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象傳】43. 夬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本義】澤上於天,潰決之勢也。施祿及下,潰決之意也。居德則忌,未詳。

【程傳】澤,水之聚也,而上於天至高之處,故為夬象。君子觀澤決於上而注溉於下之象,則以施祿及下,謂施其祿澤以及於下也。觀其決潰之象,則以居德則忌。居德,謂安處其德。則,約也。忌,防也。謂約立防禁,有防禁則无潰散也。王弼作「明忌」,亦通。不云澤在天上,而云澤上於天,上於天,則意不安而有決潰之勢,云在天上,乃安辭也。

【案】澤上於天,所謂稽天之浸也,必潰決無疑矣。財聚而不散則悖出,故君子以施祿及下。居身無所畏忌,則滿而溢,故君子之居德也,則常存畏忌而已。《禮》曰:積而能散。《書》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夫如是,則何潰決之患之有。

不勝而往,咎也。

【程傳】人之行,必度其事可為,然後決之,則无過矣。理不能勝而且往,其咎可知。凡行而有咎者,皆決之過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謂非往之為咎,不能度其可勝而後往之為咎也。

○ 谷氏家杰曰:夬之道,其危乃光,勝心不可有也,況不勝而往乎。

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程傳】莫夜有兵戎,可懼之甚也,然可勿恤者,以自處之善也。既得中道,又知惕懼,且有戒備,何事之足恤也。九居二雖得中,然非正,其為至善何也?曰:陽決陰,君子決小人而得中,豈有不正也。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

【集說】

○ 張子曰:能得中道,故剛而不暴。

○ 蘇氏軾曰:能靜而不忘警,能警而不用,得中道矣。與大壯九二貞占同,故皆稱其得中。

【案】有戎勿恤者,謂不輕於即戎也,此所以為得中道。

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程傳】牽梏於私好,由无決也。君子義之與比,決於當決,故終不至於有咎也。

【集說】

○ 黃氏淳耀曰:終對始言之,始雖若濡有慍,終必決去而无咎也。

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程傳】九處陰,位不當也。以陽居柔,失其剛決,故不能強進,其行次且,剛然後能明。處柔則遷,失其正性,豈復有明也。故聞言而不能信者,蓋其聰聽之不明也。

【案】四與陰尚隔,位不當者,借爻位以明四之未當事任,而欲次且前進之非宜也。

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本義】《程傳》備矣。

【程傳】卦辭言夬夬,則於中行為无咎矣。《象》復盡其義,云「中未光也」。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五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於外,不失中正之義,可以无咎。然於中道未得為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於此,示人之意深矣!

【集說】

○ 張子曰:陽近於陰,不能無累,故必正其行,然後免咎。

○ 趙氏汝楳曰:它卦貴於中行,此爻乃止於无咎,其亦體兌之說,溺於上而致然乎,故於中為未光也。

【案】張子之說極是,蓋因中未光,故貴於中行,非謂雖中行而猶未光也。

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程傳】陽剛君子之道,進而益盛。小人之道,既已窮極,自然消亡,豈復能長久乎。雖號咷无以為也,故云「終不可長也」。先儒以卦中有「孚號」「惕號」,欲以「无號」為「无號」作去聲,謂无用更加號令,非也。一卦中適有兩去聲字,一平聲字,何害?而讀易者,率皆疑之,或曰:聖人之於天下,雖大惡未嘗必絕之也,今直使之無號,謂必有凶可乎?曰:夬者,小人之道,消亡之時也,決去小人之道,豈必盡誅之乎。使之變革,乃小人之道亡也,道亡乃其凶也。