不知其名〉。

林徳祖易說九卷。

任奉古周易發題一卷〈成都鄉貢〉。

林儵易說十二卷〈右廸功郎〉,變易八卷,變卦纂集一卷。馮氏曰:其說考甲子通數,以八卦定八方,並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為序。

吳沆易璇璣三卷,每卷九篇,雜論易義,又有易禮圖說,前有或問六條,圖說十二軸〈字徳遠,號環溪先生,臨川人,環溪其所居也〉。

朱氏三宮易一卷,其說分圓宮、方宮、交宮,以初二中四終為序。

李遇刪定易圖序論六卷。

陳高八卦數圖二卷〈宋志〉。

鄭克揲蓍古法一卷〈宋志〉。

李中光易說十卷〈宋志〉。

洪興祖易古經考異釋疑一卷〈宋志〉。

李宏三家易解三十卷,有進表,合小舟芸閣三家解刋之,宏於雜卦後又有餘意一卷〈潼州府路轉運判官,蜀人〉。

李開易解三十卷,合李宏芸閣三家,題小舟先生,李開去非譔。

尹天民易論要纂一卷,又易說拾遺二卷。

陸秉周易意學十卷。云欲撰易決蘊難就今祇成此書,亦如前代傳易之說,自題曰:齊魯後人〈案秉字馮氏作東字〉。

吳祕周易通神一卷。

劉文郁易宏綱八卷〈宋志〉。

王日休龍舒易解一卷〈宋志〉。

鄒巽易解六卷〈宋志〉。

胡有開周易解義四十卷〈宋志〉。

林至易裨傳一卷〈宋志〉。

商飛卿易講義一卷〈宋志〉。

王洙周易言象外傳十卷。馮氏曰:集諸儒易說,折衷其理,依卦變為類。自序云:論次舊義,傳以新說,以弼傳為內,摘其異者,表而正之,故云外傳〈字原叔,應天人,以通經侍講天章閣,睢陽人〉。

藝文志不載姓氏者〈有書名,无姓氏〉

羲文易論微六卷

周易解微三卷,言八卦象辭。

周易外義三卷,多案諸經傳釋註疏之言。

周易卦類三卷,本王弼注,分八卦畫以類相從。

周易傳四卷,自乾至益。

周義口義六卷,書多殘闕。

周易樞十卷,釋六十四卦。

繫辭要旨三卷

周易正經明疑錄一卷,設問對二十九。

鄭氏通志不載何代者

姚規易註七卷 勾微易廣疏三十六卷

縱康會同正義三十二卷

陳皋易論十卷

劉不疑易卦正名論一卷,廣論一卷,大義疑問二十卷,大義一卷,發義一卷

劉遵易異議論十卷,外義三卷

黃晞聱隅先生易義十卷

黃通易義一部

李賁易義二卷  周孟陽易義二卷

張簡易義略九卷,又易問難二十卷

李覺大衍義一卷  沈季長易義上下二卷

葉子長易義二卷

張元易發題一卷,明疑錄一卷,啟玄一卷

沈濟河圖洛書解一卷,伏羲俯仰畫卦圖一卷

丘鑄周易卦斷一卷  王錡周易口訣六卷

史之證周易口訣六卷

楚泰周易析微通說三十卷,又周易質疑卜傳三十卷

郭思永周易明文十卷

孫坦周易析蘊一卷,易箝精義二卷,周易通神二卷

周鎮周易精微三卷,窮理盡性經一卷,周易義證總要二卷

莊道名略例疏一卷

桂詢略例一卷,周易編例十卷

顧棠周易義類三卷,經類卦類雜纂各一卷

雜見旁證〈此三十一家不載代與書名,馮厚齋易解載在雜見旁證下,今附此。〉

房玄齡 龍昌期 盧穆 代淵 薛溫其

陳文佐 楊繪〈元素〉 汪沿 于弇〈見房審權,權義海〉

白氏 集氏 范氏 虞喜 王符

王嗣宗 徐邈 荀悅 崔憬 劉子政

劉歆 劉昞 向秀〈子期〉 劉賓 張晏

張軌 侯果 孟康 崔子玄 服虔〈見晁以道古易〉

虔薛〈音注見陸徳明引〉 皇甫謐〈見正義〉

愚嘗觀東漢儒林傳曰:光武遷洛陽,其經牒祕書載之二千餘兩,自此以後,參倍於前。靈帝世又詔諸儒正定五經,刻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注:古文孔子壁中,書篆始皇時程邈所作,隸亦邈所獻者〉,以相參檢,樹之學門。後董卓移都,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冊文章,競共剖散,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載七十餘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後長安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嗟夫!使有天下國家者,誠垂意斯文,嘉會承學,取五經善本,及諸家傳注,有足採者,又推及子史傳記,有所關繫者,或鐫金石,或刻梨棗,摸印頒降州縣學校,又詔許經生學士,得關假謄錄,以相教授,則家有其書,人講其學,尚何至有一時泯盡之憂哉。計不出此,徒知為祕府之藏,而不知藏於普天之下,使老師宿儒容有聞名未見之書,盡付諸烈焰,可勝惜哉。然聖經大道,如元氣周流宇宙間,初未嘗間斷,或托之於其人,或寄之於其書,或藏之廣谷大川,或淪之遐陬僻壤,或散之燈火,弦誦紬繹,著述於頽檐敗屋之下,若有神物護持,終不使泯沒无傳者,誠以斯文有闗於天典民彝之重,世道升降,生民休戚,山川草木,鳥獸魚鼈,慘舒皆繫焉。有非偶然之故者矣。愚家藏周易傳注,自程朱外僅十餘家聞,吾州桂巖戴君〈夢薦〉,晉翁伯仲,城居滕君〈羽〉山曜家多書,踵門而請,獲觀數十餘家,繼又訪諸前集賢學士,鄱陽初菴傅公,左塾邂逅王君〈希旦〉葵初〈初菴同里人〉,最嗜談易,多見所未嘗,因得件列於此,其間有宋志晁記所不載者,通計若干家,往往古今撰述未止是也。姑以所見例之,大抵義理文辭勝發揮卦爻象數變占者,寥寥間見魏晉以下,談玄无庸論矣,猶幸先代周程張邵諸大賢勃興,其於象數理義之學,直接千載不傳之祕,而集厥大成於我朱夫子,作為《本義》、《啟蒙》二書,以繼往聖開來學,先君子又有師傳之的,研精覃思,遂成《啟蒙通釋》一編,窮極奧妙,發揮无隱,而一桂愚不肖,又嘗附錄纂注本義書,梓行有年,尚恨孤陋寡聞,象釋疎略。歲在戊申,復謀之先同志鄱陽汪君〈標〉國表,得其手編諸家易解一鉅集。〈其書名《經傳通解》,以馮厚齋易解為祗本,又博求今古解增入,如愚說,間亦蒙採取,合理義象占為一,若干卷,今藏於家。鄱陽銀峰人,入太學,登第歸附後曾宰鄉邑,後隱居著述舊,與先世為懿戚云。〉又自搜訪二十餘家,重加纂輯,毘於附錄,用潰於成。然由今觀之,安得盡閲前書,取其有補於卦爻象占者,以翼聖經,以存講習之為得哉。螢燐增輝於太陽,亦區區之志焉爾。小子狂簡,先覺之士,幸進而誨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