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什麼是「逸象」?

Jack 發表於

 

在閱讀本文之前,建議先了解什麼是以八卦解經的方法學:

 延伸閱讀:什麼是「象數易」?


「逸象」指的是散逸失傳的八卦卦象,具體而言,則是專指《說卦傳》中未提到但是在諸如《周易》經文或者是《左傳》等各類古籍記載當中可以找到的一些卦象。

「逸象」一語從何開始難以查考,但最早可能出自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的自序:「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

再談以八卦卦象來解經或用於占筮的這個傳統。

卦象與經文之間的關聯,從《左傳》和《國語》所存的一些卦例就可看出,古代筮史在註解易經或以《周易》解卦,全都是以八卦卦象為靈感的。以象解經也成為漢易當中解經的一股主流,即使後來王弼所開出的所謂「義理派」,在解經時仍然不敢否定《周易》經文與象之間的關係,對於卦象仍然多有採用,只不過多數「點到為止」,未有深究。

《周易集解》逸象最豐

在《周易》的十翼當中,《說卦傳》保存了許多古代的八卦卦象,而《繫辭傳》、《彖傳》與《象傳》也可見許多以八卦卦象在註解《周易》經文的體例。只不過《說卦》所錄的卦象實在相當有限,證諸《周易》經文經常有「象到用時方恨少」之憾。

至漢易中以卦象來註解經文者更是不勝枚舉,但所存典籍卻相當稀少,這當中保存最多者當屬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收錄了漢魏以後三十幾家的註解,當中更保存了很多《說卦傳》中所沒有的八卦卦象,這也是李鼎祚自序中所說的「補康成之逸象」,康成指的是鄭康成,即鄭玄。《周易集解》中可找到的漢代逸象可說是目前為止最早與最完備的典籍之一,清朝很多易學家收錄與整理逸象,究其根源多數都可在《集解》中找到。

朱熹《本義》正式收錄荀《九家易》逸象

比李鼎祚更早的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中也有收錄逸象,但不若《周易集解》充實完整,所收錄的主要為荀爽《九家易》為主(按:《九家易》說法有二,一說認為這本書是荀爽所編。另一說認為當作《荀九家易》,荀爽只是九家中的一家。)朱熹在《周易本義》的《說卦傳》註解裡,首次採用《經典釋文》中九家的逸象來增補《說卦傳》的卦象。依朱熹為《說卦傳》的分章,最後一章為第十一章,談的是八卦的雜占類象,在第十一章的乾卦後引荀爽《九家易》說:「荀《九家》此下有為龍,為直,為衣,為言」,坤卦又說「荀《九家》此下有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

惠棟《易漢學》整理逸象相當完整

清代惠棟著有《易漢學》一書,整理收錄了漢代易學家的一些解經文字,但也只整理出孟喜、虞翻、京房、鄭玄,以及荀爽五家的易學。當中荀爽和虞翻兩家裡,都特別詳列逸象。《虞氏逸象》中惠棟說:

荀《九家》逸象五十有一,載見陸氏《釋文》,朱子采入《本義》。虞仲翔傳其家,五世孟氏之學。八卦取象,十倍于九家。

事實上,虞翻之所以會留下如此多的逸象,主要是《周易集解》的貢獻,漢易中的逸象恐怕要更多,只是多數已失傳。荀爽《九家易》如果能夠完整傳世,一定會有更多的逸象。

保有一些古象,但流於瑣碎,缺乏理則

然而,「逸象」的存在正反應了漢代象數易的一些問題。王弼〈明象〉一文如此評論漢易:

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无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從復或值,而義无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

「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的批評不盡然正確,例如互體之象與卦變之法,都可證諸經文,甚至卦變的方法學其實是源自《彖傳》。至於言、象、意之間的差別,何者為本何者為末,那也只能代表王弼的個人見解,後人不盡然要全盤接受。

但王弼也的確說出了漢易的一些致命問題。為了以象解經,過於偏執於卦象與經文之間的關聯,而忘了更重要的義理上的問題,不斷地在卦象上反覆作文章,過於追求花俏的「技術」,從互體到卦變…,各式卦象的變化都用盡了,還是找不到卦象與經文的關聯,最後連完全不屬於《周易》的五行生剋也全用上了。反觀,王弼所開出的所謂的義理易,以其簡易而具邏輯的特色修正了漢易的繁瑣與蔓衍不經的蔽病,而終能大行於世。

一般易學家都將漢易的沒落與象數的失傳歸因於王弼義理易的掘起,以及王弼的掃除象數。這完全是倒果為因的論調,象數易的沒落完全是自身的問題,與義理易的掃除象數無關。

《周易》與象數的關係是無庸置疑的,象與數絕對是研究《周易》的兩大核心議題。但漢代象數易不但過於繁瑣而缺乏理則,義理論述相當貧乏,又多攙雜陰陽災異與天人感應等迷信思想,最終與《周易》漸行漸遠,只能在一些江湖小道上盛行,發展為算命方術,最後在正統經學上退居末學乃是必然。然而,正如朱震所說,漢易去古不遠,仍保有許多《周易》象數之源。因此,在《周易》的追本溯源工作上,漢易絕對佔有重要地位,只可惜,所留資料與文獻實在相當稀少。

因此荀爽與虞翻逸象對於八卦卦象的研究,同樣具有這樣的意義。這當中或許保留著和《說卦傳》中同樣古老的卦象,以及卦象的變化法則。除了上下二體的取象之外,漢易中使用到的互體、卦變,或者諸如升降等,其實都是源自於《彖傳》的傳統。然而,漢儒為了滿足以象解經的願景,字字句句都要找到卦象根源之下,也逐漸發展出原始《周易》中不具備的卦象,後世象數派易學家更是未能記取漢易的教訓而在走回頭路。

