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古易

周易〈古初本〉

《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十翼,故十二篇。

案:經則伏羲卦、文王卦下辭、周公爻下辭。翼則孔子傳上下、彖上下、象上下、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為十翼之辭。經分上下,則二篇矣。翼而有十,則十篇矣。故總曰易經十二篇,施讎、孟喜、梁丘賀,三家皆然也。但自費氏至鄭王亂經之後,古經失其傳,而十翼之次說者亦多不同,今唯當以朱文公《本義》為據。

 

古易之變

費氏易

周易上經

案:此吳斗南本所載費直易也。豈古易上下二篇只如此歟?朱子答吳氏書云:古易既畫全卦,繫以彖辭,又再畫本卦分六爻,而繫以爻辭,似涉重複,且覆卦之法,不知何所考據。如此則朱子已嘗見其書,不能不疑之矣。今恐其或有所據,姑錄于此〈斗南名仁傑〉

傳大哉乾元〈止〉萬國咸寧

〈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乾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止〉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

案吳氏曰:此省去彖傳、象傳、繫辭傳等篇目,但總以一傳字加於彖傳之首。王弼、王肅易皆存傳字,蓋本於此。吳氏於經只載乾卦,以著六十四卦之例。於傳自傳大哉乾元以下,亦只載乾傳以著十翼之例。十翼之篇,皆蒙此一傳字矣。西漢儒林傳雖但謂費直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初不言其分傳以附經,然而將彖傳大小象傳逐卦自聚成一類統置於上下經二篇之後,僅存一傳字於彖傳之首,以別經,悉去彖象繫辭文言等篇目,則是古經已變亂於此矣。卒至有鄭王之紛更聖經,何其不幸歟。

鄭康成易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初九,濳龍勿用。〈止〉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彖曰:大哉乾元。〈止〉 萬國咸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濳龍勿用陽在下也。〈止〉 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

案吳氏曰:康成省去六爻之畫,又省用九用六覆卦之畫,移上下體於卦畫之下,又移初九至用九爻位之文加之爻辭之上,又合彖傳象傳於經,於彖傳加彖曰字,於象傳加象曰字。〈魏博士淳于俊曰:康成合彖傳於經者,欲學者尋省易了爾。詳見孔子十翼辭下。吳氏只載乾卦著六十四卦例,今王弼本乾卦存康成本之例也。〉

王弼易

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案王弼乾卦一同鄭氏,但移文言附其後,加文言曰字。吳氏故不重載但從坤卦起。

〈坤下坤上〉坤元亨,〈止〉 安貞吉。彖曰:至哉坤元,〈止〉 應地无疆。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止〉 至堅冰也。〈止〉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止〉 天玄而地黃。

案吳氏曰:王弼注易用康成本,謂孔子賛爻之辭本以釋經宜相附近乃各附當爻每爻加象曰以別之謂之小象。又取文言附於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於首若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篇則仍其舊別自為卷自是世儒知有弼易不知有所謂古經矣。又曰:原三家之學初欲學者尋省易了日趨於簡便而末流之弊學者遂廢古經使後世不見此書之純全與聖人述作之本意可勝歎哉。愚嘗謂:羲文周孔聖人也卦爻十翼皆易書也費氏以傳解經未為非是鄭王以傳附經亦何不可況各從其類最便觀覽,而好古君子每不能无恨豈聖人之書不可混而一之乎。蓋夫子雖曰述而不作然自為一書非世儒傍文生義分行註腳之比故周爻已不盡同於文王而孔翼亦豈盡同於文王周公比而同之非特使學者猝莫區別而吾夫子制作初意亦不復可見矣。晁氏曰: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繫於爻辭尊君也。石守道曰: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唯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若是者可不懼乎。愚故錄吳氏所載三家變易論之繼以先儒所復古易還先聖之舊云。朱子答吳氏書曰:呂伯恭頃嘗因晁氏本更定古易十二篇考訂頗詳然據淳于俊之說便以今王弼易為鄭康成易嘗疑其未安今得所示分別鄭王二本乃有歸著甚善。然不知別有何證據也。

古易之復

周易古經〈呂氏微仲本〉

上經第一 下經第二 上彖第三 下彖第四

上象第五 下象第六 繫辭上第七 繫辭下第八

文言第九 說卦第十 序卦第十一 雜卦第十二

右周易古經者彖象所以解經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注乃分綴卦爻之下學者於是不見完經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經二篇彖、象、繫辭各二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各一篇總十有二篇。元豐壬戌十月既望汲郡呂大防序。

〈案龍侍郎袤字延之與吳氏仁傑書云:頃得呂東萊所定古易一編朱元晦為之跋嘗以板行乃與左右所刋呂汲公古經无毫髪異而東萊乃不及微仲嘗編豈偶然同耶。愚謂:此朱呂二先生皆偶未及見東萊決非掩襲觀文公與吳氏書則後來必就吳氏本見之矣。但跋東萊本在前其時必未之見也。今觀所次序經傳本末並與東萊定本同但東萊只分上經下經而无第一第二字又東萊稱彖上傳第一至雜卦傳第十小有不同爾。〉

古周易〈晁氏以道本〉

卦爻第一〈不分上下經混同為第一〉 彖傳二〈不分上下彖混同為第二〉

象第三〈不分大小上下象混同為第三〉 文言第四〈合乾坤文言為第四〉

繫辭第五〈不分上下繫混同為第五〉 說卦第六

序卦第七 雜卦第八

周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謹第如上。案晉太康初發汲縣舊冢,得古簡編科斗文字散亂不可訓,知獨《周易》最為明了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无彖、象、文言、繫辭,杜預疑於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遠國而《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傳於漢歟。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氏不列學官唯行民間,至漢末陳元方、鄭康成之徒皆學費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奈何後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輩散《太玄》賛與測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敘篇云爾。今民間法言列敘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槩可見也。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今悉還其初庶幾學者不執彖以徇卦不執象以徇爻云。昔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是古人以彖爻統名之曰象也故曰易者象也其意深矣豈若後之人卦必以象明必以辭顯紛紛多岐哉。嗚呼學者曾未之知也。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繫於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夫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唯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若夫文字之傳始有齊楚之異卒有科斗籀篆隸書之四變因而訛謬者多矣。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較施孟梁丘經至蜀李譔又嘗著古文易則今之傳者皆非古文也安得覩夫劉李之書乎。如古者竹簡重大以經為二篇今又何必以二篇成帙哉。謹錄而藏諸以俟博古君子。建中靖國元年辛巳五月二十四日嵩山晁說之題。

古易考〈程沙隨本〉

經傳一十二篇〈《宋‧藝文志》序云:孝宗時程迥所作《易考》十二篇,別為章句不與經相亂。〉

沙隨曰迥,作《古易考》,曰上篇曰下篇曰彖上曰彖下曰象上曰象下曰文言曰繫辭上、繫辭下曰說卦曰序卦曰雜卦凡十有二篇與康節《百源易》次序同。〈見《古易章句外篇》。○案邵氏《聞見後錄》云:古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其次第不相雜也。予家藏大父康節手寫《百源易》實古易也百源在蘇門山下康節讀易之地舊祕閣亦有本沙隨蓋本諸此而篇第與二呂氏合只以文言在繫辭之前為不同爾。若夫邵氏八篇與晁以道本无以異也。〉

古易〈呂東萊本與微仲篇次一同而微仲自一至十二之序小異爾。〉

周易上經第一 周易下經第二 周易彖上傳第一

周易彖下傳第二 周易象上傳第三 周易象下傳第四

周易繫辭上傳第五 周易繫辭下傳第六 周易文言傳第七

周易說卦傳第八 周易序卦傳第九 周易雜卦傳第十

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不立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无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書也。東京馬融、鄭玄皆為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官所立王弼易雖宗莊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排擯千載之後巋然獨存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於經學者遂不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其舊而其刋補離合之際覽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集一以古為斷其說具於音訓。云淳熙八年五月望日東萊呂祖謙謹書。