例如,在卦象的法則方面,漢易中演生出伏象、覆象,還有半象等原始《周易》中所沒有的卦象。這些卦象至宋明之後又歷經了更嚴重的質變,例如虞翻講的半象受到嚴重誤解而有錯誤的詮釋,以「二爻卦」作為三爻卦的半象。而覆體在東漢末還只在初萌階段,易學家所言甚少,甚至還有些含混,但後來在朱震、來知德等易學家的推波助瀾下竟成主流的卦象銓釋方式,現在也成為學術界對《易經》卦象的詮釋標準。互體從原本的八卦取象,竟然變成了以二、三、四、五爻演生出六畫卦,然後又錯解《繫辭傳》「中爻」之說而把「中爻」當作互體。

尚秉和以《易林》為逸象寶庫,鬧劇一場

在八卦取象的發展上,則有「逸象」的追尋,希望為八卦取得更多可象徵的象來註解易經經文。特別是清末民初知名易學家尚秉和,在八卦卦象的探索上,把與《周易》無甚關聯的《焦氏易林》視為古代卦象的大寶庫,從這四千多條的占辭當中以切碎的每個單字來求索卦象,並自言讓西漢以前的《周易》義理彰顯於世。

但觀其方法學實在大有問題。尚秉和一廂情願地堅信《焦氏易林》一字一句都是以和《周易》同樣的八卦取象來創作。這若只是當作假設,當然是值得嘗試的,但依此假設而探索得到的卦象是否禁得起驗證呢?若是,那麼此假設就可成立。但他以此所建立的卦象系統,除了許多自相矛盾之外更是完全禁不起《焦氏易林》的驗證,更別說是《周易》了。

以乾為南,坤為北的取象為例。尚秉和在《焦氏易詁》中指出,《焦氏易林》用的多數是先天八卦方位,以乾為南,坤為北…。甚至還進一步找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天八卦數,然後以此證明,先天八卦在漢代還有使用,其傳承必然相當古老。

事實上透過各種研究可以確定,先天八卦就是宋朝邵雍輾轉得自陳摶而行於世的,若對陰陽思想的發展有所研究就會發現,《周易》的年代不可能會出現先天八卦這種東西,因為裡面充滿了不屬於那個年代的思想內容與符號,更別說是伏羲了。

尚秉和除了在自己的註解中自相矛盾而另外使用乾為西北之外,所引例證更是薄弱。總和《焦氏易林》,「南」字出現大約達到二百次左右,當中極少數為「西南」、「東南」,因此「南」這個方位大略出現一百九十多次,絕大多數都無法直接從卦象中得到乾象,但尚秉和只找著幾條有乾象就煞有其事地斷言乾為南。更可笑的是,其《焦氏易林注》的註解中最常用的其實是「震為南」,其次還有「離為南」,最後才是「乾為南」,另外偶爾還可見「艮為南山」。但另一方面又很常見到「震為東」、「震為東北」、「離為東」等註文,甚至還有「艮為東」。《易林》「北」字單獨出現大約有一百五十次,總觀全書「北」的方位同樣也難與坤卦卦象取得顯著之關聯。同樣的,在尚秉和的註解中,一下子坤為北,一下子又變成坎為北,一下子坎又變為西,然後又有個兌為西,坤又是西南。諸如此類的取象矛盾與混亂,其著作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這邊還要注意的是,在這些取象當中,尚秉和除了值日卦(或本卦)與之卦的卦象都用到之外,還會用到互卦、伏卦(陰陽相反的八卦,如乾伏坤,震伏巽),大象(例如中孚卦為大離,小過為大坎)。而在方位之外的取象還會用到覆卦(如震覆為艮,巽覆為兌)。這是什麼意思?以尚秉和所取得的震象為例,在取得震象的總體卦象裡,可能也可隨興取得乾象、坤象、巽象、坎象、離象、艮象、兌象,就是八卦卦象全都可以輕鬆找到,八卦毫無差別,所以講什麼乾為南坤為北的其實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反正不用管他實際得到的是什麼八卦,要有什麼卦就有什麼卦。

其實這個問題在漢易中就已顯露,但在漢易的取象還沒如此誇張而荒謬,例如,在尚秉和的《焦氏易林注》中竟然震、離、乾、艮都是南,然後震、離、艮又都可為東,這種荒謬的取象法基本上在漢易裡是相當少見的。漢易中或有取象不統一的情事,但多數是因為不同易學家有不同取象的習慣。以「言」象為例,鄭玄以兌為言,歷代易學家多數採用此說,但《九家易》以乾為言,虞翻以震為言,另外在《左傳》裡昭公五年莊叔筮問穆子的出生,得明夷之謙,卜楚丘解卦是以艮為言。這些取象上的差異,可視為不同易學家之間的不同見解,但在尚秉和的《焦氏易林注》當中卻全都用上了,乾、震、兌、艮四個卦都可取言之象。

雖然逸象有以上的問題,但是漢魏之間荀爽與虞翻所存留的一些逸象的研究價值,絕對值得當作《說卦傳》的輔翼。但漢易的逸象駁雜程度並不亞於《說卦傳》,繁瑣瑣碎程度更不在話下。這些逸象在注解《周易》時值不得值得取用,和《說卦》的取象同樣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不當全盤接受。而且,漢易可能還夾雜了原始《周易》中所沒有的一些卦象的取象法則,這也是在研究漢代逸象時更應當注意的。

至於尚秉和把《焦氏易林》當逸象大寶庫而大幅擴增並修改漢易傳統的許多取象,只能用一場鬧劇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