〈案如前吳氏所載費氏古易已自不能不小有變動而東萊謂費氏經真孔氏遺書豈吳氏考之猶未的歟。又曰:王弼雖宗老莊其書固鄭氏書也。此蓋指其未變亂古本以前之書然鄭字恐是費字之誤蓋康成正分傳以附經其書豈足引為據乎。〉

右《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亡友東萊呂祖謙伯恭父之所定也某嘗以謂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子作傳亦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翫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為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用反有所局而无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某蓋病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之近古而已也〈云云〉。淳熙九年夏六月庚子朔旦新安朱某謹書。

又辯晁氏呂氏得失云,某案《正義》曰:夫子所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干亂先聖正經之辭及王輔嗣之意以為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此晁氏引以證王弼分合經傳者然其言夫子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則孔氏亦初不見十二篇之易矣。又不於彖及大象發之似亦有所未盡。又曰:某案《詩疏》云,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无經文而《藝文志》所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別。及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為注。據此則古之經傳本皆自為一書故髙貴鄉公所謂彖象不連經文者十二篇之古經傳也。所謂注連之者鄭氏之注具載本經而附以彖象如馬融之《周禮》也。晁氏於此固不如呂氏之有據。〈案呂氏音訓謂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則魏志之言甚明此義為得。〉然呂氏於乾卦經傳之次第所以與他卦不同者則无說焉。愚恐晁氏所謂初亂古制猶若今之乾卦而卒大亂於王弼者似亦未可盡廢也。因記於此。

周易本義〈朱文公本〉

古易經傳一十二篇〈即因東萊所定本作為《本義》,明象占之教行於世者也〉

愚嘗論所謂古易者孔子翼易,不遽自附於先聖之後。伏羲畫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自合為上下經二篇孔子所作十翼則自分為十篇是為古易十二篇也。至前漢費直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東漢鄭康成傳費直易又以彖象文言本解易卦爻宜相附近始以附入其初猶若今乾卦彖象文言統附卦之末至三國魏王弼又傳鄭學以彖與大象之辭附卦辭下分爻小象之辭各附當爻辭下加彖曰象曰以別之。朱子曰:王弼注本之乾卦蓋存鄭氏所分之例也。坤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古經始變亂於鄭氏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原其初二家但欲學者尋省易了日趨於簡便自是以來古易十二篇遂亡不復可見於後世而後之讀易者但知有王弼本猝莫別其何者為文王周公之易何者為孔子之易殽亂千有餘年而聖人制作謙退之盛心與夫示學者以盈科而後進之意皆影響无傳。至呂氏微仲始為復古易之倡晁氏繼之東萊呂氏復因晁氏書定為十二篇文公《本義》則因東萊所定本揭十二篇以教天下且發明象占大旨真洗光咸池之日為學者之一大快矣。今世儒解易又復仍王弼本而莫覺其非是何古易難諧於俗而康成輔嗣欲速好徑之心使人骨醉魂迷而不返推是心以往捨範我馳驅而為之詭遇不由其道而鑚穴隙相窺踰墻相從亦何所憚而不為也哉。嗚呼數聖人之經何其變之易而復之難復之難而再變之愈易也。由是觀之亂經本末康成輔嗣之罪為尚小以其未見正於文公也。世儒之罪為尤以其既見正於文公故為而叛之也。康成輔嗣三聖之罪人世儒其又康成輔嗣之罪人歟。或曰:斯无庸論矣。今編次古易數家孰優?曰:微仲既為之倡東萊已暗與之合晁氏雖无失但省去三篇亦未為當今唯當以文公《本義》所從者為定。尚何容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